试论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_第1页
试论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_第2页
试论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_第3页
试论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_第4页
试论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试论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 内容摘要:汉字和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历史和文化的书面录。无论是要研究中华文化还是研究汉语言文字本身,都应该了解汉字的发展、变化,具有传统的文字学知识。本文试图从汉字的演变来探讨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为新时期丰富汉字变化和承载文化传承探索新的途径。关键词:汉字 演变 文化传承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创造并使用文字,是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的象征。当地球上的许多人群还处于原始、蒙昧时期的时候,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已发明了文字,并用以记载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进入“有册有典”的文明时代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世界表意和表音的两大文字体系中,汉字属

2、于表意文字系统。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相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相继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旺盛的青春,得以继续发展、完善,至今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一、汉字形体演变及整理(一)汉字发生传说1、结绳 易经系辞 易经中华书局 1978: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许慎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庄子胠箧:昔者,吾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以上诸说,人云亦云,因袭痕迹有诸,究其实,在有文字以前,先民了帮

3、助记忆,结绳而治,未具体说明结绳与文字有何因果关系。结绳与文字,同具有帮助记忆的功能,但结绳止于帮助记忆,文字则代表语言符号,是更进一层了。2、画卦 易纬对八卦与文字的关系,有明确的叙述:古文天字,古文地字,古文火字, 古文水字,古文风字,古文雷字,古文山字,古文泽字。至八卦所代表的物象,极为广泛,无所不含,但亦非文字,与文字起源实无关联。3、刻契 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携卷契而行。刻契即刻齿画于契上,用以记载数量,亦是先民刻契纪数以帮助记忆之法。就纪数而言,指事字之纪数字亖,或者来自刻契纪数之启发。但不能据此而论与汉字起源有关,有之,仅是少数纪数字罢。4、河图洛书 易经

4、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说图书并举,有汉字来自图画意味。5、仓颉作书 荀子 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78。文字之创,实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事,乃经长时间,不同地域,多人的集体创造。故荀子之说较近实情,明言“好书者众”,表示文字非成于一人,“仓颉独传者一也”,仓颉乃整理统一文字的功臣。(二)汉字演变过程 以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演变的动态研究,分述如下:1、殷商文字 现今社会所能看见的殷商文字,主要指甲骨卜辞。其方法有写的、有刻的、也有刻好后涂朱的

5、。卜辞文字,由于是临事应用,因此笔画多少不一定,独体文字向背不一定,合体字左右不一定。为着方便简笔字非常多。 潘重规 中国文字学 台北东大出版社 1992 P123此与现代人写简俗字的道理是相同的。2、两周文字 两周文字主要刻铸在钟鼎彝器,故称金文。西周字体承殷人之旧,但字体笔画已渐趋稳定,不像殷商卜辞,任意繁简。春秋以后,字体与西周有别,尤以楚、越二国为甚,钟鼎既为传国重器,刻铸必定讲究,字体美观,笔势慎重。3、春秋文字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实际上对汉字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整理。战国时期,汉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经济、文化勃兴之故,使用文字的范围、阶层扩大,字体亦复杂万端,有“秦书八体”之说,八

6、体中,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文字,刻符、摹印、署书、殳书是四种由用途而区别的文字。4、汉代文字 隶书起于秦代,是徒隶所使用文字,据徐锴说文系传:程邈隶书,即今之隶书,而无点画俯仰之势,故曰古隶。秦隶无点画俯仰之势,逐渐变为方折汉隶点画在齐整中有俯仰,在含蓄中得飞动,法则,有波势。5、魏晋文字 传说王次仲始作楷法,楷法后来又叫楷书。,以今日定型字体楷书而言,楷书乃汉字字体发展的最后阶段,至草书、行书等。则属书写、书法的范围了。根据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殷商文字到两周文字到秦代文字,演变较剧烈,自汉代文字到魏晋文字,演变趋于温和,这是由于愈古之汉字不定型,可塑性高,因之变得较快,及至文字渐趋

7、定型,则演变状况缓和。(二)汉字的整理 文字非出于一时,成于一人,即使至今日,仍不断有新字产生,大家创造,大家在用,有错字、别字、俗字、简字,乃自然的现象。文字未定形的上古时代,上述现象普遍存在,自不必说,秦朝以小篆书同文字,上述现象,仍不能免。文字为沟通情意之具,使用错别字等会造成联系之困扰。历史上,每隔一段时即有整理汉字之行动。1、 史籀篇说文解字叙:及宣王大史籀着大篆15篇,与古文互异, 汉书艺文志:“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应是政 府正定文字后所编的儿童识字教材。2、小篆 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

8、放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78可知,当时文字混乱,李斯等加以整理而成小篆。3.汉孝平帝文字学大会 汉孝平帝举行一次文字学大会,会议结果由扬雄作训纂,许慎着说文解字,大半以此为据。4.东汉末年熹平石经 汉灵帝熹平十四年,蔡邕奏求正定六经文字,邕自书册于碑,令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熹平石经正定六经文字,虽为表章经学,同时也达成正定文字之功。5.唐代正定文字之功唐人因六朝文字混乱,有文字齐一运动,即字样之学。一时学者著书立说,如颜师古匡谬正俗,字样,颜元孙平禄字书,张参五经文字,唐玄度九经字样等。唐代以后,说文研究渐兴,下逮清代,研究小学之风

9、甚炽,为学术主流,惟以小篆为研究主要对象,对正定楷书的影响较小。二、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 汉字的形体演变,总的来说,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1) 繁化和简化。 汉字是华夏民族用来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因此,要求文字必须能够准确地体现语言且易于理解。一句话,易于交流。于是,繁化和简化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1、 繁化 是指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意义或读音,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再加上表意构件或表音构件。如骨头的骨,本来

10、写作冎,后来加肉,成为骨,表意就更清楚了。又如 采,本来从手从木,后来又加提手旁,表意也更明确了。齿,甲骨文象口中有牙齿之形,后来又加声符止,成为一个形声字。再如益,本来表示水从器皿里溢出来的 意思。后来被借作利益和副词的益之后,于是又加水旁,成为溢字。尉字,根据许慎的解释就是熨的意思。由于借为古代军队职官名用字,于是又加个火,成为熨字。且字的结构类型也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形声字了。繁化与简化一样,贯穿着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始终。2、 简化 是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简化既包括字体形态方面,也包括字形结构两个方面,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因为人们发明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生

11、活实际的使用。简化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符号化。这种简化方式常用在古文字里。一些描绘事物实体形状的字,本来就象那个客体对象的形状,如马、羊、鹿、象、鱼、风(凤)、雀等字,后来也都线条化了,成为纯粹的文字符号了。又如更字,小篆的写法从攴丙声,本义“改也”,简化以后就分析不出它的形体结构了;又如年字,甲骨文从禾人,象人抱禾回家,正是丰收之象,因而有年成、成熟的意思。许慎说是从禾千声,恐非是。 二是删去一些装饰性的 符号即羡文,或删去用来表示多数的相同的形体,只保留能体现文字本义的基本部分。这种简化方式主要在古文字里常用。例如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车字,就象一辆车 子的形状

12、,结构很复杂,后来简省为只用一个车轮和辖来代表车。又如小篆集字, 上部本从三个隹,下从木,以表示群鸟积聚的意思,后来也简省为集。金文雷字,下部本从三个,后来也简省为雷。 三是用一些形体简单的 构件替换形体复杂的部分,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这种简化的方式主要用在隶变楷化以后的汉字简化中。这种简化方式的结果,常会导致汉字形体结构的改变。例 如,小篆从辵的字,如造,隶变以后绝大部分简化为从辶;小篆左边从心的字,如快,隶变简化为从忄。焦字上部本从龜,下从火,简化后用结构简单的隹代替龟。 巖,本来是形声字,简化作岩,是会意字。淚,本从水戾声,是形声字,简化后从水目,是会意字。简化,是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13、(2) 分化与同化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新事物产生,就会有一个相应的新语词来表达。新词语不断产生,就要求文字作相应的增加。汉字的增加,有时并不需要完全从新创造新字,往往是在原有相关字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表意形旁,或者改变某字原来的写法就可以了。是为汉字的分化。例如:白,有白色的意思。说文:“西方色也。”分化出皎,说文:“月之白也,从白交声。诗曰月出皎兮”; 晓,说文:“日之白也,从白尧声”;皙,说文:“人色白也,从白析声。”的,说文:“明也,从日,勺声。”的本从日,后来改从白,白色也有明 亮的意思。它,本是蛇的象形字,后来改变写法分化为它和也两个字。匕,说文:“相与比叙也,从反人。”后来分化

14、出比、妣二字,分别表示亲密、母妣的意 思。又如刀,随着读音的改变而分化为刀、刁二字。韵会:“说文刀,兵也,都牢切,又丁聊切。本一字而二音,后人作刁以别之而已。”汉字经隶变以后分化出很多写法,梁东汉先生在汉字形体学一书中有详细的分析说明。 同化,指本来不同的写法,由于同化作用也变得相同了。同化现象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更表现为偏旁的同化。就是说,本来不相同的部首,隶变以后变得写法相同了。比如部首月,实际 上是由月、肉、舟、动物的嘴如龙、熊、蠃(细腰蜂)等由同化而来;又如春、秦、舂、泰、奏、奉等字的上部,也是由不同部首经同化而写法一样了 叶正渤 汉字部首学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在汉字的形体演变

15、过程中,分化是主要的,是主流;同化则是次要的,非主流的。(3) 讹变讹变是指 汉字在流传过程中,尤其是隶变以后,某个字发生错写的现象。例如,射,本来从弓从矢,或从寸,寸是手。由于古文字身和弓的写法相近,于是在隶变过程中就隶 变为从身了,以后就一直错下来。再如舜字,小篆从匚炎,从舛,本是一种开白花的蔓地草,隶变后讹作舜了。说文:“舜, 艸也。楚谓之,秦谓之蔓,蔓地连华。从舛,舛亦声。”诗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车,颜如舜央。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舜华、舜央,都是舜花的 意思。又如耻,本来从心从耳,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说文“辱也”。隶变后分化为二体,其一讹作从耳

16、止声的形声字。其实应从心从耳,人有耻辱感才面红耳 赤。又如企,金文是独体象形字,隶变后讹作从人止声的形声字。三、汉字的使用关系 文字承担着与它的字形相一致的本义,也承担着由本义引申而尚未分化出去的引申义,这是文字的固有的职能。但文字在使用时,其记词职能却常常发生变化,出现了多种使用关系,常见的现象有:同音借用字,职能分化字,同源通用字等。1、同音借用字(假借字)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因声音相同而互借的情况,有时不写本字而写借字,这时,本字的职务就转移到借字身上了。这一类汉字就叫做同音借用字,即常说的假借字。(1)无本字的假借造字之初,当语言中产生了某个新词来不及造字,或本应为这个词造字,但

17、某些词词义来不及造字,或本应为这个词造字,但某些词词义抽象,很难据义构形“如虚词中的副词、连词、介词、代词等),借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这个词,不再造新形,这些字的形体,无法用后一词的词解释。这类字就是无本字的假借。有很多这类假借字,使用了几千年,一直没有本字,即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例如:而,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后借用为连词,象形字、甲骨文像有三锋之长柄兵器,说文“施身自谓也”,乃其假借义。它,说文:“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重尾形。(草)居患它,故相间无它乎。蛇,它或从虫。”“它”是“蛇”的本字,表第三人称的“它”未造字,而借本义为“蛇”的“它”字记录。(2)有本字的假借汉字使用

18、阶段的假借一般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杨五铭 文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P435”。有本字却不写,非要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这种情况很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种现象:借字和本字同时通行,这种情况占绝大多数。例如:伸:信。说文人部:“伸,屈伸。”易系辞上:“引而伸之。”用的是本字。易系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句中“信”是通假字,本字为“伸”。说文言部:“信,诚也。”借字通行,本字废除或少用。本为某词造了字,但本字未通行,借同音字记录,同音字反而通行了,本字表义的职务转移到借字上,例:强。说文:“弓有力也。”荀子王霸:“彼持国者不可以独也,然则疆固荣辱,在于取相矣。”用的是本字引

19、申义。说文:“强,力大也。从虫弘声。”王筠句读:“牛虻,蝇类,(啖)牛马血。”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是通假字。而强通行至今,“勥”义反晦而少为人所知了。2、职能分化字原来用一个字记录的词或义,为了区别,分开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来记录。用来分化职能的字,就是职能分化字,(也有学者把其称为古今字)。(1)借用同音字分化职能借用同音字承担本义:当假借文或引申义成为一个字的常用义后,其本义借用另一个同音字来表示。例如:文:纹。“文”甲骨文像一人正面而立,而胸腹刺画有花纹,乃华夏先民纹身习俗的反映。说文文部:“文,错画也。”文,用为“文采”等为引申义。而它的本义就借用“纹身”之“纹

20、”字来表示。借用同音字承担假借义或引申义:当本义仍是本字的常用义时,则借用其他同音字来记录假借义或引申义。例如:“女”本义指“女人”,曾假借作第二人称代词,后来,这一借义又改借“汝水”的“汝”来表示。(2)利用异体字分化职能异体字是形体冗余现象,利用异体字的不同形体分担不同的职能,使几个形体各司其职。例如:谕_ 喻 :谕和喻本是一字异体,到唐代,晓谕、比喻都是通用的,白居易买花:“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中“喻”即“谕”。但上对下的文告、指示,大概在唐五代以后再不能用“喻”了,“诏谕”绝不能写成“诏喻”。战国策齐策四:“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而比

21、喻就写作比谕,直到清代还有人这样用。只能写作比喻可能是近代的事,谕、喻的分工就这样基本固定下来。(3)用新造字来分化职能有些字在有了常用的假借义或专用的引申义后,会另造一个新字来承担它的本义,大量的分化字是这样产生的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馆 1988年 P386。而且,由于汉字形声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这些分化字又大部分是由源字加一个形声偏旁组成的。分化本义与借义。例如:然:燃。说文火部:“然,烧也。”“然”被假借作指示代词“这样”和连词“然而”,另造“燃”表示“然”的本义。分化本义与引申义。例如:当引申义与本义距离较远时,也会产生分化字,或引申义分化出新字,本字仍承担本义;或本义分化出新

22、字,源字反而被引申义占用。引申义分化出新字。例如:竟:境。说文音部:“竟,乐曲尽烧鸡竟,从音儿。”引申为边境。左传宣公二年:“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后来边境义写作境,分化出了“境”字。本义分化出新字。例如:禽:擒。甲骨文禽字像一捕兽之长柄田网,本义乃动词擒获。说文:“禽,走兽总名。”乃其引申义。另造“擒”表本义。3、同源通用字同源通用字指具有同源关系的字,即源字和分化字或分化字与分化字,在记词时互相通用。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新词会随着词义的引申不断地派生。“起初,这些新词由源词的字形承担,但一字多义不利于交际,因此,在词义的推动下,就会不断由源字而分化新字。源字和分化字

23、或分化字之间具有同源关系。 杨树达 中国文字学概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P256”当分化字已承担了源字分化出的新义,与源字有了明确的意义分工以后,由于过去长期的习惯,在新词尚未被完全习用的阶段,仍有分化字与源字混用的情况。同一源字分化出的两个以上的新字,也可能在过渡阶段因分化未成熟,尚未成为多数人的习惯,而出现分化字相互混用的情况。这就是同源通用现象。同源通用字与同音借用字在形式上有相似性;它们都不写本字而写它字;本字与通用字以音同或音近为条件。但两者音同音近而义不通;同源通用的双方意义有渊源关系,音同音近而义通。同源通用字字例:取-娶。“取”本义是“捕获”,说文:“取,捕取也。”引申

24、指娶妻。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后专造“娶”字表此义。左传隐公元年:“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但文献中“取”代“娶”者。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终老而不复取。”褚少孙:“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4、 汉字与文化传承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由于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 , 几千年来一直居于正统的地位。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便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神学家孔汉思也认为“中文书写文字具有表意内容,并呈现某些基本上相同的态度和世界观,而这种态度和世界观从本质上看都受古老的儒学制约。 瑞典孔

25、汉斯全球伦理宣言 1992年”儒家文化中许多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浸润到了汉字的形体构造之中,汉字实际上成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习惯是重整体、直觉。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正是来自于儒家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这种思想维持人们之间和等级之间的平衡,使整个社会协调发展,长期统一。儒家思想的重统一、重整体,以文字承载文化传承,使得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汉字在继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1、汉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体现者,而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裘锡圭先生说:“原始汉字的出现不会晚

26、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到公元前第三千年末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有效地进行统治,必然迫切需要比较完善的文字,因此原始文字改进的速度大大加快。夏王朝有完整的世系流传下来这件事 ,就是原始文字有了巨大改进的反映。汉字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夏商之际(约在前 17世纪前后)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的。”几千年的积淀使得汉字的文化 内涵 日渐丰富。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至今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系统,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汉字失去了象形的外貌,但在本质上还保留着早期文字的许多特征,而且越古其特征越明显,所以说委员们把繁体字与中国文化的根联系在一起并不是毫无理由的。帕尔默在语言学

27、概要中指出,汉字是由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的,汉字书写的书面语是独立于口语的各种变化之外的。“如果中国人屈从西方国家的再三要求,引入一种字母文字,充其量不过为小学生(和欧洲人)省出一两年学习时间。但是为了这点微小的收获 ,中国人就会失掉他们对持续四千年的丰富的文化典籍的继承权。 L.R帕尔默语言学概论 商务印书馆 1983”这段话虽然是针对过去有人提出以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的言论发表的看法,但也恰恰说明了汉字在继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2、汉字与其他文字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它除了记录语言之外,还具有 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是汉字的形体构造具有特殊的价值。“几乎每个汉字都可

28、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 ,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 张德馨 关于汉字文虎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 世界汉语教学 1999”正是汉字形体构造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也体现着汉字与其他文字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汉字的结构显示了先民的生活和意识。大圣人孔子虽然曾经反对野蛮的殉葬制度,札记檀弓下“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但他却提倡“厚葬久丧,重为棺椁。”按照封建礼制丧葬实行“事死如事生”的原则,所以丧葬礼节是非常繁缛的。从孟子许行章可以看出,孔子死后,其弟子为他守孝三年,按礼制,父母、妻子和长

29、子死后,都应守制三年。其实这种礼节是在封建政治伦理的需求下逐渐形成的,并非自上古就有之,相反,上古时的丧葬极其简略。从汉字的“葬”字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古代的丧葬风俗。“葬”字小篆字形由帅、死等部分组成。“帅”为草丛(注:舯即草的本字),“死”义为尸体,“葬”字字形中的“一”表示尸体被抬送荒野时所用的木板之类。这个字形所展示的跟周易系辞下记载的中国远古的丧葬形式完全吻合。“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墓葬是在地面挖坑,尸体放入后把土坑填平,上面不封土堆,称作“墓”。而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因为地下潮湿积水,它的墓葬形式和中原地区不同,不是在地面挖坑,

30、而是在地上用卵石铺砌出一个墓室,上放棺椁 ,然后用土沙把棺椁埋起来,形成大土堆,称作“坟”。以后就吸收了南北两地的习俗合二为一,形成了既有墓穴又有土堆的墓葬。所以我们看到“墓”“坟”二字都以“土”为构件,表示与“土”有关。这种原本是出于需要而产生的习俗发展到后来便成了礼节,人持弓守尸,本是出于驱赶禽兽的需要,改土葬以后这种需要本已失去,而其形式却延续了下来,这就是后代丧葬中的戴孝守丧,也叫服丧。从汉字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生活习俗也知道了今天我们很多文化习惯的由来。 有些字形的演变反映了相关事物的发展。文字是用书面符号的形式来记录语言的,它的产生显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高度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这种

31、符号系统一旦建立,就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如“桥”字,从它的构形可以推测出古代的桥是用木头做成的,说文解字:“桥,水梁也。”段玉裁注:“凡独木日杠,骈木日桥。” 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78后来石头砌的、砖砌的、钢筋水泥建造的甚至玻璃钢纤等现代化的材料建造,不管怎么变化 ,能够起到沟通作用的建筑物都成为桥,这个本质的东西始终没变,所以“桥”的字形也没有改变。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样的事实 ,也有一些字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产生 了相应 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字形的改变当中了解先民的生活变化,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发展。 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反映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古代马是最重要的代脚力,所以不同毛色不同性别

32、不同特点的马都有自己的专门称呼和用字,如膝以上为白色的马叫做“弄”,毛色黄白相杂的马叫做“胚”,赤色马叫做“辟”;牡马叫做“粗”,牝马叫“群”;劣马叫做“骀”良马叫做“弱”“骁”;少壮之马叫做“驹”,千里马叫做“羁”,三岁或四岁的马叫做“蜃兆”,高大的马叫“睐”,马高六尺为“聒”。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马的作用几乎完全被现代的各式交通工具给取代了,现在再学这些字很显然人们已经不知所云所以这里很多从马的字都变成了不再流通的死字了。而近百年来 ,汉语从西方语 言中吸收了不少音译词 ,汉字也相应地增加了一些新字,说明了这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这些信息都可以从文字的构成略见一斑。(

33、二)、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1、全面的科学的看待汉字发展。 分析汉字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掘汉字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汉民族思维和语言发展的历史,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认识汉字,了解汉民族文化。如果在汉字教学中能够通过探讨汉字文化蕴涵 ,形象直观的把所教授的汉字展示出来,运用这种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传承者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热爱汉字的情感 ,一方面提高了汉字学习的效率 ,一方面又能够凸显汉字的文化传承性。 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样的现实。汉字产生至今,形体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看不到文字本身的发展,而一味地强调汉字的形体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又会矫枉过正,汉字的难识、难写,妨碍教育和科学的发展是不能否认的事实。 张其昀 中国文字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P674”许多语言文字学家提出要全面的科学的看待汉字,既要看到汉字的优点也要看到汉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