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景物形象回归评价课工具单学生版_第1页
古诗歌景物形象回归评价课工具单学生版_第2页
古诗歌景物形象回归评价课工具单学生版_第3页
古诗歌景物形象回归评价课工具单学生版_第4页
古诗歌景物形象回归评价课工具单学生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强不息 追求卓越课题:古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单元回归拓展-评价单设计人:刘美兰 审核人:黄小华 班 级: 组 名: 姓 名: 上课日期: 【高考考点】1.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是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把握叙事诗和写景诗,抒情诗,杂诗中的景物形象。2.这一考点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赋分情况为5至6分。3.在近四年的高考中,该考点出现的频率极高。【知识建构】请同学们采用多元归纳法,个性化形式建构本单元知识体系。【问题解决】问题1 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包括哪些内容?问题2何为意象,何为意境,二者有何联系和区别?请结合所学举例。问题3鉴赏诗歌景物形象要注重哪些角度和步骤?问题4在本考点复

2、习学习中你还存哪些疑问和知识障碍有待解决?【拓展训练】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点绛唇·县斋愁坐作注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注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香篆横轻雾”这一视觉形象已将词人引入梦幻之中,“梦逐芭蕉雨”这一听觉形象又使词人在梦幻之中听到雨打芭蕉的淅沥之声。b“梦”字将词人追寻“芭蕉雨”的悲愁意象主动化了,从而强调了“芭蕉雨”是情中景,是为表现愁

3、情而设景。c“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写词人仰望室外,只见天高云淡,孤鸿远去,听见那雁声凄厉,如泣如诉,好像替幽人低语,倾诉衷肠。d词人将孤雁与幽人类比,因两者有可比性,孤鸿独飞天涯,幽人羁旅他乡,其孤寂凄凉虽不相同,但一个“替”字将两者关系联系得更紧密了。e大雁秋去春来,还有归乡之时,而他自己却是羁臣远谪,难得返乡,故词人感慨道:“归不去。”这三字包含了很多悲哀与辛酸,很多惆怅与愤慨。 (2)“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答: 训练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春庄(王勃)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训练三,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唐多令【宋】刘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注】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作者曾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1)“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6分)要点归纳,反思总结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