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讲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讲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讲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讲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讲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讲目标1.了解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语言与表达技巧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语言与表达技巧类试题答题技巧。讲考点考点一: 鉴赏语言【真题导航】1、【2017年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

2、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答案】be【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2分)【解析】“下笔春蚕食叶声

3、”,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答题重点:诗句翻译+情感主旨。2、【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

4、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该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

5、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答题步骤: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如“斗”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案】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6、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来分析。【命题思路】高考鉴赏诗歌语言大致可分为鉴赏字、句、风格,也就是通常说的“炼字”“炼句”“语言风格”。其中“炼字”“鉴赏诗句”是高考的热点,语言风格类试题,渗透在鉴赏诗歌意境、赏析诗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等考点之中

7、,呈现一种综合性的命题趋势。鉴赏语言类试题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2018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考点精析】考纲要求能够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就这方面本身会直接设置试题,说它是一个重要方法,更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和意境!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方法技巧

8、】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炼字类题目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炼字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增强应试能力。3用好课本,提升能力。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中的复习也很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总结

9、炼字类题目答题规律;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4掌握鉴炼字类题目解答方法:(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2)了解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3)掌握解题思路: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联系全诗的

10、感情或主旨分析。掌握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5掌握鉴赏析诗句类题目解答方法:(1)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比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11、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3)掌握一般答题步骤:简析句意,明确手法。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6掌握鉴语言风格类题目解答方法:(1)了解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2)掌握解题思路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3)掌握答题步骤与要领: 明特色:用一两个

12、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 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积累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常用词语: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等。 【能力迁移】1、(17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虞美人周邦彦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词的开头

13、两句描绘了细雨蒙蒙、洒满池塘、点落在萍面上的迷人春景,一个“看”字,把人与细雨、浮萍联系起来,以乐景反衬主人公内心的愁苦。b“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一句,表面点明已是黄昏时分,也暗含了光阴飞快、即将别离的深层意蕴。c下片开头二句,描写美酒飘香、杨花飞絮的饯别情景,然而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伤别之情更显凄婉悲凉。d“相将羁思乱如云”一句,直言行人心烦意乱,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羁思烦乱的无端无序勾画出来。e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活动场景的变化,描绘寻常人物情事,却也别具一种朴实、厚重的感人力量。【答案】ac【解析】a项开头描写的是凄清雨景。c项错在“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2)词的结句“又是一窗

14、灯影、两愁人”与上片哪一句相呼应?这两句怎样表达离人深致的情愁?【答案】词的结句与上片“一双燕子守朱门”呼应。“一双燕子守朱门”一句,描写黄昏细雨之中,深院里是一对固守朱门的燕子;“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一句,描写离别之际,灯下是相对而立的一对零落身影。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两个意象的遥相呼应(映衬),令即将分离的情景格外凄恻哀伤。2、(17届湖南省娄底市高考仿真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1)下列对两首诗内

15、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这样的佳节而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e第二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写渔人

16、不畏全天打渔的辛苦,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我回家,写出了海边渔家人的淳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答案】c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c项不是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思家,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用“对写法”含蓄抒情;e项“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我回家”错,这是渔人晚归的诗意表达。点睛: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2)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答案】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

17、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3、(17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检测)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万里桥江上习射陆游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天上欃枪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注】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胡床:交椅

18、,最初从域外传入。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笴,箭杆。(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e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答案】b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手法赏析。b项“陶醉于春日的闲适

19、和愉悦”情感理解不当;d项“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与诗中表达的意思不吻合。(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答案】诗人反问的语气,用豪壮的结语,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为之一振,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同时表达出了诗人打败南犯金兵的必胜信念、对不思进取的小人的不屑,以及不甘无所作为、渴望收复江山、建功立业的慷慨斗志。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4、(2017届四川省自

20、贡市高三第三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琐寒窗·春思王沂孙趁酒梨花,催诗柳絮,一窗春怨。疏疏过雨,洗尽满阶芳片。数东风、二十四番,几番误了西园宴。认小帘朱户,不如飞去,旧窠双燕。曾见。双蛾浅。自别後,多应黛痕不展。扑蝶花阴,怕看题诗团扇。试凭他、流水寄情,潮红不到春更远。但无聊、病酒厌厌,夜月荼蘼院。【注】二十四番:指应花期而来的二十四番花信风。题诗团扇:用汉宫班婕妤失宠事,表现女子的闺愁。“试凭他”句,反用红叶题诗事以言想凭流水寄情,可惜流红不能漂到更远。凭:犹仗也。荼蘼:暮春时节开花,为二十四番华信风中居后之信。(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篇“趁酒梨花,

21、催诗柳絮”描写梨花绽放、柳絮飘飞的春景,景中含情。b“一窗春怨”照应题目“春思”,着一“怨”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c“数东风、二十四番”,一个“数”形象地描摹出抒情主人公闲适的生活情趣。d“旧窠双燕”用燕喻人,双燕犹能飞还旧巢,游子却不能返回故里,大有人不如物之感。e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由眼前景色写起,是实写,下片则是虛写。【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分析及手法赏析。c项“闲适”不当,d项“双”反衬人物的孤单。(2)词在下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cd(2)从对方落笔,想象闺中人愁眉不展、怕看旧物、想借流水寄情、百无聊赖、病酒恹恹、月下独自

22、徘徊的生活情状,(3分)表达了词人对闺中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及情感分析。立足文本下片,“曾见”“自别后”,想象闺中人愁眉不展、怕看旧物、想借流水寄情、百无聊赖、病酒恹恹、月下独自徘徊的生活情状。分析情感需要结合注释内容分析,词人对闺中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点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标题、注释和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词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词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考点二: 表达技巧【真题导航】1、【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

23、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答案】采地黄 卖地黄【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因题干中已经指出“前八句”和“后六句”,所以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诗,简单翻译诗句内容,注意抓感情词、反复出现的词语和过渡句、结论句来分析,逐联概括诗句内容,最后分别归纳前八句和后

24、六句的内容即可。前八句写了采地黄的原因,采地黄的过程,所以中心内容是采地黄;后六句集中写了卖地黄的对象以及央求买者的话语,所以中心内容应为卖地黄。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答案】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25、。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叙述与对比”手法的特色,解答时,对“叙述手法”可以从叙述角度、叙述顺序、叙述特点等角度分析,首先指出诗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角度、叙述顺序,有什么样的叙述特点,然后分别指出其表达效果;对“对比手法”则要先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用到对比手法的具体内容,一一列出,然后再分析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突出了怎样的主题,有什么表达效果。2、【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

26、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释:【1】树杪:树梢。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27、【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答案】b【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

28、情(又叫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有借(触)景抒情、寓(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借典抒情等。借景抒情是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叫“移情入景”。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

29、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解析】本题考查意象和抒发情感方面的比较分析。分别分析诗句所用的意象,然后进行比较。抒发情感主要包括抒情方式和抒情内容等,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泪沾裳”,远离亲人,涉险至此。【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

30、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命题思路】高考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手法,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表达技巧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近年高考体现出综合性命题趋势。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高考命题特点。【考点精析】考纲要求,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3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方法技巧】1立足课本积累常用表达技巧。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到的常用表达技巧都是学生在课内诗歌学习中接触过的, 所以备考中可以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积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2研究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把握命题规律。历年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表达技

32、巧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3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中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要洞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解答时适当加入,从而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回答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5注意表现手法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区分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一般用“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手法”等概念通常就

33、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衬托和对比的区别。(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1)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2)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6了解表达技巧类题目提问方式: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术语),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

34、赏析诗歌句。 7掌握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阐运用】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析效果】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若手法不止一种,则要由主(最典型突出的)到次,分条作答。【能力迁移】1、(2017届河南省百校联盟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登岳阳楼望君山【明】杨基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镜里芙蓉夜不收,

35、水光山色两悠悠。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注】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湘女)游此,故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描绘了暮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取材颇有新意,可谓别具一格。b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清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c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君山的颜色。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d尾联写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够涤荡清除巴陵万古愁,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春水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e题

36、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统领全诗:前三联写望中景色,第四联写望中所感。【答案】a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及手法鉴赏。d项,“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诗中无根据。尾联借湖水能消愁,侧面描写湖水的清澈美丽。a项,应为“全诗以君山为聚焦点”。(2)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答案】(1)比喻。将暮色中的洞庭湖水比喻为白练和“明镜”,体现了湖水的平静、明净。将君山比喻成芙蓉,突出了君山的美丽。(2)奇特的想象。将君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想象成湘妃对镜梳头,突出了君山的动人可爱。想象顺流而下的春江水,能够把巴陵之地的万古愁荡涤一清,

37、突出了洞庭水的清亮和荡涤心灵的效果。点睛: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2、(17届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四次质监)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秋浦歌十七首【唐】李白其 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其 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注】这两首诗是诗人第二次游秋浦创作,诗人此时已进入暮年,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之久。(1)下列

38、对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其四描绘了一位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的形象,其十描绘了一位可居他乡的游子形象;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写照。b其四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之深重,其十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到秋浦之后的内心感受。c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猿声,“猿声催白发”借猿声的凄厉来渲染内心的愁苦,“猿声碎客心”借猿声的凄厉来劝告人们不要到这里来观赏山水。d“猿声催白发”一个“催”字强调自己的头发白的非常快,与“朝如青丝暮成雪”异曲同工。e两首诗在语言上各有特色,其四语言含蓄隽永,其十运用叠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答案】a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的分析与鉴赏。a项,其十并未通过

39、描绘形象来传达情感,也不是诗人的自我写照。e项,“含蓄隽永”说法错误,本诗虽借白发抒发人生感叹,但并非“含蓄”。(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前一首诗借“两鬓”在“一朝”之间衰老,“猿声”催得长短头发瞬间变成白丝,表达了诗人对进入暮年满腹忧郁的无限感慨,从诗人的人生经历看,这首诗还表达了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抒发了一种匡时济世之大志却又无门可报、欲罢不能的矛盾情怀。后一首诗借诗人以劝告的口吻嘱咐友人不要去秋浦,以免凄厉的猿鸣声勾起乡愁。突出游子的思乡之情。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

40、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3、(17届山西省高三五校第五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王千秋惊鸥扑蔌。萧萧卧听鸣幽屋。窗明怪得鸡啼速。墙角烂斑,一半露松绿。歌楼管竹谁翻曲。丹唇冰面喷余馥。遗珠满地无人掬。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注】烂斑:即斑斓。玉,喻月色。(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二句从听觉落笔。冬日的清晨,词人听外边传来鸥鸟阵阵扑翅之声,寒风蓦地吹过,幽屋中顿时回荡着萧萧的余响。b“怪得”有埋怨意,把鸡啼与天亮联系起来,埋怨雄鸡啼得太快,导致天过早地亮了,可以想见词人一夜辗转难眠。c天明,词人推开窗户,看到墙角色彩错杂,还露出半截子松树。这幅图画描绘出清晨萧瑟凄冷、缺乏生机的景象。d歌楼中通宵达旦的宴乐,那些唇红肤白,吐气若兰的歌女们翻唱着新曲,她们头上的珠翠洒满一地,也没有人去捧起,可见宴乐的豪奢。e宴罢归去的行人的红靴与街上皎洁的月色相互辉映,色彩鲜明,与上片的“烂斑”“松绿”恰成照应,有静有动,色彩有淡有浓,各有情趣。【答案】bc【解析】b项“可以想见词人一夜辗转难眠”不当。“窗明怪得鸡啼速” 兼写听觉和视觉。“怪得”,惊诧语。把鸡啼与天亮联系起来,人已经开始思想活动了。埋怨鸡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