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我们来养蚕》教参(朱改)_第1页
第3单元《我们来养蚕》教参(朱改)_第2页
第3单元《我们来养蚕》教参(朱改)_第3页
第3单元《我们来养蚕》教参(朱改)_第4页
第3单元《我们来养蚕》教参(朱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 我们来养蚕单元概述蚕的生长周期短,以它做为研究对象,较易达到课标所定的“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之目标;且蚕的幼虫形态可爱,饲养过程无危险,特别适合小学生的饲养;蚕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了解它的生长过程,能够为认识昆虫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上述的原因特设计了本单元。教材设计了蚕宝宝出生了、蚕宝宝在长大、蚕宝宝大变样、昆虫等四课。引导学生饲养蚕,让学生亲历养蚕的全过程,了解蚕的生命周期;在饲养过程中,通过每日照顾蚕的饮食起居的琐碎活动,培养儿童关爱动物生命的情感,使他们学会饲养小动物的技能;通过坚持观察、记录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进行较长时期的观察和记录的

2、能力。在养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蚕进行一些小实验,一可丰富学生的养蚕经历,二能培养训练学生以动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的能力。饲养动物了解其生命周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且大多活动只能在课外(家里)进行,这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宜采用课外饲养、记录与课堂汇报交流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同时要结合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将本单元的课时分散,穿插于其他单元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单元的课堂教学时间大约需要4-5课时。1 蚕宝宝出生了蚕宝宝出生了由两个活动构成,首先引导学生先通过采访他人,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养蚕的知识,为养蚕做好准备。再引导学生从观察蚕卵开始,展开自己的养蚕历程。本课是整个单元探究活

3、动的起点更是重点。学生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训练怎样查找资料、怎样记观察记录、尝试着探究影响蚕卵孵化快慢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养蚕的兴趣,因为在后续的活动中,小组学习将是本课的主要学习形式。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如何写好观察日记。本课的教学以主动接受式学习为主,“主动”体现在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探究的兴趣;“接受式”体现在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养蚕计划和写观察日记,在具体指导中教师的教要占主导地位。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3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善思考与爱

4、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2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科学知识1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2观察蚕卵和蚁蚕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教学建议教学准备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放大镜、气温计、记录纸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必须和其他单元穿插进行,因为蚕卵孵化绝不是一课40分钟所能完成的。具体可以分配在2-3课中完成。第一阶段:提出养蚕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准备怎样去养,制定一个养蚕计划,并布置他们课后去采访一些有经验的人

5、。如果时间有剩余,可以和磁铁单元教学进行相穿插。 第二阶段:利用一课时,交流采访或查阅资料获得的成果;分发蚕卵,并观察蚕卵的形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布置学生及时记录观察日记。第三阶段:利用一课时,观察卵孵化的过程和蚁蚕,学习记录观察日记并交流。教学导入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建议本课教学从人类养蚕的历史引入,并由此激发学生亲自养蚕的兴趣。 活动1 了解怎样养蚕这个活动实质上是让学生掌握怎样养蚕这个实际操作的问题。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因为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前概念应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

6、式进行教学:1、 组织学生走访有经验的蚕农,通过访谈学习养蚕的基本方法。走出课堂,来到更加广阔的空间进行学习是学生们喜爱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如何组织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关键。根据各校情况可以分课上、课下两种走访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要在走访前定计划、访谈提纲等内容。课下走访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2、 通过网络、文献、VCD等多种传媒,查找资料。由于传媒途径的多样化,学生查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已不在困难,但是缺乏对资料进行二次的整理,对内容繁多的信息进行筛选,为我所用是难点。这里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这部分能力。3、 教师的直接讲解。当上述两种教学方式都无法进行时,

7、教师清晰的讲解是十分重要。总之,通过这个活动为学生的养蚕活动先积累一些间接经验,如:蚕的食物(认识桑叶)、蚕生活环境、生长周期等问题。目的确保养蚕活动的成功,同时也渗透着关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科学养蚕、善待蚕宝宝的意识。在学生汇报间接经验的时候,可能有的经验大家一致同意,而对有的经验产生分歧。教师要用语言激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例如: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试一试吧!;究竟谁的经验正确呢?让我们试一试怎么样?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制定养蚕计划。教材中提供了“养蚕计划”的样本,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的几个问题,指南车小人提示的是如何利用工具进行观察。活动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

8、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关注点进行有个性的计划设计。为了激励学生思考,真正做到“个性化设计”建议教材中的养蚕计划样本应在学生提出设想之后再出示给大家看,可以跟自己的设想进行对比,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漏补缺。 活动2 蚕宝宝出生记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间接经验之后,养蚕活动就可以正式开始了。让学生亲眼观察到昆虫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养蚕活动应该从观察蚕卵开始。本活动将包括观察蚕卵和孵化蚕卵两个环节。观察蚕卵,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习惯和能力的又一次探究机遇。因为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经过了一系列的观察训练活动,所以在这里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和发现。并及时描

9、述、记录、交流自己观察到的信息。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养蚕的兴趣。蚕卵孵化的时间比较长,怎样安排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教师灵活安排课时。当学生为蚕卵孵化准备好适宜的环境后,自然就会希望蚕卵再些孵化出来,于是研究问题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教材30页提供了一个活动样本,目的在引导学生如何就问题进行猜想,并由此进行实验观察续而得出结论。学生在这个问题可能有多种假设,比如,温度、湿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当然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先做出更多的猜想出)。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蚕卵放到不同几个不同的环境中,如先用丝绵纸包好,再用手帕包一层,放到内衣口袋里,以此和自然环境中的蚕卵作对比。如

10、条件允许,还可以把蚕卵放控温箱中进行对比实验。关于湿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决定是否研究和怎样研究,教材不做统一要求。本活动由于时间比较长,需要学生延伸到课后去完成。教师应适当提醒学生在适当的时间观察蚕卵的孵化情况,并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学习写观察日记也是本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在这里教师要教给学生写观察日记的目的、方法,以及观察日记中应涉及到的观察要点。如:观察时间、天气状况,观察物的外形特征,与上次观察到现象的差异等。教材中提供了样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观察日记中的要点。教师自己也应该积极参与各小组学生的养蚕活动,关注并把握好各小组蚕卵孵化的情况,适时选

11、择一个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蚁蚕孵化出来后,可用丝绵纸把蚁蚕“钓”出来,再用切成丝状的嫩桑叶喂养。嫩桑叶可从桑树枝头上取第3-5片。教师要提醒学生将桑叶清洗干净,并晾干。爱护桑树,不要过多地摘取叶片。特别提醒:养蚕的整个过程中,要让蚕远离各种杀虫剂,防止蚕儿中毒死亡。如发现死蚕,应及时清理隔离。有条件的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液消毒。 课程资源科技史背景资料我国古代的蚕桑业十分发达,养蚕历史久远,早已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蚕桑文化。据专家们考证,中国古代的养蚕开始于5000多年以前,而在殷墟甲骨文中已大量出现蚕、丝等象形文字。由于蚕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它在古代社会中的地

12、位十分崇高,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这也是古代养蚕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元前56世纪,丝绸传到西域。到了汉代,丝绸业已十分发达。纷至沓来的商队,把各种丝和丝织品运到了古罗马帝国,丝绸之路开始形成。一代又一代蚕农不但辛勤劳动,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养蚕技术不断进步,有关这方面的大量古代典籍,显示了在很久以前我国古代的养蚕技术就已具备了很强的科学性。例如八代蚕的培养,解决了昆虫学上的“滞育”问题,使蚕可以在一年之内连续繁殖多代,可以说这是对古代养蚕业的极大贡献。知识拓展蚕的生活史(一)桑蚕属完全变态昆虫,其他蚕也类同,在一个世代中,须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在正常的饲

13、育、保护条件下,从卵中孵化摄入桑叶,到老熟上蔟开始吐丝作茧,也即幼虫4眠5龄期需要20-28d;吐丝营茧约需3d,再经1-2d化蛹,蛹期经过10-15d,然后即由蛹化蛾也就是成虫,雌雄成虫在化蛾当日交尾产卵,如果产下的是非滞育卵,那么再经10d左右即可孵化出下一代的蚁蚕。因此,在自然条件下桑蚕完成一个世代,至少需要40-60d。如果产下的是滞育卵,那就要到第二年的春天才能孵化,或者采取人们的意愿提早进入下一个世代。 蚕卵蚕以卵繁殖。蚕卵外观是一端稍尖一端稍钝的扁平状椭圆形,宽度约1mm,厚度约0.5mm,长约1.3mm,看上去很像细粒芝麻。一只雌蛾约产400-500粒蚕卵,1700-2000粒

14、蚕卵重约1g。蚕卵的卵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d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d后转为固有色(或为灰绿色,或为紫褐色等)。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卵的稍尖的一端(前极)有卵孔,是受精时精子进入卵内的孔道。胚胎在交尾产卵后形成,裹在卵黄中,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渐次发育成蚁蚕。蚁蚕孵爬出来之后,卵壳呈同白色、淡黄色或白、淡黄色相间。蚕(幼虫期)幼虫期是蚕摄食成长的阶段,生产习惯上以孵化到老熟上蔟的时间作为幼虫期的经过时间。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蜕去旧皮,长出较为宽大的新皮再继续摄食生长,这一过程称为眠。普通饲养的二化四眠蚕品种,其幼虫期需蜕皮进入第5龄后,再

15、经过5-8d食桑才能老熟上蔟。幼虫期需长不足一个月,但生长速度极快,5龄极度成长时,体长达6-7cm,比刚孵化的蚁蚕增长25倍,体幅达0.8cm,比蚁蚕增长20倍,体重达5-7g比蚁蚕增长1万倍左右,体内丝腺的重量则要比蚁蚕增长16万倍,从蚁蚕到熟蚕,其形态不变,均为长园筒形,可分为头、胸、腹部三个体段,胸部3个节,每节着生一对胸足;腹部10个体节,第3-6腹节和第10腹节腹面各着生一对腹足(第10腹节的腹足又称尾足)。大部分体节间均有节间膜,可使蚕体伸缩。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形似蚂蚁而得名。蚁蚕体长约2.5mm,体幅约0.5mm,2000-2300条蚁蚕体重仅1

16、g,生产习惯上称其为克蚁头数。孵化后经2-3h即可进行收蚁给桑作业,开始养蚕。必要时也可将蚁蚕放到5-10温度中冷藏1-2d,过长则会影响其后的生长发育。2 蚕宝宝在长大本课由两个大活动构成,第一个活动,通过探究“怎样才能把蚕养得又大又壮?蚕宝宝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两个问题,获得蚕宝宝的饲养与护理经验,了解蚕在幼虫阶段的身体特征及变化过程。第二个活动,学生在长期的观察记录的基础上已经产生了一些关于蚕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本课继续以观察、饲养、记录活动为主,通过本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观察蚕的整个幼虫阶段,他们将观察到蚕由小到大发生“睡眠”和蜕皮现象

17、,以及这个阶段蚕身体发生的变化。本课的教学设计一环套一环,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位下一个环节才能够顺利进行。本课的重点是在学生亲历养蚕这个活动的基础上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对蚕的生长变化有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感官已经不能满足观察要求需要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因而如何使用工具进行观察又成为重中之重。由于整个探究活动经历的时间较长因而怎样使学生长期保持观察兴趣、怎样保持对蚕的整个生长变化阶段的认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本课的难点。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够掌握饲养蚕的方法,成功饲养幼蚕。2、会利用各种方法观察蚕的生长变化,会利用养蚕日记比较细致地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3能及时做好观察

18、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经验,新问题。4能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讨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关爱生命,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设计和进行实验时,不伤害蚕宝宝。2 保持关注蚕的生长变化的兴趣,乐于交流养蚕经验与自己的观察结果。科学知识1知道幼蚕生长过程中身体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过程。2知道幼蚕身体特征。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教学建议教学准备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或其他养蚕器具、尺子、观察记录本等。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内容所持续的时间大约需要

19、两周左右,需要继续和磁铁等单元进行穿插教学。教学形式以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归纳整理分别在两或三课时内完成。第一阶段:制定观察蚕宝宝的方案;初步掌握蚕宝宝的饲养与护理方法。(一课时)第二阶段:观察、饲养蚕宝宝,做好观察记录,通过对记录现象的分析获得养蚕心得、发现问题。(课下)第三阶段:交流心得,获得新的饲养与护理经验;交流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一课时)第四阶段:实验(课下)第五阶段:交流实验结果(可以单拿出一节课或随时交流)教学导入 蚕宝宝顺利出生了,“他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因而以这个问题引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蚕的生长变化的兴趣。活动1 观察

20、蚕体生长与变化 本活动的重点是知道幼蚕的身体特征,幼蚕生长过程中身体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变化过程。落实这个目标需要利用观察、记录的方法。由于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如何保持观察兴趣成为本活动的教学难点。建议教师通过以下活动完成教学任务1、 提取原认知。教师组织学生对“他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提取学生的原认知。学生的原认知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曾经养蚕的直接经验,往往关注的是显著特征,不具体不全面。另一个来源是通过第一节课收集资料得来的间接经验,也可能不全面不具体但最主要的是这些经验不是学生亲眼见到的。2、 激发观察兴趣。学生产生求新知的欲望是激发观察兴趣的关键,对于具有直接经验的

21、学生来说教师应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如:某个部位具体什么样的?身体是怎么变得?对于具有间接经验的同学来说因激励学生亲自观察,他真的是这样的么?真的是这样变得么?要想获得深入的认识必须进行观察。3、 观察(1)选择观察内容:学生的兴趣不同会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重点观察,教师要给学生开放的空间,但是要提示学生在重点观察的同时也要留意其他特点变化。(2)确定观察方法在第一课中学生就已经比较熟练的使用感官观察事物,学生继续使用这种方法时,发现感官已经不能满足观察要求了,需要借助工具进行观察。这时引出放大镜、温度计、直尺等简单工具的使用,这些工具学生都已经接触过,已经基本了解了使用技巧,但是如和配合观察蚕使用

22、这些工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点展开讨论。(3)作观察记录在第一节课学生已经接触了观察记录,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针对自己的观察内容设计观察记录表格,指导学生认真撰写观察记录。观察记录的设计格式不作统一要求,设计的原则是:观察内容突出,能够记录其它发现,留有添加新内容的空间。为了加深学生对幼蚕生长阶段的了解,也可以由教师制定几个必须观察的内容。(4)观察试验:这是一个长期的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在课下学生自己观察,没条件的学校由教师饲养,分阶段分组观察。教师可以定期召开观察交流会、最新消息等活动激励学生保持观察兴趣。4、 综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之后学生对自己关注的蚕的某些方面的特点有了

23、较深入的认识,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综合每个同学的观察结果,使学生对蚕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从而比较全面的认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顺利地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是以成功的饲养作为基础的。为了让观察活动顺利进行,在学生原有饲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具体指导。学生在饲养了一段时间以后可能会产生新的经验,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完善饲养方案。书上32页信箱中的内容可以作为饲养蚕的方法指导。活动2 探究有关蚕的问题。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一定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有的并不是仅仅靠自然观察能了解到答案的。因此,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不伤害蚕体的情况下,设计一些实验进行主动探究,这是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的教育。这部

24、分内容可以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处理。一、 主动探究。罗列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哪些问题不伤害蚕体,适合研究-选择研究问题-确定研究方案-实验-结论。 这种方法适合有一定探究能力的学生二、 被动探究。由教师提出问题“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观察蚕宝宝换新衣”分成两个小的探究活动。1、“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依据教材插图设计试验,当蚕爬向某种食物并开始进食时,我们还只能肯定蚕喜欢这种食物,而不能完全肯定它不喜欢其他食物。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和证实。比如,把蚕直接放到某种食物上,观察它到底是否食用。这反应着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应该让学生有所体验。2、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在蚕幼虫

25、期最重要的生理变化现象就是“睡眠”和“蜕皮”。蚕一生中要进行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这几次蚕一生中的重大变化,是穿插在养蚕活动中的重要观察内容。因此,教材把这四次观察蚕蜕皮的机会合并到一起,设计了“蚕宝宝换新衣”的活动。其目的并不是说只要求学生观察一次,而是为了突出这项观察的重要,需要加强指导。 这一部分的观察,建议教师利用一次蚕眠的机会,组织一次课堂观察和交流。根据以往学生养蚕的实际情况几乎可以肯定,各小组养的蚕的大小、发育快慢会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同时找到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是很容易的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如果时机选择得好的话,还可以

26、当场看到蚕蜕皮的过程。教材除了要求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换新衣以外,还要求学生统计一下蚕宝宝一生中换了几次新衣。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坚持长期的观察,并进行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究习惯的养成。两个试验给同学提供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摹本,一个通过试验、一个通过观察,有了这个摹本学生就可以自己研究其他的问题了。 特别提示:教师还要提示学生,要加强眠期蚕宝宝的护理,在蜕皮后的1-2顿要喂嫩桑叶。课程资源知识拓展蚕的生活史(二)稚蚕又称小蚕。孵化收蚁至第一次眠和蚕为1龄蚕,第一次眠起后至第二次眠的蚕称2龄蚕,第二次眠后至第三次眠的蚕则是3龄蚕。生产上一般将1-3龄蚕称作稚蚕或小蚕。小蚕期宜在适温适湿的范围适当提高温湿度

27、,给予柔软适熟蛋白质水分含量较高的桑叶,精细饲养。一般1龄蚕体重较蚁蚕增长15.95倍,体面积增加5.11倍。2龄全蚕体重较蚁蚕增长106.38倍,体面积增加29倍,体重较1龄蚕增加6.67倍,体面积增加5.67倍。3龄全蚕体重较蚁蚕增加555.32倍,体面积增加88.32倍,体重较2龄蚕增加5.08倍,体面积增加5.67倍。壮蚕第三眠后至第四次眠的蚕称作4龄蚕,第四次眠也称为大眠后的蚕则称5龄蚕。习惯上称4-5 龄蚕为壮蚕或大蚕。大蚕期,体大食桑量多,关链是要做到良桑饱食。 一般4龄蚕体重较蚁蚕增加2553.32倍,体面极增加23l.86倍体重较3龄蚕增加472倍,体面积增加2.62倍。5龄

28、蚕体重较蚁蚕增加10425.53倍,体面积增加520倍, 体重较4龄蚕增加4.08倍,体面积增加2.24倍。眠蚕收蚁后蚕体因取食桑叶而迅速成长,体色也逐渐变谈、变白、变青,然后再逐渐转乳白、乳黄色。此时食欲减退及至完全停食,并吐少量蚕丝(俗称绊脚丝),把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这种状态称作眠。此时的蚕则为眠蚕。从收蚁到老熟,-般要眠四次,就眠的过程与眠蚕的状态基本一致,只是眠茧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眠的时间称眠中,在正常饲育条件下,眠中时间以第四次眠最长约2天,以第二次眠最短只需20小时左右,第一、三两次眠各需1天左右。起蚕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蜕皮的准备,待脱去

29、旧皮,换上新皮之后,蚕的生长发育就进入到一个新的龄期。刚蜕皮的蚕称为起蚕。刚起的蚕,其头部的口器较嫩,食欲尚未发动,一般要等半d左右待头部由乳白色渐转为灰褐色时才可给桑饷食。生产上为了操作方便一般采取等同批蚕中95乃至绝大部分眠蚕起齐后,再给桑饷食。 3 蚕宝宝大变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学生对蚕幼虫的生长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课将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蚕熟上山”、“吐丝结茧”、“化蛹成蛾”变态过程。教材中的三个活动是根据蚕变态的顺序进行编排,又因为蚕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故课时安排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蚕宝宝大变样”怎么变的?身体的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哪些部位没有变?长相差不多的幼

30、虫,变化都一样吗?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吸引着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因此本课是揭示自然现象变化的典型课。蚕的幼虫是怎样变化的?观察、比较A观察、比较B观察、比较C综合解释蚕生长发育的变态现象蚕变态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样我们不难发现观察、比较是本课的训练重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信息的交换,完善认识,直到能够说明蚕生长发育中完全变态的自然现象。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味到生命的可贵、生命形式的多样、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我国是世界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丝绸之路使我国与世界联系起来,通过科技史的介绍,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思想。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2能在观察中对观察对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帮助更好的观察。3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昆虫变态行为,培养学生欣赏生命,为生命而赞叹的科学情感。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知识1 观察了解蚕由幼虫变为成虫的形态变化过程。2 初步了解什么是昆虫的完全变态。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教学建议教学准备剪刀、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刀片、放大镜等课时分配建议 从蚕熟上“山”到化蛾产卵大约需要半个多月时间。本课活动同样需要与其他单元的课进行教学穿插。折合课时大约需要2-3课时。教学导入 本次课堂教学

32、可以从学生饲养的蚕出现“熟蚕”开始。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进行养蚕情况汇报引入,引出“蚕熟上山”的话题。活动1 蚕宝宝作茧自缚本活动主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是观察“熟蚕”;制作“蚕山”;观察熟蚕吐丝结茧。观察熟蚕,主要引导学生欣赏熟蚕那晶莹透亮的美丽身体,观察蚕成熟了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体色、体形、大小等各方面的变化。在进行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出熟蚕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去辨别自己养的蚕是否成熟。本单元以观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里更突出观察后的比较,因为蚕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定量观察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教师要及时引领学生深入细致地定量观察,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科学素养。

33、具体做法可参考:1、 记数蚕身体上的节环、足、身体两侧“黑点”的数量。2、 轻轻滚动蚕身,并记录蚕身滚动时留下的痕迹,测量蚕身的体围。3、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使用天平称测量熟蚕的体重。4、 记录蚕经过吐丝将自己完全包裹起来的时间。5、 测量蛹的大小。实际观察后要及时的整理观察记录,为今后的观察比较做准备。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它们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就叫做“上山”。我国古代人们用干草扎在一起给蚕制作了一个可以依托的空间。现代,人们又用硬纸板做成了一个个小格子来给蚕做茧。教材引用了我国古代的做法,旨在通过科技史引导学生也来自己动手,给蚕宝宝们设计了一个个“安居乐业的家

34、”,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勤劳。观察蚕吐丝结茧也是一项很有意思的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个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蚕在蚕山上和在平面上吐丝结茧的情况,让学生理解蚕为什么要找一个立体的空间去做茧,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智慧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活动2 蚕茧里的秘密蚕结茧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正是茧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的作用,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会变得更加强烈。本活动将引导学生设法了解蚕茧里的秘密。蚕在茧内大概3-4天就会化蛹,我们可以通过轻轻摇动蚕茧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蚕是否化成了蛹。当然,具体教学时,不要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先引导他们把先结成的茧和刚结的茧轻轻摇动(注意:要提醒学生只能轻轻摇动

35、,否则会撞伤蚕蛹),比较发出的不同声音,让他们猜想蚕在里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再指导他们剖开蚕茧看个究竟。剖剪蚕茧的难度比较大,动作要轻,既要注意不要伤着自己,也要注意不能伤了里面的蚕宝宝。实际操作时,可将蚕茧倾斜竖起,让蚕蛹靠近下端,然后蛹剪刀或刀片从上端剖开一个大约口子即可(请参考见下图)。蚕茧剖切位置蛹 观察蚕蛹时,可将蚕蛹从剖开的蚕茧里轻轻倒出来,放到玻璃皿里进行观察。不同蛹龄的蚕蛹颜色会有所区别,教师教学时,应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和辨别。蚕蛹阶段,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分出雌雄了。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显得很结实。教学中如果能同时遇到不同性别的蚕蛹,教师可以提示学生

36、注意区别一下,为下一个活动中的辨别雌雄蚕蛾做一个铺垫。在上个活动中学生对定量测量有了一定的经验,这样对蛹的观察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并将数据记录下来。观察结束,还将蚕蛹装进蚕茧,并把剪下的蚕茧“盖子”还盖上。这个活动是教育学生关爱生命的最佳时机,也是锻炼学生进行精细操作的难得机遇,教师要有意识的很好把握。活动 3 破茧而出蚕结茧后大概一个多星期(这个时间会根据气温的不同而改变,教师也可以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来研究一下),就会化蛹为蛾了。蚕蛹化成蚕蛾后,会自己在蚕茧上扒开一个小洞,并从里面爬出来。因此,这里的“破茧而出”是指蚕蛾自己的活动,而不再是我们帮助它破茧了。有了前两次的定

37、量观察经验,学生应主动运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教师可提醒学生在定量观察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 蚕蛾的体长是否大致一样。2、 蚕蛾的身体分为几部分?腹部有几个节?3、 身体的比例是否合适?在观察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新的问题,如:为什么蚕蛾的身体有大(胖)、有小(瘦)?雌、雄蛾是如何交配的?母蛾一次可以产多少卵?等。怎样找寻问题的答案呢?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观察雌、雄蛾的交配,分辨雌、雄蛾。必要时教师要适时讲解: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比较好动,行动较快。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歪着尾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观察母蛾产卵,记数卵的个数。在个体观

38、察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可以完善学生们通过观察得到的经验,既而总结蚕变态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解释蚕生长发育的变态现象,完成观察蚕一生生长发育的过程。交配之后,雄蛾会在1-2天内死去,而母蛾也会在1-2天内产下大量的卵后,也结束其短暂的一生。教师应教育学生很好的处理蚕蛾的尸体,切不要随意乱丢,以此再次渗透珍爱小生物的教育。课程资源熟蚕蚕到5龄末期,就逐步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粒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半透明状;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仅尾部可隐约见到尚残存2-3粒蚕粪,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

39、,到此时的蚕则称熟蚕或适熟蚕。与此相对仅胸部呈透明状的蚕称未熟蚕;已经吐出较多丝缕,通体呈透明状的蚕叫过熟蚕。在群体饲养中,最早熟的蚕叫始熟蚕,数量不多;过半d或1d后大批老熟叫盛熟蚕;大批上蔟后尚有少量需继续食桑至次日才老熟的蚕叫终熟蚕。龄期经过一般以收蚁到盛熟时点计算。眠性从收蚁开始到老熟吐丝即整个幼虫期间,蚕眠的次数是一种特性,称眠性,眠性是遗传性状,现存蚕品种资源有眠二次的二眠蚕、眠三次的三眠蚕,眠四次的四眠蚕和眠五次的五眠蚕。眠性受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眠性主基因控制,同时也会因受温度、营养、光线等条件的影响而发生一定变化。中国现行普遍词育的属四眠性蚕品种,在实际饲育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少量

40、的三眠蚕或五眠蚕。眠数多的品种,幼虫期间长,食桑多,蚕茧大,丝粗量高;眠数少的品种则相反,综合二者的利弊,一般认为以养四眠性的蚕品种最为经济。蚕龄又称龄期。普通饲养的二化性四眠蚕品种有5个龄期,收蚁到第一次眠为第1龄,眠起后进入第2龄,再眠后进入第3龄,第三次眠后为第4龄,第四次眠即俗称大眠后进入5龄。一个龄期的长短叫龄期经过,它包括食桑时间与眠中两个部分。龄期经过以2龄最短约3d,5龄最长约6-8d,1龄和3龄各约3一4d,4龄约4-5d。以收蚁到上蔟作茧的时日称作全龄经过。在一个龄期之内又分龄初、龄中、龄末三个阶段,龄初食桑少称少食期,龄中食桑多称盛食期,龄末逐步减食称减食期,将近眠的时候

41、叫将眠期,止桑入眠后称眠期或眠中。结茧熟蚕吐丝结茧又分结制茧网、结制茧衣、结制茧层、结制蛹衬四个过程。即熟蚕上蔟后,寻找营茧场所,首光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联结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架。此时熟蚕将体内残余粪物全都排除,再继续吐丝结制茧网。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作为进一步结茧的支架。结制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以s型方式吐丝结制茧衣,开始出现茧形轮廓,茧衣的丝纤细而脆,d排列绝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方向与蚕体垂直,其长轴1-2mm,每15

42、个形丝圈组成1组,称1个茧片。当1个茧片完成之后又转到临近部位继续营做第2茧片,第3茧片,由许多茧片形成茧层。蚕由于大量吐丝以及吐丝中能量的消耗,体躯大大缩小,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节奏、形丝圈也失去原有的均匀性。吐丝显很凌乱,这样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最后也即结制蛹衬后,蚕头部向上,尾部向下,吐出最后留存在体内的丝物质,形成一团松软的茧顶。至此,营茧过程结束,蚕体进入化蛹阶段。蚕茧蚕吐丝结成的茧,是缫制蚕丝的原料。杂交蚕种饲养出来的蚕茧,茧色白,茧形椭圆或浅柬腰形,茧的大小即茧长×茧幅大致为3-35×2-25cm。茧是由茧衣、茧层、蛹和蜕皮四个部分组成的

43、,茧层厚而硬,茧的外表面有外被一层松乱的茧衣,茧衣与茧层间有较明显的界限,剥去茧衣后可见到茧层所特有的光泽与缩皱。把茧层剖开,里面有蚕蛹和化蛹时留下的蜕皮。一颗蚕茧的重量称全茧量,光是茧层的重量叫茧层量,茧层量占全茧重量的百分比叫茧层率。全茧量15-25g,茧层量约0.3一0.55g,茧层率约20一25。蚕蛹蚕上蔟后经4d左右化蛹,蚕蛹蛹体呈纺线形,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在其腹面长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胸部有3个体节和3对胸足、2对翅;腹部有9个体节,在第8腹节腹面正中有x形的线纹,第9腹节腹面正中有一个褐色小点,分别为蛹期雌雄性别的体表特征,蚕种繁育上往往以此为依据在蛹期鉴别区分雌

44、雄。蚕刚化蛹时,蛹色淡黄,蛹体嫩软,随蛹龄推进逐步变为黄色、黄褐色和褐色、蛹皮也渐趋硬化。蛹期经过约12一15d,待蛹体再度受柔,蛹皮适度起皱呈土褐色,则已接近发蛾。蚕蛹富含营养,可作食品或饲料,也可提炼蛹油和蛹蛋白作化工或医药原料。蚕蛾(成虫)蚕蛾状似蝴蝶,但2对翅小,已失去飞翔能力,光会振动。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可明显地分出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呈小球形,两侧有鼓起的复眼,夏眼前方有一对呈双栉状的触角;胸部3节,腹面各长l对胸足,背侧是2对翅有些品种有淡淡的翅纹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雄蛾体大,爬动慢,振超频率低;雄蛾体小,爬动较快,振翅频率高。一般交尾3-4h时,雌蛾就

45、能产下受精卵。蚕种繁育中,雄蛾待交尾,制种结束后废弃;雌蛾待产卵结柬后按规定袋入蛾盒,送交进行母蛾微粒子检验。4、昆虫学生在养蚕活动中了解了蚕的一生,也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认识的基础。本课以蚕作为样本,激发学生了解其它昆虫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为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中了解鱼、哺乳动物、鸟的共同特征作好铺垫。本课由3各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整理养蚕日记”,既是对前一段时间饲养、观察活动的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蚕宝宝一生要经历那几次大的变化?”;又能激发学生关注昆虫家族身体变化的兴趣。第二个活动“比较他们的身体”,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总结等学习活动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

46、。第三个活动“它们是昆虫吗?”,运用刚刚建立的昆虫的概念识别昆虫。本课前两个教学活动的地位是平行的,遵循同一个认知规律;后一个活动应用前面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是本课的重点;由于本课前学生没有“把整体分成部分”这样的专门训练,因而观察昆虫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是本课的难点。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 通过分析整理自己的养蚕日记,能够取得新发现。2、 能够掌握“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概念”这种认知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在养蚕活动中的新发现。三、科学知识1、 通过对养蚕经验、观察记录的交流,构建新的养蚕经验,对蚕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入地了解

47、。2、 了解昆虫的变态,掌握昆虫的特征。教学建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昆虫变态过程、身体特征的图片(视频资料)学生准备:自己的观察记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导入学生在较长时间的观察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很多养蚕的资料,在整理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需要与大家交流。活动一-整理养蚕日记本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蚕的一生中还有那些不变的特征以及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发现蚕宝宝一生要经历那几次大的变化?后一个发现是重点。在学生观察其它昆虫生长变化的活动中,了解昆虫的变态。了解昆虫的变态是这个活动的重点。课文利用记录表、蚕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图片帮助学生概括蚕的一生经历的大的变化。本活动可以分成以

48、下几个环节进行1、 整理观察日记。在饲养过程中每个同学都积累了一本观察日记,教师要引导归纳整理这些材料,得出新的发现。首先提出“蚕的一生中还有那些不变的特征以及生活习性?蚕宝宝一生要经历那几次大的变化?这两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从头翻阅观察日记寻找答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录填写书上38页的表格,利用表格完成问题。根据时间情况整理观察日记可以放在课前进行。2、 交流发现除了需要交流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学生在翻阅观察日记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教师要鼓励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但是这些发现可多可少教师不要做硬性要求。3、 得出结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蚕的一生发生四次大的变化,分别是卵、幼虫、蛹、

49、成虫。4、 了解“变态”蚕的一生会发生四次大的变化,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动物也和蚕一样呢?这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了解了几种完全变态的昆虫之后学生将认识变态这种现象。(1) 观察几种不同昆虫的生长过程根据教学方法不同观察材料的来源可以布置学生搜集蝴蝶、蜜蜂等其他动物一生的资料,这种方法学生的参与度高,使用这种方法是由于学生没有昆虫的概念所以最好由老师规定几种常见的昆虫让学生搜集资料,还要注意强调资料的内容是“有关他们的一生”这方面的资料,但是这需要课前布置,怎样激发学生搜集这些资料的兴趣是难点;也可以在课堂上观看有关几种昆虫一生的图片(影像材料),这种方法便于操作,有比较直观;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

50、在饲养蚕的同时饲养其它昆虫,与蚕进行对比观察。这个饲养活动应该由老师完成,隔一段时间拿出来与蚕对比观察。为了便于观察、比较在这个饲养活动中应该选取生长周期与蚕相似的昆虫进行饲养。(2) 了解“变态”学生对变态这种现象的认识需要经过比较、抽象、概括的环节。教师可以把几种昆虫的不同时期的图片贴在一起引导学生横向观察、纵向比较,从而发现“变态”现象。活动二、比较他们的身体这个活动的目标是认识昆虫概念。在了解“变态”这个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尝试了“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概念”这种认知方法。在这个活动中将继续运用这种方法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这是本活动的重点。认识昆虫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是难点。1、 观察几种昆虫的身体本环节存在两种教学方法,一种方法是可以在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先解决他们的身体分成几部分的问题,然后再解决每一部分什么样的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师训练学生掌握把整体分成部分的技能,但是不利于学生对每一种昆虫的整体认识。另一种方法是逐一抛细,掌握每一种昆虫的身体结构,每一结构的特征,这种方法有利于对每一种昆虫形成整体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