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燕化天钲确保浅基坑边坡稳定性_第1页
1燕化天钲确保浅基坑边坡稳定性_第2页
1燕化天钲确保浅基坑边坡稳定性_第3页
1燕化天钲确保浅基坑边坡稳定性_第4页
1燕化天钲确保浅基坑边坡稳定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项目部qc成果组长组长 孟燕军孟燕军发布人:王会军发布人:王会军20102010年年2 2月月 p d c a 燕燕化天钲化天钲发布人:王会军发布人:王会军p d c a 一一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润滑油浮选装置搬迁还建项目位于燕山石化炼油一厂,建(构)筑物包括两个污水池及一个污提升泵房。各单体相邻位置较近,基坑采用整体开挖方式,基坑等级三级。基坑东侧为在用污水池及管理用房并承担部分污水处理任务;基坑北侧为污水排放沟,承担着炼油一厂污水排放任务。工程概况表单体名称污水池1污水池2污提泵房建筑面积9长6m宽6m深 9长6m宽6m/8m深 180土质情况杂填土粉质黏土新近沉积层边坡支护长度21m3

2、3m52m基坑深度1.8m/2.8m6m/局部8m6mp d c a 二二 小组简介小组简介小组概况表小组概况表 课题名称课题名称确保浅水位软土基坑边坡稳定性确保浅水位软土基坑边坡稳定性课题类型课题类型攻关型攻关型成立日期成立日期2010.6.152010.6.15登记日期登记日期2010.9.202010.9.20小组人数小组人数8 8活动时间活动时间2010.9-2010.122010.9-2010.12活动频率活动频率 平均平均1 1次次/ /周周每次每次2 2小时小时出勤率出勤率100%100%小组名称小组名称边坡支护边坡支护qcqc小组小组注册登记号注册登记号qc:2010-05-0

3、01qc:2010-05-001使用大孔轻集料砌块提高隔墙砌筑质量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二等奖提高坡屋面日本瓦施工观感质量获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优秀奖提高法国木纹石粘贴观感质量获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二等奖小组历年获奖情况p d c a 二二 小组简介小组简介小组成员情况表小组成员情况表 序号姓名职称职务组内职务学历tqc教育组内分工1李长坤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技术顾问研究生64h技术指导2刘松亮工程师项目经理组长本科42h总体策划组织实施3焦晓晨助理工程师技术经理副组长本科48h方案制定技术指导4王会军助理工程师技术员联络员本科48h技术指导统计分析5孙建民助理工程师质量检查员组员中专56h

4、质量验收方案实施6任捍东助理工程师土建工长组员中专48h方案实施7罗守鹏测量技师测量员组员中专36h方案实施8于光卫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组员本科27h资料整理p d c a 三三 选题理由选题理由项目部在软土地基边坡支护方面施工经验不足,对此课题的研究能够补充相关技术资料,为今后深基坑施工做好技术储备。深基坑属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且本工程地处炼油一厂核心装置区,地下情况复杂;基坑又紧邻污水沟,地下水位浅,必须保证边坡的绝对安全。基坑边坡支护工程为临时性设施,建设单位要求其经济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不应过大,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选择支护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其经济性。本工程是润滑油搬迁还建中最关键一环

5、,是参建各方关注焦点,后期设备搬迁任务量大,地基与基础施工应尽可能给后期搬迁施工节约工期。p d c a 四四 方案选择方案选择方案比选表方案比选表序号方案概述评价分值总分合计方案选择评价指标权重小组成员李长坤刘松亮焦晓晨王会军孙建民任捍东罗守鹏于光卫1自然放坡混凝土护壁支护基坑开挖时边坡按比例自然放坡,坡面做素混凝土护壁。0.444334544310.4=12.426.4放弃0.234435434300.2=60.155444544350.1=3.50.312321312150.3=4.52预应力锚索网喷混凝土支护坡面倾角成孔,孔内放置锚索并施加预应力固定滑动土体,坡面做网喷砼加固。0.44

6、4453345320.4=12.830采用0.233433244260.2=5.20.132434332240.1=2.40.345454433320.3=9.63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支护利用基坑外围钢管微型桩抗弯保证边坡稳定,再随开挖进度对坡面进行土钉墙支护。0.455545434360.4=14.424.1放弃0.222312231160.2=3.20.134334234260.1=2.60.311212132130.3=3.9注:1、评价指标 :(安全性)、(经济性)、(工期)(适应性);2、评价分值满分为5分。p d c a 五五 现状调查现状调查边坡质量问题调查表 本小组就本次课题组织q

7、c小组成员收集了我公司以往施工的边坡加固资料及其他类似工程案例资料,同时对本地区在施的深基坑工程进行了现场实际调查记录,最后召开小组会议对工程案例展开讨论共找到影响边坡稳定性的质量问题56条,问题调查表如下:序号项 目频数(点)累计频数(点)频率(%)累计频率(%)1坡顶位移量超标414073.1%73.1%3基坑渗水84814.3%87.4%3坡面裂缝3525.4%92.8%4支护系统崩塌2543.6%96.4%5其它2563.6%100%6合计56100p d c a 五五 现状调查现状调查排列图坡面裂缝支护系统崩塌其它坡顶位移量超标坡面渗水41832累计频率累计频率% %01020304

8、0506070100908073.1%87.4%92.8%96.4%100% 由排列图中可以看出,边坡位移超标占到质量问题的累计频率为73.1%,因此确定“”是边坡稳定性差的。频数(点)频数(点)n=5601020304050562p d c a 六 目标值设定及依据说明目标:坡顶水平及竖向位移累计值均45mm,变化速率2mm/d qc小组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并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及规范对此类基坑边坡质量的要求确定本次qc活动的目标为:坡顶水平及竖向位移累计值均45mm,变化速率2mm/d。目标累计值45mm,变化速率2mm/d规范累计值60mm,变化速率6mm/dp d c a 六 目标值设定及

9、依据说明目标值设定依据依据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要求三级基坑坡顶形变量如下表,小组目标设定能够满足规范强制条文要求。规范要求经验数据综合考虑本工程地质条件及基坑深度,并以我公司以往施工的类似地质条件工程资料为参考,经qc小组讨论后确定目标值。三级基坑坡顶位移量坡顶形变量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坡顶水平位移报警值606坡顶竖向位移报警值606注:当坡顶水平或竖向位移任一指标超标时即为报警需要加强监测并采取处理措施工程名称基坑土质基坑深度坡顶水平位移坡顶竖向位移累计值变化速率累计值变化速率总装设计院综合楼黏土5.2m41mm3mm/d23mm3/d总装设院6#住

10、宅楼黏土6.6m53mm4mm/d29mm2/d燕山综合服务楼强风化岩5m43mm4mm/d26mm3/d昌平会议中心加固强风化岩7.6m24mm2mm/d36mm3/dp d c a 七七 原因分析原因分析坡顶变形量超标人员工人未按要求施工未进行详细交底技术要求不明确质量监督不到位管理人员相关知识匮乏未进行专业培训机具张拉机读数不准确张拉机未监测监测数据误差大监测仪器精度低坑底有积水无降排水措施环境坡顶受压变形堆积荷载车辆荷载影响未设置警戒区域网喷砼护壁厚度不均匀锚索与锚固体结合不牢材料无修坡控制措施钢绞线未除防锈油坡面平整度差锚固段注浆不饱满注浆压力过大方法锚固体和土层摩擦力小锚固体未到龄

11、期即张拉注浆时未留置试块注浆管未伸入锚孔底锚孔内气泡未排出锚索锁定力不足p d c a 八八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要因确认计划表序号末端因素确认内容确认方法确认标准确认人完成时间1未进行详细交底现场技术交底文件,工人技术水平现场调查:检查交底文件完整性,100%考核工人操作技能1、技术交底文件签字齐全;2、工人考核合格率80%任捍东2010.10.102未进行专业培训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现场调查:检查培训档案,考核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管理人员考核成绩合格率100%焦晓晨2010.10.113监测仪器精度低监测精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现场验证:采用相应方法分别验证水平及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规范要求:1、水平

12、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2、竖向位移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罗守鹏2010.10.124张拉机未检测张拉机是否已按要求检测合格现场调查:检查张拉机检测报告张拉机检测报告合格,且在检测有效期内罗守鹏2010.10.125钢绞线未除油 钢绞线是否已除油现场调查:全数检查钢绞线是否除油已制作成锚索的钢绞线除油率90%,除油标准为用手摸擦无油渍任捍东2010.10.136无修坡控制措施人工修坡工艺及坡面平整度现场测量:随机抽查20处坡面平整度坡面平整度,合格点率80%孙建民2010.10.147注浆时未留置试块注浆试块留置组数是否满足要求现场调查:试块留置情况,试块强度报告 1、每次注浆时试块留置3组;2、

13、试块抗压强度75%于光卫2010.10.178注浆管未伸入锚孔底注浆管是否伸入锚孔底现场测量:注浆管伸入锚孔内长度孔深-25cm注浆管伸入长度孔深-50cm王会军2010.10.179注浆压力过大注浆压力大小是否影响注浆饱满度现场验证:调整注浆压力并记录注浆量,对比不同压力时的注浆量注浆量1.1倍理论注浆量王会军2010.10.1810未设置警戒区域基坑周边施工荷载布置情况现场调查:坡顶周边区域内有无堆积荷载及车辆荷载坡顶周边区域内无施工荷载任捍东2010.10.1811无降排水措施基坑内明水水量是否需要降排水现场测量:坑内积水深度及水流量坑底无积水任捍东2010.10.18p d c a 八

14、八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末端因素一:未进行详细交底86%14%合格不合格姓名章正贵范文斌刘国栋刘国宏张峰刘一丁杜宏林成绩85638071577082验证情况:1、2010年10月9日,由任捍东检查分包队伍技交底资料。首先收集现场操作工人名册,在册人员共14人,逐一比对技术交底签字栏人员签名,证实技术交底签字齐全。2、2010年10月10日上午,现场抽取7人进行技术要求考核,6人成绩合格,考核成绩如下,合格率86%。结论:技术交底文件齐全有效,操作工人技能熟练,未进行详细交底不是主要原因接收交底人签字齐全p d c a 八八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末端因素二:未进行专业培训验证情况:1、2010年10月1

15、0日,焦晓晨于档案管理员处检查项目部管理人员培训记录,本工程涉及相关管理人员共9人,均有培训记录。2、2010年10月11日,由公司技术部及qc小组组长刘松亮共同命题对项目部管理人员共9人进行专业知识考核,考核成绩如下,合格率100%。 结论:管理人员考核成绩合格率100%,未进行专业培训不是主要原因姓名焦晓晨王会军任捍东孙建民于光卫罗守鹏刘大利计超李晓虎职务技术负责人技术员土建工长质检员资料员测量员实验员技术员见习工长成绩908880958279708782p d c a 八八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末端因素三:监测仪器精度低末端因素四:张拉机未检测1、2010年10月11日,罗守鹏检查测量台账,

16、证实拓普康gts-102n全站仪检测日期为2010年4月25日,精密水准仪检测日期为2010年1月28日,均在检测有效期内。2、2010年10月12日,罗守鹏运用极坐标法测得水平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为1mm;运用几何水准法测得竖向位移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测量精度均满足gb50497-2009的要求。结论:监测仪器精度低不是主要原因 验证情况:2010年10月12日,罗守鹏检查分包队伍用于锚索张拉的张拉机检测时间为2010年7月20日,尚在检测有效期内,检测报告合格有效。结论:张拉机未检测不是主要原因验证情况:检定合格p d c a 八八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末端因素五:钢绞线未除油

17、钢绞线未除油会降低其与注浆锚固体的粘接力而导致钢绞线被拉出。2010年10月13日,任捍东及孙建民检查已制作完成的锚索19根,约710m钢绞线,检查记录如下,除油标准为用手摸擦无油渍。检查记录显示全部19跟锚索,已除油18根,除油不彻底1根,除油率95%。不合格的1根锚索已在管理人员旁站下拆开后除油直至用手摸擦无油渍。 结论:钢绞线未除油不是主要原因 验证情况: 钢绞线除油检查记录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除油已除油钢绞线p d c a 八八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末端因素六:无修坡控制措施 2010年10月14日,孙建民采用2m靠尺在现场共检查20处坡面平整度

18、。数据统计显示,平整度合格点占70%, 超标1cm点比例占25%,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合格点率80%。 巡检中发现由于坡面平整度差直接造成网喷混凝土厚度不均匀。凹处网喷砼过厚,凸处网喷砼过薄现象会导致松软土层位移量增加而影响边坡稳定性。验证情况: 平整度数据(cm) 1.5-32-223.2-154.51.52-3-21-1.51-21.52.52平整度差松软土层坡面平整度差,无修坡控制措施是主要原因!结论p d c a 八八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末端因素七:注浆时未留置试块 注浆试块供锚索张拉作业前检查注浆锚固体强度,当达到设计强度75%时方可进行锚索张拉作业。 1、2010年10月17日于光卫现

19、场检查第五排锚索注浆时共留置试块3组,并置于现场做同条件养护。试块留置数量能够满足锚索张拉前强度检查需要。验证情况:强度合格 2、同时全数查验前四排锚索注浆试块抗压强度报告,证实强度值均已达到设计强度75%。 试块强度与设计值百分比检查表锚索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第四排达到设计强度百分比89%78%77%81%结论:注浆时未留置试块不是主要原因 p d c a 八八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末端因素八:注浆管未伸入锚孔底 1、2010年10月16日,于光卫随机抽查测量7个锚孔深度并对锚孔做好编号标识。 2、2010年10月17日跟踪检查注浆时注浆管伸入锚孔长度。检查时发现注浆管可从锚索支架中间空隙穿入锚索

20、,放置锚索时,注浆管随锚索一并放入锚孔,伸入孔底,采用孔底返浆方式注浆。验证情况: 现场测量7个锚孔中仅4号锚孔未能满足“孔深-0.5m注浆管伸入长度孔深-0.25m”的要求。发现问题后于光卫及时监督整改,后经复查4号锚孔差值为0.4m,满足要求。结论:注浆时未留置试块不是主要原因 穿管空隙 锚孔深度与注浆管伸入长度对比检查表锚孔编号1234567孔深12.2310.310.1512.5212.112.3410.3注浆管长度11.819.959.7712.311.7912.8710.02差值0.420.350.380.220.310.470.28合格p d c a 八八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末端因

21、素九:注浆压力过大 现场巡检发现操作工人注浆时压力值设定较随意,为加快注浆速度往往选择较高压力注浆。极易致使孔口漏浆,造成注满浆的假象。验证情况: 2010年10月18日,王会军在现场注浆时选取三个压力值分别计量了注浆量,统计显示不同注浆压力能够达到的理论注浆量的比例也不同,需要确定最佳注浆压力。注浆量检查表 表13注浆压力0.3mpa1 mpa2mpa锚孔注浆量179220188达到理论注浆量96.7%108%101%注浆压力过大是主要原因!结论p d c a 八八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末端因素十:未设置警戒区域2010年10月18日,任捍东现场检查支护范围内基坑周边无车辆通行条件,故无车辆荷载

22、;基坑周边3m范围内搭设有护栏脚手架等较小施工荷载,无施工堆积荷载。 验证情况: 2010年10月18日,检查其他工程临近基坑深度3m时已出现积水。因本工程距离污水排放沟仅为2.5m,故此判定当本基坑开挖至3m深度时同样会出现积水,又因本工程基坑尺寸小,基坑四周无法开挖排水明沟,为保证本工程基坑边坡稳定性需制定专项降排水措施。无降排水措施是主要原因!结论结论:未设置警戒区域不是主要原因 末端因素十一:无降排水措施验证情况:坑底积水涌水p d c a 九九 制定对策制定对策对策评价表序号要因对策对策特点评价分值综合得分方案选择评价指标权重小组成员李刘焦王孙任罗于1无修坡控制措施采用人工修坡措施1

23、、修坡误差小2、费用低3、土层不受扰动4、工期略长0.34534454431选定0.4344434350.2434453430.144534434机械结合人工修坡措施1、修坡施工快捷2、工艺简单3、开挖超过时机械修坡困难0.33435434428.4不选0.4454334540.2322323340.1323343222注浆压力过大更换压力区间小的注浆设备1、需二次投入设备2、简便快捷能马上投入施工0.32334323328.2首选0.4454543430.2434453340.133234343试验确定最佳注浆压力1、需确定试验方案2、能准确把握注浆压力与注浆饱满度的关系3、所需时间长0.3

24、4454544427.6次选0.4334332430.2332342330.1434334433无降排水措施采用井点降水1、坑外降水不占用坑内空间2、紧邻污水沟,效果未知3、降水与结构可同时施工0.33343543426.4不选0.4343432330.2443453330.133232123采用明沟排水1、坑内挖沟便于施工2、有针对性,可及时调整3、排水设备需专人看护0.34543455432.2选定0.4545534450.2434342430.143432343注:1、评价指标 :(有效性)、(可实施性)、(时间性)(经济性);2、评价分值满分为5分,综合得分=0.3总0.4总0.2总0

25、.1总。p d c a 九九 制定对策制定对策对策评价对策表 要因“注浆压力过大”的两个对策综合得分接近,均可行。qc小组对这两个对策进行再一次的分析研究:1、更换压力区间小的注浆设备:设备更换后,注浆时同样存在压力值的设定问题,仍需确定固定的压力值或压力区间,不能有效的保证注浆饱满度。2、试验确定最佳注浆压力:需要处理较为繁琐的试验数据,找出最佳注浆压力,能够一劳永逸解决注浆饱满度不足的问题,也是对qc小组问题解决能力的考验。“试验确定最佳注浆压力”是可以通过小组努力,能够实施的对策,因此qc小组决定选定“试验确定最佳注浆压力”作为“注浆压力过大”的对策。序号要因对策目标措施负责人地点完成时

26、间1无修坡控制措施制定人工修坡措施并交底1、坡面平整度2cm2、平整度超标以上点比例15%3、平整度合格点率80%1、制定挂线修坡、限厚喷砼等措施2、进行专项技术交底,明确细节技术要求。任捍东孙建民施工现场2010.10.252注浆压力过大试验确定最佳注浆压力,保证注浆饱满度1、确定最佳注浆压力2、注浆量大于理论注浆量1.1倍的锚孔比例不少于85%1、选择单个锚孔,对不同注浆压力进行注浆量试验。2、以最佳注浆压力进行注浆作业。王会军于光卫罗守鹏施工现场2010.11.23无降排水措施制定明沟排水专项措施1、保证基底周边安全,2、基底无明水1、基底以上范围内边坡以钢排桩,及花管注浆加固。2、坡面

27、排水管排水。3、坑底明沟排水。焦晓晨王会军施工现场2010.11.10p d c a 十十 对策实施对策实施实施一:制定可行的人工修坡措施并详细交底1、召开小组会议讨论并确定了两项修坡措施:(1)沿坡面长度方向每5m挂线修坡;(2)坡面修整后,间距1m梅花布置、垂直坡面楔限厚钢筋土钉。2、召开专项技术交底会,各班组长及相关管理人员参加。由技术经理焦晓晨主持,阐述土钉墙护壁厚度与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关系,并明确修坡的质量标准为2cm,交底会内容以会议纪要形式下发各与会人员。3、每步坡面修整完毕后,由质检员孙建民对坡面平整度进行检查,平整度不达标不允许进行网喷混凝土作业。实施效果:措施实施后,小组对基

28、坑后续3步坡面平整度进行了跟踪检查,共检查坡面平整度60个点,检查统计表如下:第2步平整度检查数据第3步平整度检查数据第4步平整度检查数据2.2-2-1.7-2-0.8-1-0.83-2.5-1-2-1-2-1-0.5101.94-1.51-1-211.5-11.531.721.72-2.5121.720-31-1.51.7-1122-111.522.5 1.72-2123.5 1.5 1.5-1.5合格点率85%合格点率80%合格点率90%超标1cm以上点比例5%超标1cm以上点比例10%超标1cm以上点比例10%交底会p d c a 十十 对策实施对策实施实施一:制定可行的人工修坡措施并详

29、细交底对活动中共检查的4步修坡平整度的合格点率及超标点制成折线图如下:70%85%80%90%25%5%10%10%0%20%40%60%80%100%第1步修坡第2步修坡第3步修坡第4步修坡平整度合格点折线图合格点超标1cm点 从折线图可以看出措施实施后人工修坡的平整度合格点率由实施前的70%上升到了85%,达到了小组设定的平整度合格点率80%的目标;超标1cm点所占比例由25%下降到8.3%,也达到了小组目标,判定:此项实施措施有效!p d c a 十十 对策实施对策实施实施二:试验注浆压力,使注浆量达到规范要求1、确定试验方案:选取不同锚孔采用不同注浆压力值通过孔底返浆方式分别进行注浆试

30、验。注浆压力区间选择0.1mpa-2.5mpa,每0.1mpa记录一次注浆量。2、在注浆料筒上标记容量刻度,以计量每一锚孔注浆量,刻度精确至10l。3、2010年11月1日,共采集注浆试验样本数据25组,试验结果统计如下:压力值mpa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注浆量(l)170182188186192206202204216224226234224230占理论注浆量比例0.850.910.940.930.961.031.011.021.081.121.131.171.121.15压力值mpa1.51.61.71.81.92.02.12.

31、22.32.42.5 注浆量(l)223212196188178185176166171162157 占理论注浆量比例1.111.060.980.940.890.920.870.830.850.810.78 p d c a 十十 对策实施对策实施实施二:试验注浆压力,使注浆量达到方案要求 依据统计数据绘制散布图,横轴为注浆压力,纵轴为实际注浆量占理论注浆量的比值。0.70.80.911.11.200.2 0.4 0.6 0.811.2 1.4 1.6 1.822.2 2.4实际注浆量/理论注浆量注浆压力散布图 绘出散布图后,小组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3点结论: 1)从散布图可以判断注浆压力与

32、注浆量为非直线相关关系,注浆时不可任意增加注浆压力; 2)将各数据点相连得到注浆量随注浆压力变化趋势线,从趋势线可以看出注浆量随注浆压力改变而发生变化并在0.1mpa-2.5mpa区间内存在峰值; 3)1.0mpa-1.5mpa峰值区间内实际注浆量能满足理论注浆量1.1倍的要求,小组讨论后决定取其平均值1.3mpa为最佳注浆压力值,并对工人交底,严格执行。p d c a 十十 对策实施对策实施实施二:试验注浆压力,使注浆量达到方案要求 实施效果:措施实施后,小组随机抽取20个后续施工的锚孔计量其注浆量,统计数据如下:锚孔编号12345678910注浆量(l)229225235243242236

33、213245221232占理论注浆量比例1.141.121.171.211.201.181.061.061.221.101.15锚孔编号11121314151617181920注浆量(l)232222221187229241262237221227占理论注浆量比例1.161.101.100.930.931.141.211.301.181.101.13 从饼分图中可以看出随机抽取的锚孔中90%的锚孔注浆量符合要求,达到小组设定的85%的目标,判定:此项实施措施有效!p d c a 十十 对策实施对策实施实施三:制定明沟排水方案,补充边坡支护措施实施措施:1、小组成员讨论确定了6项降排水措施:(1

34、)采用坑内集水明排方式降排水,以保证基底土层表面无积水。(2)在坑内按米字型设置排水明沟,如右图。(3)基底标高较高处排水沟尺寸设置为400mm宽*600mm深,较低处排水沟尺寸为300mm宽*300mm深,沟内填粒径10cm-20cm鹅卵石;排水沟与坡面相接处在坡面上设置排水管,填鹅卵石时将排水管埋入沟内。(4)在基底标高较低处开挖集水井,井内放置0.6m*0.6m*1m高12螺纹钢焊接钢筋笼,钢筋笼网眼大小为10cm*10cm;钢筋笼安放前先在集水井底部铺一层20cm厚鹅卵石,待固定后四周再填鹅卵石虑水,如右图。(5)钢筋笼内放置一台扬程30m水泵,排水管采用dn75钢管沿基底敷设至基础外

35、边线后再接水龙带排水。(6)集水井内水泵应与钢筋笼牢固固定;在底板混凝土浇注时,先浇注距离集水井较远处的混凝土,并在浇注过程中时刻保持水泵工作状态;集水井处底板采用掺加速凝剂的混凝土最后浇注;浇筑时水泵直接浇入底板以下不予取出,以防止取泵过程中出现涌水。钢筋笼排水沟p d c a 十十 对策实施对策实施实施三:制定明沟排水方案,补充边坡支护措施2、针对基底以上2m范围内支护问题,小组讨论后采取3项措施进行加固:(1)基坑四周采用4m长18#槽钢插入基底2m做为钢排桩。(2)基底以上2m范围内设置一排1.5m长短土钉及一排1.5m长花管,花管与短土钉间距0.5m布置,花管内注1:0.5素水泥浆。(3)钢排桩、短土钉及花管采用螺纹14钢筋串联,外做网喷混凝土护坡。实施效果:措施实施后,经现场检查,坑底无明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