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匹配设计(上)_第1页
中国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匹配设计(上)_第2页
中国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匹配设计(上)_第3页
中国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匹配设计(上)_第4页
中国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匹配设计(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匹配设计(上)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再引起政府及民众的关注,就业难,毕业即失业的言论甚嚣尘上,这严重影响了中国教育机制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一方面,社会需求减少及大学生自身态度问题导致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下;另一方面,市场机制本身没有起到良好配置资源的作用,即导致了市场失灵。本文将从市场匹配设计角度来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所出现的市场失灵现象。关键词:就业市场,违约率,匹配设计一、引言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强调的,如何推进就业,提升中国高校学生的就业率是

2、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据统计,2011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就业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中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80万人,而2013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增至699万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冲破700万人,达到727万人。面对着居高不下的待就业应届毕业生人数,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显得格外严峻。与高校录取机制一样,就业问题一方面是人才挖掘的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市场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招聘企业和求职者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对方,并进入到最终的匹配环节是就业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很多时候,尽管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互相“看对了眼”,还是存在匹配失效的问题,或由于竞争太激

3、烈,或由于抉择失误,更或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备等,而就业市场机制设计便可以为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就业市场匹配机制做出研究。首先是对目前中国就业市场的现存招聘机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其次,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就业市场的匹配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新的匹配机制。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单介绍就业市场匹配机制设计的意义;第二部分为相关文献的介绍,进一步回顾国内外学者对于劳动力就业市场在求职匹配中所做出的理论研究及发现;第三部分介绍中国就业市场的信息匹配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阐明进行匹配设计的重要性;第四部分对中国就业市场的匹配机制进行

4、设计,并就递延接受机制算法与本文所提出的新算法做出比较,简要阐述在中国就业市场实行新算法设计的必要性;第五部分为结论。二、相关文献介绍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的美国住院医师的匹配项目。随着时间的流逝,市场的成熟与发展,更多相关的理论与研究也得到进一步完善。sundarshan & sidney(1981)对国家的医师匹配项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roth(1984)进一步发现美国的实习医师分配过程与gale & shapley(1962)中所提到的“递延接受”机制是类似的;进而引起了roth(1984)对就业匹配市场中的稳定性及利

5、益最大化的兴趣;roth(1986)将gale & shapley(1962)的“递延接受”算法应用到住院实习生分配的过程中,进一步证明并完善了在市场双边偏好都严格的条件下,稳定市场存在的特性;在roth & peranson(1999)论文中,第一次将就业市场的匹配问题延伸到工程设计的某些层面,指出计算和实验在市场匹配机制中所存在的重要意义,并根据美国医药市场所出现的新问题“夫妻求职匹配”对匹配机制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mckinney at el.(2005)进一步对匹配市场进行了对比研究,探索匹配机制成功与否的原因及其更为广阔的适用范围。中国国内的相关匹配机制研究较为

6、缓慢,且主要集中在高校录取机制的研究上,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涉足还尚浅。聂海峰(2007)对中国的高考录取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其效率进行了相关的博弈分析;魏立佳(2009)在对聂海峰(2007)高考录取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博士生录取现状对中国的博士生录取机制进行了创新性设计;针对匹配机制中参与双方可能出现的弱偏好问题,魏立佳(2011)设计出了一种“挤出算法”用以修正双边匹配中的偏好严格的假设;在就业市场的匹配研究中,张成(2010)利用双边匹配理论对中国就业市场所出现的匹配低效率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及设计机制。三、中国就业市场匹配机制存在问题目前,中国还未出现类似国外的劳

7、动力市场双边匹配机制。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渠道主要是各大企业在学校所发布的招聘信息,也有直接通过社会招聘或者校园双选会来进行求职应聘的。同时,各种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媒体也开始成为大学生寻求工作的途径,如教育频道的非你莫属、职来职往等。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中国在求职应聘的信息集中化处理方面也有很大进步,网络逐渐成为求职者搜寻求职信息的主要工具,近些年发展较为迅速的网站主要有:智联招聘、大街网、应届生求职网、前程无忧等。网络已逐渐成为求职者寻求工作的有利工具。求职网站的信息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求职者们搜寻岗位的搜寻成本,提升了效率;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中国的招聘模式仍然是一种分散式管理,它所

8、提供的只是一种信息搜集功能,即将企业需求信息汇总发布,求职者在选定求职意向时,再逐一进入各公司招聘网站进行简历填写及投递,平均每个公司的简历填写时间最少都在十分钟左右,有的或许还要更久,过程较为费时。在中国就业市场匹配过程中,另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就是违约率的问题。与美国最初的分散化医药市场类似,医院在等待求职者答复的同时往往会错失另外较为中意的求职者,结果是医院可能同时失去不止一名其所中意的求职者。而在中国,虽然在每个公司向求职者发放录用通知的时候均会给出一定的时间(通常为一个星期)供求职者进行对比思考,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的招聘时间较为分散,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对现存中国就业状况的担心,通常

9、会出现过早进行匹配进而错失了更好的就业机会或者匹配结果不稳定的情况,从而导致了较高的违约率。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应届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率以每年5%-10%的速度持续攀升。求职者频繁的违约一方面加大了自身的就业成本(对于已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应届毕业生,各个企业对于违约的求职者都设有不等的违约金,通常为该企业月工资的一半或者更高),另一方面也无形地加大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造成了用人单位人才的流失。就业市场匹配机制从信息搜集和信息匹配两个方面对中国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正,旨在提升整个就业匹配过程的匹配效率,达到匹配双方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四、就业市场匹配机制设计(一)中国目前的招聘

10、机制在中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里,每年的九月到次年的六月份是中国应届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各用人单位都会相继发布关于本企业各部门的职位需求,且通常在每年的九月份到十二月份为应届毕业生招聘高峰期,而次年年初到六月份多为各企业针对各自尚未招满职位或者存在求职者违约情况而开展的补招招聘。在这一时期,一些并不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也会参与招聘。通常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工作都会在十二月份之前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会完成彼此间的一对多双边匹配。基于中国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可以将中国招聘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匹配过程描述如下:(1)各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和投递简历截止日期;(

11、2)求职者根据搜集到的招聘信息填写简历并投递,或参加现场校园宣讲会并投递简历;(3)在简历投递截止后,用人单位根据需求对简历进行筛选,并通知进入笔试或面试的求职者,根据求职者在招聘各环节的表现,挑选出较为中意的求职者参与下一轮面试,以此类推;(4)用人单位根据求职者的面试情况对其进行排序,对排名前q名的求职者发出录取通知书(q为该用人单位的需求名额),并等待求职者的答复;(5)在限定答复时间内,求职者根据自己手中已得到的录取通知书或其他方面,综合考虑拒绝不想进入的企业,接受想要进入的企业并签订三方就业协议。(6)在次年的三月份到六月份,存在较多职位空缺的用人单位再次进行补录,招聘程序如上所述。

12、从以上对中国就业市场的招聘程序的描述可以看出,中国的就业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非集中化的信息匹配市场。首先,在最初的招聘信息搜集过程中,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集中化信息中心,求职者在搜寻匹配职位信息中存在严重耗时问题,除了要实时关注就业信息网的招聘动态外,简历的填写也成为求职者耗费时间相对较多的一个部分。据不完全调查,在求职高峰期,每位求职者每天填写的简历信息有时多达十几遍,耗时耗力。同时,由于招聘信息来源不一,也存在错过招聘信息的可能性。其次,中国就业市场的招聘历程时间长,不稳定因素较为明显。求职者往往会由于在用人单位规定的考虑时间内只有少量甚至只有一份录取通知而接受该企业的录取,但是随着更多的企业相

13、继公布其招聘意愿时,求职者可能会在已接受录取通知的情况下依然参与其他企业的招聘,并拒绝原已接受的用人单位,从而造成违约。无限制的违约进一步增加了就业市场的不稳定,致使资源配置失效。(二)中国就业市场匹配机制的设计针对中国就业市场所显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对就业市场的双边匹配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为了更好地描述该机制,相关定义如下:(1)在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存在两个互斥集,招聘企业集合f=f1,f2,fn,求职毕业生集合w=w1,w2,wm。m,n为任意自然数,且fw=Ø;(2)求职毕业生wi对招聘企业的偏好记为p(wi)=(fj,fm,fq,wi),招聘企业fi对求职毕业生

14、的偏好记为p(fi)=(wj,wm,wq,fi)。其中p(wi)=(wi)表明求职者宁愿失业也不愿去企业工作的状态,p(fi)=(fi)表明企业宁愿职位一直空缺也不愿意接受求职者的情形;(3)每个用人单位的招聘人数记为qfi;(4)求职者与招聘企业之间的匹配结果:(wi)=1,(fi)qfi,这表明,在任一匹配中,求职者只能有一份工作与其相匹配,而对于招聘企业fi,至多存在qfi个求职者与其相匹配;(5)稳定性:这是该匹配机制设计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对于求职者k来说,kk(k)即其宁愿失业也不愿与招聘单位相匹配,则称匹配被打破了,求职者k为匹配中的一个阻碍个体;同理,对于招聘单位,若f

15、f(f),匹配也被打破;若对于任意求职者w和招聘单位f,相对于匹配中的匹配结果,双方都互相更偏好彼此,即wf(w)且fw(f),则称(w,f)为匹配中的阻碍对,此时匹配也将被打破;(6)策略性:若对于匹配双方的任一个体而言,通过提交虚假的偏好信息可以使自己获利,那么参与主体就会产生策略性行为的可能性;(7)帕累托效率:存在这样一种机制所产生的稳定匹配是具有帕累托效率的,即对于任何一个参与主体而言,都不存在改变其现有状态使自己受益而使他人福利受损的情况。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所提出的中国应届生就业市场所凸显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集中对秋季招聘即每年的九月份到十二月份的就业市场进行分析设计,并对市场做出

16、以下初步调整:(1)每个招聘企业在此阶段只进行一次招聘且各行业招聘时间相对集中。从历年的招聘情况可以看出,出于对人才的渴求和竞争,各行业的招聘时间大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互联网行业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倾向于在招聘季的最初就开始组织招聘,银行金融行业的招聘时间则相对集中在每年的十一月份左右等等,鉴于以上特征,本文在集中化信息所的设计方面采用了行业招聘时间分段模式;(2)求职者和招聘企业彼此对对方的偏好都是严格的;(3)求职者在每个行业招聘结束前,对其可接受的招聘企业都进行了职位申请;(4)求职者有多次违约机会,但由于违约成本相对较高,故求职者会相对谨慎地看待每一次选择,平均违约次数约为1-2次;(5)招聘企业向求职者发出录用通知的时间是随机的;(6)不存在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为了人才的竞争将招聘时间安排在同一时间段的情况。(7)求职者和招聘企业分别设定一个等待席,在供求双方在无法确定是否接受对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