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课程设计说明书_第1页
城市道路课程设计说明书_第2页
城市道路课程设计说明书_第3页
城市道路课程设计说明书_第4页
城市道路课程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城建学院城市道路设计城市道路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课 程 名 称: 城市道路设计 题 目: 正十字立交方案设计 专 业: 交通工程 学 生 姓 名: 刘星辰 学 号: 071413126 指 导 教 师: 曹恒慧、张蕾、秦丹丹 开 始 时 间: 2015 年 12 月 28 日完 成 时 间: 2016 年 1 月 1 日课程设计成绩:学习态度及平时成绩(30)技术水平与实际能力(20)创新(5)图纸及说明书质量(45)总 分(100)等级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1目目 录录1 1 设计方案确定设计方案确定.11.11.1 设计初始条件设计初始条件.11.21.2

2、 立交方案的选型立交方案的选型.11.31.3 立交方案的确定立交方案的确定.32 2 绘图的实施绘图的实施.42.12.1 立体交叉平面绘制立体交叉平面绘制.42.1.1 道路主线的绘制.52.1.2 匝道的绘制.52.1.3 环形交叉口的绘制 .62.1.4 变速车道的绘制.82.22.2 交通组织方案交通组织方案.92.32.3 横断面的绘制横断面的绘制.911 设计方案确定1.1 设计初始条件我们本次城市道路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正十字立交方案的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上所给出的初始条件如下已知的某城市新区正十字交叉路口,相交道路分别为城市快速路(设计车速 60-100km/h,可用红线

3、宽度限 60 米)和一级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 50-60km/h,可用红线宽度限 80 米) 。路口范围内地势平坦,需拆迁地物很少,用地范围基本不限。依据以上条件,并且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课程以及相关规范设计立交。1.2 立交方案的选型依据以上初始条件,我们首先确定的是城市的一条快速路与一条主干路相交叉,快速路设计车速为 60-100km/h 可用红线宽度为 60 米,一级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为 50-60km/h 可用红线宽度为 80 米,根据这些条件,我首先确定我所设计的交叉口其中快速路设计车速 80km/h,主干路设计车速为 60km/h,依据城市道路设计一书中表 1-1 之规定,我将主干路车

4、道数设为双向六车道,快速路车道数设置为双向四车道,两条道路均设置有分隔带。中央绿化带均设为 4 米,两边各两米。路两边的路缘石外加隔离墩共设置一米宽。在设置好两条道路主线的相关参数后,接下来就该考虑立交桥的选型问题了。城市道路立交类型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应根据交叉节点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作用,相交道路的等级,并结合城市性质、规模、以及立交节点所在区域内用地条件选定;2、立交的选型必须于当地条件相适应并且要分清主次,首先应满足主要道路的交通需求,然后考虑次要道路,处理好相交道路的关系;3、立体交叉匝道口处机动车与诶机动车互相干扰,造成交通阻塞,影响正常运行时,可以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型

5、的立体交叉。立体交叉口类型及交通流行驶特性如表 1-1 所示2表 1-1 立体交叉口类型及交通流行驶特性立体交叉口类型主线直行车流行驶特征转向车流行驶特征非机动车及行人干扰情况立 A 类(枢纽立交)连续快速行驶较少交织、无平面交叉机非分行,无干扰立 B 类(一般立交)主要道路连续快速行驶,次要道路存在交织或平面交叉部分转向交通存在交织或平面交叉主要道路机非分行,无干扰;次要道路机非混行,有干扰立 C 类(分离式立交)连续行驶城市道路立交类型选择如表 1-2 所示表 1-2 城市道路立交类型选择选 型立体交叉口类型推荐形式可选形式快速路快速路立 A1 类快速路主干路立 B 类立 A2 类、立 C

6、 类快速路次干路立 C 类立 B 类快速路支路立 C 类主干路主干路立 B 类根据表 1-1 与表 1-2,我们可以得出此次课程设计需要设计立交桥最合适的形式属于立 B 类立交桥而属于这个类型的立交桥有主要形式为喇叭形、苜蓿叶形、环形、菱形、迂回式、组合式全互通或半互通立交。宜用于城市中心区间,从这么多形式中我首先考虑两个形式,一个是苜蓿叶形,另一个是环形立交桥。先来说说苜蓿叶形立交桥。这种立交是道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运用最早的一种形式。但是这种立交桥有很多缺点,比如占地面积太大,不适宜在城市之中使用,另外一个就是匝道过长,给车辆行驶带来很多不便。因此我决定此次立交选型为环形立交。环形立交最大的优

7、势就是在于相较于苜蓿叶形立交,他的占地面积大大缩小,比较适宜在城市之中使用,毕竟城市用地向来比较紧张。31.3 立交方案的确定本次是给一条快速路和一条主干路设计立交桥,因此本次设计只在主干路上考虑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在快速路上不考虑设置非机动车道与人行车道。环形立体交叉有两层式,三层式以及四层式等,三层式环形立体交叉可以用于特大以及大城市的主干路之间的交叉,符合本次设计对路的要求,因此,本次设计采用三层式环形立体交叉。关于三层环形立体交叉的设置问题,我参考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环形立交桥,比如平顶山市新华路与平安大道互通环形立交,南京市中央路与建宁路环形立交桥(图 1-1) ,福州市某条道路上的环

8、形立交桥。(图 1-2)决定这样设置:首先,环形立体交叉的第一层只设置主干路的非机动车与人行道,并且由于快速路上并没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主干路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只负责直行,没有转向。第二层设置主干路机动车道直行和主干路与快速路的立体交叉,主干路机动车道在到达立交桥之前与非机动车道保持在一个平面上,也就是环形立交第一层所在的平面。之后,主干路机动车道通过设置一个纵向斜坡使之抬升至环形立交第二层所在的平面这个斜坡依据标准我将其设置为 2.4%。这个坡度距离规定极限值 4%还相差很远,设置这种坡度很小的上坡有一个很好地优势就是方便司机进行驾驶车辆上坡。第三层为快速路机动车道。第三层的快速路机动车

9、道与处在第二层的主干路机动车道之间通过匝道相连。至于第三层的快速路,我考虑的是既然是一条城市快速路,那么采用高架的形式比较好,因此默认快速路主线位于在第三层环形立交所在的平面上,不考虑纵向斜坡问题。对于这个三层式环形立体交叉口每层道路之间的净空问题,通过查找书中相关规范,我决定将第二层与第三层的净空设置为 4.5米,由于第一层仅仅只是主干路的非机动车与人行道直行,并不通行大型车辆,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并不需要设置太高的净空。因此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净空设置为 3.5 米。这样既可以保障快速路上的车辆可以快速通过交叉口,也可以保障主干路上的非机动车与行人安全通过交叉口。4图 1-1 南京市中央路与建宁路

10、环形立交桥图 1-2 福州市某环形立交2 绘图的实施2.1 立体交叉平面绘制本次绘图采用的软件是鸿业市政道路软件,软件运行环境是 AUTO CAD2007,对于立体交叉平面的绘制,我大概将整个工程分成了一下几个模块:主干路主线绘制,快速路主线绘制,连接主干路与快速路的匝道的绘制,环形5交叉口(转盘)的绘制,变速车道的绘制。根据我设置的这些模块,我大致设置以下几个图层,如图 2-1 所示图 2-1 图层设置2.1.1 道路主线的绘制设置好图层之后,我首先绘制的是快速路道路主线,根据方案设置,快速路为双向四车道,每条车道宽度均为 3.75 米,中间的绿化带的宽度为 4 米,两边路缘石与防撞墩均设置

11、为 0.5 米,共计 1 米。主干路为双向六车道,每条车道宽度 3.75 米,中间绿化带宽度为 4 米,两边路缘石与防撞墩均设置为 0.5 米,非机动车道设置为 6 米,人行道设置为 4 米。然后在鸿业软件中的“平面”中选择“道路绘制”输入相关参数后,直接生成一条道路,这样的道路还要进行道路标线等工作。直接生成的道路中再经过一些修改,比如划分车道等等,就可以快速准确的完成快速路的绘制。同样的,我采取同样的办法,很快就完成了主干路的道路主线的绘制。2.1.2 匝道的绘制绘制完道路主线后,接下来就该进行连接快速路与主干路之间匝道的绘制了,参考我在上文提到的现实中的几个环形立交的匝道设置,我发现环形

12、立交的匝道大多是直连式匝道,并且直连式匝道几乎是与快速路平行下降。因此,我决定将匝道设计成直连式匝道,匝道设计车速为快速路设计车速的一半,也就是 40km/h,鉴于匝道连接的两条道路等级均比较高,所以我将匝道车行道设置为单向双车道,因为设计车速为 40km/h,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表 6-9 之规6定每条车道设置宽度为 3.5 米,再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表 6-8 匝道横断面布置图示,我决定不对匝道设置紧急停车带,根据现实中的环形立交匝道,我发现匝道达到环形交叉口时并不是与快速路完全平行。因此我设计的匝道边线从快速路在到达下面的环形交叉口时与快速路向外有 1 米的距离,也就是说,匝道的整个线形是与快速

13、路线形略有偏斜的。关于匝道的纵坡设置,参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通用规范有关最大纵坡的设置的规定(如表 2-1) ,以及城市道路设计表 3-28 有关最小坡长的规定(如表 2-2) ,我决定将坡度设置为3.79%,立交平面图中的匝道长度为 120 米。关于匝道口与变速车道口出连接的问题,书中并没有详细说明有关直连式匝道与变速车道连接问题,参考工程实例,通过测距我发现匝道与快速路中的变速车道相连有 20 米左右的长度为圆曲线,鉴于这些数据,我将匝道与变速车道之间的连接的长度设为 25 米,由此产生的圆曲线半径为 571.43 米。表 2-1 机动车最大纵坡度设计时速(km/h)10080605040最

14、大纵坡度推荐(%)3455.56最大纵坡限制(%)5678表 2-2 纵坡坡段最小长度2.1.3 环形交叉口的绘制环形交叉口是本次立交平面设计的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我要确定环岛交叉口的设计车速控制在 25km/h 至 40km/h。那么我的环岛设计车速就控制在30km/h,依据表 2-3 上面的规定,环岛中心岛半径控制在 35 米,交织区控制在56.78 米。环岛共设置三条车道,每条车道加宽前的宽度为 3.75 米,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表 5-9 中有关环岛上车道加宽值的有关规定,每条车道加宽 0.5 米,7最终每条车道宽 4.25 米。表 2-3 环岛最小交织长度和中心岛最小半径环道计算行车速

15、度(km/h)35302520横向力系数0.180.180.160.14最小交织长度(m)40-4535-403025中心岛最小半径(m)50352520在确定好环岛的相关参数之后,我就将环岛绘制出来,如图 2-7 所示。接下来就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有关环岛四周的主干路还有从快速路上下来的匝道与环岛的连接问题,通过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我发现缓和曲线的计算相当复杂,以至于需要进行计算机编程,将计算原理写好代码整合进 auto cad 软件中才可以运行。所幸的是鸿业市政道路软件里有缓和曲线自动生成功能。当你把现有的两条道路的进行对象捕捉,并采用软件中的“基本缓和曲线”一项,就可完成缓和曲线的设计工作。

16、环岛的四个路口距离环岛中心圆圈边缘均为 25 米,这个数据也是参照大量实例得出的,无奈书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规范,所以就采取了这样的办法。图 2-2 立交环道平面图82.1.4 变速车道的绘制接下来需要进行的就是变速车道的绘制了对于变速车道,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变速车道的车道数以及车道行驶形式,由于匝道的设置形式为双向单车道,于是变速车道的车道数设置为两车道,加速车道的入口形式为平行式入口,这种入口是在汇流点处起,提供一条附加平行车道,使车辆因汇合点处开始加速到接近到主线速度,在附加变速车道的末端设置过度渐变段。有较长的插入区段,有利于车辆驶入。加速车道的出口形式同样也设置为平行式出口,平行式出口的最

17、大特点就是其线形渐变段及减速车道线形特征明显,能为驾驶员提供醒目的出口区域,以防止主线车辆误驶出主线。确定好形式之后,接下来确定其加减速车道的宽度。根据表 2-4 供的变速车道长度,我确定加速车道长度为 220 米,减速车道长度为 110 米。变速车道内车道宽度与匝道每条车道宽度宽度一致,同样设置为 3.5 米。渐变段长度设置为 110 米。表 2-4 速车道规定长度表主线行车速度12010080605040一车道1009080705030除宽度缓和部分减速车道规定长度两车一车道2001801601209050除宽度缓和部分减速车道规定长度两车道30026022016

18、0-宽度缓和路段宽度一车道706050454040以上就是整个立体交叉口平面图的绘制,至于道路标志边线,则是由鸿业市政道路软件直接进行绘制。92.2 交通组织方案整个立交桥的交通组织方案为:位于第三层的快速路上的车辆,依次通过减速车道减速,匝道,到达第二层的环岛,在这里车辆可以通过环岛驶入主干路的任一个方向,同样的,在主干路上的车辆要想驶入快速路中,首先在主干路上坡路段来到立交第二层的环岛上,在环岛中在经过通往快速路的匝道驶入快速路中的加速车道,在加速车道中通过加速并线进快速路中,而位于主干路上的非机动车则不通过第二层的环岛直接在环岛下方也就是整个立体交叉的第一层通过交叉口。这样设置立交桥,即可以保证非机动车以及行人通过交叉口时不受机动车的干扰,充分保证行人的安全。又可以保证快速路上的直行的机动车辆基本不受交叉口的影响可以快速通过交叉口。可谓是一举两得,并且这种立交桥匝道长度较短,占用城市用地面积相较于苜蓿叶形可大大减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城市市中心用的正十字立体交叉模式。2.3 横断面的绘制由于我的立交方案中包括快速路主干路的主线部分,快速路的变速车道部分,匝道部分均为直线设置,没有圆曲线,因此,不考虑在这些部分设置超高。并且,考虑到匝道并不担心排水问题,因为整个匝道均在纵向斜坡之上,所以整个匝道也不会存在积水。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