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SF6分解物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工作报告_第1页
红外SF6分解物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工作报告_第2页
红外SF6分解物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工作报告_第3页
红外SF6分解物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工作报告_第4页
红外SF6分解物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工作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 件 编 号:起 讫 时 间: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报 告 日 期:2016年10月项目负责人: 工 作 人 员:编写人员: 审 核:批 准:摘 要近年来,随着系统短路容量的增大、高载能用户设备的频繁故障及部分厂家所生产变压器自身抗短路能力较差等原因,内蒙古电网公司所属主变压器因受短路冲击而导致绕组变形变压器损坏的严重事故已发生多起;事故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短路故障所占比重尤其突出。基于变压器短路冲击损坏故障频发、严重影响系统稳定和经济运行,本项目对网内在运110kV及以上主变压器因短路冲击发生绕组变形的程度进行了研究,并对主变压器抗短路进行了评估分级;依据评估结果对预防主变压器绕组变

2、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为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和制定有效地预防变压器绕组变形措施提供依据,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关 键 词 主变压器;绕组变形;短路冲击目 录 1 工作概况12 SF6红外分解物检测仪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42.1 红外SF6分解物检测仪的研制42.2 SO2红外传感器零位温度漂移特性62.3 红外和电化学传感器的性能对比82.4 不同CF4和SF6体积比例下传感器的测量性能103 SF6分解物检测仪对比试验124 局部放电与SF6分解物演化关系的研究165 技术难点与创新点206 社会与经济效益22附录1 关于开展SF6分解物检测仪对比试验的通知23红外SF6分解物检测

3、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工作报告红外SF6分解物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工作报告1 工作概况红外SF6分解物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的工作分为三大部分:(1)SF6红外分解物检测仪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GIS、SF6断路器等以SF6作为绝缘和灭弧介质的电力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该类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关系着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在众多GIS、SF6断路器运行状态的检测手段中,分解物检测法因其受现场电磁干扰小、可以准确定位缺陷或故障气室等优势,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SF6分解物检测仪检测机理有电化学法、红外法、紫外法、气相色谱法和气体检测管法等诸多原理,各类检测仪因其研制机理不同而各具优缺,检测时需要依据

4、检测对象及其环境进行选择;其中,红外法在多种化合物的组成检测中具有明显优势,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该部分主要工作有:研制一台利用红外原理检测SO2、CO气体含量和SF6气体纯度的红外分解物检测仪,并依托此台红外检测仪开展了SO2红外传感器的性能、红外传感器和电化学传感器性能对比以及不同CF4和SF6体积比例下传感器的测量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该部分的试验研究借助中国计量院校验合格的四通道MF-5B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将以SF6、CF4和N2为底气的标准气体配比至指定浓度,用于测试传感器稳定性、响应速度和测量重复性等性能。试验平台如图1所示。(2)SF6分解物检测仪对比试验SF6气体分解

5、物检测仪的校准方法缺乏相应的标准,使得仪器性能参差不齐,标准不统一,造成检测结果混乱,难以进行故障判断,给现场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所以,该项目针对以上情况特开展SF6气体分解物检测仪比对试验工作,将各供单位所有的SF6分解物检测仪汇集于高压试验室,依次通入指定浓度的标准气体对此测量性能进行了测试。如图2所示的对比试验测试平台,专项监督检测文件见附录。在熟悉传感器性能的基础之上(该项目工作第一项内容),借助电科院现有的三台使用情况不一的检测仪,探寻了可以有效评估检测仪测量性能的方法。在明晰试验方法后,针对网内分属于8个供电单位的13台分解物检测仪开展了对比试验。SF6气体分解物检测仪校验标准当前

6、国内并未公开出版相关规程或者标准,业内多以国家电网公司部门文件生变电(2011)50号关于开展SF6气体分解物检测仪检验工作的通知(简称50号文)作为参考标准使用。项目该部分综合了传感器测量性能和50号文中对测量误差的规定,形成一套打分机制对比试验中的检测仪依据试验测试结果逐项打分、划分评估等级(A、B、C和D共计四级),并针对各等级的检测仪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图1 分解物测量性能研究试验平台图2 分解物测量性能研究试验平台(3)局部放电与SF6分解物演化关系的研究试验前期的调研工作结果表明,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 PD)与其分解物存在一定关系,但是由于局部放电放电能

7、量较小、借助局部放电生成分解物较难,多通过长时间能量积累实现,相应试验施压时长以8-10h起。所以,试验前期需明确模型的放电特性,再此基础上确定试验模型间距、外施电压值、恒压法或升压法下的试验步长、取样气的时间点等;即根据放电模型的特性及试验研究要点,通过一周左右的探索性试验,通过调整上述试验控制参量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试验过程,以研究局部放电与SF6分解物演化关系。如图3所示,试验利用GIS模拟腔体,借助电脉冲法、特高频法和分解物检测法对腔体内置的悬浮模型局部放电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局部放电发展过程中放电特征量变化趋势的分析,总结了腔体内分解气体的纯度、水分含量、SO2、CO和H2S气体

8、含量、脉冲法放电量、放电形式等特征量与局部放电发展过程之间的演化关系。在明确了局部放电发展过程中各放电特征量的变化情况的基础之上,项目总结归纳各放电特征量的演化特点,为推进SF6气体分解、扩散和气体自恢复方面的理论研究和GIS、SF6断路器现场局部放电的分解物检测方法及其标准的制定,提供有价值试验数据与结论。图3 局部放电和分解物演化关系试验平台2 SF6分解气体传感器的性能研究2.1 红外SF6分解物检测仪的研制依托项目,项目工作人员和厦门加华电气公司联合研制了一台红外SF6分解物检测仪。仪器具有检测SF6气体纯度、水分含量和分解物含量三项功能,用于检测分解物浓度的传感器有SO2小量程红外、

9、SO2大量程电化学、CO红外、H2S电化学四个传感器。该检测仪可在线检测SF6断路器、GIS等SF6充气设备中绝缘气体纯度、水分含量及其气体组分和含量。如图4所示的红外SF6分解物检测仪。图4 红外SF6分解物检测仪本报告以50号文中对各检测分解物组分的重复性及其允许误差的相关规定作为依据(见表1),利用中国计量院校验合格的四通道MF-5B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和标准气体对所研制检测仪上述三项检测功能的正确性及其准确性进行试验测试。表1 各检测分解物组分含量及其允许误差(来源:50号文)检测组分含量(L/L)允许差SO2和H2S0100.3L/L101003%CO0501.5L/L505003%5

10、0号文规定:SO2和H2S配气浓度10L/L,CO配气浓度50L/L时,以绝对偏差Cg表示重复性,利用式(1)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SO2和H2S配气浓度10L/L,CO配气浓度50L/L时,以相对偏差Cv表示重复性,利用式(2)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取6次试验数据进行计算。 (1) (2)其中表示各次示值的算数平均值;第i次检测的仪器示值;检测次数。根据上述计算方法,本项目对分解物检测仪的纯度、水分和SO2小量程红外、SO2大量程电化学、CO红外、H2S电化学等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试验。表2、3为分解气体传感器单组份和多组分测试试验用表。图5为试验人员进行分解物检测仪性能研究时的照片。表2 单

11、组份气体测试试验表(CO气体)标气(L/L)仪器示数(L/L)误差(max)02050100200300502表3 多组份气体测试试验表试验次数标气及含量(L/L)示数1(L/L)示数2(L/L)示数3(L/L)第一组SO210H2S2CO100第二组SO22H2S10CO100第三组SO25H2S5CO200图5 红外分解物检测仪性能研究试验照片2.2 SO2红外传感器零位漂移特性试验人员在SF6分解物检测仪的研制过程中发现,检测仪使用时长不同、待机时长不同都会引起SO2 红外传感器自身温度变化,而该温度变化直接影响传感器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那么,仪器使用工作环境不同、温度条件不同,SO2红外

12、传感器所体现出测量示数波动较大、零位漂移等问题是否存在可循规律,该规律是否具有通过性等问题均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对SO2红外传感器的零位稳定性、零漂特性曲线和测量特性等进行了试验探究。该部分试验将SO2红外传感器、传感器变送板及气路置于恒温箱内,调节恒温箱至指定温度,然后利用四通道MF-5B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配置试验用指定浓度的气体,通过导气管将气体导入传感器后逐点测试。测试记录表如表4所示。表4 各试验温度下零位偏移量的测试值温度()-10-50510131415零位偏移量(L/L)温度()1617181920212223零位偏移量(L/L)温度()24252627303

13、540零位偏移量(L/L)根据表4所示绘制图6所示的零漂特性曲线。绘制该曲线的意义在于,当标定时的环境温度和实际测试的环境温度有差异时,亦或检测仪所处测试环境不方便标定时,红外传感器的零位变化值便可查阅上表或者图6的零漂特性曲线便可进行零位漂移修正。图6 SO2红外传感器零位温漂特性曲线明确零位漂移特性后,传感器在某一温度下当SO2气体浓度不同时其测量值是否会发生变化,是本文需明晰的又一内容。于是,本项目利用表5所示的试验内容对SO2红外传感器的测量特性进行了研究。表5 试验温度下不同SO2气体浓度时测量偏移量及其偏差温度()零位偏移量5L/L偏移量10L/L偏移量20L/L偏移量5L/L测量

14、值偏差10L/L测量值偏差20L/L测量值偏差10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30在明确零位稳定性、零漂特性曲线及浓度线性度等问题的基础上,实际使用中可免去SO2红外传感器零位标定工作,从而提高了其在SF6分解物检测中的实用性。2.3 红外和电化学传感器的性能本部分内容研究采用逐点多次测量的方式,按浓度增长减小增长减小增长的顺序进行试验。试验前,先用纯SF6气体冲洗传感器30min,保证电化学传感器内部无残留。而后,利用配气装置按照预先设定的浓度配置气体,并将配置后气体并联通入两台检测仪中,仪器检测时间为3min。试验认为被测气体从低浓度增长至高浓度再降至低浓度

15、后,记为一组有效数据,整个试验共测量五组有效数据,以对比研究红外和电化学SO2传感器、CO传感器检测SF6分解物时的准确性、稳定性、测量响应时间等性能的优劣。表6为传感器对比试验测量数据及其测量误差值试验用表;其中,表中填写数据为测量3min时间内所得实验稳定数据的平均值取整后的数值。图7为试验人员在进行该项试验时的平台照片。图8为CO红外和电化学传感器性能比较曲线。表6 SO2红外和电化学传感器测量值及其误差(单位:L/L)标气浓度红外法读数电化学法读数红外法误差电化学法误差试验组次2.0第三组浓度增长5.010.020.050.060.050.0第三组浓度降低20.010.05.02.00

16、.02.0第四组浓度增长5.010.020.050.060.0图7 传感器性能对比测试试验图8 CO红外和电化学传感器性能比较曲线2.4 CF4和SF6不同体积比例下传感器的测量性能内蒙古地区的部分断路器内充气体介质为SF6+CF4的混合气体,其中CF4体积比(V/V%)为30%或者40%。用于SF6断路器的分解物检测仪是否可以直接用于SF6+ CF4混合气体作为绝缘和灭弧介质的断路器,该问题未见相关研究,其正确性和准确性如何有待验证。同时,各类基于不同原理的检测仪在检测SF6断路器的分解物时所具有的优良性能,是否仍可在SF6+ CF4混合气体分解物检测中得到保留、亦或检测更为精准均需进一步对

17、比验证。所以,该部分利用配气系统分别配置CF4气体占SF6+CF4混合底气体积比为2%、5%、10%、40%、60%的标准底气,依次测量SO2、CO、H2S等单组分气体及多组分气体在上述各类标准底气下的测量数值,以探寻SF6+CF4混合底气下各传感器的性能。表7和表8为该部分试验结果记录用表。图8为试验数据拟合曲线。表7 SF6+ CF4为底气时SO2红外和电化学传感器对比试验用表气体检测CF4(V/V%)标气(L/L)红外法SO2(L/L)电化学法SO2(L/L)202510502510100251040025106002510表8 SF6+ CF4为底气时CO电化学传感器试验用表CF4(V

18、/V%)标气含量054060示数(L/L)02050100200图8 CF4体积含量对CO电化学传感器性能的影响3 SF6分解物检测仪对比试验为了解网内分解物检测仪的基本信息及其使用状况,该项目开展了网内的SF6分解检测仪对比试验, 各供电单位于2015年11月9日到11月17日将在用的SF6分解检测仪送至电科院高压所,同时需附表反馈各台检测仪使用情况,信息统计表见表9。表10为分解物检测仪送检登记表(供电局用),每个供电单位一份作为仪器送取凭证。图9 分解物检测仪信息统计表单位型号生产厂家出厂日期传感器原理(红外、化学、紫外、色谱、萤光等)使用情况(良、一般、差、不详)使用频度(很多、多、一

19、般、很少、未使用)检测报告备注:设备照片:说明:检测报告:填写“有”或“无”;报告随检测仪一并送检。图10 分解物检测仪送检登记表(供电局用) 单位型号生产厂家出厂日期开机是否正常配件资料附件充电器接口(箱)进气管排气管接地线说明书检测报告是否复印件送检人确认签字: 送检时间:接收人: 是否和负责人联系:备注:试验后各供电单位凭此登记表取仪器;本次对比试验供检测8个供电单位、13台分解物检测仪,各仪器基本情况如下,见表11。表11 各供电单位检测仪基本情况单位型号生产厂家出厂日期原理使用情况使用频度呼供JH4000A-2厦门加华2013.4.13电化学良很少包供GC805南京广创2010.10

20、.28不详良一般CXPZ淄博方联2015.8.18不详不详未使用巴盟局JH4000C-4 厦门加华2013.1.6电化学良一般鄂供RSM-200常州人本2012.10.19不详一般一般JH4000D-4厦门加华2013.12.13电化学良一般超高压局JH4000C-4厦门加华2013.3.8电化学一般很少A601FA河南日立信未知不详一般很少阿盟局GC805南京广创2013.1.8不详不详未使用锡盟局GDPF-II保定天腾2012.11电化学不详未使用薛供厦门普华、仪器故障返厂乌海局未配置乌盟局未配置(1)所属厂家:厦门加华4台、南京广创2台、淄博方联1台、常州人本1台、河南日立信1台、保定天

21、腾1台及厦门普华1台。(2)出厂时间:2010、2011和2015年各一台,2012年2台、2013年5台。(3)传感器原理:传感器原理报送信息分为“电化学”和“不详”两种,根据当前国内厂家的研制情况,上述试验的10台仪器应均为电化学原理。(4)使用情况:将仪器使用情况划分为“良”、“一般”、“差”和“不详”四种情况后对各供电单位仪器进行统计;其中,呼供厦门加华JH4000A-2、巴盟局厦门加华JH4000C-4、鄂供厦门加华JH4000D-4和包供南京广创GC805等四台仪器供电单位认为仪器性能良好。(5)使用频度:将仪器使用情况划分为“很多”、“多”、“一般”、“很少”和“不详”五种情况后

22、对各供电单位仪器进行统计;即便是上述四台供电局认为使用情况良好的仪器,其使用频次也多为“一般”和“很少”两个情况。可见,利用标准气体进行分解物检测仪性能对比试验便十分必要了。为准确对比评估网内各供电单位所有SF6分解物检测仪的性能品质,借助所配置的浓度为4.88L/L、9.95L/L的SO2气体,浓度为1.08L/L、18.4L/L的H2S气体和浓度为98.5L/L的CO气体等五瓶标准气体,分别对电科院自主所有的三台不同厂家、不同检测原理的SF6分解物检测仪响应时间、测量重复率、仪器示数稳定时间等仪器测量性能进行了研究。表12为电科院所有的三台检测仪标准气体检测汇总。表12 标准气体检测汇总(

23、单位:L/L)气体种类浓度仪器1仪器2仪器3CO98.5102.1102.096.497.998.6102.5SO2 4.884.84-6.204.674.742.32.49.9510.4-13.0610.5210.505.25.2H2S1.080.930.861.151.060018.410.4610.5616.6916.6915.115.2试验结果表明:验证检测时间取23min、56min两个时间测量点可较全面的考量内SF6分解物检测仪的测量品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试验人员对各供电单位的检测仪进行测试,如图9所示。(a)试验人员在调整检测仪进气流量(b)试验人员在记录试验数据图9 分解物检

24、测仪比对试验50号文中对检测仪检测范围及其精度做出如下规定,本项目依次为据对仪器测试结果实行了打分制,根据得分情况评估仪器等级。本次评估中将仪器类别划分为A、B、C和D四个等级,其中A级的检测仪得分为5分,该级检测仪的各项被检测气体的测量误差均满足50号文件的规定,即A类检测仪属合格仪器;B级检测仪得分范围在(5,6.5之间,该级的检测仪应保证其五项检测结果中至少有三项检测结果的误差符合50号文件的误差规定,且其余两项结果相对应的传感器可用(非传感器无示数或者误差极大);C级的检测仪要求其检测结果中至少有四项检测数据的误差范围在1.5倍规定误差之内,计分范围在(6.5,8之间;其余得分大于8分

25、的仪器即为D级。评估结果见表13所示。表13 网内分解物检测仪试验检测评估结果等级单位厂家型号得分是否校验A电科院厦门加华JH3000-55是B电科院厦门加华JH50006是巴盟局厦门加华JH4000C-4 6.5否C超高压厦门加华JH4000C-47否呼供厦门加华JH4000A-27.5否鄂供厦门加华JH4000D-47.5否阿盟局南京广创GC8057.5否D电科院泰普联合STP10009否锡盟局保定天腾GDP F-II9.5否包供南京广创GC80510否包供淄博方联CXPZ10否鄂供常州人本RSM-20010否结合表13的评估结果和各台仪器的使用、校验情况,本项目针对各等级检测仪给出结论或

26、提出整改建议。(1)A级仅一台仪器,即电科院所有的JH3000-5检测仪,该台仪器购买的时间较早、使用年限较长,但其2015年4月份返厂校验后在本次对比试验中的测量性能最佳;可见,定期校验仪器的重要性。(2)B级仪器多表现为个别传感器测量误差偏大,但其误差范围多集中于50号文规定误差范围的1.5倍左右(个别传感器误差微超过1.5倍误差);为保证后续使用的有效性,建议仪器所有单位返厂校验;通过标准气体的校验,厂家对其编写软件参数的调整后可有效提高仪器的检测性能。(3)C级仪器共计4台,该等级仪器的传感器测量误差有符合误差范围、误差小于1.5倍50号文规定范围和测量结果不准确三种情况;建议返厂进行

27、校验、并针对部分测量不准确的传感器做更换处理。(4)D级的传感器由于测量误差大,建议返厂更换传感器处理。4 局部放电与SF6分解物演化关系的研究为探究GIS或者SF6断路器内部发生局部放电时,SF6气体在局部放电所产生的能量场和热场中会发生怎样的气体分解、扩散及其自恢复等现象,本项目构建了局部放电与其分解物演化关系试验平台。该试验平台除可利用电脉冲电流法、超高频法、超声波等局部放电带电检测方式研究局部放电外,腔体还预留有取气阀门,通过取气阀门可将腔内气体利用导气管输入到SF6分解物检测以内,用以在线检测当前放电情况下、腔内SF6气体的分解情况;此外,该腔体可同时利用电脉冲电流法、超高频法和分解

28、物检测法等多种方法研究局部放电,可实现多途径、更全面的局部放电检测。试验采用阶段性恒压法,试验从每日从9:00开始升压至110 kV后,恒压7.5h至下午16:30降压。次日重复上述试验。试验现象记录表如表14所示。表14 局部放电与其分解物演化关系试验现象记录表日期:背景:腔体压力:施压起始时间:施压时长:放电特征测试仪器纯度水分(20)分解物H2SHFCOSO2温度原气泰普联合加华3000加华5000腔体泰普联合加华3000加华5000SF6分解物与局部放电演化关系的探索试验按照上文所述的施压方式,试验从7月9号开始直至7月19号结束。统计各放电特征量得到表15和图10、11和12腔体内气

29、体纯度、水分和分解物曲线的变化趋势。表15 悬浮模型局部放电发展过程中分解物信息统计表日期检测次数纯度(%)水分(L/L)(20)分解物(L/L)放电特征SO2COH2S9199.98388.70偶见单支<30pC大幅值放电10299.96377.4311399.90408.3312499.86459.6913599.84558.26间歇性大幅放电持续时长增加14699.86615.2115799.90852.3216899.79771.70大幅值连续放电17999.88759.10181099.86910.010.62191199.75803.821.18201299.86795.04

30、2.44211399.85965.933.69221499.74888.745.64231599.28938.007.48241699.74915.2911.314.725上1799.771132.2712.935.2未加压25下1899.771180.2413.855.70.126上1999.751156.0215.096.40.1226下2099.721034.2015.716.40.2527上2199.721179.2516.476.80.2727下2299.671119.4017.457.60.3128上2399.681441.3317.787.80.3628下2499.681256.

31、2818.127.70.3729上2599.671427.2918.557.80.45图10 腔体内气体纯度变化曲线图11 腔体内气体纯度变化曲线(a)SO2(a) CO(C)H2S图12 腔体内分解物含量变化曲线结合上述的试验和分析过程,SF6局部放电及其分解物之间存在如下特征,(1)局部放电和分解物的关系:伴随着局部放电的发展,分解物检测仪分别对腔内气体纯度、水分和分解气体的含量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通过检测分解物种类和含量可以用于局部放电发生与否的初步判断。(2)局放发展过程中的放电特性:局放发展过程中,放电由起初偶见单支的几十pC放电变化为大幅值、双支、多支和多支簇状放电,放电也由间歇性

32、放电逐步变为了连续性放电;放电量的增加、放电频次的增多表明放电的严重程度增加。(3)局放发展过程中的气体品质:SF6气体劣化的第一表现为气体纯度下降;局部放电过程中气体分解会产生水分,所以单纯用检测GIS或者SF6断路器的气体微水含量来推测其本体是否受潮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局放严重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分解气体种类和含量有所区别,该试验中分解气体的产生顺序依次为SO2、CO和H2S,且三类气体的扩散速度分别为CO气体的扩散速度最快,其次为SO2和H2S气体。(4)分解物扩散和自恢复特征:腔体内气体的纯度和水分含量两项表明在腔体静止过程中确实发生了气体逆向自恢复反应,在试验初期SF6气体绝缘性能较

33、好的条件下,气体在静止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好的自恢复性能;但在试验后期伴随着所检测到的分解气体含量的增加、气体纯度的明显下降,单纯的静止已经难以逆转气体绝缘性能的下滑。5 技术难点和创新点(1)SF6红外分解物检测仪的研制:各种物质分子或其各种官能团对特定波段的红外光才具有吸收特性,所以通过检测被吸收波段的红外光的能量值便可定量的测定分解气体含量,该原理便是本项目所研制SF6红外分解物检测仪的理论机理。该台仪器为国内首台利用红外原理作为检测机理的SF6检测仪,其软硬件构成、各传感器特性及其优缺点均未知,所以逐步攻克技术难点的过程,也便是仪器研制和创新的过程。同时,该部分研究成果申报国家专利一项。(

34、2)SO2红外传感器稳定性验证实验(温度漂移特性):利用红外光检测SO2气体含量的方法,沿用了N2作为底气时的SO2气体含量检测传感器,由于N2和SF6气体原子结构不同、对红外光的吸收波段不同(N2不吸收红外光),所以以SF6气体为底气的红外法SO2气体含量检测时传感器稳定性是否可以满足使用,掌握及优化该传感器成为了本项目研究的难点。项目通过试验,明晰了SO2红外传感器的零位稳定性、零漂特性和测量特性,并以此绘制了零位漂移特性曲线,实际使用中可免去SO2红外传感器零位标定工作,从而提高了其在SF6分解物检测中的实用性。(3)对比研究红外法和电化学法传感器检测性能:就当前国内现场应用情况及各检测

35、仪厂家的研制技术水平而言,针对SO2、CO、H2S和HF等特征气体的各类方法之中,电化学法最为成熟,在国内电力行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使用。然而,电化学法因通过电解液与被测气体之间电化学反应实现气体含量的检测,所以当被测气体含量较大时,其传感器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饱和现象,致使高浓度试验后需长时间通气清洗后再进行低浓度检测(底气稀释电解液)。此外,长期使用后,电化学传感器多存在功能衰减现象,从而限制了使用有效时间。而红外法可以有效避免电化学法的上述两项劣势。但是,HJ 629-2011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中提到:SO2对6.82-9m波长的红外光谱具有选择吸收性,7.3

36、m波长的红外辐射的光通量和浓度符合朗伯比尔定律,8.7m波长的红外辐射的光通量相应特性明显。从检测原理角度讲,SF6气体的红外吸收波长约为10.55m,SO2和SF6气体红外光吸收波长数值越是接近,则检测难度就越大。所以,探究各类气体不同机理传感器的优缺和差异,是研制检测仪和获得准确有效检测结果的必经过程。该部分研究难点的突破也是项目的创新成果之一。(4)不同CF4和SF6体积比例下传感器的测量性能:对于以SF6+ CF4作为绝缘和灭弧介质的断路器而言,当使用常规用于检测SF6为分解物的检测仪进行测量时,SO2、CO和H2S等分解气体均存在较大的测量偏差。该研究针对在现场故障诊断中,是否能够利用当前SF6分解物检测仪检测SF6+ CF4作为绝缘和灭弧介质的断路器,这一疑问给出确定结论。同时,为开发研究SF6+ CF4分解物检测仪提供一定试验数据。(5)SF6气体分解物检测仪比对试验:了解网内各供电单位的分解物检测仪所属厂家、出厂时间、使用情况和使用频次等基本情况;通过合理有效的对比试验,全面掌控各台分解物检测仪的测量工况及其测量误差情况;根据试验情况,划分了分解物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