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J_003-86_公路自然区划标准_0000_第1页
JTJ_003-86_公路自然区划标准_0000_第2页
JTJ_003-86_公路自然区划标准_0000_第3页
JTJ_003-86_公路自然区划标准_0000_第4页
JTJ_003-86_公路自然区划标准_000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目 录第一章 总 则. 2第1.0.1条 区划的目的. 2第1.0.2条 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第1.0.3条 区划的分级. 2第1.0.4条 标准适用范围. 2第1.0.5条 区划的采用. 2第二章 一级区划. 3第2.0.1条 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第2.0.2条 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第2.0.3条 一级自然区划. 3第三章 二、三级区划. 5第3.0.1条 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5第3.0.2条 二级自然区. 5第3.0.3条 三级区划的方法. 6附录一 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附录二 潮湿系数 K值及蒸发力ET的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附录三 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第一章 总 则第1.0.1条 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

3、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 并在路基、 路面的设计、 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 以保证路基、 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 特制定本标准。第1.0.2条 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 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 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 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 在确定区界时, 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 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 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 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第1.0.3条 区划的分级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 结合我国地理、 气候特点, 将全

4、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 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 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 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 本标准仅规定一、 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 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 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特别为在路基、 路面的设计、 施工、 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 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第1.0.5条 区

5、划的采用各级自然区划在具体使用时应结合当地特点, 特别在各区的分界处, 应根据本标准的有关规定论证确地,三级自然区划由各地按有关规定自行划分。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第二章 一级区划第2.0.1条 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以全国性的纬向地带性和构造区域性为依据, 根据对公路工程具有控制作用的地理、 气候因素来拟定。对纬向性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界线,采用了气候指标;对非纬向性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界限,则较多地强调构造和地貌因素;中部个别地区则采用土质为指标。第2.0.2条 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根据我国地理、 地貌、 气候等因素, 以均温等值线和三阶梯的两条等高线作为一级区划的标志。一、全年均温

6、-2等值线。在一般情况下,地面大气温度达到-2时,地面土开始冻结。因此,它大体上是区分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界线。二、 一月份均温 0等值线, 是区分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的界线。三、 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两条等高线。1.1000m等高线:走向北偏东,自大兴安岭,南下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雪峰山、九万山、大明山至友谊关而达国境。2.3000m等高线:走向自西向东,后折向南。西起帕米尔、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下西倾山、岷山、邛崃山、夹金山、大小相邻、锦屏山、雪山、云岭而达国境。由于三级阶梯的存在, 通过地形的高度和阻隔, 使其气候具有不同的特色, 也成为划分一级区划的主要标志。第2.0.3条

7、 一级自然区划根据不同地理、气候、构造、地貌界线的交错和叠合,将我国划分为七个一级自然区,即: 、北部多年冻土区、东部温润季冻区、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东南湿热区、西南潮暖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2.0.3, 一级区的自然条件和公路设计的要求见附录一。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一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2.0.3代 号一级区名平均温度平均潮湿系 新构造土质带最大冻深数地势阶梯()特 征( cm)(K)北部多年全年02000.501.0东部1000m等大面积中等或 微弱上升,差异棕粘性土冻土区0高线两侧运动不大东部温润一月01 02000.501.0东部1000m等大面积下降,

8、差棕粘性土,黑异运动强弱不粘性土,冲积季冻区0高线以东一土,软土黄土高原 东部1000m等大面积上升,幅 0.251.0高线以西,西南干湿过渡一月020140度不大,夹有长黄土03000m等高线以区条形中等沉降东东南湿热一月 0, 1 . 002.2 大部分地区上下蜀土,黄棕东部1000m等升,局部地区下粘性土,红粘全年10区5高线以东降差异运动微性土,砖红粘1 422弱土,软土西南潮暖一月 0, 东部1000m等大面积中等上紫粘土,红色1 . 002. 0高线以西,西南全年20升,差异运动强石灰土,砖红区03000m等高线以1 422弱不一粘性土东西北干旱全年10东部东部东部1000m等大面

9、积或长条粟粘性土,砂1 002500.250.5高线以西,西南山区垂直形上升与盆地砾土,碎石土区西部,西部3000m等高线以分布下降相同401 000.25北青藏高寒全年10,除南端外0.251.5西南3000m等大面积强烈上 升,差异运动显砂砾土,软土区一月0402500高线以西以南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第三章 二、三级区划第3.0.1条 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二级区划仍以气候和地形为主导因素, 但具体标志与一级区划有显著差别。 一级自然区有其共同标志,即: 气候因素是潮湿系数 K值, 地形因素是独立的地形单元。 二级区的划分则需因区而异, 将上述标志具体化或加以补充, 其标志是以潮湿

10、系数 K为主的一个标志体系。潮湿系数 K值按全年的大小分为六个等级:过湿区 K2.00中湿区 2.00K1.50湿润区 1.50K1.00润干区 1.00K0.50中干区 0.50K0.25过干区 K0.25有关潮湿系数 K值和蒸发力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K=R/Z (3.0.1-1)式中 R年降水量(mm);Z年蒸发量 ( mm)。年蒸发量 Z无法直接测定, 只能用蒸发力(可能的蒸发量) ET来代替 Z计算。蒸发力 ET的计算, 采用H L彭曼公式(详细内容见附录二):ET=F E0 (3.0. 1-2)式中 F季节系数,见附录二:E0水面蒸发量 ( mm)。第3.0.2条 二级自然区根据二级

11、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在全国七个一级自然区划内又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 (亚区),共有52个二级自然区。 它们的区界与名称如下 (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见附录三)。 北部多年冻土区中有: 1连续多年冻土区, 2岛状多年冻土区,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1。东部温润季冻区中有: 1东北东部山地润湿冻区, 1a三江平原副区, 2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 2a辽河平原冻融交替副区, 3东北西部润干冻区, 4海滦中冻区, 4a冀北山地副区, 4b旅大丘陵副区, 5鲁豫轻冻区, 5a山东丘陵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2。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中有:1山西山地、盆地中

12、冻区,1a雁北张宣副区,2陕北典型黄土高原中冻区,2a楡林副区,3甘东黄土山地区,4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区。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3。56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东南湿热区中有:1长江下游平原润湿区,1a盐城副区,2江淮丘陵、山地润湿区,3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 4浙闽沿海山地中湿区, 5江南丘陵过湿区, 6武夷南岭山地过湿区, 6a武夷副区,7华南沿海台风区,7a台湾山地副区,7b海南岛西部润干副区,7c南海诸岛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4。西南潮暖区中有:1秦巴山地润湿区,2四川盆地中湿区,2a雅安、乐山过湿副区,3三西、贵州山地过湿区,3a滇、南桂西润湿副区,4

13、川、滇、黔高原干湿交替区,5滇西横断山地区,5a 大理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5。西北干旱区中有:1内蒙草原中干区,1a河套副区,2绿洲荒漠区,3阿尔泰山地冻土区, 4天山界山山地区, 4a塔城副区, 4b伊黎河谷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6。青藏高寒区中有: 1祁连昆仑山地区, 2柴达木荒漠区, 3河源山原草甸区, 4羌塘高原冻土区, 5川藏高山峡谷区, 6藏南高山台地区, 6a拉萨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7。第3.0.3条 三级区划的方法三级区划是二级区划的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按照地貌、 水温和土质类型将二级区进一

14、步划分为若干类型单位的类型区别; 另一种是继水热、 地理和地貌等为标志将二级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更低级区域的区域划分。 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用。7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1二级区名水热状态地表情况潮湿系年降水 多年平均最高月平地下水 (包括副区)数量雨型最大冻深均地温埋 深地貌类型地表切割深土质和岩性(K)( mm)( cm)()(m)度(m)1连续多年冻075400 湿润丘陵、北部200 夏、秋雨3003013重丘、低山南部200棕粘性土,砂性土区1.00600和中山500土,粗粒岩2岛状多年冻05400 230 湿润重丘、 粘性土和砂性土区1.0060

15、0夏、秋雨3003013低山和中山200500土为主,粗粒岩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2二级区名水热状态地表情况潮湿系年降水 多年平均最高月平地下水 (包括副区)数量雨型最大冻深均地温埋 深地貌类型地表切割深度土质和岩性(K)( mm)( cm)()(m)(m)1东北东部山 湿润重丘低 0.75600一般0山为主,其大部为棕粘性土、地润湿冻区1.501200夏雨8025030.0洼地,谷次为冲积平200500砂性土、粗地11.5原和沼泽粒岩1a三江平原副0.75600 沼泽、平原除完达山外大 区1.00800夏雨15020030.01为主部分为平原内陆软土2东北中部山0.25400

16、一般3 夏雨12024030.0谷 地冲积平原阶大部分为平原黑粘性土、前平原重冻区1.2560013地或洪积扇内陆软土2a辽河平原冻0.75600 一般冲积平原或 冲积土和沿融交替副区1.25800夏雨8012030.012海海边软土平大部分为平原海软土滨1原 一般重丘、低山大部分为平原粟粘性土冲3东北西部润0.50200冲积平原、或 高 差 为积土和砂砾干冻区0.75600夏雨10024030.013山阶地,并有200500 的丘土,粗粒花前3沙地分布陵岗岩流纹岩 大部分为冲 0.50400一般积平原,三冲积土和沿4海滦中冻区0.75800夏、秋雨401003032.514海角洲,海边大部分

17、为平原海软土滨1为软土平原4a冀北山地副0.75600 一般4 冲积土,粗夏、秋雨10012030谷地湿润中山,200500粒岩和细粒区1.0080024低山和重丘岩4b旅大丘陵副0.75600 棕粘性土、区1.00800夏、秋雨6080303湿润丘陵微丘粗粒岩 0.50600 一般 5鲁豫轻冻区1.00800夏、秋雨10403032.523海冲击平原平原冲积土滨25a山东丘陵副0.75600 一般3湿润丘陵、 棕粘性土和夏、秋雨305030谷地,海重丘和低山200或砂砾土粗粒区1.251000滨3局部为中山200500岩和可溶岩 8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3

18、二级区名水热状态地表情况 多年平均最高月平地下水 (包括副区)潮湿系数年降水量雨型最大冻深均地温埋 深地貌类型地表切割深度土质和岩性(K)( mm)(cm)()(m)(m)1山西山地、0.5400 湿润中山山地黄土和黄土夏、秋401002530一般3和冲积平5001000,盆地状土;粗粒盆地中冻区1.00600雨盆地13原部分为平原岩、可溶岩1a 雁北张宣0.5400 湿润中山山地黄土状土;夏、秋1001402530一般3和冲积平5001000,盆地粗粒岩、可副区0.75600雨盆地13原部分为平原溶岩2陕北典型黄0.5400 黄土峁、 夏、秋401002530河谷3梁、塬为大部200黄土和黄

19、土土高原中冻区1.00600雨塬20主局部200500状土 0.50400夏、秋 黄土峁、 河谷3梁、塬为黄土和黄土2a楡林副区0.75600雨1001202530塬20主、局部大部200500状土、砂砾流砂土3甘东黄土山0.25200夏、秋 黄土和黄土801002530河谷3黄土梁、200状土、山区地区0.75600雨塬20塬为主为细粒岩4 黄渭间山0.50600 湿润重 丘,低山夏、秋一般3和中山、边缘山地黄土状土和地、盆地轻冻区1.00800雨15403032.5河谷1 .5黄土梁和5001000,部分黄土粗粒岩冲积平原为平原分布其中9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

20、.2-4二级区名水热状态地表情况 最大最高月 潮湿系数年降水量雨型最高月月雨平均地地下水地表切割深度土质和岩(包括副区)埋 深地貌类型(K)( mm)K值期长温(m)性度()(m) 海滨和内 一般陆为软土沿海软土1长江下游1.001.501000春雨2.02.53012海平原,冲积平原和内陆软平原润湿区1400梅雨3.03.535滨湖滨平原和三土、冲积土1角洲 海滨和内 一般陆为软土沿海软土1a盐城副区1.001.40930夏秋1.8-31.512海平原,冲积平原和内陆软1150雨2.232.8滨湖滨平原和三土、冲积土1角洲 冲积平原 夏秋一般3阶地和湿大部为2002江淮丘陵、10001.53

21、.030丘陵间润丘陵,重或200500,黄棕粘性山地润湿区1.001.501600雨2.53.535盆地丘与低丘局部为土、 下蜀梅雨1.52.0为主,局部50001000土,粗粒岩为中山 冲积土和3长江中游1200春雨2.53.632.5一般冲积平原内陆软土,平原中湿区1.251.751800梅雨4.04.03512湖和内陆软平原局部为下滨1土平原蜀土 红粘性土,4浙闽沿海1400台风2.03.0谷地湿润重丘大部为局部为沿山地中湿区1.002.002200暴雨3.54.53513山低山、局部200500海软土,粗岭5为中山粒岩 梅雨 湿润丘陵 5江南丘陵1.52.251400秋雨3.54.02

22、5谷地局部分布一般200局红粘性土,过湿区2000伏旱5.04.532.523有山地部为200500细粒岩 红粘性土6武夷南岭1400春、夏3.03.530谷地湿润中山大部为粗粒岩、细山地过湿区1.52.252000雨4.54.53523和低山重500100局部粒岩、可溶山岭5丘为1000岩 1800梅雨3.54.025 红粘性土、6a武夷副区1.752.252600夏雨4.55.032.55湿润中山1000粗粒岩 湿润丘陵 砖红色粘夏雨重丘、 低平原或2007华南沿海1600和台2.02.530一般3性土、沿海台风区0.752.02600风暴3.04.532.5海滨1山、沿海有局部为软土、粗

23、粒三角洲平200500雨原岩 北部为红夏雨粘性土,南7a台湾山地2000和台2.5湿润中山5001000或部为砖红副区1.502.752800风暴3.03.0303高山地1000粘性土,细雨粒岩、粗粒岩7b海南岛西 800台风 32.5 沿海为稀 砖红色粘部润干副区0.500.751600雨3.03.035.013林草原阶平原或200性土地7c南海诸岛 对流 32.5 砖红色粘1600雨台珊瑚岛平原副区2000风雨35性土10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5二级区名水热状态地表情况 年降水 最高最大月最高月平地下水 (包括副区)潮湿系数量雨型月雨期长均地温埋 深地貌

24、类型地表切割深度土质和岩(K)(mm)K值度()(m)(m)性1秦巴山地1.00 湿润中山大 部 分 为黄棕粘性800夏、秋雨2.03.03.52532.5埋深不局部为高5001000, 局土,粗粒润湿区1.5014003.0定山部为200岩为主2四川盆地1.25 丘陵冲积平原大部为200 1000夏雨2.02谷地和湿润丘东南部为紫粘性中湿区1.751400秋雨3.03.54.53032.5成都平陵,边缘为5001000西部土, 细粒原12重丘,低山为平原岩为主 紫粘性2a雅安、乐1.751200全年多3.0湿润中山大部分土,细粒山过湿副区2.752200雨秋雨4.54.05.530和丘陵盆5

25、001000岩、粗粒量多地岩3三西、贵 湿热喀斯 特山地和大部分为红色石灰1.501000全年多2.5埋深不波状高原,200500局部岩、红粘州山地过湿2.001400雨4.04.05.020.032.5定湿润重丘、为200或性土、可区低山和中5001000溶岩山3a滇南、桂1.001000夏雨 大部分为 1.5谷地湿热喀斯200500局部砖红粘性西润湿副区1.501600秋雨3.03.04.0253024山特山地200或土, 可溶岭55001000岩4川、滇、 湿润中山 或高山,湿西北部为0.50600夏雨1.5热喀斯特5001000中部红粘性黔高原干湿1.001000秋雨2.54.55.0

26、2530波状高原,200南部为土, 粗粒交替区坝子分布200500岩其间5滇西横断1.00 湿润中山 12002.0和高山,有大部分1000粗粒岩、山地区2.001600夏雨5.05.012.02030坝子零星南部为细粒岩、分布5001000可溶岩5a大理副1.00800 砖红粘性2.0湿热中山大部分1000,土、细粒区1.501800夏雨4.04.05.52030和坝子南部为岩、粗粒5001000岩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6二级区名水热状态地表情况 年降水 多年平均最高月平 (包括副区)潮湿系数量雨型最大冻深均地温地下水地貌类型地表切割深土质和岩(K)

27、( mm)(cm)()埋 深(m)度(m)性1内蒙草原0.25 干旱残积平 一般24;原。丘陵、沙粟粘性土150400夏雨14024030谷地洼地漠局部分布大部为平和砂砾中干区0.5012溶岩台地和原,或200土, 粗粒冲积平原岩1a河套副区0.25150200夏雨 粘性土和100140301.5冲积平原平原砂性土 150 砂砾土和0.25其沙漠、岩漠、粘性土为2绿洲荒中塔里木其中塔夏雨绿洲3,荒砾漠、干旱残大部分为平主, 局部漠区至甘西里木至或1003040漠5积平原、盐碱原有黄土,甘西“无雨”化湖积平原0.0550和冲积平原粗粒岩为主3阿尔泰山0.25 地冻土区0.50200400夏雨15

28、0303高山1000粗粒岩4天山界0.25 砂砾土和粘性土为高山和冰川5001000或主, 局部山山地区1.00200600夏雨100150305雪山 ,局部1000有黄土,有高寒砾漠粗粒岩为主 0.25 粘性土为主,砂性冲积平原和平原或土和黄土4a塔城副区0.50200夏雨1003035山地5001000状土为次, 粗粒岩为主4b伊黎河谷0.5 冲积平原和 粘性土和副区0.75200400夏雨50100303阶地或洪积平原砂性土扇1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6二级区名水热状态地表情况 年降水 多年平均最高月平 (包括副区)潮湿系数量雨型最大冻深均地温地下水地

29、貌类型地表切割深土质和岩(K)( mm)(cm)()埋 深(m)度(m)性1祁连昆0.25100 山地5,山 夏雨30前洪积扇3高山和冰山100粗粒岩、仑山地区0.504005.0雪地细粒岩 砂砾土为2柴达木荒夏雨或西部荒漠岩漠、盐碱化主,局部0.255010020035,东部湖冲积平原大部分为平为内陆软漠区“无雨”南部边缘为原盐沼3沙漠土,细粒岩 高寒山原、高 以粉性土3河源山原0.51.50200夏秋雨30一般3,洼寒丘陵、台源200500或和变质岩草甸区600地1和沮洳地5001000为主 冻结层上水 有多年冻发育,在河土存在,北谷平原一般高寒丘陵、台4羌塘高原部呈连续30年平原和高山,

30、局台源丘陵以细粒岩0.50200夏秋雨分布,南部均温度低1.0米最部分部有砾200,山地为可溶岩为冻土区呈岛状分于-4高仅为漠凹地,沼泽2001000主0.20.3米呈布(以安多片状连续分湿地为界)布5川藏高山0.75400春雨 高山和峡谷, 以粉性土峡谷区1.501000夏雨303局部分布有1000和变质岩冰川、雪山为主6藏南高山 粗粒岩和200高山、冰川和谷地或细粒岩,台地区0.50600夏雨30阶地35雪山、台地和1000河谷为砂冲积平原砾土 0.25400左 高山,冰川和 粗粒岩和6a拉萨副区夏雨303雪山、台地和谷地或细粒岩,0.75右1000河谷为砂冲积平原砾土 13中华人民共和国

31、交通部标准附录一 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附表 1代 号一级区公路工程的自然条件特点路基路面的设计要求名称北部多纬度高、气温低,为我国唯一的水平多年冻路面设计的重要原则是维持其冻稳性, 保护冻土上限不致下降,年土区, 多年冻土层夏季上部融化为无法下渗以防路基热融沉陷, 导致路面破坏。 在路基设计中是宁填勿挖。冻土区的层上水, 降低土基强度。秋季层上水由上原地面植被不应破坏,露地土质应为冻稳性良好的土或砂砾,必至下冻结,形成冻结层之间的承压水。冬季须采用路堑时, 应有保证边坡和基层稳定的措施。 沥青面层因导产生冻胀,夏季有热融发生热系数高,应相应抬高路基。结构组合中入设砂砾垫层,只能

32、按蓄水不能按排水设计东部湿是我国主要的季节冻土区, 冻结程度及其对路基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中,应使路基填土高度符合要求,结合当润季冻路基的影响自北至南一般逐渐减小。 除黑粘地自然条件,应采取隔温、排水、阻断毛细水上升,以防止冻胀区性土,软土和粉土外,土基强度较好。主要翻浆。 利用水温性冻稳性好的材料做路面的基层, 在水文土质不矛盾是冬季冻胀,春季翻浆,形成明显的不良的路段,可设置排水垫层,促进水排出,提高路基路面整体强利季节。 夏季水毁和泥石流也有一定的影响。度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局部低山公路修建条件不困难黄土高为东部温润季冻区向西北干旱区和西南潮暖路面结构组合的特点, 是必须选择不透水的面层

33、或上封闭层。 以原干湿区的过渡区, 以集中分布黄土和黄土状土为防止雨水下渗造成黄土湿陷。 潮湿地段应注意排水以保护路基。过渡区其主要特点,地下水位深,土基强度较好,对路肩横坡的设计应使水迅速排出。 掺灰类结构物层是稳定的路边坡能直立稳定。 公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粉面基层结构。在石料基层下增设砂砾底基层, 亦为本区常用质大孔性黄土的冲蚀和与遇水湿陷。 因为湿度较低, 翻浆自东向西, 自北向南显著减轻,新构造活跃的西部地震较少, 病害较多东南湿是我国最湿热的地区,春、夏东南季风造成为减轻沥青路面在热季泛油和雨季粘聚力降低, 沥青材料宜选用热区的梅雨和夏雨形成本区公路的明显不利季较高的标号, 保证其垫

34、层的稳定性。 渣油路面应提高抗滑性能并节。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多,由地表径流排走注意封闭表面,以提高公路的水温性。在路基设计中,应加强公影响相对较小。低温较高,易引起沥青路面路的排水系统。水稻田、软土和潮湿路段的路段应进行处理,或泛油。 加大水泥路面翘曲应力。 地形以丘陵、选用低塑砂砾料或泥灰结碎石做底基层或垫层平原为主, 公路通过条件尚好西南潮为东南湿热区向青藏高寒区的过渡区。 一些路基路面结构组合, 首要任务是保证其湿稳性。 个别干热河谷中,暖区地区因同时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雨期也应注意其干稳性,过湿地去为保证道路强度,断面一般宜采用较长。加之地势较高,蒸发较少,渗透较大,路堤, 并使边

35、坡符合要求。 本区土质多系碳酸盐类岩石风化形成。故土基较湿, 湿质路基和部分干湿季节分明结构稳定,强度较好,山地多石料丰富,有利于在设计中就地取的地区,土基强度较高,本区为我国岩溶集材。岩溶地区应在详细地质勘测基础上进行设计, 以保证公路整中分布地区。北部和西部新构造强烈,不久体稳定性。地形高差大、地震病害亦多。西北干由于气候干、旱,土基强度和道路水文状况路基路面的特殊要求是保证其干稳性。 由于干旱, 大部分白色路旱区均佳,筑路砂石材料较多,中级路面搓板松面搓板严重,许多地区缺粘土和水。改建沥青路面为主要解决办散,扬尘为主要病害,高山区有风雪流危害。法。绿洲灌区地下水位高,冻融翻浆严重,结构层应充分利用就灌区和绿区有冻胀翻浆, 山区公路通过垂直近所产的砂砾、 石料进行处理。 道路设计中还应注意风蚀和沙埋自然带, 选线和修筑均较复杂的防治青藏高全区为海拔高,气温低的高寒高原,给公路结构设计应针对自然条件和工程病害, 采取措施保证路基的整体寒区建设带来特殊的问题, 分布有高原多年冻土、稳定性, 全区除高原冻土地带应维持其冻稳性外, 大部分公路路泥石流、沮洳地和现代冰川。东南部由于新基低,路面多由养护形成,一般用砂砾结构,材料和强度可满足构造运动活跃和地形破碎,地震强烈,公路要求。交通量大时应敷设沥青路面。由于昼夜温差大,紫外线照自然病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均极严重。射强,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