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_27_第1页
《伤仲永》教学设计_27_第2页
《伤仲永》教学设计_27_第3页
《伤仲永》教学设计_27_第4页
《伤仲永》教学设计_27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2、能力目标: 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2、。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讨论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

3、人交流。 3、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4、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设计1: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讲都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

4、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伤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2、设计2: 以王安石的文史佳话导入(例如:王安石撕毁文稿春风又绿江南岸)。 3、设计3: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二、简介 多媒体显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

5、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王安石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随着父亲宦游南北,到过许多 地方,所以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认识。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 样,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在经国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绩。 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 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

6、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

7、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隶(l) 扳(pn) 谒(y) 泯(mn) 称(chn) 卒(z)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多媒体显示: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解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小组竞

8、赛,共分3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第二轮认读课文,第三轮文言知识大评比。每一轮比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二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2段由第二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一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三段再由第一小组第二名代表翻译,依次类推。 第二轮:认读课文: 多媒体显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 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 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 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 利其然也日扳

9、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 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 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 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 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 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文章,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认读。先从第二小组开始,比赛方法同上,两组选代表交错认读。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评比: 多媒体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并自为其名 指物作诗立就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求之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受之于天 贤于材人远矣 得为众人

10、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也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借一乡秀才观之 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伤仲永 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得为众人而已耶? 每一道测试题的单数题由第一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第二小组代表完成。如有困难,教师点拨。仲裁权归教师。 明确: 属于 曾经 题上 完成 渐渐 有的(人) 四处拜访 相当 完全 承受 过 能够 其:他的,指方仲永的 代方仲永写的诗 这样 他 他的 他 之:代"节具' 代&qu

11、ot;仲永' 代"仲永写的诗' 代"仲永的诗' "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结构助词"的' 调节音节,无意义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多媒体显示: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 见 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

12、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

13、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主要强调了后

14、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四、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悟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评价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独特的艺术效果;背诵课文;延伸阅读,转化课内所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悟读课文,自主评价的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

15、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学生自由发言。 生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学习。从客观上讲,发现人才是重要的,但培养人才更为重要。确实应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青少年高科技犯罪(电脑黑客)带给我们的思考应该是深刻的。 生2:后天教育对一个人能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但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勤奋即成功,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16、9;,如马克思,辛苦40年写就资本论;司马迁,足遍天下,写就史记;歌德,耗时58年,著有浮士德;数学家陈景润,通宵达旦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青年曹南薇,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生3:我们应该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这让我想起了时下走红的少年作家群体,轰动2000年的"韩寒现象'。该如何看待"少年作家'这一现象?该为他们的成长营造

17、一个怎样的环境?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自信而有才情的文坛新生代,天赋才情勤勉劳作是他们成功的最要紧的因素;有人劝勉他们不要因才高而迷失自我;有人认为对待少年天才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捧杀,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切实的帮助。 生4:成功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补拙。白痴天才舟舟、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证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有对观点的认可,也有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作进一步的引申,引经

18、据典,有理有据。如能课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将会脱颖而出。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 生1:本文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借鉴。 生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之父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qu

19、ot;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生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生4: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四、课堂小结 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

20、,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五、延伸拓展 教师提供课外文言文语段,学生当堂阅读,并尝试完成文后题目。 多媒体显示: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 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 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虽壮,见舟 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 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 学没者也。 (选自苏轼日喻) 1、"没'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没人'用现 代汉语来说,就是"_'。 2、从"涉'到&

21、quot;_'到"_' 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可理解为 "_'。 3、文章中说游泳高手是因为"有得于水之道',这句 话的大意是( ) a、找到过水的道理。 b、领会游水的方法、规律。 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 d、得到会游泳人的传授。 4.不会游泳的人只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 不被水淹没的。这个意思在原文中的语句是_。 5、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一个_句,大意 可译成_。 6、这段话的设喻说理。用浪线标出体现这个道理 的中心句。 教师选六位同学回答。 明确:1、"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

22、,就是指会潜水的人。 2、从"涉'到"浮'到"没',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是"徒步过水'。 3、b 4、"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大意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不被水淹没的。' 5、反问句,可译成"那会潜水的人难道是轻易能做到这样的吗?' 6、本文的中心句是"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六、布置作业 1、课外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至少5条,并以其中一条为主,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2、阅读下面一段文

23、字,完成文后各题。 孟母教子勤学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刘向列女传) 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 _ 翻译下列各句: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

24、知。 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孟母说理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以刀断其织'来比喻"学习'。 b、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c、孟母的话语里也流露出其轻视劳动者的思想,是应该批判的。 d、孟子能听从教诲、知错就改,是这段文字的主旨所在。 参考答案 男则堕于修德("堕'通"惰',懈怠) 君子勤学以树立名声,好问以增加学识。 因此平素居家才可以安宁稳妥,外出才可以不招致祸患。 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

25、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 朝夕勤学不懈怠,师从子思学习。 a、d (孟母说理主要运用了类比说理的方法,把"学习知识'和"纺线织布'进行类比,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本段的主旨句应为"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赞颂孟子之母深明大义,善于教子。)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少于400字。 2、仿句练习。 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然站立着的人。 _ 3、古语有"人非生而知之者',而"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

26、,并自为其名'你觉得可信吗?请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_ _ 4、方仲永由聪慧过人到泯然众人,这个悲剧主要是由其父的愚昧、庸碌、贪利造成的。假如方仲永生活在当今时代,其父是一名教师,其母是一名文艺工,而仲永自己又表现出主动学习的愿望,那么他的发展前景如何?请展开想象,以"新世纪的方仲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人物形象鲜明。 二、活动课设计 1、课外搜集(图书馆、因特网)少年天才(古今中外均可)的故事,写出自己的心得,自办一份手抄报,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办一期墙报,主题为"星光灿烂',力求图文并茂。 2、有人主张儿童时代以玩

27、为主,兼学别样,因为太重的学习压力,童真童趣会变味;也有人主张,儿童时代正是打基础的大好时光,好比一张画,底色灰暗,什么美丽的图形也枉然。你如何看这个问题?可在班内组织一次辩论会, 辩题:儿童时代应以玩为主(正方); 儿童时代应以学为主(反方)。 三、开放探究 下面是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请仔细阅读,谈谈两段文字的主旨。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而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玄,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

28、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庸,不免于下流矣! (选自诸葛亮集) 提示:这两段文字分别出自诸葛亮给儿子和外甥的信。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诫外甥书中,诸葛亮告诫其外甥要意志坚定,凡事应当先有缜密的思考,然后付之行动,才能取得成就,否则难成大事。"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这个道理。 【备课资料】 一、课文赏析 伤仲永的"伤'从何来 伤仲永以"伤'嵌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方仲永才能

29、丧失的哀伤之情。纵观全文,没有一句是发表见解、抒发情感,更无一个"哀'或"伤'之类的文字。那么,"伤'从何而来呢? 一、寓"伤'于叙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方仲永的不幸经历是一场悲剧,虽然只是平淡地、客观地叙述了仲永才能变化的经过,但这是展示、"毁灭'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本身就是令人伤悲的事,又何需繁言蔓词宣泄悲愤?正所谓"少做作,勿卖弄',"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寓"伤'于比 在叙述时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表情达意。"仲永生五年'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时"泯然众人矣'。从方仲永的年龄、诗的质量及人们的反应等方面加以比较,以显示其悲剧性。令人惊喜的开端,让人痛心的结局,先扬后抑,对比强烈,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三、寓"伤'于叹 伤仲永全文一百六十来字,仅用了"也'"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