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_第1页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_第2页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_第3页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_第4页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别舍弟宗一此诗是作者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为伤别并自伤之作,既表现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作者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释:永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参与的革新运动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

2、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荆、郢:古楚都,推荐精选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双:指宗元和宗一。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按柳州乃百越地。”即粤江,这里指柳江。去国:离开国都长安。1.对于本诗的最后一联,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5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不同意

3、这种观点。(1分)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1分)“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1分)暗示出今后兄弟二人欲见不易,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1分)用“边”字既与首联重复,又肤浅无味,(1 分)注:答同意的,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3分。2、(1) 兄弟惜别,依依不舍之情:首联写诗人在越江边送别兄弟,双双落泪,尽显离别的痛苦与不舍;(2)被贬蛮荒的愤懑愁苦之情(或答:政治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颔联写只身去国之远,蛮荒生活之久之难,流露出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愁苦愤懑之情。(或:颈联“云似墨”一句,写出诗人

4、被贬之地的险恶,也暗示诗人此时处境的险恶,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愁苦愤懑之情。)(3)兄弟之间的骨肉至情:尾联表明兄弟远隔两地,再难相见,只能在梦中寄以思念之情,从而体现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推荐精选(每点3分,情感1分,分析2分;答对2点即满分。)二(1)颈联描绘了什么景象?简要分析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4分)(2)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这首诗与严羽所说的哪些方面相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3)诗歌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4)结合全诗,简析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5、(5)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4分)(6)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颈联描绘了一幅凄惨迷蒙、辽阔苍茫的图景。眼前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乌云密布,料想舍弟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碧于天。运用比喻、对比、虚实相生、融情于景等手法(任答两种即可),表达了诗人面对离别的愁苦与对于迁谪的愤懑之情。(2)柳诗融“别离”与“迁谪”于一诗。“别离”之意,集中于诗歌的首联、颈联、尾联中。(这是一道“哪些”类考题,需要寻找“那些”信息。首联点题,直接抒发兄弟惜别之情。颈联通过两地景物对比渲染,既暗示自己环境之险恶,又遥寄骨肉之相思。尾联则以“梦”中见郢树烟来表达恩亲之切

6、。)“迁谪”之情,集中于颔联,颈联主要以环境之险恶僻远来暗示。颔联“万死”“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包藏着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颈联“瘴来云似墨”与“春尽水如天”对比,体现“谴谪”。)推荐精选(3)、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桂岭瘴来云似墨”中,诗人用比喻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诗人用比喻写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4)、黯然的原因有: 兄弟之间的骨肉分离之情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政治屡屡失意愁苦之情诗人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差点“万死”的

7、愤懑之情(5)“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 (2分)“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滴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1分)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1分)(意思对即可)(6)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器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2分)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侧、惆怅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推荐精选(7) 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2分)答“云似墨”是说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水如天”是以洞庭水阔天长,相思绵长,相见很难。

8、(8) 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3分)答:抒发了与从弟弟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特色:想象,融情于景,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三:(1)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4分)(2)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什么妙处?(4分)(3)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 ),诗眼是( )(4分)(4)请简析尾联表达技巧及抒发的感情(4分)参考答案(1)(4分)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2)(4分)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地险恶;后一比喻,形象描写了洞庭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相隔兄弟别离之情。(3)送别

9、诗、黯然。 理由:首联写自己身世飘零之时又遭逢兄弟离别,黯然神伤;颔联回忆自己被贬谪的经历,愤懑与愁苦;颈联写别后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令人伤感;尾联写今后寄以相思之梦,以表思念之苦。四联句子无不跟“黯然”相关。推荐精选(4)表达特色:想象(化实为虚或以虚写实)、融情于景。作者写别后以思念入梦,在梦中经常梦见弟弟去的“郢”一带的烟树,(或在迷离恍惚的烟树间与宗一相见),化实为虚,意境迷离,将思念之意表现得异常深切感人。翻译: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欣闻洞庭春色好

10、,水天浩淼伴前程。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简析此诗是作者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为伤别并自伤之作,既表现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作者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颔联叙写自己的政治遭遇,表现心中的不平和愤慨;颈联写景,用比兴手法把兄弟彼此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尾联表明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只能寄以出现荆门烟树的相思梦。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无间,深得后世诗评家称赏。推荐精选【赏析】别舍弟宗一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诗。公元816年(

11、元和十一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全篇诗情感人,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无间。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

12、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昧。宋代周紫芝曾在竹被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边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

13、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字神近。”(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推荐精选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一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可能性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