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影响实证探究摘 要:选取19782008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 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 技术变化与技术效率,并使用ardl模型实证分析技术效率 和技术变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效率无论是长期 还是短期都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但在短期中,技术 变化当期对就业没有显著影响;而滞后期技术变化的改善也 会对就业人数的增加产生抑制效应,同时,在长期中,技术 变化对就业有着显著的促进效应,可以带动就业量的增加。关键词:技术进步;就业量;数据包络分析;ardl模 型中图分类号:f241. 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3-291x (2013)
2、 19-0066-04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技术进步 也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中国经济的腾飞贡献 了巨大的力量,但“髙增长,低就业”的现象依然存在。2010 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08万人,到2011年末城镇 登记失业人数变为9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1%,失业 人数在不断增长,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经济增长和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中的两大经济目标。在当代,经济增长 的实现离不开技术进步,而充分就业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影 响因素。因此,全面、正确地研究技术进步与就业间关系, 及找到协调二者关系的可行性措施,对于促进就业、构建和 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实践
3、意义。本文选取全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 (数据包络 分析方法)测量出技术进步及其分解项,进而实证研究不同 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分析其原因之后提出相 应对策。本文第二部分为已有的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 国内外文献,第三部分是运用dea方法测量出不同类型的技 术进步指标,第四部分是运用ardl模型分析不同类型技术 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效果,最后是简要的结论及政策。一、文献回顾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一直是经济学家激烈争论的话题, 技术进步究竟是促进就业人数的增加,还是导致失业率的上 升?新古典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在长期均衡中属于外生的技 术进步,因而长期来看,技术进步的就业正面效应会抵消
4、其 短期负面效应。以内生经济增长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尝试通过把技术 进步内生化来分析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如pissarides (1990)通过运用搜寻和失业理论,得出技术进步对就业有 间接补偿的"资本化效应"o aghion和how it t (1994)通 过构造出一个失业和增长模型,使技术进步内生化后在进行 深入分析,发现若出现较高生产率来取代较低生产率方式的 生产率增长时,失业人数会增加。mortensen和pissarides (1998)强调当存在各种因素使得工资趋于刚性时,技能偏 好型技术进步会引起失业水平的显著上升。实证方面仍无法形成统一的观点,如mince
5、r and daniger (2000)通过对美国1970199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 分析,得出低技能工人的失业人数不断增加,整体就业人数 则在增加,而timor thy c. sargert (2001)运用美国和加拿 大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技术进步对不同技能劳动者的 就业影响是不存在显著差别的。尽管国内经济学家也越来越关注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 但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机制较为复杂,不易形成较为完整 的理论分析框架,因而国内研究大多数都还是经验性的。昌 盛(2005)通过对19782002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 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促进效应。姚战琪等(2005)的研究表 明技术进步抑制就业人
6、数的增长。在已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拓展:一是运用dea方法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绝大多数国内学者使用索洛残差法来估算全要素生产率,将其作 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指标,但这种方法有较髙的约束性,存在 一定缺陷,即要求企业必须具有100%的技术效率水平(在生 产可能性边界上)生产,这显然不能在实际中做到。本文采 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无需 对生产函数进行假设,从而避免了一些理论约束,可以得到 较为精确的测量,进而较好地刻画出技术效率对tfp的影响。二是在计量方法使用上。国内研究普遍使用eg两步法 和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而本文
7、尝试使 用一种较新的协整检验方法(ardl模型),它对于数据的平 稳性要求不严格,数据序列可以是i (0)或i (1),并且对 于小样本估计更为稳健和适合。基于以上优点,本文使用 ardl模型,实证研究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并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二、技术水平拆分与测算(一)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dea方法相对于狭义的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广义的 技术进步,它包含了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人力资本、要素 配置、管理水平等因素。本文采用dea方法,并使用中国30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来测算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dea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直接利用了线性优化给出了边界生产函 数
8、与距离函数的估算,无需对生产函数进行假设,避免了一 些理论约束。通过dea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 及其分解项(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这有助于我们深入分 析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不同影响。(二)数据选取及结果为正确估算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本文采用实际 gdp、就业人数和资本存量来作为产出和投入指标,变量均 选自1978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由于1998年重庆设为直 辖市,为保持数据连续性,我们在样本中剔出了重庆市的数 据,最终采用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 计局编的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所使用的各地实 际gdp,是以1952年为基期进行平减得到的。资本存量则
9、是 运用各地区的固定资产原值来代替再以1952年为基期进行 平减所得到的数值。使用dea方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 解项结果(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从图1中得知,全要素生产率有两个时间段出现迅速增长现象,即 19851989年和19931996年。而在这两个时期中技术变 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归功于技术变化的增长。1982年,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变化 的变动呈明显的相反趋势,此时全要素生产率却在直线下 降,主要原因是技术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远远超过了 技术效率对其的影响。总体上看,技术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形势一致。三、不同类型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分析(一)模
10、型、变量和数据(二)计量方法为准确检验时间序列变量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协整向量 自回归模型(var)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是我们 通常选用的两种方法。通常,比起var模型,ardl模型是一 种较优的技术选择。ardl模型是一种较新的协整检验方法。 它是由剑桥大学教授pesaran (1996)等人提出,运用的计 量软件是microfit软件。而传统的协整检验方法:e-g两步 法(以残差值为基础的adf方法)和johansen最大似然法 (基于var模型提出的),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要求 变量均为同阶单整的,而现实中有些情况是不能实现所有变 量都是同阶单整的。与传统的检验方法比较,a
11、rdl有如下优点:一是对数据 平稳性要求不严格,不要求变量序列为同阶单整,i(0)或 i (1)均可放入模型进行分析。二是ardl方法对小样本的 估计更为合适和稳健。三是模型中通过简单线性变换可以得 出动态的误差修正模型(ecm),该ecm模型同时可反映出长 期与短期动态。(三)检验结果尽管ardl方法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性,即所有的变量均为i (0)或i (0),这是运用ardl模 型的硬性的前提条件。因而,我们须在采用该模型之前对各 数据变量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的结果可知,就业人数、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的 一阶差分均能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
12、三个变量都 属于i (l)o因而,所有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 均不超过1,满足ardl方法的应用条件。对于方程滞后阶数的选择,我们通常根据aic、sc或hq 准则中取最小值的原则来选择的。比较之下,本文采用aic 准则较为合适,所选的滞后期数3o然后,利用边界临界值 对滞后变量系数进行检验,检测结果显示f值较为显著,表 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我们应该拒绝原假设,即变量间系数 不全为零,存在长期协整关系。tech系数为2. 0536,表示技术变化对就业具有促进作 用。技术变化每增长1个单位,就可以促进就业人数的增加。 由dea计算出的技术变化,通常表示为因企业生产技术改进 或产品研发投入
13、的增加而带来的技术进步。这可以反映出技 术变化对就业有着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即企业通过技术创 新带动产业链的延伸,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行业的发展, 从而带动更多的就业。再从(7)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可以看出,其误差 修正项系数为负,并且具有统计的显著性。这说明labor具 有较强的自我修正机制,在偏离长期均衡状态后,可以迅速 向均衡状态回复。labor不仅受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的短期 影响较为显著,而且短期内受自身因素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同时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变化短期内对就业的影响不是很显 著,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对就业产 生显著的抑制效应,系数分别
14、为-0. 22585和-0.12241,这与 长期协整方程估计到的结论不是很一致。这说明技术变化在 短期中,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会对就业产生抑制效应,在长 期中会促进就业人数的增加,带动更多的就业。而技术效率 短期内对就业是呈负向作用机制,且较为显著,回归系数为 -0. 29619,这与长期协整方程估计的结果是较为一致的。这 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技术效率的增长都能有抑制就业 人数的增加,从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简要的结论与启示本文利用面板数据通过dea方法测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及 其分解项,在此基础上,运用ardl模型实证分析技术进步 的两个分解项(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对就业的动态影响。 结果发现
15、:第一,中国技术进步总体上为正,在19851989 年和19931996年间技术进步增长较为迅速。在这两个时 期中技术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全要素生 产率的增长归功于技术变化的增长。1982年,技术效率变化 与技术变化的变动呈明显的相反趋势,此时全要素生产率却 在直线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远 远超过了技术效率对其的影响。总体上看,技术变化和全要 素生产率的变动形势一致。第二,从长期协整方程和向量误 差修正模型中可以看出,技术效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对 就业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但在短期中,技术变化当期对就 业没有显著影响;而滞后期技术变化的改善也会对就业人数
16、的增加产生抑制效应,同时,在长期中,技术变化对就业有 着显著的促进效应,可以带动就业量的增加。为保持中国更好更快更和谐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三条政 策建议:第一,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并鼓励企业提升产品 技术研发能力。从上面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技术变化在短期 对就业产生抑制作用,说明短期内技术进步有可能导致技术 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而在长期,随着产业链的发展,技术 进步促进就业人数的增长。企业自主创新并提高自身的产品 研发能力,是技术效率改善的体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改 革,可以有效地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产业链的延伸。这有 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效带 动就业,解决中国现存的劳
17、动力失业问题。因而,中国应加 大鼓励企业自我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有 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升级与发展,促使经济更好发展和带动更 多的就业。第二,大力提倡制度创新与改革,提升企业管理 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是技术变化改善的体现。针对 中国一些企业存在的冗员问题,我们应大力提倡制度改革, 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这有利于冗员问题的有效解决。因而, 我们应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 水平,进而解决过重的冗员问题。第三,加大对教育、人力 资本的投入。提升就业的根本在于教育,我们应优先发展教 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推动 中国经济更快发展。为更好地提
18、升劳动力素质,我们可以强 化劳动者职业培训,增强劳动者对技术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 用能力,这可以有效地帮助劳动者获得就业机会,从而促进 就业人数的增加。参考文献:1 李博,温杰中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j. 经济学动态,2010, (10).2 陈勇,唐朱昌中国工业的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 19852003j.经济研究,2006, (9)3 刘书翔,曾国彪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 分析:19782006j.经济学家,2010, (4).4 昌盛.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北 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 (1).5 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 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 (1).6 韩剑.全球套息交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