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凝血瘀易致血栓病_第1页
寒凝血瘀易致血栓病_第2页
寒凝血瘀易致血栓病_第3页
寒凝血瘀易致血栓病_第4页
寒凝血瘀易致血栓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寒凝血瘀易致血栓病分享中医对“寒”的认识;“寒”是中医病因学中的“六淫”之一和辨证诊断学中的“八纲”之一。中医理论认为,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中也说:“阳虚则外寒阴胜则内寒”。说明阴阳失衡、阳虚阴盛是产生内寒证的基础。素问·调经论认为:“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涩)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寒凝血脉是血栓病形成的主要病因之一。医林改错也认为:“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形象地说明寒是导致血栓的重要原因。寒凝血瘀在血栓病中的作用;其一,寒性凝滞、收引。这是中医对寒邪(

2、包括外感寒邪和内生寒邪)的两个主要致病特点的高度概况。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是指气血、营卫、津液等具有流动、升降出入运动特征的物质,其流动性减弱,流行缓慢,甚至停滞、凝结,产生气滞、瘀血、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收引即收缩牵引、挛急,是指皮肤、腠理、肌肉、筋、脉等组织产生的收缩、紧张、挛急,产生恶寒、拘急、疼痛等表现.一方面,寒邪侵入机体后,会引起经脉收缩痉挛,血脉绌急而痛。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提出:“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3、。” 其缩蜷、绌急,即经络、血脉收引之意。另一方面,寒邪又可导致血流缓慢、血液凝滞而形成瘀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淫所胜,血变脉中民病厥心痛。”灵枢·痈疽亦云:“寒气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脉不通。”历代医家对此认识基本一致,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也指出:“寒则血结,温则血消。” 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心痛论中有“久痛无寒而暴痛非热”之说,正是因为寒性收引,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而绌急,绌急则引络而痛,故暴痛多寒。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则进一步形象描述:“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寒性凝滞收引,不论外寒或内寒,均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栓阻滞经脉。其二

4、,寒为阴邪,易伤机体阳气。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推动血流形于经脉之中。而寒邪内侵,最易损伤阳气。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可导致血栓。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开篇第一条即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阳微阴弦”是指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阴邪侵犯阳位,故“阳微阴弦”为胸痹的基本病机。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中对其病机进行了深入分析:“心,阳气也;冷,阴气也。冷乘于心,阴阳相乘,冷热相击,故令痛也。”心主血脉,寒盛而心阳受损,必然导致心血瘀阻,正如素问&

5、#183;调经论所说:“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而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均提示冠状动脉的血栓形成与因感受寒邪伤及胸阳有关。其三,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观念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灵枢·岁露论),人的脏腑气血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心痛暴喑”。临床上各类心肺血栓病,如冠心病、肺心病,冬季发病率高,且多因寒而复发加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易于气候突变,特别是每遇寒冷,则易发心痛。这是因为寒邪易伤人于自然界寒气较盛,而人体阳气又较弱时。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

6、气沉。”素问·藏气法时论亦云:“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一年之中,以冬季易于出现寒邪为患;一日之中,以夜晚和凌晨易于出现寒邪为患,均为血栓病的高发时段.从现代医学研究来看,清晨交感神经张力升高,血管收缩,血中肾素、血管紧张素与醛固酮升高,血小板聚集与血黏度增高。因此,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多易发于上述时间。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中说:“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明确提出本病的病因是“风

7、冷邪气”侵及于心,如侵犯的是心之别络,则心痛之发“乍间乍甚”,病情较轻;如侵犯的是心之正经,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病情危重。诸病源候论·久心痛候进一步指出:“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千金要方也认为:“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卒发心痛胸痹。”寒凝血瘀是血栓病中医证型;寒凝血瘀导致的血栓病既有单纯的标实证,也有虚实夹杂证。后者病机趋于复杂化,多见于寒邪伤阳、因实致虚,或机体先有虚损,因正虚感寒而发血栓病的本虚标实证。以心脉血栓为例,诸病源候论说:“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即胸痹。”圣济总录认为:“卒心痛者,本于脏腑

8、虚弱,寒气卒然客之。”医门法律·中寒门也有“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的论述。冠心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常见患者先有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再感寒邪而病情加重。无论哪种情况,“寒”始终是病机的关键,正如素问·痹论在论述疼痛时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可见,疼痛多与寒有关,寒凝血瘀是血栓病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型。分析历代经典文献论述,并验之于血栓病一年之中冬季多发、一日之中夜间和凌晨多发的临床实际,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气温最低,人体阳气较弱、阴气较盛的时间,寒邪易于侵袭机体,导致经脉挛急、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引起体内血行不畅、血液瘀滞成血栓而经脉不通的病理变化,寒凝血瘀

9、是血栓病的主导病机之一。寒凝血瘀致血栓病辨证要点; 综合古代医籍论述和现代研究,验之于临床实际,寒凝血瘀导致血栓病的辨证要点包括:可有感受外寒、过食生冷的病史,或素体阳虚,偏寒体质;症见面色淡暗或苍白,手足厥冷,或出冷汗,畏寒喜热,疼痛虽如绞如锥如刺,但得温则减,逢寒则加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暗、紫暗或见瘀斑,苔白,或白腻、滑润,脉弦、紧、细、沉迟或涩。无论外感寒邪或内生寒邪,均引起血脉绌急、血瘀不通而成血栓病,只要机体表现出的“寒”的证候特征,就可辨证为寒凝血瘀之证。需要注意鉴别的是,一方面,感受寒邪可引起寒证,但也可从阳化热,产生热证。另一方面,其他证型的血栓病急性发作时也可有出冷

10、汗、手足逆冷等一过性“寒”的症状表现,并非感受外部寒邪,而是由于气郁、血瘀等引起阳气内郁,使阳气不能外达所致,急性期过后“寒”的症状表现就会消失,不属寒凝血瘀之证。寒凝血瘀证血栓病治疗原则; 对于因寒凝血瘀而导致的血栓病,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的治疗大法。素问·调经论云:“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素问·举痛论认为寒邪所致的脉寒绌急疼痛“得炅则痛立止”。“炅”即热也,提示可以用温通散寒法治疗血栓病。难经·二十二难又指出:“气主煦之。”即是说各脏腑经络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气的温煦作用进行正常的循环运行,

11、即“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因此,温通活血是治疗寒凝血瘀证血栓病的总原则。寒凝血瘀易致血栓病分享中医对“寒”的认识;“寒”是中医病因学中的“六淫”之一和辨证诊断学中的“八纲”之一。中医理论认为,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中也说:“阳虚则外寒阴胜则内寒”。说明阴阳失衡、阳虚阴盛是产生内寒证的基础。素问·调经论认为:“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涩)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寒凝血脉是血栓病形成的主要病因之一。医林改错也认为:“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形象地说明寒是导致血栓的

12、重要原因。寒凝血瘀在血栓病中的作用;其一,寒性凝滞、收引。这是中医对寒邪(包括外感寒邪和内生寒邪)的两个主要致病特点的高度概况。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是指气血、营卫、津液等具有流动、升降出入运动特征的物质,其流动性减弱,流行缓慢,甚至停滞、凝结,产生气滞、瘀血、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收引即收缩牵引、挛急,是指皮肤、腠理、肌肉、筋、脉等组织产生的收缩、紧张、挛急,产生恶寒、拘急、疼痛等表现.一方面,寒邪侵入机体后,会引起经脉收缩痉挛,血脉绌急而痛。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提出:“寒则气收”,

13、“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其缩蜷、绌急,即经络、血脉收引之意。另一方面,寒邪又可导致血流缓慢、血液凝滞而形成瘀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淫所胜,血变脉中民病厥心痛。”灵枢·痈疽亦云:“寒气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脉不通。”历代医家对此认识基本一致,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也指出:“寒则血结,温则血消。” 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心痛论中有“久痛无寒而暴痛非热”之说,正是因为寒性收引,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而绌急,绌急则引络而痛,故暴痛多寒。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则进一步形象描述:“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14、寒性凝滞收引,不论外寒或内寒,均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栓阻滞经脉。其二,寒为阴邪,易伤机体阳气。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推动血流形于经脉之中。而寒邪内侵,最易损伤阳气。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可导致血栓。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开篇第一条即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阳微阴弦”是指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阴邪侵犯阳位,故“阳微阴弦”为胸痹的基本病机。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中对其病机进行了深入分析:“心,阳气也;冷,阴气也。冷乘于心,阴阳相乘,冷

15、热相击,故令痛也。”心主血脉,寒盛而心阳受损,必然导致心血瘀阻,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而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均提示冠状动脉的血栓形成与因感受寒邪伤及胸阳有关。其三,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观念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灵枢·岁露论),人的脏腑气血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心痛暴喑”。临床上各类心肺血栓病,如冠心病、肺心病,冬季发病率高,且多因寒而复发加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易于气候突变,特别是每遇寒冷,则易发心痛。这是因为寒邪易伤人于自然界寒气较盛,而人体阳

16、气又较弱时。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素问·藏气法时论亦云:“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一年之中,以冬季易于出现寒邪为患;一日之中,以夜晚和凌晨易于出现寒邪为患,均为血栓病的高发时段.从现代医学研究来看,清晨交感神经张力升高,血管收缩,血中肾素、血管紧张素与醛固酮升高,血小板聚集与血黏度增高。因此,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多易发于上述时间。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中说:“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

17、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明确提出本病的病因是“风冷邪气”侵及于心,如侵犯的是心之别络,则心痛之发“乍间乍甚”,病情较轻;如侵犯的是心之正经,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病情危重。诸病源候论·久心痛候进一步指出:“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千金要方也认为:“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卒发心痛胸痹。”寒凝血瘀是血栓病中医证型;寒凝血瘀导致的血栓病既有单纯的标实证,也有虚实夹杂证。后者病机趋于复杂化,多见于寒邪伤阳、因实致虚,或机体先有虚损,因正虚感寒而发血栓病的本虚标实证。以心脉血栓为例,诸病源候论说:“寒气客

18、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即胸痹。”圣济总录认为:“卒心痛者,本于脏腑虚弱,寒气卒然客之。”医门法律·中寒门也有“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的论述。冠心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常见患者先有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再感寒邪而病情加重。无论哪种情况,“寒”始终是病机的关键,正如素问·痹论在论述疼痛时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可见,疼痛多与寒有关,寒凝血瘀是血栓病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型。分析历代经典文献论述,并验之于血栓病一年之中冬季多发、一日之中夜间和凌晨多发的临床实际,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气温最低,人体阳气较弱、阴气较盛的时间,寒邪易于侵袭机体,导致经脉挛急、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引起体内血行不畅、血液瘀滞成血栓而经脉不通的病理变化,寒凝血瘀是血栓病的主导病机之一。寒凝血瘀致血栓病辨证要点; 综合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