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翻译要求:英文单词字数达到 4000字)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 切。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西方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对中西文化差异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交际过程中就会遇到一些交际障碍和误解。 分析 和比较中西方在饮食、礼仪、语言方面的文化差异,了解和熟悉中西方文化内涵 和特点,才能增强对他国文化的适应力, 促进双方文化的融合汇通,从而实现跨 文化交际。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促进交流前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乂是一个非 常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 活方式
2、、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特点和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悠久 的民族传统,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沉淀中也都创造了千秋各异的辉煌。饮 食、礼仪和语言是中西方国家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首先接触到的东西,它 们犹如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揭示民族文化的内容。不 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中西方在饮食、礼仪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当今跨国域、跨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的时代, 如何发扬中国民族传 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已成为人们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因此, 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及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避免文化冲突显得非常 必要。一、饮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各
3、自的饮食文化特色, 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 特点。中西方烹调方式和饮食习惯受气候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 同程度的差异。下面我们就从营养口味、烹调方式、餐饮习惯等方面来了解中西 饮食文化的差异。(一)营养口味的差异。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 他们生吃西红柿、宵瓜、生菜,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等蔬菜,认为蔬菜只有生 吃才能保证它原有的营养和原有的味道,而生炒煎煮会破坏蔬菜的维生素。他们 食用半生不熟的牛排、猪排和炸鸡,以冷饮佐餐,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花样,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是同一味道,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
4、有如自动化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 一机器人来代行其职。中国烹调追求菜肴色香味俱全,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 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调料不同,做出来的菜肴味 道也有所不同。厨师并不会按固定的菜谱进行烹调, 有时也会依个人爱好或根据 不同季节、不同场合和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口味与要求等加以调整,甚至还会因 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而即兴发挥,中国烹调的随意性派生出了琳琅满目多样化的 菜式。虽然中国人也讲究食疗、食补、食养,并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但其烹 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首要要求,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炖煮等, 都会 使菜肴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二)烹调方式的差异。中国
5、菜的制作过程叫烹调。烹是煮熟食物,调是五味调和。中国菜讲究浸、炸、炖、煨等多种方式,加上多种调料,使其味道相互融 合,收到综合的美味,体现了中国菜调和的精髓。而西餐则讲究标准化、拼盘化。 同一个菜肴,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按照一个规格烹调。如一盘法式羊排,在盘 子一边放一大块完整的羊排,吃时用刀子一点儿一点儿切开。盘子另一边放些土 豆泥、宵豆、西红柿。盘子上红的、绿的、黄的,各不相十,活活楚楚,好像一幅 几何图形。(三)餐饮习惯的差异。中餐大都采用会餐制,餐桌一般是圆形的,菜肴放 在餐桌中间,大家围桌而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在宴席上有敬洒、劝洒、灌洒 的习惯,饮洒喜欢“十杯”,往往洒未品出味道
6、便一饮而尽,以表现出豪爽和义 气,喝到兴头上时洒杯往往也不分彼此,并且喜欢一醉方休。会餐制可以展示色、 香、味俱全的菜肴整体形象,烘托聚餐团圆融洽的气余,也是大家交流情感的媒 介。西餐通常使用长桌,餐饮习惯是分食,每人一份食物,各自吃各自的。饮洒则是一人一个杯子,自取自用,喝得随意自在,主人不必向客人布菜和劝洒。西餐 的饮食方式比较卫生,但在中国人看来,缺少了热闹融洽的气余。中餐上桌的菜讲 究丰盛多样,一般是8或10碟、12碟,品种多样,从冷碟到主菜,然后是汤、甜 品和水果,次序也有讲究。而西方人宴客则是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品种较 少,且多为一次端上,不讲究次序。在餐具方面的差异就更加明显
7、,中国人使用 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所有的食物,用刀义即切 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义作为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二、礼仪文化的差异礼仪,是人类在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礼仪带有明显 的民族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中西方国家也都有其自成体系的交 际礼仪。(一)致意礼仪的差异。握手是当今国际交往中运用最广泛、最频繁的一种 致意礼仪。中国人见面握手一般是上级、长辈、贵宾优先,握手时以身体微微前 倾为礼。西方人除了
8、握手之外,亲吻、拥抱也是盛行于西方的一种见面致意礼节。 西方文化着重强调的是女士优先,这是在西方和国际交往场合广泛遵循的原则, 在跨文化交际中无视这一原则是严重的失礼行为。西方人在上下电梯、汽车或进 出门时,男子都主动为女士开门。对于西方人的这种女士优先礼仪中国人很不习 惯,中国人遵循的是老、弱、病、残、孕优先和上级、长辈、贵宾优先的原则, 中国人之间没有女士优先的礼俗。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认为诚实坦率是最好的 准则,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 获得成就后的狂喜。当他们受到赞扬时,通常是欣然接受,并说声“Thank you”。 相反,中国人含蓄、谦虚,不
9、喜欢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炫耀个人荣誉。然而 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不能接受。“Your English is verygood (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不,我的英文 很差)” ;“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 赏力。保持谦虚及不吹嘘自己的
10、成就是中国人行为的准则,他们在交际场合会自觉地遵守着谦让的礼节,而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 的。(二)宴客礼仪的差异。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 然后依次安 排其他人。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 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中国的餐桌上洒是必备之物,聚餐时往往要以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 重,喝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饮十。 而西方人吃西餐时要端坐,主人并不提倡 大肆的饮洒,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际,讲究礼貌礼节,追求高
11、雅与大方,他们 通过在社交场合与交往对象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中国人吃喝出声说明菜肴味道 鲜美,而西方人吃喝时不发出响声,这也反映出了中西饮食礼仪文化的根本差异。 中国人在餐桌上主动倒茶倒洒,以劝洒劝菜为礼貌,他们认为只有劝客人多吃些 多喝些,方显主人的热情好客。不过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 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为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 人为他加菜添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西方人在餐饮时决不会 勉强别人。西方人喝茶以喝完为礼貌,他们面对中国主人的不断加茶,往往不知所措。殊不知中国人的习惯是不能让杯子空着,客人杯子空着说明主人没招呼好 客人。
12、(三)馈赠礼仪的差异。礼品是代表情感和心意的友好象征,人们通过赠送 礼品来表达对对方的情谊和尊重。中国人在送礼时挑选的礼物一般都比较贵重, 因为在他们看来,价值较低的礼品有失面子。而西方人则比较重视礼品的感情价 值,礼品价值过高,会被误认为有求于他们,是一种贿赂而招致反感。他们喜欢 鲜花、巧克力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尤其欣赏典雅别致、包装精美 的礼物。中西方接受礼品的方式也不一样,中国人接受礼物时往往显得比较恭敬 和虔诚,一般是用双手接受礼品,同时轻微低头表示感谢,并说“您太客气了” 之类的话,他们习惯在接受礼物时说“受之有愧”等自谦语,而且随即将礼品收 起来,等到赠礼人离开后再慢慢
13、打开欣赏。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往往很随意,但 很注重礼品的包装,喜欢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边欣赏,边说一些像“这礼物 很漂亮”等感谢的话,甚至高兴时还会拥抱对方一下,与送礼者共同分享这份礼 物的喜悦。在收到礼品后,西方人一般会在一周之后,写一封感谢信给送礼人或 者打电话致谢,而中国人则基本没有这个习惯。谦虚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这在送礼时也有所表现,送礼者一般喜欢强调自己礼品的微薄, 而不介 绍所送礼品的珍贵或是多重用途和性能,他们总是说“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请 笑纳”。西方人在送礼时,喜欢向收礼者介绍礼品的独特意义和价值,以表示自 己对对方的特别重视,他们往往说“这是我特意为你选的
14、”。三、语言文化的差异中西方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国使用的语言是汉语,西方国家的语言主 要是英语。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同时由于中西 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在对某些语言词义内涵的理解上 存在歧义,甚至在语言交往中不能相互沟通。 语言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它 是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的。因而在日常语言交流中也存在着许多差异。(一)招呼语的差异。打招呼是联络感情、沟通心灵和增进友谊的方式。不 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见到朋友或熟人打声招呼,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一种 礼貌行为。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同, 于是他们在见面时打招呼的用 语和习惯也大相径庭
15、。中国人打招呼大多使用“吃饭了吗? ”、“去哪儿啊? ”、 “忙着呢”等语句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与关心。 这些问候语在中国是非常 自然的事,但在西方人听来,则会认为中国人喜欢管闲事。在西方国家,见面打 招呼只是一种礼仪形式,他们只说一声“ Hello ”,或者说声“早上好”、“下 午好”、“晚上好”、“今天天气不错啊”之类的话,如果过多地问候和打招呼, 则认为是十涉了别人的私事。(二)称谓语的差异。在中西文化中,因为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使其在称呼用语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们会根据对方的身份以及对方与自己的辈 份关系以及场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亲届称谓和社会称谓。称呼长辈和职位高的 领导
16、习惯用尊称,如李大爷、王阿姨、张局长。只有长辈对小辈、领导对下届才 可以直呼其姓名,否则被视为不礼貌。而在西方,人们追求平等、亲近的人际关 系,很少使用职位和职业来称呼人。除正式场合称先生、夫人、小姐以外,都喜 欢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 Joy, Pete)。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其 至初次见面就可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 间也可以这样称呼,并没有不尊重或不礼貌的感觉,甚至子女对自己的祖父母、 父母也可以用名字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如学生对老师、雇员对上司,老师和上司并不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或太随便,相反认为自己待人友好、容易亲近
17、。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而西方人崇尚对等式的称呼方式。”(三)道别语的差异通常人们在进行交际时,不会不发出任何信号就突然分手或匆匆离去。离开 前总会用一定的告别语,来表明自己要离开。中国人分手时通常说:苒见。”相当于英语中的“Goodbye”、“Byebye”。但是在说“Goodbye”、“ByeBye”或 苒 见”之前,还要说些客套话,中西方由于社会文化习俗不尽相同,告别用语也各 具特色。在中国的告别礼仪中,人们往往把道别的原因归于对方。”例如,中国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告别时多半会以 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 “I ' d better be going n
18、ow. You must be very tired.)或 你明天还得早起,我该走了。”( “You will have to get up very early tomorrow. I should go now':) 等方式向主人告别。然而, 如果一个美国人去另一个美国人家里做客,他多半找出与自己有关的理由道别,而不涉及主人一方”,如:“Well, I ' d better let you have some Sleepf了,我得 让你休息了。 勺、 "Tomorrow, I have to get up early. I must go now.( 明天我还 得
19、早起,我该走了。”)或者说:“I ll have to go . Tomorrow I ll go to work. ; “I must be say good-bye. My wife is waiting for me at home.等等。另夕卜,也可以用 “We have to say goodbye now. We enjoyed the evening very much. Thanks a lot.我们得说”(“再见了。我们今天晚上过得很愉快。多谢了。”或“I think I ' d better be leaving now.It ' s very nice t
20、o have a talk with you.我想我得离开了。和你聊天非常愉快。”) 等略表示感谢的告别语。英美人认为这样说,更显得体。但是,在中国则一般不 使用这样的告别语。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如有客人来访,当客人离开时,主人要 把客人送到家门口。客人会对主人说:请留步”、不要远送了”,主人会说:走好”、慢走”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都无法直接译成英语。如果用 “Stay here. ” “Don'co mpany further with me ,please.等,向英美人道别,他们会觉得十分尴尬。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要送你太远的意思。除非你邀请,否则别想他们会送你很远。 这并不是西方人不友好,而只是他们没有这样的习惯。而若对外国客人说:“Goslowly.、” “Walk slowly.,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Why should I walk slowly?(为” 什么我要慢走? ”)。外国人把“Go slowly. 了 “Wal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演算法分析工具与方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软件水平评测试题及答案
- 大数据处理框架考查试题及答案
- 软件开发布局与市场战略试题及答案
- 网络应用开发中的安全性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考试准备试题及答案
- 如何评估法学概论的学习效果与试题与答案
- 河曲马可行性研究报告
- 财富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考点分析与试题及答案汇编
- 中职世界历史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考初中历史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防诈骗面试题及答案
- 全身麻醉和睡眠
- 2024年山东淄博中考英语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
-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传播方式
- 生产异常处理方法及流程
- 小学生手工缝制课件大全
- 2025年北京铁路局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社区流行病学
- 电厂节能降耗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