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_第1页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_第2页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_第3页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_第4页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第九章 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 工效学家对事故的分析方法与其它管理人员(包括许多科技专业人员)不同: 工效学家一般倾向于追究客观环境条件,尤其是倾向于追究机械设备的设计方面的原因,并不太主张追究操作者本身的原因。 工效学家认为,容易发生事故的条件(环境条件)比容易产生事故的个人(操作者本身)易于测出和补救,只要工作条件和机械设备的设计符合工效学要求,就可以避免事故,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9.1 工效学的劳动安全观工效学的劳动安全观9.2 劳动安全分析劳动安全分析9.3 劳动安全防范措施劳动安全防范措施内容提要内容提要9.1 9.1 工效学的劳动安全观

2、工效学的劳动安全观 日本国营电车(国铁)的调查资料表明,在1976年7月至12月份,新干线和函馆本线的12起运营事故中,肇事者大都是具两年以上驾驶经验的驾驶员,其中只有三人驾驶工作不足两年。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一一 “ “不注意不注意”不是不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事故的根本原因 表面看来,许多事故好象是由于作业者不注意引起的。但是,工效学家认为,这不是问题的实质。因为防止发生“不注意”不是件容易的事,存在“不注意”是必然的。 对许多事故的分析表明,事故的原因不是操作者的技术不熟练。 日本劳动科学研究所曾于七十年代开展了“不注意”是事故的原因的调查研究和讨论,列举了电气工业中180余件重大事故,分析了

3、由于人的因素造成事故的各种类型和原因后指出: “不能把造成事故的原因归咎于操作者的不注意,因为人不能把造成事故的原因归咎于操作者的不注意,因为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决不会故意制造事故,同样也不会有意识地们在正常情况下,决不会故意制造事故,同样也不会有意识地造成不注意。如果说造成不注意。如果说“不注意不注意”是事故的原因,倒不如说是事故的原因,倒不如说“不不注意注意”是某种原因的结果是某种原因的结果”。 不去研究或排除造成“不注意”的条件与原因,就想去克服“不注意”,这是一种非科学的精神主义安全管理法。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注意”是某种原因的结果,研究“不注意”的产生及其特点,无疑对防止事故是非常必

4、要的。 二二“不注意不注意”是是“注意注意”方向的转移方向的转移 两者都是意识集中的反应(即都是复杂的选择反应),所不同的是对不同的刺激做了不同的选择反应。 “注意注意”是主体意识对一种客体的集中反应。是主体意识对一种客体的集中反应。 “不注意不注意”是主体意识对另外一种客体的集中反应。是主体意识对另外一种客体的集中反应。 “不注意”的实质仍是注意,仅仅是主体接受了新的刺激,把意识集中到一个新的刺激上,相对于原刺激的响应是“不注意”。 “不注意”是“注意”方向的转移。“不注意”和“注意”在心理状态上是同时存在的。而在时间上和注意对象上不能同时既保持“注意”又保持“不注意”。“一心不能二用” 例

5、如:例如:比如某人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节目时,对门外进来的人往往是不加注意的,这是一种对信息的选择反应。这里的不注意是由于人保持了对一种信息的注意,而形成的一种复杂选择反应的结果。 9.2 9.2 劳动安全分析劳动安全分析一一. . “注意注意” 的生理机制的生理机制 注意的前提是人必须处于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处于一定的兴奋水平的基础上。 人在觉醒状态下,大脑皮层处在一定兴奋水平,某些刺激可以在相应的区域内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在这个区域上,暂时神经联系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最清晰、最完全,记忆也最牢靠,思考问题也最有效。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注意对象已处于被“注意”之中了。 人能否表

6、现为高度注意,取决于大脑皮层兴奋水平的高低,即觉醒状态的程度,当这一过程处于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时,表现为“聚精会神”或“注意”,否则这一过程将在优势兴奋中心周围的相对抑制区进行,表现为“心不在焉”、“三心二意”或“不注意”。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额叶与人自觉地用某些语言动觉刺激引起并维持的优势兴奋中心密切相关,它除了控制人的感觉器官,积极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把人的注意力引向重要刺激和动作外(注意),还能抑制那些认为不需要的刺激所引起的注意,以控制或降低人的“分心”。(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高度注意) 因此,“注意”是建立在大脑的生理基础上的,即处在优势兴奋中心就是“注意”,而处在相对抑制

7、区进行就是“不注意”。二二. “. “注意注意”的心理机制模型的心理机制模型 由于“不注意”是“注意”转移,因此具有心理过程的特点,为此心理学家建立了许多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注意的特点。1、选择注意模型(、选择注意模型(Selective attention model) 由英国剑桥大学勃鲁得彭特(D. E. Broadbont)创立。选择注意模型又称为Broadbont模型。该模型描述了注意的实质。 感觉器官短期记忆存储选择过滤器限定容量通 路效果器确保输入/出的体系经验存储各种外部刺激由选择注意模型得到三个结论:由选择注意模型得到三个结论: a. 感觉器官受生理、心理机制的影响,不能把外

8、界客体的刺激全部转化为神经中枢的输入信号,使视觉对象改变(产生视错觉)和听觉对象转移(漏听、错误、听觉阈限)。 b.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使输入信号溢出,导致注意范围变小,对某些客体的刺激产生不注意。 例如:例如:英语听写、翻译,开会时的笔录等。最大存储时间为1020S,同时还会受到外界新奇事物的干扰。 c. 中枢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使输入信息丢失,常剩下一些与主体习惯、兴奋、情趣等密切相关的信息(发生注意转移)。2 2、唤醒水平模型、唤醒水平模型 由索科洛夫(N. Sokolov)创立,该模型从人的觉醒水平的提高这一观点来说明注意现象。模型形成系统(大脑皮层)外部刺激增幅系统(脑干网状体)效果器自

9、率神经1325467定位反应肌肉动作新奇、高强度刺激新模型感觉器官 从该模型得出从该模型得出三三个结论:个结论: a.从感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会建立一个新的觉醒水平,于是引起对外界刺激的注意。 b.若刺激是单调重复的,会使注意力涣散。当一个新的刺激出现时,将唤起一个新的觉醒水平,形成对新刺激的“注意”,相对原刺激呈现出“不注意”。 c. 这一模型同“注意的活动性”问题有关,即人们对新的刺激、有兴趣的事情、奇怪的事情、有一定难度的工作等等,所表现的注意力特别集中,身心的活动也大幅度提高。相反,对已习惯的老一套、单调重复、不感兴趣的工作,往往使注意力涣散、身体活动能力降低3 3、意识层次模型、

10、意识层次模型 中枢系统能否意识集中而注意,依赖意识水平或觉醒水平层次的高低。根据大量实验研究得到大脑的意识水平(觉醒水平)的五个层次: 第第0层次:层次:无意识或神智丧失,注意力为零。生理状态表现为睡眠,大脑可靠性为零。 第第I层次:层次:意识水平低下,注意迟钝。生理状态表现为疲劳、瞌睡、单调刺激、药物或醉酒作用等。 第第层次:层次:正常意识的意识松弛阶段,注意为消极被动,心不在焉。生理状态表理为安静、休息或按规定进行简单、熟练作业时的状态。例如:习惯性的工作和操作。 第第层次:层次:正常意识的意识清醒阶段,注意的作用为积极主动,注意范围广泛。生理状态为精力充沛、积极进取。 第第层次:层次:超

11、常意识的意识极度兴奋和激动阶段,注意凝集于某一客体刺激上,几乎停止了判断意识。生理状态表现为紧急防卫反应时的恐慌、紧张等状态。 注意:注意: 第层次的意识行为积极主动的,注意范围广泛,可靠性最高,除了这一层次外,均表现为注意的转移。 实验表明:第层次的意识行为可持续30min,30min后,注意力显著下降,称为“30min效应”。习惯性的操作多属于第层次意识水平,并持续时间也最长,但遗憾的是,在此意识水平下,常表现出“心不在焉”和不注意,此时,预测力、创造力均很低下,因而比较容易产生错误和事故。案例介绍:案例介绍: 习惯性的工作和操作,如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开汽车的司机的脑电波表明其处于层次状态

12、,随着驾驶时间的增长,昏昏欲睡状态越来越明显,此时脑电波表明司机的意识水平逐渐进入了第层次状态。 因此设计高速公路时,有时故意设置一些弯道,并不断变换公路两侧的景观就是这个原因。例如京津塘高速公路全长 152 km,弯坡道就达 33处。 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即意识水平的高低)可以从脑电波、诱发电位、眼球单位时间的运动次数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上体现出来。 (1)脑电波)脑电波 (脑电波图) 人体存在生物电流,这是由各种带电离子活动产生的。,带电离子的活动是因为细胞受到刺激,造成出入细胞的离子分布梯度的改变,而形成电位差造成的。 波(813Hz):在人完全清醒时,安静状态下,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时,经常出现

13、的脑电波。 波(1830 Hz):注意力集中或睁开眼睛受到外界光刺激时,所出现的波。 波(48 Hz):在入睡初期产生,随着睡眠的加深,波会变为14 Hz左右的带有纺锤状的慢波。3. “3. “注意注意”的外部表现的外部表现 (2) 诱发电位诱发电位 用光或声刺激被试者,会使被试者的感觉中枢相应产生电位变化。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电位变化。 按刺激性质不同,诱发电位分为视觉诱发电位与听觉诱发电位。 (3)眼球运动)眼球运动 为了寻找注意对象,眼球在六根眼肌的作用下,进行内、外、斜侧方向的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随着注意力的提高,眼球的运动次数也增加。四、注意的种类及其特性四、注意的种类及其特性

14、1.1.注意的种类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时人的主观意识作用,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1)(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 指来自刺激物(客体)的特点而产生的对刺激物(客体)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由于对刺激物的新异性而引起的意识集中,只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对客体的注意。 而长时间会把注意集中到另外客体上,相对注意对象而言是不注意,即无意注意。这与主体的需要、兴趣、意志有关。 无意注意方式对于事故的预防是消极的,由于无意注意使作业者的意识集中对象的转移而酿成了事故。 (2).(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 在意识控制下,由活动条件所引起的对客体的注意。 这种注意方式是有目的的,需要主体意志上的努力才能完成的

15、一种意识对客体的意识集中。因此明确的目的性非常有助于维持这种注意。 例如,例如,实践中的“安全月活动”、“百日无事故活动”等,由于强化了目的性,所以有效地促进了安全工作。 2. 注意的特性注意的特性(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 指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所能知觉的对象数目, 也称注意的广度。 当注意对象呈现相似性、规律性和可比性等特点时,可以扩大注意的范围。例如:例如:为记忆找规律,记单词等。 注意范围随知觉对象呈现的信息量多少而不同。 例如,例如,汽车驾驶室内的速度计盘面的刻度不标数值的间隔以1030公里为宜,若不标数值的刻度过于精确,人的视觉接受的刻度线条太多,会超过可接受的信息量限度。 (2)

16、注意的持续性)注意的持续性(注意的不稳定性) 指主体对客体的不变化的刺激能够清晰明了地意识集中的时间。 主观上想长时间注意某一对象物,但实际上总是存在着无意识的瞬间,即存在注意的不稳定性(持续性)。 例如:例如:由于作业条件或个人差异,一般条件下,对不变化的单一刺激能够清晰明了地意识到的时间,只有几十秒钟。 注意的不稳定性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因为对单调对象物持续注视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大脑皮层抑制注意力可以防止过度疲劳。 (3)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选择性 注意的选择性有两层含义, 其一,选择性体现为注意与不注意的同时性或排它性,即一旦建立起对某一客体的意识集中(注意),则对其它客体

17、表现为不注意。 其二,选择性体现为对不同客体、不同感觉通道有不同的偏好。例如,新奇的刺激比一般刺激更容易引起注意;声信号比光信号更容易引起注意等等。 五、事故的原因五、事故的原因 表面看来,许多事故好象是由作业者不注意引起的。但是,日本劳动科学研究所在对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事故的各种原因分析后指出,不能把造成事故的原因归咎于作业者的不注意,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作业者决不会故意制造事故,也不会有意识地造成不注意,不注意应是某种原因的结果。 上述分析表明,“不注意”不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若机械系统,环境系统的设计,使人在信息处理、感知过程或力量支出等工作在极限条件下,那么应该说,该设计是出现差错的最大

18、隐患。 所以应该分析将作业者卷入事故的环境和操作对象,引起“不注意”的要素主要包括作业者以外的客观因素和作业者本身的内在因素。 1 1客观因素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是引起事故的根本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 不良的物理环境不良的物理环境 不良的微气候、噪声、照明、污染等可以导致操作者疲劳,从而引起意识水平下降,反应能力降低,造成事故。 日本曾对东京制造业在1967年至1968年的26680起停产8天以上的重大事故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由于作业者操作不慎引起的事故为21917起。 如果把这部分事故进一步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事故数目与当天的气象发布的气温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热季的7、8、9三个月

19、是事故的多发期。案例案例1: 据天津市交通部门1985年1月至1986年6月间的统计,个体户驾驶员每天驾车长达12个小时以上,致使疲劳过度,造成机动车辆的事故率达每百辆10.2起,死亡1.6人,伤 4.9人。比非个体户机动车辆的事故率多7.6起,死亡人数多1.4人,致伤人数多3.4人。上述事故中,由于疲劳原因肇事致死达55人,占50左右。 主要原因是由于作业者过度疲劳,尤其是对于精神紧张的作业,会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使意识水平低下,反应能力降低。 案例案例2: 另外,不良的物理环境还会影响操作者正确感知外界的信息,酿成错误的判断。 例如,嘈杂的环境中不易分清声音信号,刺眼的眩光使作业者看不清对

20、象物;隧道内外的明暗差别使作业者从明处到暗处的暗适应时间增长(黑洞效应),从暗处到明处的明适应也增长,这时极难分清对象物。 (2). 强烈的无关刺激对注意的干扰强烈的无关刺激对注意的干扰 当外界的无关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会引起作业者的无意注意,发生注意对象转移而造成事故。 在没有外界刺激或刺激陈旧时,大脑难以维持较高的兴奋水平,势必造成意识水平下降或注意力转移。 一般高速公路的设计者必须根据沿途地形和景观等特点,设计一些半径很大的坡弯道,以克服发动机的声调一成不变,避免缺乏感官刺激和精神疲劳,降低速度感和快速反应能力;另外司机长时间注视平直的无限远方,还会产生视差,即“空虚近视”而把近处的东西

21、看成是远处的东西。 例如,京津塘高速公路全长 152 km,弯坡道就达 33处。案例案例1: 雷达操作者白天、黑夜在荧光屏前值班。荧光屏上一个光点也没有,操作人员无所事事,感到昏昏欲睡。 案例案例2:(3 3). . 对象物设计欠佳造成意识混乱对象物设计欠佳造成意识混乱 长期的社会实践,使人形成对控制器与显示器以及被控系统的操作、运动关系形成习惯定型,若违反这种习惯定型,将使人在操作时的反应时间延长,错误率增高,尽管经过培训可以产生新的适应,形成新的习惯定型。但遇到紧急情况时,由于长期对操作方向与被控系统的运动方向之间形成的潜意识作用造成意识混乱,而引起操作错误。 如,“推则前进、拉则后退 左

22、旋是左转、右旋是右转”等潜意识作用,就很不容易形成相反的习惯定型,所以控制器、显示器或被控系统的运动方向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地平线地平线地平线向左倾斜 向右倾斜(a) 旧式航空地平仪向左倾斜 向右倾斜(b) 新式航空地平仪图9-4 航空地平模型2 2内在原因内在原因 指那些由人的情绪和生物节律等生理与心理因素构成的原因。可分为三类: (1). 意识中断意识中断 意识中断又称异常意识状态。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正常的意识是大脑与外部事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除了包括一些低级心理活动外,还包括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对行为目的的预见性、主观能动性等高级意识活动。 人在睡眠或催眠状态下做梦是一种

23、“异常意识状态”,此时大脑的高级意识活动被抑制(中断)。体力疲劳、精神疲劳药物等均可引起“意识中断”,在这种状态下操作易引起事故。 (2). 注意的起伏与分散注意的起伏与分散 人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保持高意识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进行周期性的变化,注意的这种变化规律称作注意的起伏。因此越是高度紧张、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其持续时间越不宜过长,因为注意力减弱期间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注意力分散注意力分散是指作业者的注意力没有有效地集中于所应注意的注意对象上,是意识水平低下的表现。 例如,例如,单调工作致使大脑皮层处于低兴奋状态,这时非常容易被外界的新鲜刺激转移注意的方向。 但由于情绪激

24、动,也会抑制意识集中,造成意识水平低下。(3). 生物节律的影响生物节律的影响 每个人的生命活动,从出生日起均受到三种循环的影响:即体力循环,周期为23天;情绪循环,周期为28天;智力循环,周期为33天。 每一循环的前半段是积极的,对活动有促进作用,后半段是消极的,会降低相应机能水平。这种从积极阶段向消极阶段转化,或者从消极阶段向积极阶段转化的日期,被认为是临界日期。 在体力和情绪循环的临界日期内,发生事故的概率最大。临界日期重合时,事故发生的概率会更高。案例案例2: 苏联一个长途汽车场,用计算机分析了19721973年间的全部事故。发现70的工伤事故发生在临界日期或者发生在循环的消极阶段(后

25、半段),不但司机是这样,而且工厂内的车工和装配钳工也如此。 此后他们又对1974年的临界日期作了统计,并把结果告诉工长,让工长提醒工人已到临界日期,要特别注意安全操作规程,并对其执行安全技术要求进行严密监督。结果使工伤事故大为减少,从1972年的40次降低到1974年的7次。 天津冶金实验厂把这一经验用于安全生产,也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他们把职工的出生年、月、日存入计算机,每周打印出每个职工的临界日期,通知班长和个人,并适当调整工作,从1986年2月至11月底,达到安全生产,无一重大伤亡事故。 案例案例3:六、人的可靠性与人为差错六、人的可靠性与人为差错 1 1人的可靠性人的可靠性 人本身就是一

26、个随时随地变化的、并被大量的多维变量制约和影响的巨系统,因此人的行为可靠性非常复杂。 研究表明,人机系统的失效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为差错有关(约占7080),但不能将事故和失误完全归咎于人。 在人机系统设计和人员配置中充分考虑了人的可靠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人为差错就会消除或减少,人的可靠性就会得以提高。 (1 1)人为错误)人为错误 影响人为错误的三种因素: 信息感知。 信息处理。 操作实施。 (2 2)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源于人的行为、动机和心里状态,产生不安全动作的原因有以下九个方面:缺乏对危险性的认识,由于安全教育不够,不懂危险,从而进行不安全作业;操作方法不合理

27、、不均衡或做无用功;准备不充分、安排不周密就开始作业,因仓促而导致危险作业;作业程序不当,监督不严格,致使违章作业;取下安全装置,使机器、设备处于不安全状态;走捷径,图方便,忽略了安全程序;不安全地放置物件,使工作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在运行的机器和设备上检修、清扫、注油等;接近无防护装置的危险场所。2 2人为差错人为差错 人为差错是一种人们不希望的行为,这种行为会降低或潜在降低效率、影响劳动安全。 人为差错不仅仅与操作者有关,而且与设计者、管理者、监控者和维修者等有关系。 人为差错不可能完全避免,通常可以通过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对设备、程序、环境的合理设计来降低人为差错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 通常人

28、们并不总是按照培训方式来工作,而且培训的成本很高,因此合理的人机系统设计愈显重要。降低失误的设计包括三种: 排除设计,即完全消除失误的设计; 预防性设计,即使失误变得困难,但没有完全消除; 失败后安全设计,即没有降低失误的可能性,但降低了人为差错后果的设计。七、群体心理特征及其对劳动安全的影响七、群体心理特征及其对劳动安全的影响 1 1、群体的功能、群体的功能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 群体可以完成复杂的、需分工协作且又相互依赖的工作或工程,同时通过群体促进新思想、新知识的产生,形成具有创造力的人群结合体。提高成员思想、知识和技能水平,形成新的合力。 群体中的成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达

29、到11 2的效果。 例如,某某科技攻关小组,青年突击队,以著名人物为核心的团队等。满足成员的心里需求。 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的尊重、友谊、情感交流、归属感、支持力量、成员成长、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一位缺乏自信的成员,在多次受到群体肯定后,会变得积极、富有创造精神。协调人际关系。 通过群体可以化解误会和矛盾,促进群体成员的团结互助,共同完成组织目标。2、群体影响下的个体行为特点、群体影响下的个体行为特点(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顾虑倾向。 (4)社会从众行为。 3 3利用群体特征促进劳动安全利用群体特征促进劳动安全(1)加强民主管理,重视群体决策,树立良好的

30、群体安全意识。 (2)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充分发挥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3)提高群体内聚力,增强群体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 例如,企业开展“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三不伤害活动,就明确表达了群体中各个成员间的密切关系,没有团结协调的精神,三不伤害是不可能做到的。当前企业推行现代安全文化建设手段,如“三群”(群策、群力、群管)对策,班组建小家,绿色工位建设、安全标准化班组建设等,目的就是为了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4)优化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群体环境。 (5)善于利用从众心理,协调群体成员的安全行为。 例如,例如,企业的一个生产班组在生产过程中,其

31、他成员都非常遵章守纪,认真操作,唯独某职工不遵守安全纪律,违章操作,这时他会从内心感到不安,从而产生从众心理,促使自已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这种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而与大家保持行为一致的心理行为。因此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应重视群体压力和从众现象,要善于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在安全管理中通过班前、班后会,统一大家的思想,对群体成员的不安全行为给予适当的压力是十分必要的,但要避免盲目从众。(6)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例如,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性来进行安全教育,如亲属安全教育。当一些职工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矛盾或纠纷时,正式组织正面教育收获不大的时候,

32、可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感情密切、相互信任的特点,及时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其心情舒畅地工作,减少安全隐患,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创造条件。八、人的感知对劳动安全的影响八、人的感知对劳动安全的影响 1 1感知的客观条件对劳动安全的影响感知的客观条件对劳动安全的影响 例如,例如,某校一个班的学生乘车去某地实习,因为头天夜里下了大雨,某地一座公路桥被洪水冲垮了,断桥前方未设置路障和警戒信号,桥前又正好是一段上坡路,司机看不见断桥,待加大油门冲上坡顶发现断桥时,虽采取了紧急刹车措施,但因车子惯性大,冲上了断桥,坠落河中,造成了一次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断桥的显现条件不好,又无

33、路障和警戒信号。2感知的主观条件对劳动安全的影响(1 1)感知能力方面)感知能力方面 感知能力就是人的分析器对事物刺激的反应能力或感觉阈限。感知能力强的劳动者,感觉阈限低,对不安全事物反应敏锐,有利于防止事故发生;反之,感知能力弱的劳动者,感觉阈限高,对不安全事物特别是显现条件不好的隐患,不易觉察,不利于防止事故发生。 在某冶炼厂里,有一天晚上,一位转炉工忽然发现地上有一块长约20cm,宽约10cm的小铁板,他心里顿生疑虑,这铁板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当他拾起来看到铁板的一面被磨光发亮,另一面却锈迹斑斑,便担心是50吨吊车上掉下来的。强烈的责任心促使他立刻跑去询间吊车司机,经过核查,证实果然是吊车

34、上的一块圆销的固定压板掉下来了,圆销已经滑出五分之四。所有在场人员都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好险:这是一个重大的事故隐患。若不被及时发现,一场高温熔液倾卸遇水爆炸的恶性事故在所难免。可见,劳动者的感知能力对安全生产有多么重要。案例案例1 某金属矿山,掘进一条平巷时穿过一个断层,产生一块几吨重的三角形浮石,突出在巷道顶角,要进行处理。因这块浮石与母岩连接处的断层裂隙暴露不明显,处理工是一位缺乏经验的年青工人,感知能力差,虽经“敲帮问顶”,并未感知是松石,故采用手锤打眼爆破法处理,未料刚刚抡了几锤,这块浮石就突然落下来,把这位处理工埋死在这堆松石下。这就是劳动者感知能力差所带来的不幸。 案例案例2(2

35、 2)感知特性方面)感知特性方面 感知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完整性、恒常性等特性,有些特性在某种条件下,会促使劳动者产生错觉,导致不安全行为。例如,在平坦的公路上时有交通事故发生,原因就是司机凭主观想象“路好,平安无事”(主观片面性),或者在这段路上从未出过事(恒常性),可加大油门开快车(不安全行为)。 在某火力发电厂建设工地,有一次,吊车司机在吊装构件时,由于有障碍阻挡视线,他只能时隐时现地看到吊件捆挂工的动作。当他看到捆挂工的扬手动作,便以为是捆挂就绪向他发起吊信号,马上扳动操纵杆起吊。实际上那一扬手是捆挂动作并非起吊信号,结果未挂稳的构件发生倾斜扭转,将在场的另一位工人挤死在吊件与堆物之间

36、。这种“扬手起吊”的错觉和误操作就是知觉的完整性和恒常性在吊车司机心理上起的不良作用。因为平常都是由捆挂工捆挂好吊件后,向吊车司机发出“扬手起吊”信号,形成了吊车司机的知觉完整性和恒常性。 案例案例9.3 9.3 劳动安全防范措施劳动安全防范措施一改善设备、环境等外部条件,使其适合于人的特征一改善设备、环境等外部条件,使其适合于人的特征 1. 以人为本,积极改善工作环境中的不适应因素以人为本,积极改善工作环境中的不适应因素。 如将气温、照明、噪声以及工作与休息时间等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使人能够在精力旺盛和精力集中的条件下工作。 例如:例如:天津市长途汽车公司在1986年盛夏,积极为司乘人员解决防

37、暑降温问题,使司乘人员休息好,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使全公司的事故率比上一年同期降低4。 2. 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根据人的特点,创造适合于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作业条件,达到易看、易听、易判断、易操作、减少干扰,使人在习惯的环境中,在舒适的姿势下工作。 3. 3. 消除工作场所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消除工作场所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为工作地设计出足够的操作空间和合适的工具及物料存放器具;行走通道要足够宽,不乱堆放物品保持通道清洁通畅;采用各种互锁装置。 例如,例如,冲床上安装光电保护装置、将脚踏控制改为双手控制,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冲床轧手事故。 电梯的光电保护等。

38、4. 合理安排显示装置与控制装置。合理安排显示装置与控制装置。 显示器所显示的信息应保证监视人员能迅速、准确地得出结论。 例如:例如:多仪表布置时,其参考点布置应在同一方向。(图) 合理利用感觉系统的信息接受方式,并合理分配各自的信息容量;控制器、显示器及被控系统的运动方向,要符合习惯定型并协调一致。 5 5改善事物的显现条件改善事物的显现条件 突出对象物与相邻事物的对比度或反差,加强对象物的刺激信息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排除和减少环境干扰,设置醒目的危险警戒信号设施等。如对公路运输方面,应根据感知规律,改善路况,设置事故多发地段、雷达测速区、危险慢行等安全标志,使司机警钟常鸣,安全行驶。二采用安全防护装置二采用安全防护装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