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连接方式下新型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_第1页
不同连接方式下新型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_第2页
不同连接方式下新型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不同连接方式下新型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0 引 言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在中国建筑结构中应用广泛。 为了保护 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过去大量应用的粘土实心砖已逐渐被取 缔,取而代之的是新型墙体材料 1 ,如混凝土空心砌块等。世 界上几次大地震调查数据表明,填充墙与框架之间相互作用复 杂。在中国以往对框架填充墙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中, 墙体大都 采用传统粘土砖墙或混凝土墙 26 ,本文中的新型混凝土横孔空 心砌块相较于其他砌块具有施工方便以及保温、隔热、防火、防 渗性能好等优点, 但其与框架结构不同连接方式下的抗震性能一 直鲜有研究。填充墙通常被当作非结构构件来设计, 不考虑其对结构整体 刚度的影

2、响 7 。为了减小填充墙对框架结构的不利影响,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均建议填充墙与框架应脱开或采用柔性连 接。为此,本文对新型横孔空心砌块填充墙与框架结构采用不同 连接形式进行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针对此种横孔连锁砌体提出填 充墙与框架柱、 梁采用拉结筋连接, 其中框架梁的拉结筋锚固在 顶皮砌块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带中,增强框架与填充墙的协同工 作,减小填充墙对框架的不利影响,改善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1 试验概况1.1 试件设计与制作 为了研究新型砌体填充墙与框架不同连接形式下的抗震性 能,本文采用刚性连接和柔性连接 2 种不同连

3、接方式。 试验设计 试件采用足尺模型以剔除尺寸效应, 制作了 1 榀空框架和 3 榀带 填充墙框架,其中 1 榀为刚性连接, 2 榀为柔性连接。试件设计 情况如表 1 所示。 填充墙墙体材料采用新型横孔空心砌块, 主砌 块尺寸为290 mnK 190 mnX 200 mm 辅砌块尺寸为 145 mnX 190 mm 200 mm砌块块型如图1所示。框架柱设计轴压比为0.23 ,实际施加的轴压力为300 kN。试件KK尺寸及配筋情况如图2所 示,各试件示意如图 3 所示。柔性连接构造方式如图 4 所示。1.2 材料力学性能框架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水泥、砂、石子、水的 配合比为1 :

4、1.56 : 3.16 : 0.52,采用425号水泥;填充墙中设 置水平钢筋混凝土带,采用 C20细石混凝土现浇,水泥、砂、石 子、水的配合比为 1: 2.01 : 3.27: 0.54,采用 425号水泥,并 配置26通长拉结筋;砌块强度等级为MU3.5,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为M5梁、柱箍筋采用 HPB300级钢筋,纵筋采用 HRB400级 钢筋。 按有关试验标准在浇筑试件的同时制作试块, 养护条件同 墙体试件,并对试件所用材料进行材性试验,实测结果见表 2。1.3 试验加载与量测方案1.3.1 加载装置试验采用MTS加载系统,通过推拉力为 1 000 kN的电液伺 服作动器端部钢板与 4 根

5、钢杆对框架施加水平低周反复荷载, 作 动器荷载的作用线通过框架梁的形心, 其中水平作动器一端固定 于反力墙,另一端通过钢杆、螺栓及钢板与框架梁连接。2 台液压千斤顶通过反力梁对框架柱施加竖向荷载至预定轴力, 并在试 验过程中保持不变, 反力梁固定于可允许千斤顶和框架共同沿水 平方向作微小移动的柔性钢拉杆上。试验加载装置如图 5 所示。1.3.2 加载制度按照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JGJ 101 96)有关规定 设计加载方案, 采用力位移混合加载, 试验加载制度如图 6 所示。 加载方案具体程序为:(1) 试验进行前,在2个框架柱上施加竖向荷载 300 kN (图 5),然后施以 1/4 预估开

6、裂位移进行预加载,反复 2次,检查 试件安装是否精准, 竖向荷载加载装置是否可靠, 应变和位移测 量仪器是否正常工作,固定仪器装置是否稳固等。(2) 试件屈服前,采用力控制并分级加载,每级荷载循环1 次直至试件屈服,随后改用位移控制,以试件屈服位移的倍数 为级差进行加载,每级位移加载循环 3 次。随着变形的增加,试 件的水平荷载下降至极限荷载的 85%,加载停止。1.3.3 量测方案位移计 1#, 2#, 3#分别对框架梁中心轴高度、框架柱一半高度处及柱根部的水平位移进行测量(图7),为观测地梁可能发生的水平位移,在地梁水平方向安装4#位移计。应变片布置在梁、柱端部关键受力区域的纵筋和箍筋上。

7、 通过控制器和数据 采集仪自动收集试验过程中所有的荷载、 位移和应变信号。 在试 件开裂后,每加载或卸载 1 次,都采用裂缝放大镜仔细观察墙体 的裂缝发展情况,并记录下来,以了解试件的损伤情况。2 试验现象及分析2.1 试件主要破坏过程2.1.1 试件 KK当水平荷载为20 kN时,在柱根部出现第1条弯曲裂缝,梁 端部也相继出现弯曲裂缝。 梁、柱端部随着水平荷载的增大不断 产生新的裂缝,且逐渐向梁、柱中部过渡。旧裂缝随着荷载增大 不断发展, 在梁、柱端部侧面逐渐形成贯通。 当水平荷载为 80 kN 时,梁端纵筋和柱根部纵筋相继进入屈服状态。 此后进入位移加 载,每级位移加载循环 3次。在位移幅

8、值为60 mm寸,柱根部混 凝土保护层剥落,纵筋外露,混凝土压碎,形成塑性铰。在位移 幅值为90 mm时,梁、柱端部混凝土压碎剥落严重,纵筋裸露, 此时试件的水平承载力小于极限荷载的85%,加载停止。试件最终破坏情况如图8 (a)所示。2.1.2试件GQK当水平荷载为 30 kN 时,填充墙灰缝处出现裂缝,柱根部出 现 1 条弯曲裂缝, 随后在梁端部出现弯曲裂缝。 随着水平荷载的 增大,填充墙裂缝不断发展,梁、柱端出现多条新裂缝。当水平 荷载为70 kN时,墙体形成阶梯形裂缝,填充墙顶部出现水平荷 载,梁、柱不断产生新的裂缝。当水平荷载为 80 kN 时,填充墙 裂缝不断发展、变宽,顶部砌块发

9、生脱落,梁、柱端部裂缝逐渐 在侧面形成贯通裂缝,梁端纵筋和柱根部纵筋相继进入屈服状 态。此后进入位移加载,每级位移加载循环 3 次。在位移幅值为 40 mm时,填充墙破坏严重,柱根部混凝土压碎,保护层剥落, 形成塑性铰,填充墙顶端一皮砌块剥落严重。 在位移幅值为 60 mm 时,梁、柱端部混凝土压碎剥落严重,纵筋裸露,此时试件的水 平承载力小于极限荷载的 85%,加载停止。试件最终破坏情况如 图8( b)所示。2.1.3 试件 RQK1当水平荷载为 20 kN 时,填充墙出现裂缝,柱根部出现弯曲 裂缝。当水平荷载为 40 kN 时,填充墙出现阶梯形裂缝。填充墙 裂缝随着水平荷载的增大而不断发展

10、,同时在柱端侧面出现裂 缝。当水平荷载为 80 kN 时,柱纵筋进入屈服状态。此后进入位 移加载,每级位移加载循环 3次。在位移幅值为60 mm寸,填充 墙局部发生破碎。在位移幅值为 80 mm时,梁、柱端部混凝土剥 落,此时试件的水平承载力小于极限荷载的 85%,加载停止。试 件最终破坏情况如图8 (c)所示。2.1.4 试件 RQK2当水平荷载为 20 kN 时,填充墙出现裂缝,柱根部出现弯曲 裂缝。当水平荷载为 40 kN 时,填充墙出现阶梯形裂缝。填充墙裂缝随着水平荷载的增大而不断发展, 同时在柱端侧面也出现裂 缝。当水平荷载为 100 kN 时,柱纵筋进入屈服状态。此后进入 位移加载

11、,每级位移加载循环 3次。在位移幅值为60 mnfl寸,填 充墙局部发生破碎。在位移幅值为 90 mm寸,梁、柱端部混凝土 剥落,填充墙下部砌块出现梯形破坏, 此寸试件的水平承载力小 于极限荷载的85%加载停止。试件最终破坏情况如图 8 (d)所 示。2.2 滞回曲线各试件的荷载位移(PS)滞回曲线如图9所示。由各试件 的滞回曲线可以得出:2.2.1 试件 KK试件KK开裂前滞回环面积极小,卸载后变形可恢复,试件 处于弹性工作阶段; 随着荷载的增加, 试件开裂后滞回环呈梭形, 耗能能力增大;试件屈服后曲线呈现弓形,耗能能力增大,滞回 环表现出少许的“捏缩”现象, 试件处于弹塑性工作阶段; 达到

12、 峰值荷载前滞回环出现明显的“捏缩”现象, 曲线呈现梭形, 耗 能能力进一步增大;达到峰值荷载后滞回环呈现倒 S形,卸载的 残余变形较大, 耗能能力降低, 峰值荷载后承载力下降较为平缓。2.2.2 试件 GQK试件GQK开裂前的现象同试件 KK位移较小,试件处于弹 性工作阶段;试件开裂后滞回环呈梭形,耗能能力增大;随着荷 载的增大,填充墙开裂严重,位移快速增大,滞回环出现明显的“捏缩”现象,曲线呈现倒 S 形,卸载的残余变形很大,耗能能 力下降较快,峰值荷载后承载力下降较为迅速。223 试件RQK1和试件RQK2试件RQK1和试件RQK2屈服之前滞回曲线与耗能能力类似于 试件KK;试件屈服后,

13、进行位移循环加载,此时的滞回环出现 少许的“捏缩”现象,曲线呈现倒 S形,试件耗能能力变大,试 件处于弹塑性阶段; 试件的承载力逐渐增至极限荷载, 滞回环出 现明显的“捏缩”现象,卸载的残余变形较大,耗能能力降低, 曲线呈现倒S形,峰值荷载下降较试件 GQI平缓。2.3 骨架曲线 根据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中的规定,试件的骨架曲线 取各加载级第 1循环的峰点所连成的包络线,如图 10所示。试 件GQ姓位移幅值为60 mm勺第3次循环时,荷载下降到极限荷 载的 85%以下,加载停止。 骨架曲线上各主要加载阶段的特征荷载和 特征位移如表 3 所示。由图 10 和表 3 得出以下结论:别为试件极限荷载

14、和极限位移, 极限荷载定义为峰值荷载的 85%卩为位移延性系数。(1)相对于空框架KK刚性连接试件的开裂荷载有了提高,开裂位移较小,在填充墙开裂后,位移 迅速增大,柔性连接试件的开裂荷载提高幅度较小。(2) 相对于空框架KK填充墙的存在提高了结构的峰值荷 载,其中刚性连接试件 GQK提高幅度最大,是试件KK的1.40倍, 柔性连接试件RQK1和试件RQK2之,均是试件 KK的1.24倍。(3) 相对于空框架KK刚性连接试件GQK破坏时的位移明 显减小,柔性连接试件 RQK1破坏时的位移较刚性连接大,是因 为框架与填充墙预留缝减小了相互之间的顶推作用,试件RQK2破坏时的位移与空框架 KK接近,

15、但由于框架梁和填充墙之间有 拉结筋的作用,极限荷载有所提高,极限位移相对于试件RQK1增大,接近于试件 KK。2.4 位移延性位移延性系数 卩为试件的极限位移 5 u与屈服位移5 y之 比。实际位移延性系数考虑试件的滞回曲线并非完全对称后按式( 1 )计算,即卩=|+ 5 u|+|- 5 u|+ 5 y|+|-5 y|(1)根据表 3 可知:(1) 试件KK的位移延性系数 卩为3.81 ,刚性连接试件GQK 的位移延性系数为 3.25 ,刚性连接整体结构的位移延性系数较 空框架有所降低,但幅度较小,因为填充墙严重开裂后,位移迅 速增大,变形趋于空框架。(2) 柔性连接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在 3.

16、763.99之间,其 中试件RQK1由于框架梁与填充墙之间设置预留缝,延性有所改善,而试件RQK2在框架梁和填充墙之间设置拉结筋,延性较空框架略低。柔性连接试件延性均高于刚性连接试件。2.5 刚度退化 试件刚度采用滞回环峰值点的割线刚 度 K 来表示, 并取正反向平均值。 各试件的割线刚度随位移的退 化曲线如图 11 所示。由图 11 可知:(1) 随着位移的增加,刚性连接试件 GQK刚度在经历加载 初期的波动后退化速率较柔性连接快,空框架 KK刚度退化速率 最慢,且各试件刚度退化速率逐渐减小。 各试件之间的刚度差异 随着位移的增大逐渐减小, 最终趋于接近, 表明此时主要由框架 对刚度做出贡献

17、,填充墙基本退出工作。(2) 带填充墙试件较空框架试件刚度有明显改善,刚性连接试件GQK勺初始刚度是空框架 KK的2.82倍,柔性连接试件 RQK1和试件RQK2的初始刚度较试件GQKt所减弱,是空框架KK 初始刚度的2.62倍2.74倍,其中由于试件 RQK2框架梁与填 充墙之间采用拉结筋连接,初始刚度较试件RQK1略高。2.6 强度退化在反复加载过程中, 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 填充墙框架在某 一级位移幅值下峰值荷载出现降低的现象称为强度退化 3 。根 据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试件强度退化系数 入n应按式(2) 计算,即入 n=PnPn-1( 2)式中:Pn为某一级位移幅值下第n次循环的峰值

18、荷载;Pn-1 为某一级位移幅值下第 n-1 次循环的峰值荷载。 各试件在某一级位移幅值下的强度退化系数如图 12 所示。在位移幅值为90 mm勺第1次循环中,承载力下降至极限荷载的85%以下,加载停止。由图12可知:刚性连接试件 GQK在一定的 位移幅值下第 2, 3 次循环衰减幅度大于其他试件,空框架试件 KK的衰减幅度最小,其次是柔性连接试件,试件RQK和试件RQK2 第 3 次循环衰减幅度远小于第 2 次循环衰减幅度。 这表明填充墙 逐渐退出工作后, 由于柔性连接框架与填充墙之间设置了预留缝 并采用拉结筋进行有效拉结, 减小了填充墙对框架结构的不利影 响。2.7 耗能能力各试件累积耗能曲线如图13所示,累积耗能E为试件在不 同位移幅值时3次循环的耗能之和,其中柔性连接试件RQK2在位移幅值为90 mm时第1次循环承载力下降至极限荷载的 85%以 下,加载停止,因此这里未计入。由图 13可知:(1)随着位移的增加,试件的累积耗能不断增大,且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