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思政教学特殊性研究_第1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思政教学特殊性研究_第2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思政教学特殊性研究_第3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思政教学特殊性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思政教学特殊性研究    于子淇摘 要:“工学结合”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未来专业技术人员的高职院校教学指导方针。“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方针不仅应该落实在学生的技能培养上,也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指导原则,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也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结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背景和指导要求,思政教学应该实现从“灌输”到“实践”的教学改变和从“课堂”走向“社会”的倾向变革,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目标。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思政教学;特殊性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素质过硬的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更好适应社会

2、需求,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更注重接触社会和社会实践,从而提出“工学结合”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思路。“工学结合,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1应该说,“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方针不仅应该落实在学生的技能培养上,也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指导原则,也正是因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指向性,使得思政教学也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和目的性。一、从“灌输”到“实践”的教学改变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最显著的区别是,普通高等院校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与训练,其目标指向于在不同学科领域研究

3、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侧重于理论深度、方法论和逻辑训练;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侧重于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普通高等院校是一种对课本理论的回归,而高职院校则体现出社会实践的导向。尽管高职院校早已提出“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专业技术课程也已经实现了转型,但思政教学却没有与时俱进的转变。“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片面注重传授课堂知识和灌输教材理论的倾向,把学生视为理论知识被动接受容器。”2这与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最终定位严重脱节。根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理念背景,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也应该实现从“灌输”到“实践”的教学改变。当然,由于思政教学不

4、同于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其他可以直接下到工厂或让学生直接动手的“硬实践”课程,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实践更应该侧重于“软实践”。这种所谓“软实践”就是将思政教学课本中具有一般普遍性的、抽象理论性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进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实际和未来职业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职业道德标准提升。此外,我们还应看到,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实践”性的思政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学生在专业领域都具备一技之长,可以具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和课程改革可以、也应该抓住这一特殊优势,结合学生都感兴趣并能发挥他们一技之长的专业领域开展培养和体现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实践课程

5、,既锻炼和发挥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他们能够、应该为社会做什么样的贡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目标。二、从“课堂”走向“社会”的倾向变革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培养主体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单位,对于学生的教育本身就不单纯在课堂的范畴限制之内。从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主体、力量和责任方也应该体现出从“课堂”走向“社会”的倾向。正如长期从事思政教育的余琳老师所说,“對工学结合的思政课程,教学力量不仅仅是高职院校,还必须来自企业,可操作的方式则是邀请一些成功的认识到学校做关于思政课程的相关报告,并介绍前沿的动态信息,以此更好

6、的让学生理解思政课程的内涵,提高思政课程的应用效率”3。实现高职院校从“课堂”走向“社会”的倾向变革特殊性的具体路径就是将思政教学融入实习过程。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相对固定,作为思政教学培养目标的职业道德标准并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很好的描述和衡量,只有当思政教学与学生实习过程紧密对接,才能让准确、形象地了解和懂得思政教育与自己的未来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既上升到人生价值的高度,也“接地气”地落实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具体方面。三、结语“工学结合”是在国家人才培养与社会建设高度提出的,适合于高职院校具体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指导原则,也是突出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点,它应全面落实在高职院校各个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以此为指导,努力实现从“灌输”到“实践”的教学改变和从“课堂”走向“社会”的倾向变革,牢牢抓住其特殊性,从而实现教育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参考文献:1甘慕仪,徐刚. 把握工学结合特点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4):59.2魏东斌. 基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