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探讨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艺术风格 欧·亨利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其成长和写作的时期正处于美国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当时,美国国内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城镇人口占美国总人口数一半还多。在欧·亨利的小说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的场景:不仅有繁华的街道,也存在着冷清的巷道;不仅有金碧辉煌的豪宅,也存在着家徒四壁的出租房;不仅有飞黄腾达的企业老板,也存在着忙忙碌碌的工薪阶层以及困苦潦倒的青年人小说里真实地反映了纽约经济迅速发展下的城市场景,不仅描述
2、了蓬勃发展背后的千奇百怪事件,也反映了社会底层人员凄凉并带有希望的日常生活。欧·亨利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其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欧·亨利的成长生涯中,他做过药剂师、牧人、银行职员;不仅进过牢房,也做过逃犯,与此同时在逃跑生涯中当过苦力、骗子,还结识了一帮兄弟,在欧·亨利的成长历程中既经历了荣华富贵,也感受到了贫穷潦倒,一生之中充满了曲折离奇的故事,这也为欧·亨利小说的优秀创作奠定了基础。欧·亨利的作品往往结构设计巧妙,思维缜密,语言描述幽默有趣,小说结尾成为了全文的点睛之笔,让读者在惊讶的同时又被其巧妙的布置所折服。欧·亨利被评为世
3、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是美国的短篇小说之父,他和他的作品被评为“美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以此为例,探讨了欧·亨利作品的艺术风格。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节欧·亨利在作品创作中通过对情景巧妙安排来衬托与现实生活的反差,给读者情理之中的情感传达,同时也感到意料之外,悲喜交加、回味无穷。非常巧妙地将故事中的偶然事件和必然结果结合到一起,给人非常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读者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又不得不感叹它的合理性。为此,本文从情节设置出人意料与细节之处设置伏笔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以便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欧·亨利的艺术
4、风格。(一)情节设置出人意料苏比原本是一个拥有母爱、友情,有远大抱负的有志青年,在成为流浪汉以后,为了能够在寒冷的冬天有一个安身之所,想尽了各种办法来制造违法犯罪的事情,希望能够被关进监狱,以此来度过寒冷的冬天。然而,这么简单的想法依然没能实现,经历六次不懈尝试,他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作恶来吸引警察的注意力,但是最终都因为各种缘由、巧合而没能如愿,让常人看来都避而远之的监狱在苏比心里却变成了遥不可及。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放弃的苏比无奈地站在街道上,认真倾听着教堂里传来的优美赞美诗,回忆起了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幸福生活,并立志要站起来重新来过,这时却无缘无故地被警察给带走了,判了三个月的监禁。小说的整
5、体写作风格风趣幽默,能够很好地让读者沉浸在喜剧的气氛中,同时对作品中的腐败、荒唐的事情进行反思。苏比在以一个流浪汉的身份思考过冬问题时,却屡遭碰壁而不得如愿,在苏比放弃时倾听着教堂传来的优美诗歌,立志要重新做人时,却又“如愿以偿”地被抓进了监狱,真实地揭露了美国警察不分是非、黑白的执法情况,这也是对美国底层劳苦人民凄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故事情感幽默好笑,却又让人无法发笑,故事的结尾给人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印象,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当读者在顺着作品的思路鉴赏时,想象着必然出现的结果时,欧·亨利会在结尾部分话锋一转,让人感到猝不及防,因为这样的结局在小说情节设置上留有预
6、示,也让读者感到也是情理之中的。(二)细节之处设置伏笔在小说的整体布局与细节处理上,警察与赞美诗也反映出细节之处有伏笔、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的情节布局。作品中反转的情节要让阅读者感到符合逻辑,这就需要对小说写作中的细节部分设置伏笔,它是欧·亨利小说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作品的开始部分对苏比的以往生活进行简单的讲解,为苏比进监狱过冬做铺垫。在苏比倾听着教堂里的优美诗歌,想放弃现有生活、重新做人时,小说对苏比心理變化的描写与开始部分遥相呼应,使得看似平常的开局叙述变得回味无穷。读者开始反思这么一个优秀的青年最后怎么获得了这样的结局,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制度导致的。再如,苏比扮成疯子在警察眼前
7、骚扰一个妇女,认为这样做一定能够被抓进监狱,事实是骚扰的那位妇女是一位娼妓,尽管事情的结局出现了大反转,但是细节之处设置了许多伏笔,让人又觉得情理之中。二、“带笑的眼泪”曾经身处在社会底层的欧·亨利对底层人民格外地关注,寻找他们心灵深处的想法。作品中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描绘都包含了作者对这类人群的同情,并将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通过小说记录下来。正是由于欧·亨利对底层人民真实的描绘,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变态。欧·亨利在对劳苦人民的凄惨生活进行描述时,在悲哀之中掺杂着幽默,以喜写悲,这样的艺术风格看似风趣,实则辛酸。对警察与赞美诗进行通篇阅读后,读者可以发现,小
8、说是幽默的:破坏房屋窗户希望被捕,却被认为是旁观者;胆大包天,骚扰妇女,可是妇女是个娼妓,被警察看作是一对;窃取别人雨伞,没想到该伞主人也是从别人那里窃取来的这一件件反转的剧情让人哈哈大笑。在嘲笑的同时,读者不禁开始反思美国的法律是如何的是非颠倒。在欧·亨利的作品中,幽默风趣是其主体思想,不仅能够从场景的描述上可以看出,在写作风格上也能清晰感受到。作品中的幽默风格是对底层劳苦大众心灵的慰藉,与读者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使人体会到生活的本质。在写作手法上,欧·亨利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技巧烘托出幽默风趣的效果。(一)比喻恰到好处小说一开始就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语言幽默风趣。当大
9、雁在夜空中高鸣,当没有海貂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当苏比睡在公园的长椅上辗转反侧时,种种迹象表明寒冷冬天就要来了。一张凋零的树叶飘落在了苏比的腿上,这是杰克·弗罗斯特的名片,每当冬天到来之时总会和苏比打个招呼,他伫立在麦迪逊广场的十字路口将名片递给了“露天公寓”的管理员,比便于房客能够准备充足。小说开篇,欧·亨利通过“当大雁在夜空中高鸣,当没有海貂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当苏比睡在公园的长椅上辗转反侧时”来烘托苏比的困难处境,麦迪逊广场、名片以及露天公寓这些比喻显得非常幽默风趣。当作品中假象的喜悦情绪遇到无情的现实时,这更能体现苏比的困苦,让读者感受到悲上加悲、苦上
10、加苦,将幽默手法带来的艺术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中的比喻都来源于生活,通俗而又有内涵,将事物的本质属性表现得通彻清晰。(二)形象精准的遣词造句苏比不断地违法犯罪,警察却无动于衷。在骚扰了妇女后,仍然没有如愿以偿地进入监狱,苏比的心情糟糕透了,“命中注定,无法挣脱自由的厄运了”。在这些语言描述中,欧·亨利将相对立的“自由”和“厄运”两个词放到了一起,很明显苏比非常不情愿拥有这个“代表着死亡”的自由。另外,在对故事中“警察”进行特征描绘时,小说以苏比作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三个月不用愁吃愁喝,还有一帮兄弟左右相伴,不再受到“蓝制服”们的打压;苏比呆呆地站立在那里,双手放在兜里,看见了那颗黄铜纽扣,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小说运用“蓝制服”“黄铜纽扣”来反映出“警察”这一特定的角色,语言表达显得妙不可言。欧·亨利运用形象精准的遣词造句来实现故事情节的构造、人物性格的表达、文章思想的阐述。这样的遣词造句衬托出幽默风趣的效果,同时对底层人民凄凉生活的同情、警察无所作为的嘲讽也表现得淋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