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疗法评定重点总结_第1页
康复疗法评定重点总结_第2页
康复疗法评定重点总结_第3页
康复疗法评定重点总结_第4页
康复疗法评定重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总论1 . 康复评定 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定性和(或)定量描述,并对其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 并藉此制定出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 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功能等康复评定学 是研究患者有关身体、心理、社会及其所处环境的功能状况的一门医学学科2 .康复评定的对象主要是功能障碍。 ICIDH :残损(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的结构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 、残疾(由于残损的原因使人的能力受限或缺乏, 以至于不能在正常范围内和以正常方式进行活动)、 残障(由于残损或残疾,限制或阻碍一个人充当正常社会角色并使之处于不利地位)ICF:损伤(身体功能或结构

2、问题,有显著的差异或丧失)、活动受限(个体在进行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参与限制(个体投入到生活情景中可能经历到的问题)六类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3 .康复评定的意义( 1 )从患者角度:通过评定,可以加深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活动能力的了解,帮助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对治疗的积极性,促使患者更加努力地帮助自己、主动地参与治疗。对一些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将会鼓励他尽早地向康复医生反映有关情况,以预防和减缓疾病的恶化和功能的减退。( 2 )从康复医生和治疗师的角度:全面、系统、准确的评定,可弥补病史和一般临床检查的不足, 容易

3、早期发现问题, 具体了解患者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 如何才能提供和得到帮助,鼓励他制定出更为全面合适的康复治疗计划, 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功能变化, 指导我们的康复医疗工作。最终,通过康复评定的结果,确定康复的后果,从而控制康复治疗的质量。( 3 )从社会角度:通过评定,发现在社会康复方面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对提供资助、改进服务质量、环境状况以及政策法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为社会对残疾人提供帮助提供依据。此外,评定还可以就残障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新的发病资料。4.康复评定的作用( 1 )掌握功能障碍的情况: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了解功能障碍的范围、了解功能障碍的程度( 2 )制订康复治疗计划( 3 )

4、评价治疗效果:评定治疗效果、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4 )帮助判断预后( 5 )分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5 .康复评定的内容主观资料(S)、客观资料(O)、功能评定(A)、制定康复治疗计划(P)( 1 )病史:主诉、现病史、功能史(核心)、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社会史、职业史、家族史( 2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皮肤和淋巴、头和五官、颈、胸部、心脏和周围血管系统、腹部、泌尿生殖系统和直肠、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 3 )功能评定:四个功能(认知、言语、躯体、社会)、三个障碍层次(损伤、活动受限、参与限制)6 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方法:1. 建立治疗目标:(1)依据:在评定中发现的问题

5、心理状况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希望家庭护理、身体和情绪环境、家庭反应患者的职业计划和目标(2) 治疗目标的组成: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一个将要实施的目标应包括:有可测量的结果使用具体的检查希望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2. 康复目标的描述:( 1 )下肢的功能可根据假肢和支具的有无和种类设定不同的目标: 不能步行:卧床不起、靠物坐位和独立坐位能乘轮椅:自己驱动、外力驱动在平行杠内:起立、平衡、步行 用拐杖步行:能否独立起立 用手杖步行:有辅助、完全独立无手杖步行:有辅助和完全独立( 2 )上肢的功能完全失用手: 不能主动或被动地用手指固定物品, 放在桌子上面的手不能向下推动, 但可以上臂、前臂或

6、躯干固定物品候补辅助手 :呈握拳状态的手指可被动地使其张开且能够握物体;桌上的物体被动地挂在手指上可以拉到靠近身体并使其固定于腹部与桌子之间; 依靠自己的力量或用健侧手可将放在桌子上的手向下压辅助手:不是实用手,但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抓东西,固定,放开实用手:(左)吃饭时虽然不集中注意力也能端端正正地拿饭碗;(右)吃饭时,匙、叉、筷子可以较正常的使用,可以写出能读的字( 3 )整体功能 :两侧上下肢同时障碍 全面辅助部分辅助完全独立完成( 4 )劳动能力除日常生活活动以外,最好还应预测劳动能力:恢复原职恢复工作,改变原职改变职业,可劳动 帮助家务3.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治疗安排和医嘱的书写常用的康复

7、手段PT、 OT 、 ST、 PSY、 RE、 TCM第二章 人体形态的评定一人体形态评定(一)身体姿势的评定被测者在直立状态下,两足跟靠拢,两臂自然下垂,挺胸收颌,两眼平视前方,使头部保持眼眶下缘与耳屏点成水平的“眼耳平面”姿势。1. 前面观( 1 )头下颌骨不对称 (发育、外伤)( 2 )锁骨和其他关节不对称(外伤)( 3 )髂前上脊(水平)( 4 )髋外旋、髋内旋 (看髌骨位置,内则内,外则外)( 5 )膝外翻( X 形腿)( 6 )膝内翻( O 形腿)( 7 )胫骨外旋 (髌骨向前,足趾向外;髂胫束紧张,股骨后倾,后交叉韧带撕裂,骨折,发育)( 8 )胫骨内旋 (髌骨向前,足趾向内;腘

8、绳肌、股薄肌紧张,股骨前倾,前交叉韧带撕裂,骨折,发育,足内翻,足外翻)( 9 )拇外翻 (第一足趾的跖趾关节向外侧偏斜;跖骨头内侧过度生长,跖趾关节脱位,拇趾滑膜囊肿)(10 )爪形趾 (跖趾关节过伸;近侧趾间关节屈曲,趾长伸肌紧张、缩短)2. 后面观( 1 )头部倾斜 (颈部肌肉)( 2 )肩下垂 (菱形肌、背阔肌紧张)( 3 )肩内旋、外旋 (内旋腋杖,外旋少见)( 4 )脊柱侧弯( 5 )骨盆向侧方倾斜( 6 )骨盆旋转 (偏瘫,内旋肌、屈髋肌软弱)( 7 )扁平足 (内侧纵弓低,跟骨旋前,腓长短肌短缩)( 8 )高弓足(内侧纵弓高,跟骨旋后,腓长短肌拉长)3.侧面观( 1 )头向前倾

9、斜(颈部肌肉,职业病)( 2 )胸脊柱后凸(驼背,颈曲深度 5cm 以上)( 3 )平背(直背,胸曲度、腰曲度小于2-3cm ,伴骨盆后倾)( 4 )鞍背(脊柱腰端过度前凸,大于5cm ,骨盆前倾)( 5 )胸部畸形:扁平胸;圆柱胸;鸡胸; 漏斗胸;不对称胸( 6 )骨盆后倾 (耻骨联合位于髂前上棘之前,髂前上棘位于重心线后方)( 7 )骨盆前倾 (耻骨联合位于髂前上棘之后,髂前上棘位于重心线前方)( 8 )膝过伸 (踝关节跖屈,膝关节位于重心线后方,股四头肌、腓肠肌紧张)( 9 )膝屈曲 (踝关节背屈,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位于重心线前方,股四头肌拉长)(二)体格评定1. 体表标志头及躯干:头顶

10、点、颈点、胸中点、肩胛骨下角点,脐点、腰点上肢:肩峰、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鹰嘴、桡骨茎突、尺骨茎突,桡尺茎突中间点、指尖点下肢:髂嵴、髂前上棘、股骨大转子、股骨内上髁、股骨外上髁、膝关节外侧间隙、内踝、外踝、趾尖2. 身体长度( 1 )上肢上肢长:坐位/ 站位,上肢在体测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肩峰外侧f挠骨茎突/中指尖上臂长:同上;肩峰外侧-肱骨外上牌前臂长:同上;肱骨外上牌-挠骨茎突手长:手指伸展位;挠尺茎突中间点-中指尖( 2 )下肢下肢长: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雕关节中立位;骼前上棘-内踝 /股骨大转子-外踝大腿长:同上;股骨大转子-膝关节外侧间隙 小

11、腿长:同上,膝关节外侧间隙f外踝 足长:踝关节中立位;足跟末端-第二趾末端( 3 )残肢上臂:坐位/站位,邛残肢自然下垂;腋窝前缘-残肢末端前臂:同上;鹰嘴尺骨 残肢末端大腿:仰卧位/双侧腋杖支撑站立,健侧下肢伸展;坐骨结节- 和残肢末端小腿:同上;膝关节外侧间隙-残肢末端身体围度( 1 )四肢上臂:肘伸展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上臂的中部、肱二头肌最膨隆部肘屈曲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用力屈曲;同上前臂:最大围度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前臂近端最隆部最小围度同上;前臂远端最细部大腿: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位;能骨上缘大腿中段,每隔6cm , 8cm , 10cm , 12cm小腿:

12、同上;小腿最粗部位,内、外踝最细部位截肢上臂:腋窝前缘残肢末端,2.5cm前臂:鹰嘴-残肢末端,2.5cm大腿:坐骨结节-残肢末端,5cm小腿:膝关节外侧间隙-残肢末端,5cm躯干头围:坐位/站立位/平卧位;眉弓上缘枕骨结节,环绕一周,成人54-58cm,胎儿32-34cm颈围:坐位/ 站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喉结处,软尺平行地面胸围:同上;胸中点-肩胛骨下角点,绕胸一周;平静呼气末,平静吸气末。腹围:同上;脐/第12肋下缘-骼前上棘连线中点,一周。臀围: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大转子-骼前上棘连线中间上臀部的最粗部分腰臀比:腰围除以臀围 身高和体重体重(kg)=身高(cm )100(身

13、高在165cm 以下)体重(kg)=身高(cm )105(身高在165-175cm)体重(kg)=身高(cm )110(身高在176-186cm)(三)体型评定上腹角-90。无力型,正力型,超力型身体成分评定1 . 水中称重法2 .皮质厚度的测量:3 .肱三头肌肌腹,男10.4mm ,女 17.5mm右肩胛下角下方5cm 处,男 12.2-14mm ,女 12.2-14mm右腹部脐旁 1cm 处,男 5-15mm ,女 12-20mm4 .生物电阻抗5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和磁共振成像6 .三维光子扫描仪7 .组织活检 第三章神经系统反射的评定1 .神经反射发育的四个阶段(1)脊髓水平(协调四

14、肢在屈、伸模式中的肌肉,时间界限:2个月内)(2)脑干水平(姿势反射 影响全身肌张力变化,时间界限:出生后 4-6个月内)(3)中脑水平(头和身体的空间位置,时间界限:出生后至5岁)(4)大脑皮层水平(皮质、基底神经节、小脑,时间界限:出生后 6个月出现)2 .屈肌收缩反射出生后2个月以内呈阳性为正常。 2个月以后仍为阳性者可能是神经反射发育迟滞的征候。3 .出生后终生存在的反射大脑皮层水平:仰卧位平衡反应、俯卧位平衡反应、膝手四点位反应、坐位平衡反应、双膝立位平衡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足背屈平衡反应、跷跷板平衡反应、猿位平衡反应4 .脑干水平的反射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

15、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阳性支持反射、 阴性支持反射5 .中脑水平的反射(1)调正反应:颈调正反射、身体调正反射、头部迷路性调正反射、视觉调正反射、两栖动物反应(2)自动运动反应、拥抱反射、抬躯反射、保护性伸展反应6 .反射产生的结构基础解剖学基础:反射弧反射弧,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7 .阳性支持反射出生后4 8个月呈现阳性为正常。8个月以后仍呈阳性者,可能是神经反射发育迟滞的征候。第四章心肺功能的评定1.心脏功能分级临床情况持续-同椽:活 动的能量消 耗汗卡吩)最大代谢当量 <METs)I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 康若、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16、4.0f 6Q65口癌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盛到舒适。- 取体力活劭时,引起疲劳、心悻.呼吸国班或心跤浦J.04.01.5m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大受限制r休息时感到舒适,较 一俄体力活动为轻时即可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 线漏2.0-3.03.0IV患有心脏疾病,不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在休息时也有心功 能不全变心绞痛症状,任何悻力活动均可使症壮加重1.0-2.01.SA惠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不应受任何限制B患有心脏疾病,其一般体力活动不应受限,但应避免直度或竞存性用力c患有心脏疾葩t其一般体力活动适中度受限,轻为费力的活动应予中匚D患有心脏疾病.其一般体力活动应严格受到

17、限制E.患有心脏疾病,必须完全休息限于卧床或坐椅子2.呼吸困难分级1正常7 一轻度能上搂棒从第1层到第5层2能上搂悌从第1层到第4层2+能上楼梯从第1层到第3层3-中度如按自己的速度不休息能走1km3如按自己的速变不休息能走500山3+如按自己的速度不休息能走200m4 重度如走走瞅厥能走?00口14如走走跋敏能走100m4+如走走歇歇能走50m5不,极重度起床、做身边的事就感到呼吸困难5卧床.做身边的事就感到呼吸困难5+卧床' 说话也感呼吸困难3.6分钟步行试验的测试方法(1)选择平坦无障碍的场地,嘱受检者在主观安全和无症状的前提下,尽力行走6分钟,测定行走的距离。(2)运动前后测定

18、血压和心率,并前后进行比较。(3)可独立的预测心衰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因子:6min内步行距离150米,表明心衰程度严重、;50-425米之间为中度心衰;426-550米之间为轻度心衰4.心肺功能评定常用方法(1)对体力活动的主观感觉分级(2)超声心电图(3)心脏负荷试验(心电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核素运动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5.心电运动试验的目的和种类( 1 )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 2 )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3 )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4 )发现潜在的心律失常和鉴别良性及器质性心律失常( 5 )确定患者进行运动的危险性( 6 )评定运动锻炼和康复治疗的效果( 7 )其

19、它按中止试验的强度分类:极量运动试验、亚(次)极量运动试验、症状限制运动试验、低水平运动试验按试验方案分类:单级运动试验(运动强度不变)、多级运动试验按所用设备分类:平板运动试验方案、踏车运动试验方案、手摇功率计试验方案、 台阶试验6.停止心电运动试验的指征( 1 )出现症状:呼吸困难、心绞痛、极度疲劳等;(2) ST段压低或抬高R 1mm出现严重心律失常(3 )运动中心率及收缩压下降超过 10 次/分或 >10mmHg(4)收缩压A 220mmHg(5)舒张压R 110mmHg )或超过安静时15-20mmHg( 6 )患者要求停止运动7.名词解释:每分钟通气量( VE ):每分钟出入

20、肺的气量最大通气量(MVV ):以最快呼吸频率和最大呼吸幅度呼吸一分钟的通气量用力肺活量(FVC ):深吸气后,以最大用力、最快速度所能呼出的气量肺泡通气量(VA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进入呼吸性支气管及肺泡的气量潮气量( TC): 1 次平静呼吸,进出肺内的气量,正常500ml深吸气量( IC ):平静呼吸末尽力吸气所吸入的最大气量,占肺活量的 2/3 ,男 2600ml ,女 1900ml补呼气量(ERV):平静呼气末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男 910ml ,女560ml肺活量(VC):潮气量+补呼气量+补吸气量,男3470ml ,女2440ml功能残气量(FRC):平静呼气后残留于肺内的气

21、量残气量(RV ):最大深呼气后残留于肺内的气量摄氧量:耗氧量/ 吸氧量,机体所摄取或消耗的氧量,是反映机体能量消耗和运动强度的指标,也反映机体摄取、利用氧的能力。最大摄氧量:( VO2max ):运动强度达到最大时,机体所摄取并提供组织细胞消耗的最大氧量,是综合反映心肺功能状况和最大有氧运动能力的最好生理指标代谢当量(MET ):表示相对能量代谢水平和运动强度的指标无氧阈: 人体在逐级递增负荷运动中, 有氧代谢已经不能满足肌肉运动的能量需求, 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点氧脉搏:体内氧运输效率,氧摄取量与心率之比氧通气当量:消耗1L 摄氧量所需要的通气量呼吸储备:最大通气量与最大运动通气

22、量之差的绝对值或百分比呼吸商: 每分钟二氧化碳排出量与每分钟耗氧量之比, 反映体内能量产生的来源和酸碱平衡状况第五章 认知功能的评定1. 认知:是个体对感觉输入信息的获取、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心理过程。2. 认知功能障碍:当各种原因引起脑部组织损伤时,导致患者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影响个体的日常或社会活动能力。3. 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评定方法( 1 )意识状态评定:意识状态初步判断(嗜睡、昏睡、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15 分以上)(2)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简明精神状态检查( MMSE , 30分,5-1

23、0分钟,文盲W 17木 学文化 20申学文化 24、认知功能筛查量表(CASI , 30分,15-20分钟,异常 20第六章 言语功能的评定1. 言语是指说话及表达的能力,是人类交流最基本的部分,其形成主要是由肺部喷出气体,经气管进入声道,通过呼吸、发声、共振、构音及韵律产生声音,实现交流的运动活动和实际过程,其中声道对声音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唇、舌、硬腭、软腭、咽、喉和声带。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 与个人的文化程度及认知功能关系密切, 是口语、 书面语、肢体语言等交流符号的集合系统,是一个自然发展起来的语音、词法、 句法、 语意及语用的规则体系。语言活动包括四种形式,即口语表达、

24、口语理解、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3 .常见语言言语障碍:( 1 )失语症:由于大脑半球损伤而导致已获得的语言能力丧失或受损,表现为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障碍,并非发音器官功能障碍所致。表现:口语表达障碍(发音障碍、说话费力、错语、语法错误、找词困难、刻板语言、模仿语言、持续症、负数困难、流畅度)、听觉理解障碍(语音辨认障碍、语意理解障碍)、阅读障碍、书写障碍(书写不能、构字障碍、象形书写、镜像书写、惰性书写、书写过多、语法错误)常见疾病: Broca 失语(运动性失语)、 Wernike 失语(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失写症、失读症评定方法:波士顿失语检查、西方失语成套测验( WAB )( 2

25、)构音障碍:由于神经系统损害导致与言语有关肌肉的麻痹或运动不协调而引起的语言障碍。分为运动性构音障碍、器质性构音障碍、功能性构音障碍。表现:发声和构音不清常见疾病: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脑瘫、多发性硬化、腭裂评定方法: Frenchay 评定法、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评定法( 3 )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语言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水平常见疾病:大脑不全发育、自闭症、脑瘫评定方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 S-S 法)( 4 )口吃:主要指以异常的和持续的言语不流利为特征的并伴有特有的情感表达、行为、认知的特征的临床综合症。4.筛选方法:多用量表法。标记测验、Halsted-Wepman 失语症筛选测验、语言发育

26、迟缓的评定内容。程序:询问病史、言语-语言行为的评估、言语 -语言障碍的判定、言语-语言障碍的评定第七章感觉功能的评定1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觉及内脏感觉2 .浅感觉传导通路(1)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感觉系统可分为躯体感躯干,四肢皮 肤的浅感兔感 受零昔外例求毒酶灰质I . M V餐会由后鬲连金交叉内案后取中央后日中F上部F中央登小叶后 部(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头.面皮肤,粘膜的 浅盛党感受春三又抻经三叉神经车月节三叉神经春束核三叉神经艇桥核据干内文又三又一丘条立腋膜后内侧核内囊后成女脑度质求中央后回下部3.深感觉传导通路春神落未线节模束管束机

27、棋束核支髓,内.由胡立条文叉九至丘脑底后外物栈内裹后肢丘脑皮质束妪干、可肤的肌由、鲁时-. 肌腱”关节、韧在'膏媵也灌或炎器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亲小叶 后却和邻近中央看画皮质4.节段性感觉支配节段性 蜃觉支配检查部住节段性 感觉支配检查部位C2枕外隆凸T8第八肋间C3锁骨上窝T9第九肋间C1肩锁关节的顶部T10第十肋间(脐水平)C5肘前窝的槐侧面TU第十一肋间C6拇指T12腹股沟韧带中部C7中指L1T12与L2之间上1/3处C8小指L2大腿前中部T1肘前窝的尺侧面L3股骨内上髀T2腋窝L4内踝T3第三肋间L5足背第三跖趾关节T4第四肋间(乳头线)S1足跟外侧T5第五肋间S2(月国)窝

28、中点T6第六肋间(剑突水平)S3坐骨结节T7第七肋间S45肛门周围第八章肌张力的评定1.肌张力分类(1)正常肌张力分类:静止性肌张力(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运动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2)异常肌张力分类 :肌张力减低:低于正常静息水平肌张力弛缓肌肉表现为柔软、弛缓和松弛,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扩大,腱反射消失或缺乏。原因:1)小脑或锥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为暂时性状态)一一如脊髓损伤的脊髓 休克阶段或颅脑外伤、脑卒中早期2)外周神经系统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3)原

29、发性肌病一一如重症肌无力。肌张力增高:高于正常静息水平痉挛原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一一如见于脊髓损伤、脱髓鞘疾病、脑卒中、脑外伤、去皮层强 直和去大脑强直、脑瘫等特殊表现:僵硬原因:常为锥体外系的损害所致,帕金森病是僵硬最常见的病因。特征:任何方向的关节增加;相对持续,被动运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阻力都且不依赖牵张刺激的速度;表现:I .齿轮样僵硬n .铅管样强直肌张力障碍:肌张力损害或障碍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遗传因素神经退行性疾患代谢性疾患其他如张力性肌肉奇怪变形或痉挛性斜颈。特征:肌肉收缩可快或慢,且表现为重复、扭曲2.改良Ashworth 分级法评定标准等圾。级1+fil无机张力槽加,波动

30、活动患例肢体在整个鼠囹内均无防方。 环张力喀微增加;矣里等分被动屈鼻对左关节活动总国 之末时呈现最小的旭力而出现更发卡住和跨政 服强力轻度增加:荏关节活动篦圈后50%抗典内出现为然 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落出的石50%均呈现最小的肥力口 肌强力较期昊地增加:通过关第活动危附的大部分时,加 獴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出较去易地横移动 肌张力严重增高:故拓E动闺唯 僵直:免案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僮左状左,不能活动3.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维持肢体位置,支撑体重,保证肢体运动控制能力、空间位置、进 行各种复杂运动所必需

31、。第九章肌力的评定肌力,即肌肉收缩产生最大的力,指肌肉在收缩或紧张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肌肉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1先测3级,然后再4、5级/1、2级分级 押定标准MRC分级评定标准0无可一知的肌肉收缩1可触及肌肉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运争1+肌肉有强力收缩,但无关节运动2-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市围的以上,但不能达最大活动范围2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量大活动范围2+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美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如抗重力,可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1/2以下3- 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量大活动范围的1足以上,但不能这最大活动范围3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

32、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3十抗肢体本身量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且在运动终末可抗轻度阻力4-能抗比轻度稍大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4能抗中等度用力活动利最大活动范围4+能抗比中等展稍大的阻力活动到量大活动范围5能抗债充分阻力稍小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5能抗充分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2.上肢(1 )肩胸关节内收: 3 级 俯卧位,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肩关节抗重力全范围内收5 、 4 级 同上;肘部施加向下压力,肩关节抗阻力内收6 、 1 级 同上;托住,肩胛骨运动/ 扪及肌肉收缩内收、下压:7 级 俯卧位 ,头转向对侧,被检侧肩关节外展145 °;全范围内收、下压8 、 4

33、 级 同上;阻力将肩胛骨下角向上外推,肩关节抗阻力内收、下压9 、 1 级 同上;肩胛骨运动/ 扪及肌肉收缩耸肩:10 级 坐位,两臂自然放松于体侧;全范围耸肩11 、 4 级 同上;肩锁关节上方下压,抗阻力耸肩2 、 1 级 俯卧;耸肩 / 扪及肌肉收缩外展、外旋3 级 坐位,肩、肘关节屈曲 90 °;全范围上臂前移5 、 4 级 同上;肩胛下角向下、向内阻力;抗阻力上臂前移6 、 1 级 同上;托住,肩胛骨运动/ 扪及肌肉收缩( 2 )肩肱关节、“ i=r前屈7 级 坐位,肩、肘关节屈曲 90 °;全范围前屈8 、 4 级 同上;上臂远端向下压,抗阻力前屈9 、 1 级

34、 向对侧卧;托住,前屈 / 扪及三角肌前部收缩后伸10 级 俯卧位;上肢抗重力后伸11 、 4 级 同上;上臂远端向下压,抗阻力后伸12 、 1 级 向对侧卧;托住,后伸 / 扪及肌肉收缩外展13 级 坐位,上肢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 90 °;上臂抗重力外展14 、 4 级 同上;上臂远端向下压,抗阻力外展15 1 级 仰卧;托住,外展/ 扪及肌肉收缩后平伸(水平外展)16 级 俯卧位,肩关节外展90 °、肘关节屈曲 90 °;上臂抗重力外展17 、 4 级 同上;上臂远端向下压,抗阻力外展18 、 1 级 坐位;托住,水平外展/ 扪及肌肉收缩前平屈(水平内收)1

35、9 级 仰卧位,肩关节外展90 °、肘关节屈曲 90 °;上臂抗重力水平内收20 、 4 级 同上;上臂远端向外拉,抗阻力水平内收21 、 1 级 坐位;托住,水平内收/ 扪及肌肉收缩外旋、内旋22 级 俯卧位,肩关节外展90 °,前臂自然下垂;上臂全范围内、外旋23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前臂远端,抗阻力内、外旋2 、 1 级 同上;部分内、外旋 / 扪及肌肉收缩( 3 )肘关节屈3 级 坐位,两臂自然放松于体侧;前臂抗重力屈曲5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前臂远端,抗阻力屈曲6 、 1 级 同上;托住,屈曲 / 扪及肌肉收缩伸7 级 俯卧位,肩关节外展90

36、°, 前臂伸出诊疗床边下垂;前臂抗重力伸8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前臂远端,抗阻力伸展9 、 1 级 同上;托住,伸展/ 扪及肌肉收缩( 4 )前臂旋前、旋后10 级 坐位,肘关节屈曲 90 °;前臂全范围旋前、旋后11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前臂远端,抗阻力旋前、旋后12 、 1 级 同上;部分旋前、旋后/ 扪及肌肉收缩( 5 )腕关节掌屈13 级 坐位,前臂及手置于台面上,前臂旋后位,手指放松;全范围屈腕14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掌侧,抗阻力屈腕15 1 级 同上;部分屈腕 / 扪及肌肉收缩背伸16 级 坐位,前臂及手置于台面上,前臂旋前45 °

37、,手指放松;全范围伸腕17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背侧,抗阻力伸腕2、 1 级 同上;部分伸腕 / 扪及肌肉收缩3.下肢( 1 )髋关节屈3 级 仰卧位,小腿伸出诊疗床边下垂;抗重力屈髋5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膝上,抗阻力屈髋6 、 1 级 侧卧;屈髋/ 扪及肌肉收缩伸7 级 俯卧位,双腿自然放松于体侧;抗重力伸髋8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股骨远端,抗阻力伸髋9 、 1 级 侧卧;伸髋/ 扪及肌肉收缩内收10 级 同侧卧位,托起对侧下肢;抗重力内收11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股骨远端,抗阻力内收12 、 1 级 仰卧位,内收/ 扪及肌肉收缩外展13 级 对侧卧位,下肢伸展,对

38、侧下肢屈曲抗外展14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股骨远端,抗阻力外展15 、 1 级 仰卧位,外展/ 扪及肌肉收缩外旋、内旋16 级 坐位,小腿伸出诊疗床边下垂;全范围外旋、内旋5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小腿下端,抗阻力外旋、内旋2 、 1 级 仰卧,部分外旋、内旋 / 扪及肌肉收缩( 2 )膝关节屈3 级 俯卧位,双下肢伸展,足伸出诊疗床;抗重力屈膝5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小腿下端,抗阻力屈膝6 、 1 级 同侧卧位;屈膝/ 扪及肌肉收缩伸7 级 仰卧位,小腿伸出诊疗床边下垂;抗重力伸膝8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小腿下端,抗阻力伸膝9 、 1 级 同侧卧位;伸膝/ 扪及肌肉收缩

39、( 3 )踝关节跖屈10 级 俯卧位,腓肠肌伸膝,比目鱼肌屈膝,踝关节中立位;抗重力踝跖屈11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足掌,抗阻力踝跖屈12 、 1 级 侧卧;踝跖屈 / 跟腱活动内翻、背伸13 级 坐位,小腿自然下垂,踝关节中立位;抗重力足内翻、踝背伸14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足背内缘向下、外方向,抗阻力足内翻、踝背伸15 、 1 级 侧卧;足内翻、踝背伸 / 扪及胫前肌收缩( 4 )躯干颈屈16 级 仰卧位,两臂自然放松于体侧;抗重力抬头17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头上,抗阻力抬头18 1 级 侧卧;托住,屈颈/ 扪及肌肉收缩颈伸19 级 俯卧位,头部伸出诊疗床,两臂自然放松

40、于体侧;抗重力抬头20 、 4 级 同上;阻力加于头上,抗阻力抬头21 1 级 侧卧;托住,抬头/ 扪及肌肉收缩躯干屈22 级 仰卧位,髋及膝屈,双手抱头;抬起头及肩胛部23 级 同上;双手前平举能坐起24 级 同上;抱头能坐起25 级 同上;抬头26 级 同上;扪及上腹部肌肉收缩躯干伸27 级 俯卧位,胸以上身体伸出诊疗床,双手在头后交叉;抬起上身28 、 4 级 同上;抗阻力抬起上身29 1 级 头后仰 / 扪及背部肌肉收缩躯干旋转30 级 仰卧位,髋及膝屈 , 双手抱头;旋转上体使一肩离床31 级 同上;双手前平举能坐起级转体32 级 同上;抱头能坐起并向一侧转体2级坐位;能大幅度转体1

41、级 同上;扪及腹外斜肌肌肉收缩4.应用仪器评定肌力(1 )等长肌力测试(2)等张肌力测试(3)等速肌力测试项目等长测试等张测试等速测试速度0变化,不易控制 可任意选定,选定后速度恒定阻力可变,顺应性阻 受杠杆作用影响 可变力运动幅度无全幅或半幅全幅或者半烧测试意义反映设定用度的 反映关节运动中可反映关节运动力矩值最弱一点的力矩中的彳王何一点力值矩值第十章关节活动度的评定):又称关节活动范围,指一个关节从原始端至终1 .关节活动度 (Range of Motion, ROM 末端的正常运动范围。常以度数表示。2 .上肢关节运劭受检体位量用器放置方法正常值轴心固定若移动彗肩屈绅坐或立位,曾氏于 体

42、侧,肘伸直肩峰与腋中就平与胞竹就轴干 行届。170°伸 S60外展坐和站位,臂宜于 体侧,肘伸直肩峰与身体中线平行同上07m内旋外加仰卧,肩外展90* ,时屈90"鹰嘴与腌中线平 行与前臂纵轴平 行内碗07。匚外旋09。,肘屈 ft仰卧或坐或立 位,甯取解削位胺骨外上膜与肱骨做火下仁与槐骨软粕平行0-150n0.神尺旋前旋后坐位,上臂置于体 侧,肘届90n.前 娉中立位尺骨茎突与地面垂有腕美节背面 (测旋前)或 拿面(测旋后)备0-80-90。牌屈 卿坐或站位,前臂完 全旋前尺骨茎突与前臂纵脑平仃与第二掌骨纵 轴平行届800伸-70尺侧偏 移 快侧呜 移坐位,届时,前曾 旋

43、前,胸中立位牌背侧中点前窘背侧中 线第三掌骨纵粕棱偏0 -2(T 尺假OTO*3.下肢关节封生检体位孤布计放置方法正常值轴心固定曾移就首旗届阳计或阳口卜.对刘 下肢伸直股甘大转子与身体纵轮平 行与股骨推平行0-120,伸削卧,被测下放在 上同上同上同卜0-303内收外屐扇鹘前上棘.左右做前上薛 连钱的垂直嫉路前上就至 第奇中心的注线内收075外拗70内加 外旋的卧,两小班于床 爨外下垂莺骨下顿与地面垂直与初骨纵轴平行各。一好膝届 伸他卧、现1卧或坐在 检子边舞膝美拈或胖骨小头与般骨纵推平 行与睦闰纵情 平行伸, (F曝背屈跖届即卧,踝处于中立 位腓骨躯轴线与 足外缘交叉处与朋晋级耻平 行与第五

44、跖肯纵地向一背国1 015*跖曲5口百内翻 外翻时卧.足位于床聋 外震后方两课中点小虺后纵辖轴心与足蹉 中点连浅内翻0T5.外翻。一黑。4.影响ROM的因素(1)构成关节两关节面面积大小的差别(2)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3)关节韧带的多少与强弱(4)关节周围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状况(5)年龄、性别、职业因素第十一章协调于平衡的评定1 .协调评定方法(1 )观察法(2)量表法:Lindmark 平衡反应测试、Berg平衡量表 测试、MAS平衡测试、Semans 平衡障碍分级(3)平衡仪测试法2 .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1 )感觉输入人体站立时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视觉、躯体感觉、

45、前庭觉的出入而感知。视觉系统 提供周围环境、身体运动和方向信息。躯体感觉 皮肤感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前庭系统感知人体角速度运动和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2)中枢整合感觉信息在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3)运动控制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三种调节机制:踝策略、髋策略、跨步策略3 .平衡的种类(1)静态平衡又称I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在睁眼和闭眼时

46、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时平衡。(2)自我动态平衡又称n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走过程的平衡。(3)他人动态平衡又称出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重心发生改变时,迅速调整重心和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第十二章 步态分析1. 自然步态的要点( 1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2 )上身姿势稳定( 3 )最佳能量消耗( 4 )具有稳定行、周期性、方向性、协调性以及个体差异性2.基本参数( 1 )步长: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进行的距离, 50-80

47、cm( 2 )步幅: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 3 )步宽:行走时左右两足间的距离,足跟中点, 8 + - 3.5cm( 4 )足角 :行走时人体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成的夹角, 6.75 °( 5 )步速: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方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 65-95m/min( 6 )步频:行走时,每分钟迈出的步数, 95-125steps/min( 7 )步行周期: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 1-1.32s( 9 )步行时相:典型姿位变化3 . 自然步态的生物力学因素( 1 )具备控制肢体前向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 2 )可以在足触地

48、时有效的吸收机械能,以减小撞击,并控制身体的前向进程。( 3 ) 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和髋、 膝、 踝角度 (重力方向) , 以及充分的支撑面 (足的位置)( 4 )摆动相有足够的推进力、充分的下肢地面廓清和合理的足触地控制能力。4 . 廓清:指步行时摆动相下肢适当离开地面,以保证肢体向前行进,包括摆动相早期:膝关节屈曲( 60 度左右)摆动相早期中期:髋关节屈曲摆动相中后期:踝关节背屈支撑相对廓清机制的影响因素包括支撑中期:踝跖屈控制(防止胫骨过分前向行进)中期末期:膝关节伸展末期:足跟抬起(踝跖屈 )5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已经掌握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的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

49、分析和(或)定量分析,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行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分析方法分为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分析。6 .步态分析的临床意义( 1 )步行是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 3 )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4 )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定康复疗效提供客观依据7 .步态 就是行走时的人体姿势;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任何神经、肌肉及骨关节疾患均可能导致步行功能障碍。8 .主要分析( 1 )首次触地定义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使下肢前向运动减速,落实足在支撑相的位置。触地部

50、位足跟参与肌肉胫前肌、腘绳肌、臀大肌。意义首次触地异常是造成支撑相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2 )承重反应定义指首次触地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程。参与肌肉 股四头肌、腓肠肌、臀中肌。意义骨盆运动在此期间趋向稳定,缓冲、减震,重力轴稳定,保持行进。( 3 )支撑相中期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主要功能是保持膝关节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参与肌肉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意义 下肢承重能力小于体重或身体不稳定时此期缩短,以将重心迅速转移到另一只下肢,保持身体平衡。( 4 )摆动相早期主要功能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前向摆动参与肌肉胫前肌、髂腰肌、股四头肌意义 如果地面廓清能力障碍(如足下垂)或加速障碍(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肌力不足),将影响下肢前向摆动,导致步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