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机理分析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李经龙1詹染王亚茹徐玉梅(安徽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合肥 230601)摘 要: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成立于1979 年,近二十多年来其旅游研究发展非常迅速,从名不见经传的教学组织一跃成为排名世界第一的著名旅游学术共同体,其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原因值得思考。文章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深入剖析了该旅游学术共同体的 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旅游市场的推动力、学术领袖的凝聚力、学术交流的互动力、旅游学 者的内生力、旅游研究的国际化、旅游研究的协同化、理论实践的一体化和生活工作的均衡化等 8 个方面是香港理工大学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的
2、启示,文章还对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为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关键词: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机理;香港理工大学An Formation Mechanism Analysis of Tourism Scientific Community Taking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for exampleLI Jing-long ZHAN Ran WANG Ya-ru XU Yu-mei(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
3、1,China)Abstract: Schoolof hotel and tourism management of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79. And its tourism researchdevelops rapidly in recent 20 years, from nameless to No.1 famous tourism scientific community. Therefore it is worthpondering the deep reason of its formati on an
4、d developme 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etus of tourism market, thecohesi on of the academic leader, the in teractive force of academic excha nge, the en doge nous force of tourismscholar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ourism research,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researc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5、ory andpractice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livelihood and work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formatio n of tourism scie ntific commun ity. Accord ing to the research, the article also puts forward some con structive suggesti ons for the formati on anddevelopme nt of Chin as tourism scie ntific com m
6、un ity, hop ing to provide decisi on-mak ing reference for thedevelopme nt of Chi nas tourism academic com mun ity.Key Words: tourism scie ntific com muni ty; formatio nmecha ni sm; The Hong Kong Polytech nicUni versity作者简介:李经龙(1978),男,安徽淮北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副主任、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手机E-
7、mail: .詹染(1991-),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2014 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 王亚茹(1992-),女,安徽亳州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2014 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 徐玉梅(1990-),女,山东临沂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2013 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 基金项目:2015 年安徽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资助(培养计划编号:AHLYZJ201508。1. 引言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ATR)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JTR 和 Tourism2Man agem
8、e nt(TM)是旅游研究领域公认的国际权威期刊, 其刊文水平代表了该领 域的最高水平,是衡量旅游研究实力的重要指标。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 学院成立于 1979 年,由于旅游研究刚刚起步、科研未得到足够重视等原因,一 直到 1991 年都没有学者在 ATR JTR 和 TM 上刊文,这一时期香港理工大学旅游 研究的发展极其缓慢。 1992-2001 年其旅游研究实力迅速崛起,超越美国夏威夷 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英国萨里大学等老牌实力派院校, 其刊文数量仅次于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排名第二1。2004-201 3 年其刊文数量超越美国德州农工大学 成为旅游研究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院校2。
9、目前,我国的旅游学术共同体总体组 织形式还比较松散, 研究的实力与国际成熟的旅游学术共同体还有很大的差距和 差异。因而,很有必要分析国际成熟的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机理, 从而 指导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健康成长。因此, 本文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 以其发 表在三大期刊上的论文为依据, 探究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机理, 以期为我国旅 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以学术共同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研究并不鲜见, 而且有些领域的学术共同 体研究也已经走向成熟。 但是,国内外直接以旅游学术共同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较少。国外对旅游学术共同体的研究是以旅游文献分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譬如, Shel
10、don(1991)以 1980-1989 年在 ATR JTR 和TM 上刊文的数量为标准,对作者 所属国家、院校和地区等旅游学术共同体实力进行了排名 。Jogaratnam(2005) 采用同样的方法对 1992-2001 年间的旅游学术共同体进行了研究1。Ryan(2005) 以 35 种旅游、酒店管理、 休闲和旅游文化等旅游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被在 线点击的数量为研究对象,对旅游类期刊和旅游研究者进行了排序4。 Park 等 (2011)对新千年前十年酒店和旅游研究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刊文进行研究,对刊文作者、所属国家和院校等学术共同体进行了研究5。国内对于旅游学术共同体的研究起步较晚,
11、近年来才出现针对旅游学术共同 体的相关研究。肖洪根和 Stephen L.J. Smith (2010)探讨了学术交流在应用 型旅游学术共同体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6。肖洪根(2011)以美国旅行与旅游研 究协会为例研究发现,学术交流和知识网络有助于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建设7。保 继刚、王宁等( 2013)围绕旅游知识共同体、旅游学术共同体等一系列问题展开 了对话和研讨8。张凌云、兰超英等( 2013)基于近十年旅游学术期刊论文的视 角对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格局进行了评价9。张凌云、齐飞等( 2014)对 近十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成果进行了 h 指数测度与评价10。张凌云等人(2014) 还出版了
12、文集旅游学术共同体研究11。宦震丹、王艳平等( 2014)以温泉旅 游为例研究了基于知识共同体的线索追踪法12。谢彦君( 2014)研究了旅游学术 共同体的自觉性问题13。李经龙、徐玉梅(2015)对 2004-2013年间在 ATR、JTR 和 TM 上刊文的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区域差异和综合排名进行了研究2。李经龙、3徐玉梅(2015)以 ATR JTR 和 TM 为例,通过大数据视角以及赋值的方法分别对中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格局和国际旅游学术共同体的格局及其动态变迁情况进行了研究14-16。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旅游学术共同体展开了研究, 但是鲜有学者探 究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机理。 作为
13、发展动力的探索, 形成机理分析具有重要的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只有熟悉了形成机理、 了解了发展轨迹, 才能更好地指导 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2. 香港理工大学旅游学术共同体发展历程香港理工大学学者在三大国际权威旅游期刊上刊文始于 1992 年,因此本文 选取了 1992-2014 年间发表在三大期刊上的所有的文献(研究报告、研究笔记、 会议记录、各种来往信件等不在统计之列) 。统计细则如下:一篇文章如果是单 一作者,计入该作者刊文一篇;一篇文章如果是 N 位作者合作,则第一作者计入 刊文一篇,其余 N-1 位作者计入参与 1 篇;对研究机构进行统计时,一篇文献如 果是单一作者,即计入
14、该作者所在研究机构刊文 1 篇;一篇文献如果是 N 位作者 合作,计入第一作者所在研究机构刊文 1 篇,其余 N-1 位合作者, 如果都来自不 同研究机构, 每个研究机构都计入参与 1 篇,如果有同一研究机构的 2 位以上学 者参与,则该研究机构统计时只能算参与 1 篇;文章以第一作者的刊文数量为衡 量国家或地区、 研究机构以及学者个人旅游研究实力排名的第一标准, 如果第一 作者的刊文数量相同,再比较参与者刊文数量。根据以上统计规则, 1992-2014 年全球各旅游研究机构的研究贡献如表 1 所 示。1979-1991 年是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研究的探索阶段,该 阶段没有学者在
15、三大国际权威期刊刊文。1992-1999 年是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研究 的参与阶段。该阶段香港理工大学学者在三大国际权威旅游期刊第一作者刊文15 篇, 位列第 9 名。 1992 年, R. J. Pine 博士在 Tourism Management 上发表 了题为 Towardsa useful measure of tourism activity at in dividual country level 的论 文17。自此香港理工大学的旅游研究逐步走进全球学术界的视野,其旅游研究开始崭露头角。在这一阶段,英国的萨里大学第一作者刊文23 篇,排名第一位,是香港理工大学第一作者刊文数量的1.5
16、3 倍。2000-2009 年是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研究的发展阶段。该阶段香港理工大学第一作者刊文61 篇,在全球旅游学术共同体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第一名。其第一作者刊文数量是排名第二位的澳大 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 1.69 倍, 遥遥领先于其他机构。 在这一阶段香港理工大学 的旅游研究实力迅速增强。2010-2014 年是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研究的巩固阶段。 在这一阶段第一作者刊文 48 篇,仍然排4名第一,其刊文数量是排名第二位的澳 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 1.33 倍。在这一阶段其旅游研究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和发展。表 1 1992-2014 年全球排名前 10 位的旅游学术共同体Tab.1 Th
17、e tourism scientific community of top ten research contribution from 1992-2014排名旅游学术共同体1992-1999旅游学术共同体2000-2009旅游学术共同体2010-2014第一作者刊文数量参与者刊文数量第一作者刊文数量参与者刊文数量第一作者刊文数量参与者刊文数量香港理工香港理工1萨里大学2310大学6130大学4844德州农工格里菲斯格里菲斯2大学2212大学367大学3610夏威夷大德州农工3学221大学3527萨里大学2321卡尔加里伯恩茅斯4大学220萨里大学2927大学1912格里菲斯世宗大学莫纳什大5
18、大学1812911学1611詹姆斯库本-古里昆士兰大6克大学164安大学233学167内华达大中佛罗里亚利桑那7学161达大学223州立大学1668威尔士大157伊利诺伊2013佛罗里达1512学大学大学香港理工新南威尔9154普渡大学1719145大学士大学滑铁卢大卡尔加里奥塔哥大10144177136学大学学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成立之初,由于缺乏对该领域的深入认识 和研究经验,旅游研究发展极其缓慢,旅游相关专业甚至被外界称为香港理工大 学濒临死亡的专业。但是经过不懈地努力,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有了质的转变。 2000 年,韩裔美国学者田桂成(Kaye Chon)教授被委任为酒店与旅
19、游管理学院 院长。在田桂成教授的带领下,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逐渐成长为世 界顶级的旅游学术共同体。该学院的旅游研究实力在不断超越其他旅游学术共同 体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自我超越。数据表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 1992-1999 年第一作者刊文 15 篇;而 2000-2009 年第一作者刊文达到 61 篇,是 前一阶段的 4.07 倍;2010-2014 年第一作者刊文 48 篇,仅仅五年的刊文数量就 超过1992-1999 年刊文数量的 3 倍。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香港理工大学的旅游 研究实力逐渐得5到了全球的认可。3.香港理工大学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机理香港理工大学是全球旅
20、游学术共同体中的佼佼者, 影响着国际旅游研究的整 体格局,其庞大的旅游研究实力得益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大致可以归结为以 下方面:3.1 旅游市场的推动力旅游市场的推动是旅游学术共同体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市场是瞬息万变 的,市场的发展为旅游学术共同体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为其提供了最前沿、 最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旅游学术共同体就是在不断剖析市场问题、解决市 场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香港理工大学坐落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不 仅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由贸易港口之一,而且还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风景优美,文化独特,素有“购物天堂”、“美食天堂”之美誉,每年吸引全球众多游 客赴港旅游18。19
21、79 年香港的游客人数只有 311.9 万19,2014 年赴港人数达到 2.9 亿人次。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酒店和餐饮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为香港 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旅游研究提供了契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诱发的 食、住、行、游、购、娱等问题为香港理工大学的旅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和研究方向, 推动了旅游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作为成功的旅游学术 共同体,明显受益于旅游市场的推动。3.2 学术领袖的凝聚力学术领袖的凝聚力是旅游学术共同体发展的内在因素, 主要体现在权威学者 自身的研究实力和学术影响力。 譬如,宋海岩教授在 1992-2014 年间在三大国际 权威旅游期刊刊文
22、31 篇, 是全球比较高产、 实力比较雄厚的旅游研究学者。 除 此之外宋海岩教授还担任 Journal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的主编、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2012 - 2013)的合作编辑、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lS (2008 - 2013)的副编辑、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9 至今)的资源编辑。 2010 年,宋海岩教授荣获国际酒店餐饮及 学术教育委员会颁发的“ John Wiley &a
23、mp; Sons 终身研究成就奖”,该奖是表彰毕生 致力于酒店及旅游业学术发展与研究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会员。 丰富的学术成果和 广泛的学术影响使宋海岩教授在过去的 20 年间成为国际旅游研究领域的领军人 物。另外,田桂成院长以参与者身份刊文 8 篇,也是实力较强的研究学者。 而且, 他还担任国6际期刊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lS及The 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的主编。2011 年,田桂 成教授还荣获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颁发的尤利
24、西斯奖, 该大奖被誉为 “旅游业 的诺贝尔奖”。这些学者以其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吸引了大量年轻有为的旅游 学者集聚在其周围。 因此,优秀的旅游学术共同体需要拥有旅游研究的领军人物, 以保证旅游学术共同体的长远发展,保障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3 学术交流的互动力旅游学术共同体之间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信息共享是促进其发展的一个重要 因素7。香港理工大学作为全球旅游学术共同体中的佼佼者,是旅游研究学者关 注的焦点。因此,众多的国际旅游学术会议倾向于在香港理工大学举办。譬如, 2014 年主办了第二届国际旅游教育与培训国际论坛; 201 3 年主办了世界旅游组 织知识网络座谈会和世界旅游组织
25、教育质量认证座谈会, 还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 举办了中国旅游及中国酒店品牌论坛; 2012 年主办了第 11 届亚太旅游研究生论 坛及国际会展博览高峰会; 2011 年主办了第 9 届亚太酒店餐饮及学术教育委员7会会议等,大量国际高端峰会的举办极大地方便了香港理工大学在校师生进行学 术交流,了解旅游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为其旅游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和新颖的视角。同时,Kaye Cho n、Haiya n So ng、Bob McKercher、Rob Law 等 著名的旅游学者也会经常被邀请出席在外地举办的国际旅游学术会议。国际旅游学术会议的举办或参与为旅游学术交流提供了更高端、更宽广的平
26、台。除此之外,香港理工大学旅游学者众多,每位学者的研究领域和专长各有千秋,外加广泛的国际交流为香港理工大学的旅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出现了旅游研究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现象。因此,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完善的知识网络。3.4 旅游学者的内生力2014 年,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共有来自全球世界各地的在职 员工 72 位。对 72 位学者的学位进行统计时,获得了 61 位学者的学位信息,其 中博士有 45 位,占总数的 73.77%;硕士 16 位,仅占 26.23%。较高的学位为其 学术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雄厚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学术视野。72
27、 位学者中人数最多的是助理教授,共 24 人;人数最少的是助教,仅有 6 人。助理教授及以上职 位的有 49人,其中教授 13 名、副教授 12 名。由此可见,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 旅游管理学院的学者职称较高,其学者自身的素质是其他旅游学术共同体难以匹 敌的。1992-2014 年,香港理工大学学者在三大国际权威旅游期刊刊文的作者共102 位,刊文 1 篇的有 82 位,占总数的 80.4%;刊文 2-5 篇的有 16 位,占总数 的 15.7%;刊文大于 5 篇的有 4 位,占总数的 3.9%。研究实力较强的学者如表 2 所示。其中排名第一的是 Bob McKercher 教授,第一作者共刊文
28、 18 篇;宋海岩 教授以第一作者刊文 8 篇排名第二位;Rob Law 教授则以第一作者刊文 7 篇、参 与者刊文 20 篇的数量排名第三位。这三位学者的旅游研究实力遥遥领先于其他 学者。表 2 1992-2014 年香港理工大学第一作者刊文数量大于1 篇的学者Tab.2 The scholars publishing at least one article of the first author The Hong Kongpolytechnic university排名作者第一作者刊文数量参与者刊文数量8Bob McKercher181192Haiyan Song8233Rob Law7
29、204Kam Hung705Hanqin Qiu Zhang576Steve Pan507Cathy H. C. Hsu448Terry Lam439J.S. Perry Hobson4110Carey Goh4011Norman Au3412Jin-Soo Lee3213Kevin K.F. Wong21014John Ap2515Karin Weber2316Vincent C. S. Heung2116Simon Wong2118Julian K. Ayeh2018Dan Wang20以上研究表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具有较强的旅游研究实 力。该学院不仅具有数目庞大的学者数量,
30、而且每位学者的研究实力和个人能 力都很强,并且学者们除了拥有学术领域的个人荣誉感之外,还具有较强的团 队荣誉感以及对组织的奉献精神,这就为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 物质和精神基础。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众多的旅游研究学者和雄 厚的旅游研究实力为其旅游研究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5 旅游研究的国际化学者的海外求学和任职经历为旅游研究提供了国际化的视野和较高的研究 平台,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表3 呈现的是 2014 年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 52 位具有完整求学和任职经历的教职工信息。其中具有他国求学或任职经历的学者有47 位,占总数的 90
31、.4%;本土学者、单一求学或任职经历的学者只有5 位,占 9.6%。因此,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学者的国际化水平很高。表 3 2014 年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在职教职工的求学及任职经历Tab.3 Scholars oversea education and office experience in 2014 from School of Hotel &Tourism Managemen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第一作者参与者学者姓名刊文数10Bob McKercher1811澳大利亚、加拿大澳大利亚、加拿大Haiya
32、n Song823中国大陆、英国中国大陆、英国Rob Law720加拿大加拿大、美国Kam Hung70中国香港、美国加拿大Hanqin Qiu57中国大陆、加拿大、英国美国、中国大陆Steve Pan50中国台湾、新西兰中国台湾Cathy Hsu44中国台湾、美国美国、中国大陆Norman Au34美国、英国、中国香港英国Jinsoo Lee32韩国、美国美国Karin Weber23澳大利亚、美国澳大利亚Honggen Xiao12中国大陆、加拿大、美国中国大陆、日本、加拿大Mimi Li12中国大陆、加拿大、美国美国、中国大陆Barry Mak11中国香港、英国中国香港、瑞士Eric C
33、han11中国香港、澳大利亚、英国中国大陆、中国香港Ada Lo11美国中国大陆、美国Sam Kim10韩国、美国、中国香港韩国Kaye Chon08韩国、美国中国大陆、美国、法国等Basak Denizci Guillet03土耳其、美国、中国香港土耳其、美国Brian King03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Henry Tsai02中国台湾、美国中国台湾、美国Andrew Chan02中国香港、美国、英国中国香港、美国Deniz Kucukusta01土耳其美国Stephen Pratt01澳大利亚、英国斐济、澳大利亚、美国Raymond Kwong00中国香港、美国台湾、缅甸、中
34、国香港Metin Kozak00土耳其、英国、比利时比利时、泰国、土耳其等Amy Chan00中国香港美国、中国大陆Jackie Chan00中国香港中国大陆、美国Wilco Chan00英国、中国香港中国大陆、英国Shuo Wang00中国大陆、英国、美国美国、中国大陆YongHee Kim00韩国、美国韩国、美国Suna Lee00韩国、美国美国Pearl Lin00美国、英国中国台湾、英国、韩国Zhaoping (George) Liu00中国大陆、美国中国大陆、美国Markus Schuckert00德国、奥地利瑞士、德国、奥地利Wantanee Suntikul00英国、德国中国澳门
35、Vincent Tung00加拿大加拿大Sylvester Yeung00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Alan Wong00中国香港、澳大利亚、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Watson Baldwin00美国美国Martin Richard Bugler00新西兰新西兰、中国香港Bella Chan00美国、法国、中国香港美国、法国、中国香港11Tiffany Cheng00美国、中国香港美国、中国香港Charles Chu00英国、中国香港英国、法国、印度尼西亚等Clare Fung00中国香港中国香港Karen Kwan00加拿大加拿大、中国香港Chloe Lau00新西兰、美国新西兰、美国、中国大
36、陆等Loretta Pang00中国香港中国香港Ryan Smith00美国美国、韩国Jonathan Sutton00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等Anne Tang00中国香港中国香港Alice To00英国、中国香港英国Joey Wu00中国香港日本、美国、中国香港注:表中原始数据来自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网站员工介绍,表格由笔者整理而来。如表 3 所示,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大部分学者不仅具有他国的 求学经历,而且还具有丰富的从教经验或社会阅历。以宋海岩教授为例,他在求学经历上具有较强的国际化视野, 本科就学于中国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和博士更 是远赴英国格
37、拉斯哥苏格兰大学求学,从而对不同国家的旅游研究具有较深入的 认识,为其旅游研究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宋海岩教授还曾在至少 4 所不同的旅游院校就职,执教经验极其丰富。这样的求学或工作经历为旅 游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而在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 管理学院有类似求学或执教经历的学者至少还有 50 位,这些学者为旅游研究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一个成功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具 有国际化视野的学者。3.6 旅游研究的协同化协同化,即团队合作,是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必备手段之一。这里 所谓的团队合作不仅指本学校内部教授与学生的合作、教授与教授的
38、合作,而且还指不同院校的教授或学者之间的合作。 不同学者擅长的研究领域有所不同, 而 每位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都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这种教授与教授的合作、不同院校的教授或学者之间的合作为旅游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也开拓了旅游研究的新领域,为旅游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同时为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 成提供了条件。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成功与国内外广泛的团队合作是分不 开的。 在 1992-2014年刊载在 ATR JTR 和 TM 上的文献中,单一学者完成的文献 只有 14 篇,占总数的 7.3%;多位作者合作的文献有 179 篇,占总数的 92.7%。 其中,校内学者的合作有 53
39、 篇,占 27.5%;国内校外合作有 25 篇,占总数的 8.8%; 国际校外合作的文献有 101 篇,占总数的 56.4%。多位学者合作的文献占据较大 比例,可见旅游研究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一定要注12意协 同创新,加强与校内外、国内外各类学者的合作, 通过头脑风暴, 实现新的跨越。 3.7 理论实践的一体化特殊、实用的办学方式也促进了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发展。 该学院采取的是产、学、 研一体化的办学方式。 其毕业生不仅掌握了权威的理论 知识、而且还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香港理工大学为进一步推动其酒店与旅游管理
40、学院的发展及配合本港与 亚洲区旅游业的需求, 兴建了设备多元化的教研酒店唯港荟。唯港荟于 2011 年开业, 体现了全新的综合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 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 创意思维与创新能力。 唯港荟所座落的大楼同时是酒店与旅游管理学 院的校舍、理大教职员宿舍、研究及资源中心,以及学院及行政办公室,并已成 为尖东的新地标。 新大楼亦配备一系列教学及研究设施,包括吕志和酒店及旅游 资源中心、Samsung 旅游及酒店数码科技研究室、Bistro 培训餐厅及Vnoteca Lab 品酒室。开业以来,先后荣获“2011 年最佳商务酒店”、“2011 年豪华酒店”、 2012 和 20
41、13 年连获“中国首 25 间最佳酒店及最佳服务酒店” ,2013 年更是获得了联 合国世界旅游大奖尤利西斯奖, 唯港荟的成功将进一步巩固学院作为世界级 旅游学府的领导地位。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双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且 还有助于教师科研理论的升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科研成果更加 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旅游学术 共同体的发展。3.8 生活工作的均衡化 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也受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综合影响。首先,城市区位良好。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是全球
42、最安全、富裕、繁华的地区 之一,也是国际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 经济自由度指数居世界首位。 其次, 教师待遇优越。 香港 8 大院校师资方面一直竞争激烈, 为留住优秀的学者各院校 近年来不惜步步加薪挽留人才,年薪达 180 万港元或以上的教职员人数, 2012 年多达 807 人。在各大院校的最高薪酬级别中,薪酬最高的为香港理工大学,达 到 570 万港元至 585 万港元20。香港特区政府审计署 2011 年发表的报告指出,香港的大学讲座教授薪酬比英国高四成一, 比美国同行年薪高一成六至三成。 再 次,香港的低税率及简单税制也是很多人申请赴港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香港 以地域为征收税项
43、的基础,只对来自香港的利润及收入征税。 与内地情形不同,香港不设增值税和营业税, 主要直接税是利得税 (企业所得税) 、薪俸税(个人 所得税)和物业税。第四,发展平台较高。早在 1999 年,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 旅游管理学院就被世界旅游组织指定为全球十六家认可的教育及培训中心之一, 成为亚洲首家获此殊荣的学院; 2000 年又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的教学质量认证; 2002 年成为国际旅游业硏究学院全球总部兼秘书处; 2003 年获得国际旅游业教 育者协会颁发的最佳教育学府大奖。13学院高端的研究平台吸引了大批年轻学者集 聚于此。第五,科研项目较多。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酒店和旅游业的发展,对 于发
44、展的瓶颈、发展的方向、 发展的战略等旅游命题必须委托科研机构完成, 而 香港的旅游院校较少, 其他院校研究实力又十分薄弱, 从而使得香港理工大学的 旅游学术共同体能够获得大量的科研项目。 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为 香港理工大学的旅游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是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 外部因素。4. 结论与启示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 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取决于众多因素。 旅游市场 的推动力是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的根本因素, 也是推动其发展的巨大动力; 学术 领袖的凝聚力决定着旅游学术共同体自身的规模和影响力; 学术交流的互动力则 为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交流平台;
45、旅游学者的内生力 是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同时也决定着旅游学术共同体整体实 力的强弱;而旅游研究的国际化、 协同化、 理论实践的一体化则是旅游学术共同 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最后,生活工作的均衡化则是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和 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研究表明, 这些因素都为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 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 我国的旅游学术共同体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与国际成熟的旅游学 术共同体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 由于我国旅游发展较晚, 旅游学术共同体发展也 处在初级状态。目前, 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还具有国际化水平不高、 成员之间协 作范围窄小、实践性不高、政策制度局限较多等
46、问题。通过以上研究,可以为我 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四点建议:首先, 加强旅游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旅 游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主要体现在学者的国际化水平上。 学者的国际化水平决定了 学者的视野和研究深度。国际化水平越高,越有机会提升自己的旅游研究能力。 我国的旅游学术共同体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想方设法引进国外学者来华 执教,而且还要鼓励国内的学者积极到国外访学,开阔自己的视野。 这方面的支 持不仅仅是政策上的支持,更应该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以消除学者的后顾之忧。 其次,要注重旅游研究的协同化。 旅游研究的协同化主要体现在团队合作上。 团 队合作不仅指校内学者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还指学生与学生之
47、间的合作、 学者与 学者之间的合作、本校学者与外校学者之间的合作。我国目前师门观念浓厚, 在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实力的提升。 具有相同兴趣的学生如果属 于不同师门, 则两者之间很难进行合作。 如果学生对导师以外的其他老师的研究 方向感兴趣, 要想和这位老师共同开展学术研究也困难重重。 教授与教授之间有 一定程度的合作, 但是合作完成的学术成果并不多。 而本校学者与外校学者的合 作则少之又少,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 为我国旅游学术共同 体的协同创新提供条件。再次, 加强理论实践的一体化。 知识只有应用到实践当 中才能促14进生产力的发展。目前, 我国的旅游研究还
48、比较空泛, 对现实问题的分 析和对实践操作的指导略显乏力, 阻碍了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跨越发展。 开发 适合我国旅游学者教研的工作模式、 建设特色旅游研究实践基地、增加学术共同 体成员实践机会迫在眉睫。 最后,反思我国的档案机制,院校流动困难。 在 ATR、 JTR 和 TM 上刊文的香港理工大学学者有 102 位,而 2014 年仍在该学院执教的学 者只有 30 位,那么其他 72 位学者已经离职。 灵活的档案机制为香港理工大学吸 引更多的优秀学者提供了便利。 我国也应该效仿香港理工大学建立这种灵活的档 案机制, 为引进国外学者、 促进国内学者的流动创造条件, 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 旅游学术共
49、同体的发展。参考文献1Jogaratnam, G., Chon, K., McCleary, K., Mena, M., & Yoo, J. An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contributors to threemajor academic tourism journals: 1992 -2001J. Tourism Management.2005,26(5):641-648.2Jinglong Li,Yumei Xu. Author analyses of tourism research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Based on ATR, JTR andTM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5 ,13(1) :1-6.3Sheldon, J. P. An authorship analysis of tourism researchJ. Annals of Tourism 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财务管理与银行服务的整合
- 区块链未来科技的核心驱动力
- 公司前台接待工作总结模版
- 浅昏迷的临床护理
- 先天性脑积水的临床护理
- 医疗安全教育在血透室中的实施策略
- 代发维修票合同范例
- 临沂电动车买卖合同范例
- 个人承诺协议合同范例
- 医务人员的伦理素养与法律意识
- 《光纤激光切割技术》课件
- 2024年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2025衡水市武强县辅警考试试卷真题
-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件各章节内容-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 山西省太原市2025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东广州中物储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三语作文模拟题分析+材料+范文:关心人本身应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 2025中考二轮专题复习:古诗文主题默写汇编(2)(含答案)
- 海外安保面试题及答案
- 长城汽车2025人才测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