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为什么失去魅力》读后感_第1页
《语文为什么失去魅力》读后感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为什么失去魅力读后 感 语文为什么失去魅力读后感 李振村)的文章,从字里行间似乎又触摸到这一颗热滚滚的教 育之心。跟村长有过几面之缘,这是一个人让人不得不佩服的人, 村长的睿智、村长惊人的记忆力、村长的才气、村长的可爱一切 的一切,都归于两个字:热爱!他热爱教育,使命感强,追寻真 正的教育,推广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成果。从他的文章中,我得到 更多的力量,不断完善我的教育教学实践。 今天读语文为什么失去魅力,让我深思: 面对这一主题,沉思良久,我忽然想到:什么时候,我们的 语文变得没有魅力了呢? 你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2、风一更,雪一 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 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这亘古不变的乡愁不就是语文吗? 语文原本就是如此令人魂牵梦绕、夜难成寐的啊,她怎么会没有 魅力了呢? 你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 年头,空悲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 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千 古奔涌的爱国情怀不就是语文吗?语文原本就是这样令人热血沸 腾、慷慨激昂的啊,她怎么会没有魅力了呢? 你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野旷天低 树,风清月

3、近人这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不就是语文吗?语文就是这 样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啊,她怎么会没有魅力了呢? 你看,就连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 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寻常村居风光中,也流溢 着让人感动的语文;就连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的民 俗节日中,也饱含着让人温暖的语文;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温暖、 让我们感受人间真情的语文怎么会没有魅力了呢? 你看,老庄孔子教给我们人生的智慧,李白苏轼陶冶我们豪 放的性情,曹雪芹让我们体味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柏拉图、苏 格拉底、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歌德、爱因斯坦为我们的心田播 撒下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科学和理性的种子这都是语

4、文啊! 她让我们突破时空的阻隔,与今古圣贤对话,和中外精英交流, 语文怎么会没有魅力了呢? 原来,不是语文没有了魅力,而是我们的语文教育阉割了语 文,让语文成为一只风干的丝瓜,失去了生命的光泽和弹性,失 去了自然的绿色和气息,于是,语文在不知不觉间死掉了,或者 说接近死掉了 我们曾经用政治说教代替了美丽的语文,万岁斗争是一个时 代里语文世界最流行的语词,语文因此变得粗暴凌厉、面目可憎; 我们曾经用分析解剖代替了语文,段落大意、主题思想成了 语文的全部,语文因此变得枯燥无味,令人厌倦; 我们曾经用五花八门的训练、测试代替了语文,语文因此而 成为学生不堪忍受的精神负担; 我们曾经用多媒体、用网络、

5、用图画、用音乐来演绎语文, 语文因此而失去了文字的纯洁和思想的厚度,变得非驴非马,莫 名其妙 正是这些非语文,让语文失去了她原本的魅力,让语文的学 习味同嚼蜡。 现在,在美丽的太湖之滨,一位年轻的小学语文老师,提出 了魅力语文的概念。他在教育理念上努力追求语文教育的真谛, 让自己的教学思想对接语文的学科之魂;他在课堂上努力追求天 然本色的教学艺术,引领孩子们用自己纯洁的心灵去触摸语言文 字内在的诗情和画意;他在文章着作中充分论述语文的魅力,试 图影响更多老师探讨语文的魅力;他在演讲报告中大声疾呼:让 小学语文充满魅力 我们真是感到发自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啊:一位年轻的老师, 面对着如此博大纷繁、群

6、雄并起的语文教育世界,勇敢地亮出自 己的旗帜,果断地迈开探索的步伐,我们感受到一种新鲜的气息 扑面而来。 变化,就这样开始了! 有人赞赏,也必然有人不屑甚至反对,但不管我们持一种什 么样的态度,我们都应当呵护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因为,正是 有了一代代这样的探索者,世界,才有了今日的精彩和热闹。 我们还无法预测这位年轻人会在魅力语文的路上走多远,无 法预测魅力语文这枚石子会在语文教育的海洋里留下什么样的涟 漪,但这都不妨碍我们记住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强洪权。 强洪权,这个名字我还是第一次接触,我关注的还是村长所 谈到的语文教学的问题。其实,我现在也是非常的矛盾的,在应 试跟语文的美好之间挣扎。譬如,一篇很好的文章,当我们真正 沉浸进去的时候,会被文字所描绘的种种情感所感动,会陶醉到 文字的美妙中,心中往往会感叹:写得多美呀!说得多好呀所以, 村长文章前面所举的一系列的例子,就是对这种美好情感体验的 诠释。 可是,现在我们面对一篇好文章,会怎么样做呢?真的是拿 分析、判断的态度去隔离这份美好的:这是比喻句、这是拟人句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考试要考呀,如果不多做练习,学生印象 不深,考试的时候就不一定会做对了。这样的练习多了,孩子们 就养成了这样的割裂思维,面对一篇好的文章,他们是去做判断 的,不是去感受的,呜呼! 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