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doc_第1页
古诗词赏析doc_第2页
古诗词赏析doc_第3页
古诗词赏析doc_第4页
古诗词赏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词赏析精华版一、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注释淮(huái):扬州。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潇湘(xio xing):指今湖南一带。杨花:柳絮。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

2、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赏析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画面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

3、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

4、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

5、添了咏叹的情味。练习题    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答: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答:3、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   地点:4、这首诗通过哪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B、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C、“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D、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6

6、、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参考答案】1、词语:愁(愁杀)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2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3、春天   扬子江边的渡口4、通过“杨花”、“风笛”、“离亭”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5、D6、“风笛”和“晚亭”是象征别离的意象,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2、 虞美人 ·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注: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

7、、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的名篇之一。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

8、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壮年听雨在客舟了。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

9、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一任”实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1、“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2、这首词按照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3、“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10、     僧庐听雨: 答案:1、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2、时间;心情(或感情)3、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4、欢乐  失意  无奈;   三、东 坡苏 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

11、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 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

12、、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时间和精力独享这胜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

13、不是言情,寓情于景,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3、 诗歌的前两句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的环境特点。4、 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表现了作

14、者行走时的愉悦和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3、 清幽、宁静4、 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四、田舍 范成大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注释】 田舍:农家。 筑圃:修筑打谷场。 菁:水草。 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语译】大家呼唤着扛着锄头出了村庄,匆匆忙忙地修筑着打谷场。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斜阳中一群群鸟雀喳喳叫得忙。远远的村中传来阵阵笑语,炊烟袅袅;田野上林木与野草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今年真是个高兴的年头,一望无际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黄。【赏析】这是首写农家生活的五律,重点描绘秋收前的片段。诗以

15、欢快的节奏开始,说农民们互相呼唤着,拿起锄头,忙忙碌碌地赶着修筑打谷场。秋收是农民一年的寄托所在,从起首两句,人们马上可以感受到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以下,诗忽然掉开,不写筑场打谷事,转说小孩子睡在落叶上玩耍,鸟雀在斜阳下热闹地飞鸣,远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原野中草木发出浓郁的香气。这两联,着力对农村作描写,落叶、鸟雀及野景都点明节令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写小孩子无忧无虑地玩,从侧面反映了大人们忙于准备秋收的喜悦。鸟雀到了傍晚,总是成群地在稻田上空飞翔啄食,“鸟雀噪斜阳”不是经历过的人写不出来。作者选录的每一幅场景,都带有欢乐气息在内,于是诗出齐尾联,不再傍写,直接说明今年真快乐,田野里的稻子一

16、片金黄,像云彩一般,一直铺到与天相连,丰收已经在望了。这样,通过末联的明点,前数联所表现的欢快都得到了落实。这首诗,首尾呼应,中间采用了几组跳跃性的镜头,忽写筑场,忽写儿童,忽写鸟雀,忽写村庄,看似各自为政,不相统属,而以“丰收”这条线作感情上的贯穿,烘托点染出一派庆祝丰收的喜悦景象,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1:全诗洋溢着一种 “  ” 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 小题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答案:1、“乐”或“乐哉”。2、小孩子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欢。&#

17、160; 五、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鉴赏编辑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开头四句,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

18、。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得多么惬意。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因此,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以此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答案:1、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六、柳枝词 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

19、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1、诗中将无形的愁思具体化,并表现出愁思很多的一个字是,作者埋怨船“不管烟波与风雨”都要出发,“烟波与风雨”既指自然现象,也指2、 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载将离恨过江南”一句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一句是怎么表现诗人情感的?)4、“春潭”是水,自然无法“系”住,那么画舸到底“系”的是什么?请联系全诗,分析这样写的好处。5、“烟波与风雨”、“载”对表达诗人的“离恨”分别有什么作用?6、本诗诗眼是什么?首句是怎么表现诗眼的?答案:1、载、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2、这首诗抒发了离愁别恨。前两句通过“春潭”“系”住“画舸”

20、、主客借酒浇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通过“风雨”、“烟波”表现了离恨之苦。3、将离恨拟人化,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载”之物,把无形的离恨写成有体积,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仿佛可看到诗人含泪目送征帆远去,“离恨”所具有的沉重的分量,就沉甸甸地压在人们心头4、系的是离别之情。画船系在柳树上也牵系着离情,化抽象为形象。5、“烟波与风雨”写行人航程浩渺,路多艰难,表现诗人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以此烘托离恨之浓;“载”字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离恨成了可载之物,写出了心头离恨的沉重,形象可感,富有创意。6、离恨。炼字  “系”暗含“柳枝”的题意,因此船也就与赠别之情相连

21、,含蓄地抒发了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宁静优美的画面恰恰表达了诗人心中面对离别的万般不舍。(选择一点回答即可)【作者】     郑文宝,字仲贤,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出生在南唐镇海将军节府使郑彦华之家,少时聪颖好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历官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世称郑兵部。他不仅是位勤政爱民的好官,而且是位多才多艺的诗人。他以诗名世,又善篆书、工鼓琴,对军事也颇熟练。一生著书甚丰,有文集30卷,谈苑20卷;另有江表志3卷、南唐近事1卷行于世。【赏析】       这是首诗味隽永,意境优美,情致深婉的佳作。送别诗的风流早已被唐人占尽,但这一首确实是可以和唐人比美。蔡宽夫诗话说郑文宝的诗“须在王摩诘伯仲之间,刘禹锡、杜牧之不足多也。”尽管这一评价有夸大其词之嫌,但还是有些道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