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乡 民 俗探秘_第1页
家 乡 民 俗探秘_第2页
家 乡 民 俗探秘_第3页
家 乡 民 俗探秘_第4页
家 乡 民 俗探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综合实践案例:家 乡 民 俗 探 秘丹麻寺小学 李广菊 活动背景1, 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信息化的普及,科技的日新月异,生活方式的高速运转,对人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公民应是认知,情感,行为和谐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人.2, 教育现状的需要.长期以来,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死板的接受方法,使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传统教育对活动课程不够重视,使学生远离社会,缺少了解,适应,参与社会的机会.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或得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3, 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课程改

2、革方案确立了研究性课程的地位.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制订的新课程计划,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全面发展.4, 本地资源的背景.我校置身于城市边缘,家乡众多的民俗风情给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学校很好的教育资源.活动目标1, 情感态度:开发具有家乡特色的民俗文化教育资源,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亲近家乡民俗,喜爱家乡民俗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良好品德.2, 过程和方法: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组织活动,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体现"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体"这个理念.3, 知识和能力: 培养他们组

3、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学生分析本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者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有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热情,已初步具备收集信息的能力。活动分析整个活动共分四个阶段实施:1,活动准备阶段;2,调查研究阶段;3汇报交流阶段;4,成果展示阶段.计划用时共五周时间.活动流程一: 活动准备.1,知识技能的准备.由教师介绍访问的礼仪和交际技巧,调查计划和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调查研究过程中的注意点.2,明确活动的意向.学生集体讨论,成立四个活动小组,明确本次活动的意义,方式,初步调查的对象和内容.二: 调查研究.1, 各小组分头搜集信息.采访组: 发放调

4、查问卷,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本地的民俗及其变迁情况.考察组:走村串巷,实地考察家乡的民俗文化.查阅组:到图书馆,新华书店 ,搜查翻阅家乡民俗文化的资料.网络组:通过上网的方式,下载一些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信息.2, 整理搜集的信息.学生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搜集的信息是繁多且杂乱的,因此,要求学生学会对信息的筛选,分析,汇总,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可以写介绍文章,可以用照相机摄影,可以画画,各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运用语文,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技能来整理信息.三,汇报交流.(一)激发情感,导入活动.师:同学们,我们金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漫长的岁

5、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传承数千年的民俗.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在不断地演化,许多民俗事象逐渐消失了,但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明仍然是有用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芜取精,义不容辞地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遗产.同学们,我们已经利用了四周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家乡民俗文化资料,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二)小组交流.1, 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交流自己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获得的成果以及活动的感受.(1) 采访组:时间:2013年5月15日 地点:学生家 采访对象:学生的爷爷奶奶

6、 主题:民俗的变化过程:学生问:"爷爷奶奶,马上要过春节了,请你们为我们介绍一下你们小时侯的春节和今天比,在风俗习惯上有了哪些变化,好吗 "奶奶:比如拜年,以前是必须要由家长领着全家人到亲戚朋友家拜访的,现在和全国一样,很多小青年习惯了打电话,发短信,寄贺年卡的方式."爷爷:"本来传统的送灶神的仪式相当复杂,要有一整套的程序.比如要用糖元宝作供品,好让灶神上天多说些好话.祭结束后,还要用糖元宝糊住灶膛,口中还要念,"元宝滚回来啦,元宝滚回来啦".今天大家都改用煤气灶了,送灶神的仪式我看迟早要看不见了."奶奶:"从前

7、在大年初一要祭井,我们称井神为'井泉童子'.这一天,他们会在井上用匾放上供品,祭祀过后,还要封井,让辛苦了一年的这口井也休息几天.但是现在,自来水已经普及了,吃水也用不着靠'井泉童子'了,人们也想不到去祭祀它.学生:"除了春节习俗发生了变化,奶奶你再说说还有哪些习俗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奶奶:"例如中秋节 ,我们就要'斋月亮'.晚上,家家放一个供桌在月亮下,供上瓜果及月饼等.焚香点烛,祝愿来年平安如意.今天这样做的已经找不到几个人了."学生:"那么,你们对于这些变化是怎么看的呢 " 奶奶

8、:"还是以前好呀,有了那些风俗可真热闹啊,现在变得冷冷清清的."爷爷:"我倒不这样认为,以前的风俗中有部分是封建迷信,时代在变,风俗也会变的,只是有些好的风俗习惯应该保留下来.学生:"今天我们的收获真不小,谢谢爷爷奶奶!"(2) 考察组:A居住风俗:民居的建造过程中十分讲究吉利,从选地,选材,择日, 立柱,上梁到落成庆贺均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如选日要请"阴阳师"定适宜动土的日期.上梁时选择吉日,梁上张贴横批,两边栋柱贴对联,上梁时喊"上梁,大吉大利",鞭炮齐鸣,边唱"上梁歌 ", 上好后

9、将馒头,糖果,红枣等往下抛.房子建好后,往往在墙门上画一些辟邪的图画,有的还建刻有历史故事和植物图案的砖刻门楼.B. 生育习俗:在妇女怀孕期间,普遍存在着诸如判断婴儿性别的传统 经验,孕妇保健的惯例,催生举动,送礼庆贺,取乳名 ,以及庆贺满月,百日,周岁等礼仪.C.岁时节日风俗:春节,广义指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几乎天天有欢庆活动.元霄节又称"上元节",期间家家吃汤圆."清明节"踏青祭祖.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吃各色粽子,.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赏月,吃月饼.农历九月初九"重阳 节"

10、,人们登高赏菊,吃重阳糕.正月廿四打扫全家,祭灶王爷.除夕晚上贴春联,换门神,祭祖,吃年夜饭. D.服饰习俗:乡地区的妇女早时喜穿中式大襟,花布衣衫,喜欢包头,包头是各色方巾.F.嫁娶习俗:主要表现在婚姻观念,婚姻形式,婚姻礼仪和离婚制度 上.婚姻程序的第一阶段是围绕男女双方家族进行行聘订婚","送礼"等仪式.第二阶段以"请期",也称"送道日"开始,然后"铺床","出嫁","拜堂","闹洞房". 第三阶段于婚后进厨房。G. 寿诞习俗 :一般60岁

11、以下叫"做生日",60岁以上称"寿 辰",.(3) 查阅组:学生制作资料卡片.(4) 网络组:学生传阅复印资料.2.组内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三)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评选最佳小组及"调查研究之星".活动情况评价表小组名称自评互评总评采访组考察组查阅组网络组等第及标准5个A以上为优,3 至5个A为合格,3个A以下为不合格.善于思考a.能积极思考,小组活动中能经常出谋划策b.尚能积极思考,小组活动中有时能出谋划策c.不能积极思考,不能为小组活动出谋划策积极发言a.能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b.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c.不能提出自己的看

12、法与见解团结协作a.能与同组成员相互配合,相互协作b.尚能与同组成员相互配合,相互协作c.不能与同组成员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完成任务a.能按时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b.尚能按时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c.不能按时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参与实践a.能积极参加小组的实践活动b.尚能积极参加小组的实践活动c.不能积极参加小组的实践活动收集信息a.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b.会通过几种途径收集信息c.收集信息的途径单一结果表达a.能正确,流畅地用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达研究的结果b.尚能正确,流畅地用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达研究的结果c.不能正确,流畅地用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达研究的结果耐心倾听a.能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b.尚能认真

13、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c.不能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自评结果:_互评结果_班级_ 自评人 _互评组_(四)参观活动.参观五月十三庙会. (五)总结升华.我们家乡,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民俗丰富.我们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民俗资源,为保护我们家乡的民俗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四.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可让学生成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1.通过制作展示牌,展示资料图片,在校园内展览.2.撰写文章(小论文,调查报告,记叙文等),教师要积极向有关报刊推荐.3.制作"走近家乡民俗"网页,上校园网.活动反思"学生是活动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教师万不可越俎代庖,一手包办.1.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仅仅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 教师在指导中要悉心,耐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和学生一起进行阶段小结,重新调整规划和实施下一步的活动,使活动有可操作性,有实效地开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以过程为主,以鼓励为主,让我们的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