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水系规划滨水区城市设计导则_第1页
佛山水系规划滨水区城市设计导则_第2页
佛山水系规划滨水区城市设计导则_第3页
佛山水系规划滨水区城市设计导则_第4页
佛山水系规划滨水区城市设计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佛山市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指引Urban Design Guideline of Waterfront, Foshan 2008-01第一章 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总则 佛山市城市水系规划及重点区域水系详细规划 华南理工大学Integration Planning Urban Water System, Fosha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4第一章 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总则1.1 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00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4. 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5. 防洪标准(GB502019

2、4)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7. 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8. 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9.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 佛山市围内主干河涌管理暂行规定1.2 目标1.2.1 充分兼顾水体、驳岸和滨水空间三个层面的功能协调,使三层面的功能配置相得益彰,形成完善合理的水系空间体系。1.2.2 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尊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结合城市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生态特征,因地制宜,确保水系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1.2.3 体现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展现和塑造,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空间景观。1.3 原则1.3.1 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城

3、市中的河流与其它自然水体,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城市设计中首先必须遵循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原则,充分发挥河流对城市环境的生态功效。1) 保护现有河网,适当恢复被覆盖的河流,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实现河网水体的互通性,减少盲端式河涌,并与城市绿网形成整体连续的生态廊道。全市域范围内宜保证10%水面率,重点区域河网密度宜更高。2) 采用有效方式保证水质与水量,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3) 保持多类型的复合生境,维持滨水地区植物生境与动物栖息地的质量,尤其是关注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4) 采用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建设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5) 加强生态系统的循环与再生功能,加强雨水

4、的收集循环再用;6) 保护水面斑块,建立人造湿地。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改造,结合环境工程技术,综合利用不同湿地单元的净化功能,形成具有高效净化功能和适应性的人造湿地。1.3.2 人性化设计原则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敞空间,应得到充分利用,以满足市民丰富多样的使用需求。1) 保证城市滨水区的“公共性”,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随意侵占河岸空间;市区内的河流应至少在河道的一侧设立安全、连续的沿河步行系统;2) 满足市民亲水性需求,保证通向河边的道路有足够的密度,尤其是对于市区内的重要河流,宜保持间隔300米左右设与河流垂直的道路,并增强道路的引导性;保证足够的视线通廊使人们在城市中容易看到水体;3) 宜控

5、制平行并紧贴河流的机动车道宽度,以保证车速不会过快,方便前往水边的行人穿越,且与河流的宽度不会形成太大的悬殊;4) 合理的组织水上公共交通和游览,可在适当的河段恢复轮渡。1.3.3 景观多样性设计原则1) 沿河展开的城市界面,在一定范围内应有连贯性,同时有一定的高低变化,防止长距离内过于单调统一。2) 保护滨水的传统聚落、历史建筑,深入挖掘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将其整合到城市设计中,充分展示具有岭南传统水乡特色的人文景观。3) 充分利用桥梁、沿河绿带、滨水广场、河流拐弯或交汇处等重要节点空间,创造形式优美的,具有地标意义的公共空间。1.4 对象及分类1.4.1 在佛山市域内进行与河流及其滨水区相

6、关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时应遵循本设计指引。1.4.2 本指引主要是对佛山市内的内河涌及指定的外江河段制定的详细规划设计指引。其它河段与水体可参考本指引的规定。1.4.3 根据河流的流经地带的规划功能和宽度,把本城市设计指引所针对的河流进行分类,如表11。对不同类型的河段,应采取各自不同的对策和设计方法,以加强指引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表1-1:滨水区分类流经区域宽度/内容范畴界定及设计原则城镇段景观型小于10m即流经佛山“25”组团及各镇镇区的内河涌。该区域人口密度大,建设压力大,河流受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不平衡,文化与历史资源集中。应强调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满

7、足人们亲水的心理需求。1030m大于30m生产型港口、工业岸线乡村段小于10m即流经市内各乡村居民点的内河涌。该区域人口密集度低,传统风貌保存较好。但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开发强度日渐增加。水体污染不断加剧且较难改善。应强调景观的生态化,突出岭南传统风貌,促进农业生态化的发展。1030m大于30m郊野段小于10m即流经市内非居民点区域内的内河涌。该区域人工干预较小,自然环境及水质较好。缺乏综合的生态规划,生态环境脆弱。应强调生态化的设计原则。大于10m备注:外江流经城市的河段,包括:东平水道“澜石-登洲头”,容桂水道“容奇板沙尾”, 西江“官棠高明河口”, 北江“老鸦洲南沙洲”, 西江“河清船闸

8、甘竹岛”, 雅瑶水道/水口水道“大冲广州珠江西桥”,佛山水道,顺德水道“西樵南庄”,吉利涌,平洲水道,其设计指引均宜参照内河涌城市段的设计指引进行规划设计;其它河段可视具体情况,参考各分类指引进行设计。1.4.4 在对佛山市城市水系规划划定的水系重点区域及节点进行滨水区设计时,参考第三章佛山市水系重点区域滨水区城市设计指引。1.5 术语1.5.1 “河涌”:根据佛山市城市水系规划,佛山市内的河流分为“外江”与“内河涌”两大类。根据佛山市主干内河涌综合整治规划中的统计所得,本指引将重点针对内河涌中的245条主干内河涌、492条支干河涌、和2065条支涌的滨水地区给予相应的城市设计指引。1.5.2

9、 “滨水区”:一般是指水域与陆域相接的具有一定范围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本指引主要针对从内河流边缘起,至沿河的第一条城市道路(不包括河堤路)范围内的陆域空间,给予较详尽的城市设计指引和要求,其它地表水体可以此为参考。1.5.3 “水系重点区域”主要包括:“2+5”组团新的毗邻外江的中心区、重要湿地、基塘农业和生态农业区域、重要水库、流经组团和镇区中心的生活性主干内河涌和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河段六大类型。 佛山市水系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指引Urban Design Guideline of Waterfront, Foshan 2008-01第二章 滨水区域城市设计细则 佛山

10、市城市水系规划及重点区域水系详细规划 华南理工大学Integration Planning Urban Water System, Fosha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37第二章 滨水区域城市设计细则2.1 滨水区规划范围划分沿水的陆域空间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由水体向外依次为河岸区、滨水绿带区,以及建设区。2.2 城镇段滨水区城市设计细则2.2.1 河岸区表21:城镇段河岸区设计要素分类索引景观型生产型小于10m1030m大于30m港口、工业岸线驳岸形式A1,A2,A5A4,A5,A6,A7,A8A7,A8,A9,A10A2,A6,A7驳岸材

11、料B1,B2,B4,B5B1,B2,B3B1,B3B3,B5水工建筑详见表211详见表211安全措施D1,D2,D3,D4D1, D3,D4D1,D3,D4D1,D3 绿化配置详见表219及注1满足功能需要注1:在坡肩种植藤本植物或枝条下垂的灌木,以覆盖生硬的石壁;植物的生长不应对驳岸及其它水工构筑物的安全产生不良影响。2.2.2 滨水绿带区表22:城镇段滨水绿带区设计要素分类索引景观型生产型小于10m1030m大于30m港口、工业岸线铺 装详见表213E6,E8,E12景观设施详见表214满足功能需要照 明详见表215满足功能需要绿化配置详见表219及注2详见表219及注3注2:植物的种类、

12、色彩、结构宜富于变化,高低、疏密结合,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并与河流的形态产生对比;人活动密集区域应优先选用能提供能树荫遮阳的高大乔木;优先采用色彩鲜艳或带有香气的植物;不应选择带刺或有毒植物。注3:宜选择吸附粉尘或净化性能较强的植物。2.2.3 建设区表23:城镇段建设区设计要素分类索引景观型生产型小于10m1030m大于30m港口、工业岸线建筑退让H1,H2,H3,H4H3,H4,H5,H7H4,H5,H6,H7,H8H5,H7建筑高度控制K1,K2K1,K2K1,K2K1,K2建筑设计详见表218满足功能需要2.3 乡村段滨水区城市设计细则2.3.1 河岸区表24:乡村段河岸区设计要素分类

13、索引小于10m1030m大于30m驳岸形式A1,A5A1,A3,A5,A10A3,A9,A10驳岸材料B1,B2,B4,B1,B2,B3B1,B2,B3水工建筑详见表211及注4安全措施D2,D3,D4D1,D2,D3,D4D1,D3,D4绿化配置详见表219及注5注4:重点应与岭南传统水乡风貌相协调。注5:在坡肩种植藤本植物或枝条下垂的灌木,以覆盖生硬的石壁;植物的生长不应对驳岸及其它水工构筑物的安全产生不良影响。2.3.2 滨水绿带区表25:乡村段滨水绿带区设计要素分类索引小于10m1030m大于30m铺 装E1,E2,E4,E10,E12,E9景观设施详见表214及注6照 明详见表215

14、及注7绿化配置详见表219及注8注6:种类及数量可相对减少,以满足村民一般休闲活动为主,同时注重体现岭南水乡风貌。注7:间距可适当加大,灯具数量及照度减少;除旅游景点外,可只设置一般道路照明。注8:植物的种类、色彩、结构宜富于变化,高低、疏密结合,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并与河流的形态产生对比;人活动密集区域应优先选用能提供树阴遮阳的高大乔木;优先采用色彩鲜艳或带有香气的植物;不应选择带刺或有毒植物。2.3.3 建设区表26:乡村段建设区设计要素分类索引小于10m1030m大于30m建筑退让H1,H2,H3H2,H3H3,H4,H6,H8建筑高度控制K3K3K3建筑设计详见表2182.4 郊野段滨

15、水区城市设计细则2.4.1 河岸区表27:郊野段河岸区设计要素分类索引小于10m大于10m驳岸形式A3,A9A3,A7,A9,A10驳岸材料B1,B2B1,B2,B3水工建筑详见表211安全措施D4及注9绿化配置详见表219及注10注9:极少有人到达的河段可不设实体防护设施,但应设警示牌。注10:以原生植被为主,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2.4.1 滨水绿带区表28:郊野段滨水绿带区设计要素分类索引小于10m大于10m铺 装E2,E10,及注11 景观设施详见表214及注11照 明详见表215及注11绿化配置详见表219及注10注11:宜采用天然材料,极少有人到达的河段可不设2.4.2 建设区除规划

16、允许外,禁止建设任何项目。附录表29:驳岸形式编号图例说明A1垂直驳岸,适用于较窄河段且河岸用地有限处,传统河岸。但水位较低时不利于亲水。应优先采用各种生态材料,避免使用单一的砖或混凝土材料。A2硬质斜坡,人工感强,防洪防冲刷较好。水位高差较大时不利于亲水。应优先采用各种生态材料,避免使用单一的砖或混凝土材料。A3自然放坡,适于较宽河段且河岸用地宽松处,生态效果最好,不利于亲水。坡脚可种植挺水植物,形成生物群落,景观良好。A4适于河岸用地处较宽处及水位落差变化较大处,有利于亲水,同时兼顾防洪,可形成独立连续的沿水步道。A5在原有的垂直驳岸内侧增加可种植的滩涂或可供人行走的临时步道。适于河床较宽

17、,水流较慢,水深较浅的内河涌,有利于景观生态建设和加强亲水性。A6挑台式,城市用地紧张,没有足够用地作沿岸活动空间,或某些功能的需要必需使河岸向水域延伸时采用。挑出平台或构筑物应不影响防洪、河面交通及景观。A7人工与自然结合,在草坡底端构筑台阶,增加驳岸的亲水性,对河堤底部有保护作用,尤其是防浪和防冲刷效果较好,同时也兼顾了景观。A8梯级驳岸,梯面可植草或灌木。不但有利于市民亲水,同时提供休憩场所,构造也有利于护岸防洪和冲刷,可在用地较宽裕时使用。A9适于河面宽度较大,容易形成大面积滩涂的河段,可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给市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A10山体直接临水,适于与水体相连的山区及郊野地带

18、。应着力保护与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丰富多样的水边植物群落。表210:驳岸材料编号图片材料景观、生态效果适用场所B1土壤和植物,适当采用置石、叠石,以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蚀两栖生物丰富,景观自然,保持水陆生态结构和生态边际效应,生态功能健全稳定坡度自然舒缓,在土壤自然安息角范围内,水位落差小,水流平缓。B2生物有机材料,如树桩、树枝插条、竹篱、草袋等可降解或可再生的材料辅助护坡,通过植物生长后根系固着成岸。通过人为措施,重建或修复水陆生态结构,两栖生物丰富,景观较自然,形成自然岸线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坡度自然,可适当大于土壤自然安息角,水位落差较小,水流较平缓。B3新式混凝土预制构件、耐水木料

19、,金属沉箱等构筑高强度、多孔性的驳岸。基本保持自然岸线的通透性及水陆之间的水文联系,具有两栖生物的生长环境。 适于范围最广,坡度限制最小。可用于水流冲刷力度较大的河段。B4传统条形的麻石、卵石、碎石,与传统砌筑工艺的结合反映地方特色;粗糙的表面和无数石缝可以让水自由的渗透至背面土层,保持正常的水体循环,为两栖生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适于传统村落中的较窄河道。B5现浇混凝土或浆砌块石切断了水陆之间的生态流交换,岸栖生物基本不能生长,硬质景观,不能演化为自然的景观和形成良好的生态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洪功能,适于水流急、水面与陆地高差大、坡度陡地段。表211:水工建筑编号分类图例设计要求C1平桥1.

20、 以步行功能为主,选址时应确保桥周围有较好的景观及视线通廊;2. 色彩、形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3. 桥上宜设可供停驻观景的空间,宜设置遮阳设施;4. 桥面与道路高差不宜大于0.5m;同时还应保证桥底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5m以上。如需通航小型的执勤或环卫船只,应适当增加高度至1.5m,以方便作业;C2拱桥1. 满足规划选点及城市水陆交通的要求;2. 色彩、形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3. 不通航的河道,桥底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5m以上。如需通航小型的执勤或环卫船只,应适当增加高度至1.5m,以方便作业;4. 对于用作水上旅游线路或城市水上公共交通的河道,应使桥底标高高出设计洪水位1.8m以上,

21、其它河段可按航道规划设计桥底净空。C3水闸、泵站1. 色彩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满足防洪要求;2. 造型尽量简洁;3. 开阔的江面上可突出其高大形象,并带有一定的象征性意味;4. 在传统村落地区应与环境的整体风貌结合。C4滚水坝1. 满足水利工程的技术要求;2. 与人的亲水活动相结合,为此类活动提供空间;3. 形成良好的景观视觉焦点,活跃水面气氛;4. 宜采用坚固的天然材料,体现自然特征。表212:安全设施设计编号图例适用场所D1护栏,适用于城市中各类河段。建议采用厚重材质或不易攀爬的设计,同时又要有一定的通透性,不过多阻挡看向水体的视线。高度建议在1.05-1.2m左右为宜。护栏也可与座椅或其它

22、景观设施一体化处理设计。D2条石或砌块压顶,能彰显亲水性。适于常水位接近岸线顶,且岸顶至河底的高差在1m左右的河段。应在适当位置设立安全警告标识。D3矮挡板,可采用条石、预制混凝土块,高度宜不小于0.3m。亲水性较好,又有一定的安全保护作用。宜控制岸顶至河底的高差在12m内。应在适当位置设立安全警告标识。D4利用植物分隔,与驳岸施工结合,既能防止人跨越驳岸,又可形成良好景观。宜种植亲水、浅根灌木,对于使用混凝土材料的垂直驳岸,应优先选择枝叶下垂型,可丰富岸线层次。表213:铺装材料类型编号图片名称说明天然材料E1石板加工成一定形状和厚度的石板,表面粗糙,具有传统韵味,适用于自然式小路或传统区域

23、,厚度不宜太薄E2乱石自然、富野趣、粗犷,多用于自然式小径,但长时间在此路面行走易疲劳E3碎大理石片质地雅致、装饰性强,适用于露天广场,由于表面光滑,坡地以及残疾人步道不宜使用E4卵石细腻圆润、耐磨、色彩丰富、装饰性强,排水性好,适用于各种通道,广场,但容易松动脱落E5木古朴,自然,价格较高,注意防腐,防滑人工材料E6混凝土砖坚固、耐用、平整、路面要保持适当的粗糙度,可做成各种彩色路面,价格适中,适用于人流密集的地段E7水磨石装饰性好,粗糙度小,施工较复杂,可与其他材料混合适用E8沥青混凝土拼块铺地可塑性强,操作方便,耐磨,平整、面光、养护管理简便,但当气温高时,沥青有软化现象,彩色沥青混凝土

24、铺地具有强烈反差E9青砖端庄古雅,耐磨性差,在排水良好处使用较宜,古建筑附近尤为适宜,但不宜用于坡度较陡和阴湿地段,易生青苔。E10草坪砖形式多样,排水良好,稳固性较强,相对较低的建造成本,但不方便行走,需要高水平维护E11马赛克色彩丰富,可拼贴出各种图案,耐磨性差,但防滑性差,只适合局部使用混合材料E12天然材料与人工材料混合使用,兼具多种优点表214:景观设施分类编号图例设计要求步行道F11. 宽度一般不宜小于1.5m,能容纳主要的人流。节假日或举行活动会产生大量人流时,应有足够的宽度;2. 应保障步行的连续性,同时也应设置足够的出入口及局部放大节点以方便使用者,出入口或节点的间隔不宜大于

25、250m;3. 路面纵坡度宜控制在0.2-5%,横坡1-2%;4. 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休憩设施F21. 材料应兼顾耐用、经济、美观,符合人体工程学,满足人的使用要求;2. 座椅间距宜为1050m,但人流集中处应增加座椅设备的密度;座椅的设计宜使用者能方便的眺望水面;3. 在人多聚集区域,宜设置亭、廊等遮阳设施;其位置宜方便到达及能眺望水面,同时应与其它景观元素有机组合;4. 处于居住用地附近时宜考虑设置各类康体设施,方便居民的日常使用;环卫设施F31. 卫生间应在沿河步道旁设置,在旧城区和商业闹市区,间距为300-500m;在城市建成区其他地区间距应不大于800m。其造型、色彩宜与周围环境协

26、调;2. 洗手台和饮水台设置与公厕结合,人流密集处宜适当减少其间距。考虑与景观相结合设计,增加趣味性;3. 垃圾箱应沿路摆放,设置间隔宜为80-100m,垃圾箱的设计须考虑人们使用时无须触及,需考虑垃圾的分类回收;4. 公共厕所或环卫房宜布置在下风侧,以免异味随风飘散到活动场地。建议用绿化进行遮蔽,以阻隔视线。标识设计F41. 记录内容要准确,有清晰的方向指引;2. 需要考虑标志牌面的视域、文字的大小和比例,及文字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关系,方便辨认;3. 可采用多种形式、材料进行设计,但同一河段应保持风格的连贯性;4. 标示设计可结合场地的水文、空气等环境知识来传达信息;5. 宜考虑视障、色弱人士

27、对标示的阅读;6. 宜反应地域人文特色,与其它景观元素有机组合。表215:照明设计分类编号图例说明道路照明G11. 可布置于园路和广场上,确保行人和车辆夜间的安全行走;2. 光照方向主要采用下照型和防止眩光的漫射型;3. 照明设备的标准高度为3-9m,间距为4.05.0m;4. 灯光分布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识别性,通过照明有效地指向各出入口或接驳道路;5. 灯具本身的设计应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材料坚固耐用。水景照明G21. 一般设于驳岸边缘,向下照射水体,以突出河流线型为主;2. 间距宜为310m;3. 光线应柔和不刺眼,宜采用蓝色系。景物照明G31. 设于桥下、水边平台、码头,突出景物特色,增

28、强重要节点、标志物、交通路线和活动区的可辨性;2. 重点体现其与水体的紧密关系,与自身倒影交相辉映。1. 标志物照明,应按对象的结构、外形、材料、规模来选配光源;2. 宜采用侧光照明,强调景观元素的特点。植物照明G41. 根据不同的植物及种植方式,选择不同的照明器具和照明方式,且不得干扰植物的生长。2. 照明设计要注意色光的运用,以能更好地体现植物的色彩感。表216:建筑退让编号图例说明H1建筑紧临水体,与驳岸边缘相接,与传统风貌吻合,但破坏河岸的连续性与公共性,且不利于防洪。原则上不允许新建建筑直接临水建设,如必须建设或对已有建筑进行改造时,应架空首层并开放给公众,或增加与河流垂直并通向水边

29、的道路。H2H3建筑后退出人行步道、长廊或活动场地,有利于形成,并有利于市政管线的敷设,开放滨水空间。传统水巷常采用的形式,可适当留出绿化、休闲空间。建筑首层功能则宜结合休闲空间设置商业或公共服务。H4H5建筑后退较多,可形成城市道路。应控制道路等级,以免与河道尺度不相配,临水一侧应提供足够的人行步道。建筑高度适宜控制在一定高度,以保证人行道边缘有足够的日照时间。H6堤围较高大的河段,建筑应与堤坝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用地受到限制,可通过密植树木,以遮挡视线。建筑处于低洼区,不利于观景。H7消除低洼地区建房,抬高洼地与堤面平齐,最临近堤坝的土地可用作房屋建设或带状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开发。H8建筑退

30、让出较大距离(50m以上),临水形成大片护岸林带或滨水公共绿地,同时带来良好的景观效果。适于河面较宽地带。表217:建筑高度控制流经区域河流宽度说明小于10m10-30m大于30m城镇段H24mK1H:L=23且L6mH:L4且L10mH:L4且L10mH:建筑临水面的高度。L:建筑临水外墙面至堤岸顶外边缘的最小距离,如水利部门另有规定者,按其规定为准。H>24mK2H:L2且L6mH:L3且L10mH:L4且L10m乡村段K3H:L2且H12m, L6mH:L34且H24mL10mH:L3且L10m注:具有地标作用的构筑物(如景观台、塔等)的高度可适当增加。除参考本表H:L的数值外,还

31、可按建筑外墙到对岸建筑外墙的总宽度与建筑高度H等于12,校核建筑高度。表218:建筑设计分类、编号设计要求建筑立面J11. 紧邻河流的建筑,宜把主要立面面向河流,或对该立面进行重点设计,不宜设置空调外机等影响建筑立面的附着物,确需设置的必须结合立面造型隐蔽处理。2. 市中心、组团中心或传统街区等重点区域滨水建筑,形式应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使沿河立面协调统一。3. 控制沿河立面连续长度,减少河流空间的封闭感。多层建筑连续长度不宜大于100m,高层建筑连续长度不宜大于50m,且宜采用点式布局。建筑色彩J21. 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2. 宜选用赭、橙、黄等暖色调为主,配以黑、白、灰为中间色,突显传统地

32、方特色。建筑功能J31. 沿水建筑以满足公共服务、居住、商业、旅游、休憩、办公等功能为主,市郊可局部布置无污染工业建筑;2. 不宜直接临水设置餐饮建筑,如需设置时必须有严格、完善的排污设施,并有防止向河中扔垃圾的措施;3. 沿水建筑可采用底层架空或部分架空(骑楼)的做法,使建筑首层成为公共活动空间的组成部分,并为沿水步行道提供遮风、遮阳、挡雨的功能。4. 保存具历史意义、建筑特色及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使佛山的文化和历史得以流传。5. 建议竖立别具特色的构筑物,既可帮助游人辨别方向,也可作为该地点的地标。表219:绿化配置大类外形图例编号名称成长速度亲水性遮荫性固土能力吸收有害气体季相变化观花植物

33、观果植物芳香植物乔木T圆锥形T1湿地松T2池杉T3水松T4水杉T5南洋杉T6落羽杉卵形T7白兰T8广玉兰T10红楠T11李T12水翁T13杨桃T14梨T15重阳木黄槐球形T16番石榴T17高山榕T18小叶榕T19阴香T20芭蕉T21香樟垂枝形T22串钱柳T23垂柳T24垂榕伞形T25马尾松T26紫薇T27洋浦桃T28榄仁树T29红花羊蹄甲T30羊蹄甲T31洋紫荆T32蘋婆灌木S球形S1含笑S2海桐S3野牡丹S4大红花S5九里香S6米仔兰丛生形S7花叶良姜S8马缨丹S9悬玲花S10夹竹桃垂枝形S11簕杜鹃S12迎春花S13冬红S14鱼藤草本U挺水形U1石菖蒲U2芦苇U3茅草U4荷花U5水葱浮水形

34、U6萍蓬莲U7王莲U8睡莲U9凤眼莲U10大薸丛生型U11粉单竹U12大眼竹U13青皮竹U14紫竹U15蜘蛛兰U16文殊兰U17龟背竹匍匐形U18结缕草U19地毯草U20马蹄金U21狗牙草U22沿阶草U 23假俭草其它图例: 最佳 一般 差第三章 佛山市水系重点区域滨水区城市设计指引 佛山市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指引Urban Design Guideline of Waterfront, Foshan 2008-01第三章 佛山市水系重点区域滨水区城市设计指引3.1 适用范围3.1.1 在佛山市域内进行与河流、湖泊及其滨水区相关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和景观设时应遵循佛山市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指

35、引。3.1.2 在佛山市城市水系规划划定的重点区域内进行与河流、湖泊及其滨水区相关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时遵循本佛山市水系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指引。3.1.3 本章共包括水上及滨水区活动场所设计指引、滨水景观设计指引、城市水系生态设计指引三个部分。3.2水上及滨水区活动场所设计指引3.2.1滨水空间设计(1)为水体沿岸地区与城市核心地区之间提供行人通道(包括方便残障人士的设施),尽量方便行人前往水体沿岸地区。(2)整合一个具有识别性、标志和照明的步行系统,使步行道变得有趣味、安全、有活力和多样化。从街道的入口有明确的标志。在适当的位置加强照明,增加行人的安全感。例如树丛、台阶处等

36、。(3)在水体与休憩用地附近,增辟连接的行人通道系统,以方便行人前往。利用在附近辟设的观景廊,可让行人从远处看到水体与休憩用地,从而吸引及引导行人前往使用。水体和休憩用地亦应尽量避免与较宽的车行道连接。(4)水体沿岸适当增设休憩台阶、栈道等亲水设施。并注意在设计这些空间时,尽可能采用自然或模仿自然的材质。(5)在传统节日,积极开展各种与这些节日的相关主题性活动,丰富人文景观,增强城市特色。特别是一些与水相关的传统民间节日,如北帝诞、端午节行通济等与水相关的节日,可在附近水域发展一些与之相关的节日庆祝活动,以增加佛山城市的传统文化魅力。(6)沿水建筑可采用底层架空或部分架空(骑楼)的做法,能够同

37、时为沿水步行道提供遮风、遮阳、挡雨的功能。(7)在开放空间的设计中尽量减少台风的影响,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日光直接照射,提供足够的遮阳挡雨设施来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8)在沿水的步行道,建议提供行人优先设施,如行人专用区及地下或半地下道路,以促使人车分隔。或者在沿水的道路上提供减低车速的设施,如设置路拱及升高过路设施,提升步行道的安全性。应尽量减少人车争路的情况。(9)在滨水公共活动场所规划中,建议对静态活动和动态活动分区进行设计和处理,以及保证它们与水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市民在活动时造成不必要的伤害。(10)在设计滨水区活动场所中,应尽量关注地面材质的安全使用性。推荐采用一些糙面、渗水性强

38、的铺地材料,以防止市民在使用时滑倒。(11)在滨水区步行道的高差变化处,要注意设置斜路,以方便老年人、残障人士、携同小孩的父母等行人来往。此外还需周到地考虑视障人士在步行过程中的需要。在步行道的高差变化处应符合国家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强制性要求。(12)在滨水步行区,需要在方便可达的范围内设置一些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垃圾筒、公厕等。建议遮掩集中的垃圾箱。(13)禁止在沿水步行道上晾衣服和洗车,以免阻碍人们通行和污染水体。(14)鼓励沿水边设立休闲商业带,以增加城市水边公共生活的活力,但需要控制这些商业活动的范围不得侵损公众活动权,如需要确保道路通行及公共开放空间的正常人流活动等。(15)建议沿水街道

39、旁的建筑物尽量和人行道保持一定距离,并充分利用这些空间作一些公共/半公共的商业休闲活动。特别在居住区、商业及商务区的小商业空间,可借此营造宜人的消费环境。3.2.2水上活动设计(1)建议在一定范围的水网内开设水上交通,主要考虑的运营路线应设在主干及次干河涌,交通工具以中小型客船为主,建议其主要开放时段控制在上下班高峰期,以部分缓解陆上交通压力。(2)为保障水上船只的正常通行和步行系统的连续性,桥梁底端与常水位之间的净距离不得低于1.8m。在桥底有步行道的地方,供行人通行的净高超过1.8m的空间不得窄于1.5m。(3)在合适的地点,需要针对不同的使用状况设置码头或水埠,特别是水上交通和游船的码头

40、,要尽量考虑能够让使用者方便地在码头/水埠附近换乘陆路交通。(4)在水面开阔的水道上,鼓励举办一些能够体现佛山人文特色的传统水上活动,如龙舟比赛等,从而强化其城市魅力。但同时应考虑其活动相关场所的要求,如供电和消防等。(5)不得在河涌内游泳、使用电击或放药等大量捕鱼,需要在临水地区设立清晰明了的警告标示。3.3滨水景观设计指引3.3.1水体景观设计指引(1)水的活性:在沟通水网时,无论水体面积的大小和形状如何变化,都需要注意水的连通性和可流动性,使水体保持一定的品质,以增强其观赏性。(2)水质:需要保持水质,并建议把位于高密度人口地区中的河道两岸,建成双层或多层沿河步行道,以增加人们观赏水景的

41、活动区域。(3)水的大小:建议在水网相交处、河道末端处扩大水体面积,使水体大小富于节奏对比,更易于营造滨水公共空间和水城形象,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区域。(4)水的形状:除了强调加大城市水网的密度以外,还需要注意保留和创造水体的形态的多样性,以创造不同尺度、丰富多样的滨水景观。例如适当地保留部分鱼塘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水体形态。(5)水面的视线通廊:各级河道和不同形态的水体必须保持一定的视线通廊,尽量使人们在行进中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水体的网络关系。(6)在河涌经过的地块内,可改动河涌的位置,但应保持水面面积和水体活性,不得截断、掩埋和覆盖流动水体。提倡适度增加水面面积,建议地块水面率在10以上。(

42、7)当采用管涵引流时, 应注意管涵的断面设计,不得形成有压流。3.3.2 滨水区街道景观设计指引(1)在村落区,需尽可能地保存那些能体现出佛山岭南水乡特色的街道、水网与建筑的传统关系。在为具有传统岭南特征的沿水街道作更新设计时,其空间尺度把握,应尽量参考其原来的街道空间尺度比例,使更新后的街道保留传统特色。(2)建议把较大车流量的机动车道放在非沿水地区,尽量保证沿水街道作为生活性的活动场地。(3)在为沿水街道设计时,需由整体景观规划作为协调,以保证水体和街道的视线通廊;在大面积水体沿边街道进行景观设计时,也需优先考虑使水体给人以湖面开阔感。避免在这些临水部分设置机房。(4)提倡多元化建筑群,并使之形成丰富多变的天际线,避免形成单调乏味的沿岸面貌。(5)在适当地点设立地标,例如在河港入口可设立地区标志,在河道沿岸地区兴建设计优美的低矮建筑物。(6)在沿水休憩用地内,建议竖立别具特色的构筑物,既可帮助游人辨别方向,也可作为该地点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