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专题复习的设计2010年_第1页
物理专题复习的设计2010年_第2页
物理专题复习的设计2010年_第3页
物理专题复习的设计2010年_第4页
物理专题复习的设计2010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提高物理专题复习的实效 (2010年3月) 一、明确专题的教学目标是提高专题复习实效的基础确定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它不同于平时上课,因为没有可以参考的书籍,必须自己根据学生的问题和中考的要求自行设计。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有针对性。针对学生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培养上的薄弱环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有层次性。要通过复习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有实效性。要通过复习课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必须体现主体性。在复习课的实施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达到及时反馈,进一步巩固的要求。例

2、1学生学习光现象之后,往往对光的现象区别不开。针对这一问题就可以设计一节复习课,专题解决光现象的识别。这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识别光现象,区分不同三种简单光现象。容易出错的学生能把握基本现象,不再出错;原来就能较好区别现象的学生,进一步把握现象间的联系,提高分析能力。例2学生对作图的技能训练不到位,往往丢三落四。针对这一点可以设计作图训练的专题复习课。这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训练物理作图的基本技能,达到中考的基本要求。较差的学生基本学会作图的技能,较好的学生能使技能熟练化,可以达到简约的程度。例3学生解力学机械效率综合题的能力较弱,不知从何下手。针对这一点可以设计力学机械效率综合问题的专题复习

3、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力学机械效率综合问题的能力。对较差的学生能学会分析开始的一、二步,对较好的学生能学会分析这类问题的一般特点,把握各个试题的个性。例4学生解电学综合题的能力较弱,公式多不知怎么用,电路复杂弄不清用电器怎么连接。针对这一点可以设计几个专题:等效电路画法的技能训练,教学目标是:明确画等效电路的技能,通过训练70%的学生能画出简单电路的等效电路,30%的学生能画复杂电路的等效电路。串并联电路的计算,教学目标是:明确解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步骤,50%的学生能用演绎法逐步解决电学计算题,50%的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决电学计算题。例5考试说明中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要求“会根据探究目

4、的和已有条件设计实验”而学生在实验步骤的表述上不够准确和规范,针对这一点可以设计实验步骤表述练习的专题复习。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复习和练习明确书写实验步骤的一般格式,40%的学生能准确规范地写实验步骤,60%的学生能规范写出实验步骤欠准确。二、学生能否真正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复习课实效的关键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能以为教师讲到了,学生就会了,教师讲得越多,学生掌握得越好。事实恰恰相反,教师少讲一点,学生多思考一点,多给学生一点内化、展示的时间,学生可能学得更好一点。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要明确复习的要求按照考试说明,学生应该明确各知识点的复习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试题的难易

5、度和命题思路。例1光现象的复习专题。考试说明的要求约10分。从全市采用新课标卷后,试题分类为:年份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作图2005年4光现象、平面镜3漫反射、反射规律3填透镜、凸透镜成像2006年4光现象、凸透镜1眼镜4反射、折射光线、成像2007年4光现象、凸成像2反射角3凸透镜成像实验2008年2光现象4光速、平面镜成像4画反射光线、凸透镜成像2009年2光现象4光速、凹透镜作用4画反射光线、凸透镜成像从中可以看出,光现象的辨别是每年必考的,而且在第题的位置,区别只是题干的三种现象不同,图景有区别。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光的直线传播,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能识别现象,考试一般为

6、较易题,选择题。过去的选项通过语言叙述现象,最近选项以图片的形式出现。一般不会设置解题障碍。教学目标:识别光现象,区分三种简单的光现象。容易出错的学生能把握基本现象,不再出错;原来就能较好区别现象的学生,进一步把握现象间的联系,提高分析能力。流程:回顾三种光现象及对应的规律比较三种现象发生条件的异同区别三种现象的要点练习巩固反馈矫正小结内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事例,中考和各区模拟题的相关试题,重点是区分现象。例2力学作图技能训练专题考试说明要求:会作力的示意图;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会画杠杆的力臂。一般是较易题、作图题的形式出现。干扰的因素不会太多。年份内容及分数内容及分数200

7、5年画重力图示1分2006年画力臂2分2007年画重力示意图2分2008年画重力示意图2分滑轮组绕线1分2009年0教学目标:训练力学作图的基本技能,达到中考的基本要求。较差的学生基本学会作图的技能,达到规范的要求;较好的学生保证不丢分。流程:明确作图要求通过例题归纳作图的步骤和要求变式练习反馈矫正小结内容:三种作图的试题,总结作图的程序和要求。重点是明确程序和按要求的训练。明确学生的难点确定难点是能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难点的产生原因可能是知识和技能的缺陷,可能是思维习惯的障碍,也可能是能力的欠缺,当然还可能是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难点越明确,解决的方法才能越有效。光现象的专题学生的难点

8、:凭死记硬背识别现象,没有把握判断的关键;审题不够认真,看错题目的要求,如把光的直线传播看成光的反射或折射等。力学作图专题学生的难点:画重力时怕有干扰,忘记了重力总是竖直向下的;画力臂时不会找力的作用线,不会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在标注上丢三落四;画滑轮组绕线时不知从哪起头,数承担的绳子根数发生错误等。浮力专题学生的难点:不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不会进行三个力的合成;由于计算浮力的公式较多,不会根据题目选择适合的公式;对变化的情景分不清变量和不变量等。画等效电路的专题学生的难点:不能有效地排除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干扰;不能有效地掌握识别用电器串联或并联的方法;看不清电流表和电压表所测的电路等。

9、设计学生有效活动学生的活动可以是自学(自己看书、自己归纳总结、自己识记等)、也可以是合作学习(相互检查、讨论、出题等),但必须要保证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例1光现象的教学设计问题1你学过简单的三种光现象是什么?分别举出两个实例。个人准备在小组内交流(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小组代表发言。地上的树影平面镜中的像水中的笔向上翘起F眼睛被放大HG水中山的倒影看到插入水中的铅笔变折了屏幕上的手影瓶子在平面镜中的像ABCDE问题2下列图片,它们分别是什么光现象? 活动3分析上述图片,三种光现象发生条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在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相同点:都是光在传播时发生的。不同

10、的:光的直线传播发生的条件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光的反射发生的条件是光在射到两种介质分界面,光返回第一种介质;光的折射发生的条件是光在射到两种介质分界面,光进入第二种介质。)问题4你们是怎么区分三种光现象的?小组讨论,代表发言。(通过交流总结学生的要点,光的直线传播一般都是一种介质,有遮挡;光的反射和折射都是有两种介质,折射现象像有明显变形)问题5判断光现象容易出错的原因有什么?怎么解决?小组讨论,代表发言。(通过交流总结:审题不仔细,没有看清判断什么现象,用画关键字的方法解决;判断时凭记忆和感觉,出现错误,用判断要点认真判断,不能图快)问题6用接力的方式独立完成以下各题。下列现象中,属于

11、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 A站在岸上看到河里游动的鱼 B站在岸上看到平静的河面上映着树的倒影C我们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D用放大镜看细小的物体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从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B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了C人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D夜晚,在路灯下出现人的影子下图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 手影桥在水中的倒影A B C D小孔成像直的花茎“错位”了 4以下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 A日食B通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物体C从教室的不同位置都能看见黑板上的粉笔字D近视眼透过近视眼镜看到清晰的物体活动7换组检查小

12、组内四个题的对错及快慢,表扬优秀活动8小组合作出四个相应题目,小组间交换完成,汇报完成情况。活动9小结本节课的收获。例2力学作图题的教学设计 问题1中考中对力学作图有哪些要求?独立思考后找中等学生回答。(会作力的示意图;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会画杠杆的力臂)问题2独立完成下列各题丙在甲图中画出物体A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在乙图中画出力F对支点O的力臂。在图丙中用笔画线表示滑轮组的绕线,使滑轮组能省1/3的力。乙A甲小组内相互检查,找出问题。(在各组交流的基础上,板书出主要问题)问题3通过对同学出现的问题,你认为力学作图的要求是什么?(规范、准确)(具体的要求:力的示意图与题目要求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是否

13、一致。力臂“垂”是否与力的作用线垂直,“点”是否过作用点,“虚”是否用虚线表示力臂,“标”是否用大括号和字母l标注力臂。滑轮组画线“起点”、“承担重物绳子根数”、“直”。问题4小组讨论三个作图的步骤是什么?(画力的示意图:“靠”尺靠点,“延”尺延方向,“线”画实线,“头”画箭头。画力臂:“延”适当延长力的作用线,“靠”尺子靠支点,“垂”用尺子作作用线的垂虚线,“标”用大括号和字母标注组装滑轮组:“起”根据要求确定起点,单下、双上,“连”由起点出发连续绕线,“标”标出力的方向)活动5独立完成下列图在图1中画出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在图2中画出力F对支点O的力臂。图3是工人用撬杠撬石头的

14、示意图,请画出作用在撬杠上的动力F的力臂。图4在图4中用笔画线表示滑轮组的绕线,使滑轮组能省一半的力,并使拉力向下。图2图1O图3F 活动6小组内检查,反馈结果。 活动7每人出三个题,同桌作,检查结果。 活动8小结本节课的收获。例3力学简单机械综合问题的专题复习课考试说明的要求: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了解),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有关问题,运用压强公式解决有关问题(理解档次),能运用有关的数学工具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能力要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解力学简单机械综合问题的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学会分析开始的一、二步,较

15、好的学生能学会分析这类问题的一般特点,把握各个试题的个性。流程:简单的杠杆平衡问题对动力或阻力进行变式小结滑轮组的使用动力、阻力的变式和确定题目的干扰设置练习反馈小结内容:杠杆和滑轮组的基本练习,变式,两者的结合,中考或模拟中的典型题。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运用时力与力臂的确定困难,滑轮组问题力的对应关系不清,力的分析知识不足、技能缺乏,三力平衡问题不够熟练,把综合问题分解为基本问题能力缺乏,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能力不够,阅读能力、审题能力不足,数学的方程思想不能迁移,计算能力差等。教学设计:T1OEHF1问题1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杠杆EH可以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OEOH=25,当在H点施

16、加竖直向下的拉力T1=200N,杠杆EH在水平位置平衡,求在E点所受竖直拉力F1。( 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 F2·l2,得到F1·OE= T1·OH,F1= T1·OH/OE=200N×5/2=500N)N1/T1/G 变式1独立完成。若上题中杠杆EH不变,在H点由一个体重为600N的人竖直向下拉,当人对地面的压力N1=400N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EH的质量忽略不计,求在E点所受竖直拉力F1/。(对人进行受力分析,人受到三个力重力G=600N,地面的支持力N1/,杠杆H点的拉力T1/,如图所示。人处于平衡状态,三力平衡

17、,G= N1/T1/,人受地面的支持力N1/与人对地面的压力N1,杠杆H点对人的拉力T1/和人对杠杆H点的拉力T1,分别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N1/= N1=400N,T1/= T1T1= T1/= GN1/= 600N400N =200N。又回到上题。 ) 变式2 独立完成。若上题中杠杆EH不变,在H点由一个体重为600N的人竖直向下拉的的拉力T1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成对地面的压力为F1;在H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T2时,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成对地面的压力为F2,已知F1F2 2019,杠杆EH的质量忽略不计,求:T1与T2的关系 (由上题的分析可以得到:T1= GF1,T2

18、= GF2,即:F1= GT1,F2= GT2 ,(600NT1)(600NT2)=2019得到:20T219 T1 =600N )小结1通过做上述题目,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如果总结不够,可以提出解题中用到什么规律?在解题中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不变?要提高题目的难度,可以怎么办?F2F1(杠杆平衡条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分两次使用,而且在两次使用时,必须列出方程才能解出是提高试题难度的方法之一。在两次使用时要抓住不变量和变量,找到之间的关系,列出关系式。对受力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题的关键技能,通过分析受力找到已知力与未知力之间的关系式,其中力的平衡条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问

19、题2 独立完成。如图所示滑轮组,若动滑轮重为G动,绳重和轮轴间的摩擦不计,求F1与F2的关系式。 (三个滑轮中只有一个动滑轮,对动滑轮进行受力分析,得2 F1= F2G动 )GAF1 GAFA2/NA/ 变式1独立完成。上述滑轮组的左端悬挂一长方体配重A,配重受重力为1200N,其底面积为5×102m2。当配重静止时,配重对地面得压强p1为6×103Pa,动滑轮重为100N。求F1。 (对配重A进行受力分析,重力GA、支持力NA/、绳子拉力FA/,由配重静止可以得到:GA= NA/FA/,由压强公式得到:F=p·S,即NA= p1·S=6×10

20、3Pa×5×102m2 =300N支持力NA/与A对地面的压力NA为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NA/=300NFA/=GA NA/ =1200N300N=900N,配重受绳子拉力FA/和配重拉绳子的力FA为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FA=900N 由上题的结果 2 F1= FAG动, F1=( FAG动)/2 =(900N100 N)/2=500N ) 变式2上述滑轮组的左端悬挂一长方体配重A,受重力为1200N,其底面积为5×102m2。当右端施加拉力F1,配重静止时,配重对地面得压强p1为6×103Pa。当右端施加拉力F2,配重静止时,配重对地面得压强p2为

21、4×103Pa。已知F1 F2=1110,求动滑轮重。(由上题可以得到:由压强公式得到:F=p·S,即NA= p1·S=6×103Pa×5×102m2 =300N支持力NA/与A对地面的压力NA为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NA/=300N 同理NA2= p2·S=4×103Pa×5×102m2 =200N支持力NA2/与A对地面的压力NA2为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NA2/=200NFA/= GA NA/ =1200N300N=900N,FA2/=GA NA2/ =1200N200N=1000N,配重

22、受绳子拉力FA/、FA2/、和配重拉绳子的力FA、 FA2为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FA =900N,FA2 =1000N由滑轮组的关系可得:F1=( FAG动)/2 , F2=( FA2G动)/2 ,代入 F1 F2=1011,得: ( FAG动)( FA2G动)= 1920,10(1000NG动)=11(900NG动) 解出 :G动 =100N ) 小结2通过上述解题过程有什么收获?也可以提出滑轮组与我们常用的滑轮组有什么异同?动滑轮在使用时要注意什么?要提高试题的难度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滑轮组使用时,既可以是常规的方法,也可以变化,但是定滑轮不能省力,两端的拉力相等的关系不变,动滑轮能够改

23、变力的大小,具体怎么改变,对动滑轮进行受力分析是关键,不管滑轮组如何使用,对动滑轮的受力分析清楚了,滑轮组的难点就解决了。要提高试题的难度,可以把两次使用时的物理量中的某个变量或不变量设置为隐含的关系,例如该题中动滑轮重不变是一个隐含的条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仍然是解题的核心技能,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力的平衡条件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分别列出关系式,再解方程。)C图21AODEHB问题3个人思考后,小组讨论。图是一个上肢力量健身器示意图。配重A受到的重力为1200N,其底面积为5×102m2, B、C都是定滑轮,D是动滑轮;杠杆EH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OEOH25。小

24、成受到的重力为600N,他通过细绳在H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T1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成对地面的压力为F1,配重A受到的拉力为FA1,配重A对地面的压强p1为6×103Pa;小成在H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T2时,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成对地面的压力为F2,配重A受到的拉力为FA2,配重A对地面的压强p2为4×103Pa。已知F1F2 2019,杠杆EH和细绳的质量均忽略不计。求:拉力FA1;拉力T2;动滑轮D受到的重力G。G人T1F1T2F2G人图8甲乙 解:(1)以物体A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7甲、乙所示。物体A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有:GAN1FA1 GAN2FA2

25、 已知GA1200NN1p1S =6×103 Pa×5×10-2m2300NN2p2S =4×103 Pa×5×10-2 m2200 N解得:FA1900N;FA21000N (2)以人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8甲、乙所示。人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有:G人F1 ¢T 1¢ G人F2 ¢T 2¢因为T 1¢与T 1大小相等,F1 ¢与F1大小相等, T2 ¢ 与T2大小相等,F2 ¢与F2大小相等。所以有:F1 G人T 1 甲OEHT1OEHT2图9乙F2

26、G人T2 已知F1F2 2019得:= 对杠杆进行受力分析如图9甲、乙所示: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A1G)×OET1×OH (FA2G)×OET2×OH 已知OEOH25,FA1900N,FA21000N 得: T2 -T1=20 N FA2G5T2 已知G人600 N,由解得:T2220N (3)将T2220N代入得:G100N 小结3小组讨论:解该题中还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收获? 练习 独立完成。图是简易电动门式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MN为质量可以不计、长4m的横梁,行走装置可以把提起的重物在横梁上左右移动。提升电动机通过钢丝绳和滑轮组提起重物,滑轮组的

27、结构如图。当提起的重物质量是0.5t,钢丝绳重和轮、轴间摩擦不计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当以0.2m/s的速度匀速竖直向上提起1.125t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电动机拉动钢丝绳的功率是多少?若行走装置和提升电动机的总重(包括定滑轮重)是2.75×103N,提起重物质量为2t,行走装置使提起的重物沿横梁从中点A移到B点,以M点为轴,N点向上的支持力增加了6×103N,MB的距离是多少?(g取10N/kg)滑轮组重物行走装置提升电动机MN(解:提起重物质量分别为0.5t和2t,重物重分别为Gmg 0.5t×10N/kg 5×103N,G/m/

28、g 2t×10N/kg 20×103N由滑轮组机械效率W有用/W总G物/(G物G动),代入数据:80% 5×103N/(5×103NG动),解出G动=1.25×103N/G物/(G物/G动)20×103N/(20×103N1.25×103N)94%钢丝绳拉力F=(G物/G动)/3 =(20×103N1.25×103N)/37.1×103N匀速拉动时,电动机拉动钢丝绳的功率P Fv7.1×103N×3×0.2m/s=4.26×103W或P(G物/G

29、动)v物(20×103N1.25×103N)×0.2m/s=4.25×103W把横梁MN看成杠杆,以M点为轴,重物在A点和B点时,根据杠杆平衡条件:(G物G行G动)·MA FA·MN(G物G行G动)·MB FB·MN两式相减得:(G物G行G动)·(MAMB) (FAFB)·MN根据题意FB FA6×103N0,代入数据:(20×103N1.25×103N2.75×103N)(2mMB)6×103N×4m解出:MB3m 总结通过这节课,你

30、对解力学综合题有什么体会?你认为在审题中应该注意什么?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应该注意什么?在列关系式时应该注意什么?还有什么困难?例4光学成像的专题考试说明的要求: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了解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针对学生对光学成像问题和应用靠死记硬背,不能整合,容易出现记混、记错。教学目标:通过对光学成像问题进行整合,与典型事例联系,形成对光学成像的清晰认识,90%的学生能准确解题。流程: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知识的再现、整理对应现象和应用练习小结变式练习小结检测反馈内容:成像知识表格,相应的试题难点:成实像、虚像和成像的大小的条件容易记混。教学设计:问

31、题1独立完成表格光具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应用或典型事例平面镜任意总等于物距虚像与物等大正立用平面镜照人;岸上景物通过水面成像凸透镜小于焦距与物距同侧虚像比物大(放大)正立用放大镜看小物体;太阳通过放大镜成像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大于二倍焦距实像比物大(放大)倒立幻灯机;电影放映机;投影仪大于二倍焦距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实像比物小(缩小)倒立照相机;眼睛问题2分析上述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可以帮助记忆的方法?(平面镜成像与物距大小无关,总是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凸透镜成像由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决定;成虚像和成实像各有两种情况,虚像总是正立的,实像总是倒立的;当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总成实像

32、;凸透镜成像时,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用实际例子帮助记忆,凸透镜重点记住放大镜和照相机就行等)练习1四人小组接力方式完成人站在竖立的平面镜前1m处,他看到的像距平面镜是 m。数码照相机在给人照相时,从显示屏上看到人比实际要小很多,被照相的人站的位置距离镜头应是:A小于焦距 B大于二倍焦距 C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都可以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16甲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_cm;当把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12cm处时,如图16乙所示,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_、放大的虚像(填:“正立”或“倒立”)。关于凸透镜成像及应用(u是物距,f是焦距),下面四种

33、说法中正确的是Auf时成虚像 Buf时成实像Cuf时可用于放大镜 Duf时可用于幻灯机活动1小组间互换检查,反馈结果。交流还存在什么问题。问题2通过做上述练习,你对解答成像问题有什么体会?解这一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成像问题共有两类,一类是平面镜成像,主要考查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另一类是凸透镜成像,考查内容是成像条件和应用。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分清是什么光具;若是平面镜分清已知哪段距离,问的是哪段距离,运用的规律就是一条,物距等于像距;若是凸透镜,要分清成像的条件和成像的性质,运用凸透镜成像条件和应用来解题。解这类题目的关键:分清光具,抓住成像特点,联系应用。)练习2独立完成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倒

34、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光学器材是A幻灯机 B放大镜 C潜望镜 D照相机猴子站在水池边,看到水中有一个月亮,水池的水深2m,猴子眼睛到水面的高度是1m,水中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是:A2m B3m C1m D约等于月亮到地球的距离小阳同学用光具座和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做实验,当他把凸透镜放在刻度为40cm的位置,如图所示,他在凸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实像,蜡烛所处位置的刻度为:A10cm B15cm C25cm D30cm40302010506070cm小刚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5所示,在实验过程中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改变蜡烛位置,使其

35、位于20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35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_的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改变蜡烛,使其位于42cm刻度线处,小刚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 的烛焰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活动2小组内检查完成情况,交流反馈。问题2对比两组题,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条件的实验中,考查的重点和解题应注意的点是什么?(综合性强了,增加了干扰因素,使试题的难度加大,但考查的知识仍是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条件。探究凸透镜成

36、像条件的实验中,考查的重点仍是凸透镜成像的条件,解题时要注意把刻度转化为物距,最好把凸透镜、物体的位置以及一倍焦距、二倍焦距的位置在图上标出,再根据题目要求解题。)问题3你对解此类问题还有什么窍门和困难?(略)小结(略)例5热现象中物态变化的专题考试说明的要求:了解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六种现象,了解物态变化过程吸放热,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区别、晶体的熔点,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了解沸腾现象、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针对学生对六种物态变化的现象容易混淆,名称与现象出现张冠李戴的问题,以及物态变化中的特殊问题设计该专题。根据近几年中考的试题看,物态变

37、化现象以考查自然界中水的物态变化为主,实验探究以晶体熔化或沸腾为主。教学目标:通过对以水为代表的六种物态变化现象的复习,巩固物态变化的概念、现象和应用。要求全体学生过关,不出错。流程:知识复习和总结适当提升练习小结特殊点的知识复习和总结练习反馈总结难点:学生不是按照物态变化的一般程序(初始状态后来状态)判断什么物态变化,而是凭记忆。记错、记混就会出现不应有的错误。教学设计:问题1:独立填下图中的空白,说明初中物理学过的物质有几种状态?物态发生变化的名称?气态凝固熔化液化汽化凝华升华液态固态问题2:从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观点说明物态发生变化吸热和放热的情况。(相同温度时,同等质量的物体,分子的动能

38、相同,分子势能不同,固态比液态内能少,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相同温度时,同等质量的物体,分子的动能相同,分子势能不同,气态比液态内能多,汽化时要吸热,液化时要放热;相同温度时,同等质量的物体,分子的动能相同,分子势能不同,固态比气态内能少,升华时要吸热,凝华时要放热。)问题3:按照内能的大小,可以对上图进行什么改进?(可以根据内能的大小画成阶梯式,使吸热放热更好记忆)问题4:以水为例说明六种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各种变化的实例。(熔化:冰化为水,雪化为水,霜化为水等;属于晶体类,要吸热。凝固:水结为冰等;属于晶体类,要放热。汽化:地面水的水变干了,夏天晒的湿衣服变干了,水壶中烧的开水变少

39、了等;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类,需要吸热。液化:冬天在室外看见呼出的“哈气”,夏天打开冰箱门看见出现“白气”,秋天室外草上结的露,形成影响交通的雾,闷热的夏天自来水管“出汗”,烧水时从壶嘴冒出的“白气”等;需要放热,所以遇冷是必要条件。升华:冬天在室外结冰的衣服变干了,冬天未化的雪变少了等;需要吸热。凝华:初冬户外地面上结霜,寒冷的冬天窗户玻璃上结的窗花等;需要放热。练习小组接力方式完成下列试题: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B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冬天,冰冻的湿衣服逐渐变干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空气中水蒸气液化的是 A冬天人在室外呼出

40、“白气” B闷热的夏天自来水管上出现水珠C冬天戴眼镜的人进入温暖的屋内,眼镜片上出现一层“雾”D夏天,打开冰棍的包装纸,看见冰棍旁出现“白气”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A春天,河水解冻 B夏天,洒在教室地面上的水变干了C秋天,大雾弥漫 D初冬,地面上结霜窗花的形成是水的是 现象。(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活动1练习后小组间检查,交流反馈结果。问题5做物态变化的以上练习,你有什么体会,怎么才能做到不混淆?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上述试题涉及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要关注身边的物理。季节和环境是为了强调物态变化的条件,关键要判断初始状态和终结状态,明确怎么变的,由此判断物态变化的种类。注意:水蒸气

41、是无色透明的,汽化和升华时,形成的水蒸气看不见,只能说水或冰变少了、变干了等。问题6六种物态变化中的特殊性有哪些?(熔化和凝固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种情况,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影响蒸发快慢的条件液化的两种办法:降温和加压。)练习2独立完成下表是小京探究某种物质的凝固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时间/min11.522.533.544.555.566.5温度/595552494848484847454342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物质在第2min时是 态(选填:“固”或“液”)。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 在高原地区用不加盖的壶烧水时,水不到100就沸腾了,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水内杂质太多影响沸点 B海拔太高空气太少C高原气压低,沸点低 D烧水的火不够旺下列图象属于非晶体凝固的是AA图 BB图 CC图 DD图BCDAt/t/mint/t/mint/t/mint/t/min为了保持新鲜蔬菜的水分,以下措施正确的是:A把蔬菜放入电冰箱的冷藏室中 B把蔬菜放在通风的地方20 0 2 4 6 8 10 t/min 4060t/C用保鲜膜包裹蔬菜 D把蔬菜放在太阳下晒图是某种物质的熔化曲线。从图可以得出:该物质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2

43、分钟时,物质是 状态(选填“固态”或“液态”),从3分钟开始直至7分钟,物质的温度 (选填“变”或“不变”),此温度称为物质的 。为了减少汽车废气的排放,有些汽车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存放在钢瓶中的天然气是用 方法液化为液体的。活动2练习后小组内检查、反馈结果。问题7在上述练习中都涉及哪些物态变化的特殊点?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注意什么?(涉及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的方法、气压对沸点的影响等。解题时应该注意审题,明确题目叙述的是什么物态变化?属于哪类物态变化的特殊点,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8小组讨论:利用物态变化时的吸热、放热,可以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吸热的应用是制冷、降温

44、等。如:电冰箱中制冷剂从液体变化为气体,要吸热,达到制冷的目的;夏天,扇扇子可以加快人身体表面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需要吸热,可以使人的皮肤降温,感到凉快;对高烧的病人采取强制降温的物理方法是在病人皮肤上搽酒精,酒精蒸发需要从病人皮肤上吸热,使病人体温下降。放热的应用是升温、加热等。如:冬天对着手哈气能使手感到暖和。哈出的水蒸气在手的皮肤上液化为水,要放热,使手温上升,感到暖和。“桑拿室”中向电热器上浇水,水马上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除了本身温度高,与人的皮肤发生热传递外,还可以在人的皮肤上液化为水,放热,使人的皮肤温度上升。)练习3独立完成夏天吹电风扇可以感到凉快,是因为:A电风扇吹来的空气温度较

45、低,使人感到凉快B电风扇吹来的风,加快人体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使人感到凉快C电风扇吹的风加快空气中水蒸气的液化,使人感到凉快D电风扇吹的风加快空气中小水滴的蒸发,蒸发吸热,使人感到凉快过去的电冰箱用氟利昂作为制冷剂。由于这种物质散发到大气中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因此,联合国蒙特利尔国际协作议定书规定:自1996年起在全球范围内全面禁止使用氟利昂。我国也已采用新的制冷剂,这类电冰箱称为无氟电冰箱。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液态的制冷剂迅速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能够降低室内平均温度的做法是: A打开电风扇 B关闭房门C向地面洒些水 D打开房间内正在工作的电冰箱门干湿

46、泡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因为水在蒸发时要 ,所以这个温度计的读数要比另一个的读数 。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值小,就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 。夏天在水中游泳不感觉冷,当你从水中上岸后,如果一阵小风吹来,你会冷得打颤。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你能想到可以应用该知识来做什么?(根据今年考试说明,该题可以不要)活动3练习后小组内检查,反馈交流。问题9上述练习的共同点是什么?做这类题应该注意什么?(上述题都是关于涉及物态变化吸热或放热的实际运用。做这类题,首先要通过认真审题明确属于哪类物态变化?吸热还是放热?再按题目的要求完成。)小结

47、有什么收获?(略)例6滑动变阻器滑片的滑动形成的变化电路的定性分析针对学生对滑动变阻器使用原理不清,分析电路变化的思维程序混乱,以及电阻串联时电阻、电压的关系不熟练等问题。教学目标:在具体电路中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改变电路时的工作原理;进一步应用串联电路电阻、电压的关系;练习局部整体局部的思维程序(心智技能)。流程:试题小结变式小结再变式小结练习反馈总结难点:学生分不清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造成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情况,把握不住在变化中不变的量,没有养成先分析电路连接的习惯,不能熟练运用欧姆定律判断总电路、分电路间的三个量的关系。 教学设计:PLRS问题1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在图中当开关闭

48、合后,标出电流流过滑动变阻器部分。滑动变阻器和灯泡L怎样连接?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将怎样变化?进一步追问:假设灯泡灯丝的电阻不随温度变化,电路的总电阻将怎样变化?电路中电流将怎样变化?灯泡的亮度将怎样变化?为什么?(滑动变阻器和灯泡是串联。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丝变短,接入电阻变小。)(因为滑动变阻器和灯泡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串联两个电阻之和,灯丝电阻不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减小,总电阻也减小。流过灯泡中的电流增大,灯的将变亮。因为根据题目给的假设,灯丝电阻不变,由公式P=I2R,电流通过灯丝的电流增大,所以灯泡的功率将

49、增大,灯的将变亮。)问题2小组讨论。通过上边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分析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SAVR2PR1(先分析滑动变阻器滑片的改变引起接入电路电阻的变化;再根据电路的连接特点分析总电阻、总电流的变化;由总电流的变化再分析局部电路的用电器的电流、电压和电功率的变化。概括为局部整体局部。)练习1如图所示电路中,电阻R1和电阻R2串联,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滑动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是:( )A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B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C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D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问题3观察电路图,与上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这一类题目的

50、思维程序是什么?(与上题比较,相同点有:用电器都是串联;都是由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的滑动引起电路的变化。不同点有:滑片P的滑动方向不同;灯泡变成了电阻;讨论的问题由灯泡亮度变化变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局部整体局部)再提问: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什么?(电流表测总电流,电压表测电阻R2两端的电压)学生自己做。(局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滑动,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整体:由于两个电阻串联,总电阻也变大,总电压不变,根据欧姆定律,总电流变小;局部:通过电阻R2的电流减小,电阻值不变,电阻R2两端的电压变小。电流表测总电流,示数将变小;电压表测电阻R2两端的电压,示数也变小,应该选

51、D。)SAVR2PR1练习2如果将电压表的位置改变如图所示,当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 )A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B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C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D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个题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基础较好的可以独立完成。(相同点是:两个电阻都是串联;电流表都测总电流;都是由于滑动变阻器滑片的滑动引起电路的变化。不同点是:滑片的滑动方向不同;电压表连接方式不同,所测的是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局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整

52、体:由于两个电阻串联,总电阻也变小,总电压不变,根据欧姆定律,总电流变大;局部:通过电阻R2的电流增大,电阻值不变,电阻R2两端的电压变大,总电压不变,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和各部分电路电压的关系,电阻R1两端的电压变小。电流表测总电流,示数将变大;电压表测电阻R1两端的电压,示数变小,应该选B。)问题4通过以上练习,你对解通过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的题目有什么体会?(首先通过审题明确电路的连接方式,判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动引起接入电路电阻的变化,进而引起总电路的变化,再由总电路的变化,造成局部电路的变化。体现“局部整体局部”的分析思路。在分析电路变化的过程中反复运用欧姆定律,把握电阻、电压和电流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电源电压不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发生变化,引起电路的变化。)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