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的语法隐喻(修改稿2)_第1页
认知视角下的语法隐喻(修改稿2)_第2页
认知视角下的语法隐喻(修改稿2)_第3页
认知视角下的语法隐喻(修改稿2)_第4页
认知视角下的语法隐喻(修改稿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认知视角下的语法隐喻赵 勇赵勇 (1969- )男,陕西蓝田人,云南文山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文山学院 外语系,云南 文山663000)摘要: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三观),本质上都是基于体验哲学的“体验和认知”(体认),事件图式本质上都是体验图式,通过“三观”的不同配置来实现。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语法隐喻,认为“三观”是它的认知基础,也是通过“三观”的不同配置来实现,“体认”使得语法隐喻成为可能,解释了语法之所以为隐喻的认知理据,进一步说明认知是功能的基础以及隐喻性思维的普遍性,功能语言学从根本上还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原则。关键词:体验观;突显观;注意观;

2、事件图式;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ZHAO Yong(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Abstract: Experiential view, prominence view, and attentional view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re all based on “experience and cognition” in essence. Events

3、schema are embodied in essence and are realized by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Three View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grammatical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and deems that “Three views” are the cognitive base of it, and it is also realized by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Three Views”.

4、 Experience and cognition make the grammatical metaphor possible and explain the motivation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 study further explains that cognition is the base of function and proves the ubiquity of metaphorical thinking and systematic linguistics is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gni

5、tive linguistics.Key words: Experiential view; prominence view; attentional view; events schema; grammatical metaphor一、引言语法结构和术语来自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反过来,它们又被用来隐喻现实世界,其特征为“语法形式现实世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把事件、活动、情绪、思想等转化为实体1。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2。当代语言学界有两大阵营,一个是Chomsky为

6、首的转换生成语法,另一个是功能主义语言学,其中功能主义语言学有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言学两个学派,这两个学派有密切关系,有五点共通之处3(p31-33),哪个是主流,哪个是分支,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认知语言学当属功能语言学4,第二种认为功能语言学属于认知语言学5(p498),第三种认为两者互为补充6(p261) 7。戴浩一 3(p35)提出了认知功能语言学,强调从认知和功能两个角度论述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形式和意义之间在认知和功能上具有种种关联性,这一思路为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框架。本文从认知的视角分析了语法隐喻,认为语法隐喻基于“

7、体验和认知”(体认),“体认”是语法隐喻存在的认知基础,解释了语法之所以为隐喻的认知理据,进一步说明认知是功能的基础与隐喻性思维的普遍性,同时说明尽管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视角和基本策略明显有别8,但是功能语言学从根本上还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认知原则,所以认知语言学当属功能语言学和两者互为补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二、认知框架(一)“三观”途径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5,认为人类语言离不开体验感知,人类对于世界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结构和意义,人类语言的形成是基于经验感知和主客互动,因此研究语言结构和意义应该从人类的经验和认知角度入手9。Ungerer和Schmid10(p

8、25)认为认知语言学有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approaches):经验观(experiential view)、突显观(prominence view)和注意观(attentional view)。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是一致的11。经验观依据心理学对范畴化过程的研究成果以及对类典型效应的揭示,认为语言学研究不能仅仅依靠逻辑推理和自省式思维来划定语法规则、提出客观定义,而应该走一条更实际、更具实验性质的路。语言范畴化和范畴层次都是基于人的经验。突显观主要讨论图形/背景分离理论(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Theory)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图形的确定要遵循普雷

9、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nanz),即通常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小的物体或运动着的物体被看作图形10(p29)。人们实际用语言表述的是“某一事件中抓住了他们注意力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就是语言表达的注意观,它提供了解释句子信息选择和安排的一种方法。框架(frame)和视角(perspective)是注意观的两个重要概念,框架即“某种认知结构,是理解语词所引发概念的充要条件”,这个概念是由菲尔墨 (Fillmore)在70年代中期引入语言学的10(p206)。视角指在句子的表述中,通过动词和句法结构的选择而体现出来的对某情境所采取的认知角度。(二)事件图式人们描写一个事

10、件往往不是把所有相关的人、事物以及细节等要素都同时一五一十地讲述出来,很多时候,是把此刻最显著的要素挑选出来陈述12(p209)。在事件的描述中人永远处于优势地位,如果事件中有人的参与,人通常首先被提及,并且充当句子的主语13(p150)。由于人类的这种认知特点,在事件描写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描述事件的固定角度,并形成固定的模式,它们被称为事件图式。1. 存在图式(The “being” schema)存在图式的主要功能是把“特点或概念范畴与某个特定的个体”相联系起来,该个体在整个关系中并不是处于主导角色,突显的是特点或概念即表语图形。如下例(例中用粗体表示):例1 This place on t

11、he map here is the Sahara.(鉴定词) 例2 The Sahara is a desert.(范畴成员)例3 The Sahara is dangerous. (特点)例4 This desert is in the Northern Africa. (地点)例5 There is a desert in the Northern Africa. (存在)2. 进行图式(The “happening” schema)此图式强调正在进行的过程以及所涉及的角色。这些角色并不需要积极参与正在进行的过程,因此他们仍是受事者。因此,突显的是谓语图形。如下例(例中用粗体表示):例6

12、 The weather is clearing up.例7 The stone is rolling down.例8 The kettle is boiling.例9 The boy is getting better.3. 行为图式(The “doing” schema)在行为图式中,其中一个个体被看作是能量的来源,导致某行为的发生,因此它们是主语图形,是注意的焦点。如下例(例中用粗体表示):例10 John get up early.例11 He painted all morning.例12 He painted the dining-room.例13 He also painted

13、a picture.例14 Later he destroyed the picture.4. 体验图式(The “experiencing” schema)人类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经验,包括身体的、社会的、文化的经验等。绝大多数概念的范畴化都是基于这样的经验。这里“体验”是比较狭义的含义,专门指心智的体验。如to see,to feel,to know,to think 和to want 等等。体验图式中的题元角色是感知的中心和经验体,因此是注意的焦点图形。如下例(例中用粗体表示):例15 Little Bernice sees a snake.例16 He knows that

14、it is a dangerous one.例17 Even so, he wants to pick it up.例18 He thinks that he can do so if he is quick.例19 When he does, he feels a sharp pain.5. 拥有图式(The “having” schema)最典型的拥有图式的用例往往包括一个人类所有者和所有物,但是拥有图式也可以包含一个受到影响的个体和影响源,整体和部分以及亲属关系。所有者或所有物是注意的图形,其它成分都是背景。如下例(例中用粗体表示):例20 Doreen has a nice penth

15、ouse. (物质上拥有)例21Maureen often has brilliant ideas. (精神上拥有)例22 John has very bad flu. (受影响者-影响)例23 This table has three legs. (整体-部分)例24 She has one sister. (亲属关系)6. 移动图式(The “moving” schema)它是行为图式或进行图式与起始源路径目标(Source-path-goal)图式的结合,用来表示过程或行为的开始、经历的路径和到达的终点。目标重于起点,所以人们对终点的兴趣大于起点。因此,突显的是主语和终点,见下例(例中用

16、粗体表示):例25 The apple fell from the tree into the grass.例26 I climbed from my room up the ladder onto the roof.例27 It went on from ten all night long till two.例28 She changed from an admirer into his adversary.7. 转移图式(The “transferring” schema)它是拥有图式、进行图式、行为图式和移动图式的结合。转移图式表示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也可以说一个参与者把所有物

17、传递给另一个参与者。此图式突显的是转变后的状态,见下例(例中用粗体表示):例29 Tom gave Mary a birthday cake.例30 Tom gave a birthday cake to Mary.总之,从认知角度讲事件图式基于“三观”,体现了“三观”原则三、语法隐喻(一)概念隐喻韩礼德2(p341)的及物性理论认为人类主、客观世界的活动可被描写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每个过程又可按精密度细分为若干个子过程,如关系过程可进一步区分为集约型(intensive type)、环境型(circumstance type)和所有型(po

18、ssessive type),而且认为隐喻、提喻和转喻都派生于关系过程的隐喻化。Thompson14(p164)认为比较两种表达方式时,人们不再比较相同词的不同意义,而是比较表示“相同”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因为功能语言学认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形式不同,表达的意义就不同。概念隐喻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的看法,这就形成了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实现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及物性过程隐喻化,见下例。例31 The first atom bomb bombed in Hiroshima in 1945. (物质过程)例32 1945 saw the bombing of the fi

19、rst atom bomb in Hiroshima. (心理过程)例31选择了接近事实状况的物质过程,整个语句表达的意义符合现实,是一致式;例32选择了心理过程,环境成分作为感觉者,物质过程的动作者The first atom bomb充当了现象。这种表达明显不符合受话人的最初期望,因而例32是隐喻式。同样的例子还有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China last year(一致式)。Last year saw great changes in China(隐喻式)。第二种:词汇语法层次上的隐喻,表现为某些介词、名词转换为动词和名词化现象,见下例。例33 My s

20、tory is about a poor shepherd boy. 例34 My story concerns a poor shepherd boy.上两句同为关系过程,is about变为动词concern,也就实现了概念隐喻,例34 是例33 的隐喻形式。(二)人际隐喻人际功能在英语中由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实现,而情态系统又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系统,因此人际隐喻就可分为语气隐喻、情态化隐喻和意态化隐喻。1. 语气隐喻语气系统的作用在于表达语言的言语功能即人们希望通过讲话所达到的目的。韩礼德认为根据言语交际的性质,其目的可分为交换信息与交换物品和服务两大类。从讲话者角度出发,交换信息与交换

21、物品和服务都可分为给予和索取两类,这就形成了陈述、提问、提供和命令四种基本的言语功能。一般来说,前两个功能分别与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相对应,后两者则与祈使语气相对应。换言之,实现这4种言语功能的“一致”的语法形式分别是传统语法中所说的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但是在实际交际中,讲话者常因语境和文化的需要而选用“非一致式”的形式来实现上述功能,这也就产生了语气隐喻。2. 情态化隐喻和意态化隐喻韩礼德2(p357)指出情态取向系统(Orientation System)决定每一种情态意义的实现。情态取向分明确主观、明确客观、非明确主观和非明确客观。情态取向不同,情态的各种类型就会出现不同的体现形式。明

22、确主客观取向主要由小句来实现。非明确主客观取向主要由情态动词和副词来表达。情态化主要通过情态动词(如will,should,would,could和can等)和情态副词(如probably,usually,possibly,always,certainly,obviously和all too often 等)来实现或者由两者结合来实现。意态化主要通过情态动词和谓词的扩展(如supposed to和obliged to等)来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产生144种情态类别,严格地讲,明确主观和明确客观的情态化和意态化形式都是隐喻式。四、语法隐喻的认知分析(一)“三观”之于人际隐喻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隐喻是

23、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为了建立人际关系,确定说话的轮次,对一些事情表示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因此,人际隐喻具有主观性,而人的主观性与人的体验和认知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体验和认知是人际隐喻的基础,而体验和认知又遵循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原则,所以“三观”是人际隐喻的基础。实现交换信息与交换物品和服务功能的句式(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选择受说话人的主观经验、注意的目标和突显点的选择支配,如表示委婉,疑问和命令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句式来实现,体现出人的不同语气,形成了语气隐喻,例如表示索取的一致式“A cup of tea.”是祈使句,语气较生硬,注意的焦点直接在“tea”上,其隐喻式“Could

24、I have a cup of tea?”是一般疑问句,其语气较委婉,注意的焦点在“Could I have.?”上。因此,从一个语气域向另一个语气域的转移而形成的语气隐喻同样遵循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的原则,语气隐喻也是基于“三观”。人际隐喻的情态和意态隐喻是情态和意态系统中从“一致式”向“非一致式”表达的转换形成的,情态化和意态化都有明确和非明确主客观之分,明确主观和客观的情态化和意态化是人际隐喻,例如情态一致式“Tom is probably tired.”转换为明确主观的情态隐喻式“I believe Tom is tired.”,小句“I believe.”只相当于一个语气状语,命题

25、本身还是“Tom is tired.”,只不过以明确主观的方式表达了同一情态意义,这从它的反意疑问“Doesnt he?”就可以看出。再例如,意态化隐喻“Tom is supposed to do his homework.”表达的是明确客观的意义,使受话人感到说话人所施加的压力来自另外的报道,与说话人无关,从而显示出明确客观性。明确主观和客观由说话人通过选择词汇和句式来实现的,而选择词汇和句式受说话人的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的支配,因为要选词、选择突出主观还是客观,这归根到底是由人决定的。因此,“三观”也是情态隐喻的认知基础。(二)“三观”及“事件图式”之于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的事件图式理论的

26、七个事件图式和系统功能语法的语法隐喻牵涉到的六个过程是相通的。存在图式相当于存在过程和集约与环境型关系过程,如上例5和例3;进行图式、移动图式和转移图示相当于物质过程,如例6、例7和例10到例14;行为图式相当于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体验图式相当于心理过程,如例15和19;拥有图式相当于表示拥有的关系过程,如例20和24。正因为如此,及物性隐喻中“过程”的转换就相当于事件图式的转换,如上例31“The first atom bomb bombed in Hiroshima in 1945.”(物质过程)是行为图式,例32 “1945 saw the bombing of the fir

27、st atom bomb in Hiroshima.” (心理过程)是体验图式,从例31 物质过程转换为例32心理过程是一致式转换为语法隐喻式,也是行为图式转换为体验图式,这两个例子的注意观和突显观正好打了个颠倒,物质过程的环境成分“1945”成了感觉者,而它的动作者“The first atom bomb”充当了现象,因此例31转换为例32就发生了语法隐喻。概念隐喻的第二种实现方法,可以用Langacker15的基于突显观的词类划分理论来解释,如上例33“My story is about a poor shepherd boy.”(关系过程)突显了事体性(状态),是存在图式,例34“My

28、story concerns a poor shepherd boy.”(关系过程)突显的是关系(动作),是行为图式,所以这类隐喻的实现也是事件图式的转换,实质上也是突显目标的转换。实现概念隐喻的名词化方法,同样可以用突显观进行解释。因此,概念隐喻以事件图式为基础,通过事件图式的转换来实现概念隐喻,而事件图式基于“三观”,所以概念隐喻也是基于“三观”,因为说话人在选择描述事件的句式时,所采取的角度由受说话人的主观体验决定,而主观体验遵循“三观”原则。总之,语法隐喻(人际隐喻和概念隐喻)都是以“三观”原则为认知基础,事件图式也是以“三观”为基础,概念隐喻通过事件图式的转换来实现,语法隐喻和事件图

29、式通过“三观”的不同配置来实现。五、结语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三观”视角分析了语法隐喻的人际隐喻以及从“三观”和“事件图式”角度分析了语法隐喻的概念隐喻,认为语法隐喻具有“体认”性,都是通过“三观”的不同配置来实现。因此,语法隐喻就像词汇隐喻一样具有认知上的普遍性,从而说明认知是语法隐喻的基础以及隐喻性思维的普遍性。功能语言学从功能角度研究语言及语法现象,本文的方法是从认知视角研究功能语法所提出的理论,旨在说明功能语法中的理论概念也遵循认知规律,从而可更有理据性地解释功能语法中的概念,使功能语法更易于理解和具有心理认知现实性。认知的方法为研究功能语法问题提供了新的进路,把“形与意”和“形与功”结合

30、起来置于认知的框架下来研究,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新路向,比如构式语法,本文的研究只是这一新路向的一次尝试,为从构式语法视角来研究功能语法做一个铺垫,为更好地研究语言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进路。参考文献:1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 Halliday, M.A.K. 功能语法导论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 王寅. 认知语言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 Langacker, R.W. Assessing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Enterprise C / T. Jassen & G. Redek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