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包括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的大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平原等地区;由于常年在赤道低气压控制下,年均温26左右,年降水量2000mm以上,各月降水量比较均匀。 2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如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气候带的两侧,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的区域内,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夏半年在赤道低气压控制下,形成湿季;冬半年在信风影响下,形成干季。年降水量在7501000mm之间。全年气温在20以上。 3
2、热带沙漠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地区;由于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控制下,终年高温干旱,年降水量不足125mm。 4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最显著。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年均温在20以上,全年分为旱、雨两季,降水集中在雨季,年降水量在15002000mm之间。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5.热带季风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地区,如亚欧大陆东岸,北美洲东南部,以及南美洲的东南部和澳大利亚的东南部。气温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炎热,冬季温凉。冬季盛行由高纬地区吹
3、向低纬地区的偏北、偏南风,降水稀少或者较少;夏季盛行由低纬地区吹向高纬地区的偏南、偏北风。受热带海洋气团及近岸的暖流影响,多雨。 6地中海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全球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该气候类型分布。一年中受副热带高气压和西风的交替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高温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年降水量在3001000mm。 7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温带亚欧大陆的东岸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受极地海洋气团或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降水量一般在500600mm左右。 8.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
4、布在北纬40°0°之间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地区。由于距海洋较远,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因而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终年干旱少雨,降水相对集中于夏季。 9.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这里终年盛行西风,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受海洋气团的影响,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终年湿润,相对冬雨较多。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mm之间。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北部,大致在北纬50°至55°或65°之间。因纬度较高,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
5、,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这里因为蒸发弱,相对湿度较高。 11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气候特点是终年寒冷,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不超过5降水少,蒸发弱,多云雾。 12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陆地区;全年酷寒,各月气温都在0以下,是全球年均温最低的地区。降水稀少。 13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海拔的山地、高原地区。气候特征表现为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候要素垂直变化明显,如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加大,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湿度随高度有变化等等。2.厄尔尼诺厄尔尼诺为西班牙语“EI Nino”的音译。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
6、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 目前,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厄尔尼诺,而只要听说过的人都知道它与某种异常天气有关。不过,“异常”这个词的定义因地区不同变化很大。对居住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南非的人来说,厄尔尼诺意味着严重的干旱和致命的森林火灾。厄瓜多尔、秘鲁、加利福尼亚的人则认为厄尔尼诺会带来暴风雨,然后引发严重洪水和泥石流。在全世界范围内,强厄尔尼诺事件不但造成几千人的丧生,还会使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数十亿美
7、元损失。而在美洲东北沿岸的居民认为厄尔尼诺会使冬天变得更温暖(可节省取暖费),飓风季节相对平静。 3.大气运动 8低、中、高纬地区的环流模式 (1)低纬环流 在赤道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南北分流,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发生偏转,到南北纬30°附近形成高空的偏西气流,这里高空气流的大量积聚,导致垂直方向出现下沉气流,使近地面形成南北两个副热带高压带。在近地面副热带高压带的空气向高低纬方向流动,在低纬地区形成南北半球的东南和东北信风,补充到赤道低压带地区,并再形成上升气流。 (2)中纬环流 南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向高纬地区分流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中纬的盛行西风带,西风的高纬部分与极地东
8、风相遇,辐合上升在高空又分别向高低纬方向流动,其中向低纬方向流动的部分形成中纬环流的高空部分,在南北纬30°附近汇入副热带高压带的下沉气流中。 (3)高纬环流 极地冷高压的空气向低纬方向流动形成环绕极地的东风带,其靠近南北纬60°地方的东风气流与西风带的边缘气流相遇,辐合上升后在高空分流,一部分向低纬方向汇入中纬环流之中,另一部分则向极地方向回流,在极地上空形成下沉气流,补充地面流走的极地空气。 9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由赤道低气压带的南北移动为主因,导致地球上的风带和其他几个气压带的位置移动。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为赤道两侧的信风进入对
9、面的半球提供了机会。如每年的6、7月份,南半球东南信风受到北移的赤道低压吸引进入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是亚洲南部夏季风的主要成因。此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还会使某些地区受到性质完全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的交替控制,造成气候上明显的季节变化,详见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部分。10季风和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中比气压带和风带小一个尺度的环流,出现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其典型特征是一年中大范围地、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改变风向。低中纬地区的季风(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低纬地区季风(热带季风)的形成关系密切。在低中纬地区,冬季大陆降温迅速,温度低,形成冷高压;同
10、纬度的海洋,由于水的热容量大,降温比陆地慢,故海洋温度较高,气压较低。夏季则相反:大陆增温比海洋迅速,温度高,气压低;海洋上则气压高。所以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了季风环流。4.大气的垂直分层 地球大气层在重力和太阳辐射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明显的分层现象。空气的密度分布很不均匀,由靠近地面的每立方米空气几百克,到1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米空气仅有零点几克。到了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平均只有1个微观粒子了,接近了星际空间的情况。多数学者倾向于将这个高度作为地球大气层的上界。 目前一般将地球大气分成5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1对
11、流层 是最靠近地球表面的大气部分,因为其能量主要是经过地面转换的太阳能,所以其厚度在不同的纬度上有所不同。在低纬地区,其顶部高度可以到达1718千米的高空;在中纬地区,则约为1012千米;在高纬地区,仅有89千米。下部温度高,越向高空温度越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在对流层的顶部气温均在50以下。由于气温下高上低,因而空气对流(垂直交换运动)旺盛,所以叫对流层。该层大气集中了大气圈总质量的约75,水汽和固体悬浮物也几乎全部集中在该层。地面起伏和地球表面性质的影响,水循环的参与使得对流层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千变万化,与人类社会关系非常密切。 2平流层 由对流层顶部到距离地面
12、约5055千米的高空,平流层下层气温随高度增加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其上半部的臭氧层吸收了波长在0175微米(1米等于1000毫米,1毫米等于1000微米,1微米等于1000纳米)到04微米的绝大部分紫外线,所以其上部温度高于下部。即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由对流层的顶部的50左右,到平流层顶部,温度达到约0。因为上部温度高于下部,空气几乎不产生上下的对流运动,而是以水平运动为主,所以叫平流层。该层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对高空飞行有利。 臭氧层是平流层中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的特殊的一层。平流层上部的氧分子,在太阳辐射作用下,电离为氧原子
13、,随后氧原子又与其他氧分子组合,形成了臭氧(O3)。在距地面2227千米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了臭氧层。臭氧层大量吸收波长017504微米的紫外辐射,在使该层大气温度升高的同时,阻挡过多紫外线到达地面,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辐射伤害;到达地面的少量紫外线有杀灭空气中和地表一些有害细菌的作用。 3中间层 位于平流层顶到距离地面85千米高度的范围内。该层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顶部温度可降到8301130左右。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强烈,有“高空对流层”之称。 4热层 又称“暖层”。自中间层顶到距离地面约500千米的高空。该层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在300千米的高度上,温度可
14、达1000以上。 应该指出的三点是:该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源就是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紫外辐射;正因为如此,该层气温的昼夜变化也非常大;最后应该记住的就是对流层大气密度非常大,其上的各层大气都非常稀薄,到了热层就更稀薄,所以这里单位体积的高温大气实际所有的热量是非常有限的(即热容量非常小)。 5外层 也称“散逸层”,位于热层顶以上,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这里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温度很高,地球引力束缚又非常有限,大气分子或者原子经常能逃逸到星际空间。实际上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是一种逐渐变化的状态,星际空间和地球大气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目前根据卫星探测,多数学者把大气上界定为距地面2
15、0003000千米的高度。 6电离层在大气中存在多层电离层,广泛分布在距地面60800千米高度的范围内,即分布在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的下部。这些电离层是大气中的氧和氮等气体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电离、聚集形成的。不同的电离层能反射不同波段的短波无线电波。人类正是利用电离层的这个特点,实现了长距离短波无线电通讯。5.大气的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动力是水平方向气压不同而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水平方向温度的不同。 1气温水平差异导致的气压变化 空气温度上升时体积会发生膨胀,密度就会降低。反之当空气温度下降时,其密度就会增加。换句话说,从理论上说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温度高的地
16、方气压就低些,气温低的地方气压就高些。因为空气是流体,所以实际上只有比较大尺度、相对稳定的气温差异才会产生比较稳定的足以推动较大体积空气作水平运动的各种气压系统。这些气压系统包括高气压、高压脊、低气压、低压槽、鞍形气压场等。在平面图中,常用等压线描述各种气压系统。下面的一些名词在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2高气压与高压脊 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出现闭合等压线,中心气压高于周围气压的区域称为高气压。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者高压区向邻近的气压低的区域延伸的狭长高压区域叫高压脊,如同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脊。高压脊中各等压线曲率最大处(即向外凸出的“顶点”)的连线,叫做脊线。3低气压与低压槽 在等压线分布图
17、上,出现闭合等压线,中心气压低于周围气压的区域称为低气压。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者气压低的区域凸出到邻近的气压高的区域的狭长低压区域叫做低压槽,如同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谷。低压槽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槽线。 4气压梯度 大气中,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它的方向总是从高压区指向低压区,与等压面垂直。在天气图上,等压线的疏密反映出了气压梯度的大小,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反之则小。气压梯度可分为水平气压梯度和垂直气压梯度。大气中,水平气压梯度通常比垂直气压梯度小,但是它却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5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于水平方向上存在的气压梯度,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
18、低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力的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有关。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6大气的水平运动 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主要因素有3个: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运动产生的摩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导致大气水平运动的最基本的力。在它的作用下空气将沿着力的方向作匀加速运动。但是空气一旦有了运动的速度,只要不在赤道上,就必然要产生垂直其运动方向的地转偏向力,还要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的作用。只有当这3个力的合力为零的时候,大气运动才进入了稳定态的匀速运动状态。如果没有摩擦力,在赤道以外的地区,大气应该沿着等压线
19、的方向做匀速运动:在北半球运动方向指向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在南半球运动方向指向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实际上由于摩擦力的存在,上述运动方向与等压线之间均有一个20 °左右的夹角。由空气水平运动导致的中等尺度的天气系统主要有气旋和反气旋。7气旋 气压场中的低气压,由于气流从四周流向中心,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空气涡旋,在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空气涡旋。大气的这种运动像江河中的旋涡,因此低气压又被称为气旋。气旋中心由于气流辐合上升,常会凝结致雨。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之一,也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气旋中最多的是热带气旋,是导致气象灾害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热带
20、气旋的半径一般都不超过250千米,强风区的半径多在150千米以内。 8反气旋气压场中的高气压,由于气流从中心流向四周,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是顺时针方向流出,在南半球是逆时针方向流出。高气压的这种环流系统与气旋正好相反,因此也叫反气旋。反气旋中心由于气流辐散下沉,水汽不易凝结。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之一,也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 6.气团及其分类 为了研究和表述天气和气候问题方便,气象学把对流层下部较大空间范围的、物理性状比较均一的空气定名为气团,并且对其进行了分类。 (1)气团 指在水平方向上数百千米到数千千米范围内温度、湿度比较均一,比较稳定的空气“块”。在同一气团控制下的
21、地区的天气状况比较相近。两个气团交界的区域天气变化常常是复杂而且激烈的。 (2)形成气团的基本条件 有两个必要条件:其一,有足够大的比较均一的陆地或者海洋表面,这个表面能够向对流层下部的大气提供比较均一的热量和水汽。其二,空气在上述的表面停留足够长的时间,能够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条件是高空一个高气压或者高压脊比较缓慢地经过比较均一的陆地或者海洋表面,高空的下沉气流在地表形成风力很弱、晴朗稳定的天气。这样的状况持续几天,就会发育成熟一个气团。 气团生成后,受到近地面水平气压场和其上空大气环流形势的影响,一定要发生水平位置的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时气团的性质会发生变化,形成变性的气团。 (3)气团的
22、分类地理学中多根据气团的诞生地对气团进行分类,主要气团见下表:气团名称冰洋气团极地气团(P)热带气团(T)赤道气团(常用代号) (A) 极地大陆气团(Pe) 极地海洋气团(Pm)热带大陆气团(Te)热带海洋气团(Tm) (E)气团源地南北极附近地区北纬40°60°的大陆中东部。随着季节变化,其形成地的中心位置南北变化明显南北纬40°60°的大洋上空。北半球有的是极地大陆气团移动到海洋上空性质改变而成北半球夏季:中亚、西亚及南亚地区,北美洲西南部及非洲北部。冬季仅见于非洲北部赤道带南北的热带和副热带大洋上空。位置随着季节变动有明显的改变热赤道地区上空的海洋和亚马孙平原、刚果河盆地等地主要特征 严寒,实际的水汽含量极少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低温干燥冬季温度、湿度略高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史之乱第一现场《旧唐书》的灾难纪实文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周历史理科晚练
- 2025店铺租赁合同简易模板
- 2025【网络安全评估合同书】合同书样本
- 2025年安徽省畜类产品买卖合同
- 2025年个人对个人借款合同范本
- 第01讲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解析版)
- 绿化用工合同书二零二五年
- 工程消防维保合同
- 煤矿转让买卖居间合同书二零二五年
- 心理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 2022年中国石油大学《化工原理二》完整答案详解
- 技术经纪人练习题集附有答案
- 内科学讲义(唐子益版)
- GB/T 4357-2022冷拉碳素弹簧钢丝
- GB/T 19845-2005机械振动船舶设备和机械部件的振动试验要求
- GB/T 14614-1993小麦粉吸水量和面团揉和性能测定法粉质仪法
- 酱酒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红楼梦》贾府平面图
- 养老机构全套服务管理流程图()
- 运用PDCA办法提高分级护理落实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