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古诗文及经典文化知识,认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风貌,增强了人文情怀。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模板,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模板1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
2、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ng)食也数罟(cùg)不入湾(w)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3、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结果 梁惠王移
4、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
5、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从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诵读二、三、四段。 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
6、词 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 五、作业 1.背诵前两部分。 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1、了解及写作背景,解题。 2、理解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用法。 3、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体会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治学处世皆须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 积累卒、文、道、名、奇、舍、穷、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掌握虚词者、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程序设计: (一)课题导入及解题 导语设计: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旅游的时间、地点
7、、和谁一起去等等,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为我们阐发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哪些思考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解题:(展示课件) 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
8、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的读音。(课件展示字的读音) 2、听录音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研读第一、二段 1、研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死。卒葬之。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文字。独其为文。、华美、有彩饰
9、。舍其文轩。(公输) C、道:道路。有碑仆道。说、讲。何可胜道也哉。道理。传道受业(师说)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
10、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2、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
11、(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
12、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研读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的努力。 此余之
13、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总结: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研读第四节段 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14、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二)讲析第五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三)指导背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课堂巩固练习题 做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第二题。 (五)板书设计 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 (山 院 洞 碑) 仆碑(1节) (1、2节) 游洞 (前洞 后洞) 后洞 (2节)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3节) (3、4节)
15、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 (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模板3 教学目的: 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教学难点: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和点拨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2、结合解释,默
16、读,梳理字词基础知识,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修姱 鞿羁 蹇 蕙纕 揽茝 谣诼 偭规矩 忳郁邑 侘傺 溘死 鸷鸟 攘垢 兰皋 芰荷 岌岌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圆圜之能周兮 ······(通假) 怨灵修之浩荡兮 固世俗之工巧兮 竞周容以为度 ······(古今异义) 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心而抑志兮 回朕车以复路兮 ······(词类活用) 不吾知其亦已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
17、之翼揽茝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特殊句式) 3、本诗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把他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看看屈原通过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理解本文显性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里节选的这一部分,特别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情操。 4、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找出本诗中有关比喻和象征的句子,运用数据统计看看到
18、底有多少个比喻。象征句: 略微提及比喻和象征的区别:比喻有本体、喻体之分,比喻的喻体为虚,象征物为实际的事物。(但不拘泥和纠缠于此。) 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比喻句的意蕴和作用: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比喻诗人高尚的德行。 众女嫉余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许多小人;高尚德行。(比喻)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比喻准则、准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比喻诗人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品质。 象征: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象征理想境界。) 体会这些比喻和象征的作
19、用:具有更强烈的形象感染力;比兴象征传统的继承;与直抒胸臆的句子构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反映荆楚民族自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结之情;文人高雅的贵族气韵。(比较与诗经当中比兴手法的不同。) 5、诵读课文之后,进行情境对话: 屈原“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假若屈原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长着椒树的山冈遇到了穿越而来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北宋大词人苏轼,他们之间将展开一场怎样的对话? 明确: 屈原:求索真理,矢志不渝;忠贞于国,知其不可而为之。 陶渊明:全身保生,质性自然,独善其身,超然世外。 苏轼:旷达自适,顺逆泰然,自得其乐,随遇而安。 6、批判性思维培养: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中
20、,屈原自拟为女性,以许多女人嫉妒自己秀美的峨眉,因而毁谤自己好做.荡之事,来比喻自己与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你如何看待屈原这种“拟女性”的写法? 明确: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值得肯定的,他用“拟女性”的写法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发更加真实和自然。使人们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且“拟女性”的写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的不少“闺怨诗”就是男性借女性的身份进行创作的,他们以女性的口吻或身份来抒发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蕴深远。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封建思想下的产物,是消极的。他的以“男女”对应“刚柔”的观点,是一种封建的哲学思想,其发展到后来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别观念。并且屈
21、原的“拟女性”的写法将夫妻关系等同于君臣关系,强化了君主的权力,臣子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影响下无条件地臣服于君主,使君主关系固化乃至僵化。 7、学生质疑: 8、整本书阅读:推荐读整本离骚,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9、拓展活动:湖南汨罗拟于20_年端午节前,开展面向全球华人文化圈的屈子祠征联大赛,请从屈原忠贞于国、以身殉国、坚持真理、正道直行、文采风流、泽被楚地等角度来撰写一幅褒扬、凭吊和感怀的对联。 10、教学反思: 疏通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更需要加强。要找准契合点点燃学生学习离骚的热情,如比较阅读。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模板4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22、,把握文章结构。 2、从整体上感知内容,明了蔡元培先生演讲的中心,进而了解先生的性格特点。 3、感受先生真挚的情感,领略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明确读书的意义所在。 【教学重点】 重点:结合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难点: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的思想文化意义。 【学法引导】 从演讲词的要求导入学习内容,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强调字词的理解,进而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重点分析三点要求在当时的意义,并让学生探讨一下对我们今日的教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针对现实的演讲词写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
23、程】 一、导入 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就会生出无限的向往与仰慕之情。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情形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90年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的答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 二、走近 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先号民友,后改孑民。他是一个清末的进士,他又是一个真诚的民主主义者。他旧学深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却又有着明确的开放思想。1912年他曾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担任过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伟大
24、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周恩来 “三不主义”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 1916年在法国游学,接教育部电,让他就任北京大学的校长。 1917年开始担任北大校长。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影响世界历史百人.”中,排在孔子、孟子、孙中山、.之后,是中国第五人。 演说是蔡先生认为的教育方式之一,他的一生演说极多,据马燕编的蔡元培讲演集就收集他的演讲词90篇。而单从他法回国至此短短2个月,就在杭州、绍兴、南京、上海、北京五地讲
25、演了10场之多,其对象泛及大中专师生及各学会同仁,其内容从欧洲战争之性质、乡土建设之重要、路矿发展之必须,讲到教育事业之对策、男女同校之好处等等,等等。他的演说,不说不要由秘书捉刀代笔,就连文稿也来不及草就,往往是即兴的,全凭平时的学识积累和细致的观察思考能力,用蔡先生的话说是:全靠口讲指画来表示,因此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 自己必须有得于心,才能讲得清楚,才能使听者听得明白,收到良好之结果。再说,这些演说稿完全是靠他人的手工速记,与原意难免有所出入,正如他自己说的“偶在会场演说,事前既无睱预备,事后亦不睱取速记稿而订正之。”先生认为讲演能转移风气,而欲自强,必先从人心风俗开始,因此,他特别重视
26、演说。早在1901年8月在上海南洋公学时,他就鼓励学生练习演说,以培养启发群众之能力,以便灌输爱国思想。他重视演说,还可从他婉绝总统府官礼处的函请,可见一斑。他宁愿不出席大总统宴请,而践南洋公学同学会之约。这次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是回国后的第11场演讲。 这场演说是在1917年初,蔡先生已步入知命之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尚在酣战之中,国内正处军阀混战阶段,正像国父孙先生说的需要蔡先生“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的教育”。于是就有这场演说的发生。 三、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四、分析文章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
27、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
28、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_的不满,就是的例子,在当时的.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
29、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
30、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蔡元培书法 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
31、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五、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并积累词语 干禄、终南捷径、弭、肄业、容有底止、当轴、日偷 鲜、相勖、訾詈 2.作为一篇就职演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
32、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4.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为例,
33、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六、总结 理清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理解这篇演说辞的思路是怎样一步步变化发展的。理清了思路,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对写作也有帮助。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模板5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
34、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35、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了解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百世,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 二、 解题,介绍 (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情况等,也可包括
36、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
37、千古的名篇。 三、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教师指导朗读: 正音: 会(kui)稽 修禊(xì) 激湍(tun) 流觞(shng)曲水 齐彭殇(shng) 游目骋(chng)怀 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要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了解
38、“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请大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结合课下解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标记,一会我们共同解决。 提问:大家
39、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的情感是在变化着的,好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感情的变化。 (2)明确:“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赏析课文 学习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 (1)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毕、咸:全、都。 修:长、高。 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间。次,旁边。 惠风:和风。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 极:尽。 娱:乐。
40、信:确实。 (2)请两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3)教师提问: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明确: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理清背诵思路:第一部分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场面,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五、总结 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
41、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六、布置作业 1.翻译第一部分文字。 结合课文,展开联想,写一段文字,描写兰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部分并背诵。 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第一节 二、讲析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
42、,体会心境的变化。 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或,悟,因)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之、系)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期”的翻译) 学生齐读课文 讨论分析: 提问:本段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明确: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忧”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 明确: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办公楼装修合同及预算清单
- 配电维护服务合同协议
- 无人机驾驶员执照考试热点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塑料管分销商合同示范文本
- 郊区空地出租合同协议
- 足疗合作伙伴协议合同
- 超跑租车签合同协议
- 退房默认续租合同协议
- 高级审计师考试真题及试题及答案解读
- 2025劳务派遣人员劳动合同书范本
- 微机考试试题及答案
- 《甲烷吸附储存技术》课件
- 2024年河北省临漳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笔试题带答案
- 2025物业管理服务承包合同范本
- 企业所得税课件
- 2025年高考政治核心知识总结
- 托管中心晚辅老师培训
- 兼职顾问服务合同范本
-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2教学设计2:2 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案
- 18 井冈翠竹 课件
- 反诈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286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