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_第1页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_第2页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_第3页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_第4页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资料推荐-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 首先定义幸福感(Happiness) , 本文中所讨论的幸福感是研究主体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满意程度, 是主观心理对于客观外在条件的反应。 公式 首先提出本文将论证的幸福感公式即: H=F(W,D,P,K,G) 其简单近似形式为 H=WD/PK 即 简单幸福感指数=(财富总量能力) /(人口认知水平) 其中 H: Happiness 幸福感指数; W: Wealth 财富总量; P: Population 人口; D: Distance 能力; K: Knowledge 认知水平。 并且设定 H 大于忍耐临界值 S 时, 主

2、体行为趋向于保持并发展现有状况, 反之则趋向于改变现有状况, 剧烈程度均与和 的差成正比。 变量解释 . W: Wealth 财富总量; P: Population 人口 这里所说的财富总量并不仅仅指物质财富, 而是包括了精神财富在内的财富总和, 公式中的 W 指研究的系统中一切物质与精神的价值总和, , 其中物质财富占主要地位。 P 即所研究系统内占有财富的个体数。 将 W/P 为对象进行考虑时, 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即人均财富占有量, 幸福感与人均财富占有量为正相关。 例一: 马关条约 中的相关条约对中国与日 本的影响 马关条约 中有如下内容: 1.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 2.开

3、放重庆、 沙市、 苏州和杭州为商埠。 3.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对于清政府, 其当时的年财政收入, 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相当于年收入 3 倍的赔款,一是加紧搜刮人民外, 二则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 社会财富大幅度降低, 这使当时中国社会的幸福感剧降, 直接导致社会动荡以及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敌视从而爆发反帝反封建斗争。 (HSHS,幸福感降低至远低于忍耐临界值, 趋向于激烈的改变) 对于日本, 这笔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的巨额赔款, 使得社会财富总量剧增, 日本最大的受益者即资产阶级幸福感迅速增加, 进一步促使其发展并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HSHS 幸福

4、感上升, 趋向于进一步巩固发展现有状态) 例二: 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 年, 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 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 该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 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 只征收轻微的茶税。 同年 12 月 16 日, 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 联系幸福感公式我们发现, 由于北美殖民地向英国财富的转移量越来越大, 殖民地地区人民 幸福感降低, 而 茶叶法 的 通过最终令幸福 感指数降低于忍耐临界值之下(HSHS) 群众行为趋向于改变, 而对于本土茶商而言, 幸福感指数已达到临界线,最终导致 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 同时这甚至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

5、的一个重要原因。 . D: Distance 能力 K: Knowledge 认知水平 能力, 即指在当前条件下研究主体能满足其需求的最大程度, 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条件,幸福感指数与其为正相关; 认知水平, 即指研究主体对于外在环境的了解程度及价值取向,其中对外在的了解程度随人的学习, 成长而不断提高, 价值取向则与文化, 品质等主观因素所影响, 由于人在完全相同的认知水平的条件下, 各方面需求大体相同, 所以认知水平可以较好的反应研究对象的需求情况, 在幸福感公式中, 幸福感指数与认知水平为负相关。 这里再引入一个新概念: 期望指数, 幸福感指数与该指数成正相关, 含义是能力与需求的符合程度,

6、 可以用一组简单的图表来表示其内容。 012345方面一方面二方面三方面四方面五需求能力 图一 方面三 方面四 方面五 4 2 012345方面一方面二方面三方面四方面五需求能力 图一 需求 能力 方面一 5 方面二 3 总和 15 1 2 5 1 4 3 15 相对较小者 2 3 1 2 1 9 简单期望指数图二 需求 能力 相对较小者 60% 方面一 5 方面二 3 方面三 4 方面四 2 方面五 1 总和 15 5 4 3 2 1 15 5 3 3 2 1 14 简单期望指数93% 简单期望指数满足期望指数与变量的基本正反相关关系, 可用于量化解释期望指数含义, 在上表格中, 简单期望指

7、数即需求与能力较小值之和除以总需求 在雷达图中则以最小封闭图形的面积与需求图形面积之比的大小来表示, 很明显, 图二表示的 要大于图一 故图二所表示的期望指数要大于图一。 例: 美国组合国际电脑有限公司的多样化付款方式 组合国际在从组建开始 10 年多一点的时间里, 打破了 10 亿美元的收益记录。 这样的 奇迹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不同于正统商界的运行模式, 开创之初, 董事长王嘉廉设计了多种付款方式, 直到现在, 几乎所有顾客都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购买组合国际的软件, 付款方式常常由顾客自己提出, 而不是传统化的, 顾客在已有方式内选择。 很显然, 顾客对公司的满意度也适用本文的幸福感公式,

8、而在付款方式这一方面, 采取不同付款方式的能力由顾客自身条件限制, 而公司所提供付款方式则相当于需求(使用该种付款方式需要一定能力), 付款方式多样化甚至由顾客自己提出, 无疑将需求限制在能力范围内, 提高了简单期望指数, 自然对提升顾客满意度起了良好作用。 . 专题分析(通过几个专题的分析来更好的论述该公式的合理性) . 经济发展 . .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 从以物易物发展到货币出现, 幸福感指数将呈跳跃式上升, 原因并不因为其经济变革的性质, 经济制度的变革并不能引起财富总量或人口的迅速变化, 所以只剩下一种可能, 期望指数。 货币的出现, 令期望指数有了大幅的上升的机会! 货币及一般等价物

9、的出现, 大大方便了能力大于需求的部分转化为自由面积弥补能力不足于需求的部分, 即多余能力转移, 货币出现对期望指数的提升最为直接与有效, 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故货币-物品交换制度必然是人类坚持的制度(HS 巩固与发展) . . 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上技术变革所带来的生产力大幅提高, 如工业革命, 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幸福感指数, 然而往往无法长久, 原因在于, 技术变革本身以认知水平的提高为前提, 初期的提升来源于社会财富的增加量相对于认知水平的增加量的多余部分, 而较多的社会财富在未出现科学人口观念的时代又必然导致人口的增加,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 幸福感指数就随之降至原来水平, 故看待社

10、会人口的幸福感状况, 只关注社会财富总量多少是没有意义的, 必须与人口相结合, 同样的, 若要有效地提升幸福感指数, 必须控制财富总量的增长率在人口增长率之上, 由此可以解释为何封建时代中期经济不断发展, 然而幸福感(由社会稳定状况反映) 只成波动态势, 而不是随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 . 私有制与公有制的对比 私有制: 以个人为研究主体, 则考虑若其他因素相同, 只研究个人之间的财富占有量 W 差距时, 我们很容易得出在私有制条件下, 富人幸福感往往远高于穷人, 然而穷人的反抗并没有理论上的频繁与激烈, 因为穷人较低的认知水平 K 反而将幸福感指数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 使 H

11、S, 以此再次查看史实时取得了较丰富的证据, 即穷人起义主要有两种原因: . 财富总量大幅降低, 来源于天灾对于农耕经济的打击或统治阶级的政策过于严苛。 (对于统治阶级来说(HS, 巩固与发展) . 认知水平提高。 尤其体现于中国近现代反帝反封建斗争, 这些斗争的源头几乎都来源于人民认知水平的提高。 (HS,差距越大, 则改变的要求越强烈, 极大时,引发暴力斗争) . 期望指数降低, 来源于不合理的政策, 使满足需求的能力大大降低。 例一: 陈胜, 吴广起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 , 这一句话, 可以看作是当时农民阶级对于君权神授思想的挑战, 代表着农民阶级中出现了一群认知水平相

12、对较高的领导者, 秦朝的暴政降低了期望指数, 再加上农民阶级认知水平的提高 ( 君权神授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令农民阶级的幸福感指数迅速下降到远低于 的水平, 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 例二: 愚民政策 在中国古代史上, 愚民政策常常被统治阶级利用, 为的是在一定的财富总量条件下, 使被统治阶级占有尽可能少的财富而拥有不至于反抗的相对高的幸福感指数, 愚民政策能有效地降低认知水平, 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 产生最深远影响的即是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将人民的思想限制在儒家学说的范围内, 限制了人民认知水平的提高, 从而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例三: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时 的原因包括了所有三个方

13、面, 财富总量方面, 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财富总量大大降低; 而条约附带的一系列政策以及外国商品对中国市场的倾销与占领严重降低了劳动民众的期望指数, 尤其是受到冲击最大的普通小农与手工业者; 在认知水平方面, 二十世纪初,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 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大大提升了中国民众的认知水平, 三方面的共同作用, 最终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公有制: 理想的公有制条件下, 个人的财富差距较小, 认知水平平均, 那么在一个财富总量稳定增长的条件下, 幸福感指数将基本稳定在 附近, 然而若因外力造成财富总量降低或人口增加使 时, 初始事由于与 差距不

14、大, 不至于引发暴力斗争, 而是引发改革, 改革的原因与目的总结如下 . 降低引发对生产力方面的改革。 . 提高引发预期性的改革(后文将论述) . 在公有制条件下, 的增加将产生比私有制条件下大得多的影响, 因为私有制条件下, 剥削阶级的人口往往稳定, 财富又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公有制则相反。 因此,人口的增加引发人口政策的出现。 例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由于当时农业生产的制度问题, 使农业生产水平降低, 即不足引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使用首先通过满足农民按劳分配的需求, 提高了契合度, 上升的超过了 , 农民趋向于巩固发展此项制度, 又由于制度的合理性, 持续上升, 令制度稳定。

15、 例二: 科教兴国战略 由于由降低或 增加的原因引发的改革往往难以迅速, 有效地解决当前困难(改革有一个过程, 需要消耗时间), 因此, 提前改革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 然而若提前改革,只有不断提高, 令稳定在 略下, 改革才能获得动力, 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而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无疑将大大提高群众的认知水平, 从而为改革作出准备, 避免了滞后改革所带来的危害, 另外, 稳定的又有利于巩固统治, 维持社会稳定。 例三: 计划生育政策 在有限的情况下, 为不使降至过低水平引发暴乱, 稳定甚至降低 是很容易想到的办法, 即计划生育, 但要注意的是, 必须多方面考虑其他因素才能决定是否使用该方法,

16、 因为过少的 将会限制的增加, 然后不可避免的的增加使降低时, 难以令与 适应的快速增长, 丧失了增加的最终动力。 所以, 只有与 保持在一个较合理的范围内才是计划生育的最终目的, 绝对不是单一的降低 。 . 人的发展 据调查, 人的一生的幸福感大致呈型曲线, 我们采用幸福感公式对其进行分析论证。 婴儿期: 认知水平极低, 且所拥有财富总量趋于饱和(父母抚养), 运用父母而非自身能力满足需要, 契合度极高, 综合作用下, 幸福感达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婴儿期少年期: 认知水平逐步提高, 需求开始不能被完全满足, 契合度下降, 仍然依靠父母而非自身能力满足需要, 幸福感指数逐步下降。 少年期青年期

17、: 满足需求的能力来源逐渐由父母转向自身, 总满足需求能力基本不变, 需求随认知水平仍不断提高, 财富总量缓慢上升, 幸福感指数仍呈下降趋势, 但在自身能力充分培养的前提下, 下降可能不明显, 或略有上升。 青年期中年期 满足需求的能力逐渐达到最大值, 然而需求仍然不断上扬, 占有社会财富量也趋于稳定,家庭的出现(抚育孩子) 增加了 , 进一步降低了幸福感指数, 幸福感迅速下滑至最低点,形成形深谷。 中年期老年期 随着孩子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后, 降低, 认知水平趋于平稳直至下降, 财富占有量稳定或缓慢下降, 使幸福感指数回升, 如果在良好的社会保障与养老制度下, 契合度极高, 最终令幸福感指数

18、上涨至另一高峰。 下面模拟了一组数据: 婴儿 少年 青年 1 青年 2 中年 1 中年 2 中年 3 老年 1 老年 2 老年 3W 4 5 8 9 10 D 5 5 5 7 10 P 1 1 1 1.5 2 K 1 2 5 6 8 H 20.0 12.5 8.0 7.0 6.3 10 9 2 8 5.6 9 8 2 8 4.5 8 4 1 6 5.3 8 4 1 4 8.0 16.0 8 4 1 2 简单幸福感指数H变化情况0. 05. 010. 015. 020. 025. 0婴儿少年青年1青年2中年1中年2中年3老年1老年2老年3 由模拟数据所做出的图形与理论推导总体相符 . 理性与感性

19、 . . 基本区分 人的行为必然经历选择的过程, 一般是这样的过程: 接受外界信息 依照自身价值观对各个选择造成的后果进行评估 做出选择。 理性与感性的区分, 在于中间价值观评估的那一部分, 理性将客观的物质财富得失放在较重的地位, 而感性则将主观精神感受放于较重要的地位。 用本文的公式来解释, 就是在方面, 甲的物质需求大于乙, 精神需求方面则相反。 . . 模拟实验 通过假想试验来更好地区分与说明本段讨论的理性与感性 假设有甲乙二人, 甲为理性行为者, 乙为感性行为者, 现让该二人分别居住在封闭的房间内, 但两人可以互相观察, 每天给予满足日常生理需要的食物(非最低生理需要), 但不做出永

20、久提供的承诺, 可以预见到, 理性行为者将重点考虑物质方面, 即对饥饿风险的降低,必然采取措施, 那么不妨假设他采取了储藏食物的方式来降低饥饿风险; 而对于感性者, 由于其思维方式的影响, 并不会对将来饥饿风险产生预判, 而重点在于对自身精神状态的调节。 此时, 这两种不同的行为可以导致刚开始, 感性行为者的幸福感大于理性行为者, 依照公式, 两人占有相同, 相同, 而甲的需求(物质生存保障) 未被满足, 存储行为也降低了满足其日常消耗的能力, 乙则可以通过自身的精神调节满足自己物质, 精神双方面的需求,然进行到一定程度时, 当甲的存储总量将未来饥饿风险降到趋于无时, 由于趋增原理, 甲的行为

21、将向乙行为靠近, 即放弃存储行为转向精神调节以提高幸福感。 若在实验进行到理性转变趋势发生前一时刻, 中断食物供应五日, 可以推得, 理性者在这五日内将不会出现生存问题, 而感性者由于没有存储行为, 生命存在受到威胁, 幸福感将急剧降低(基本生存受到威胁), 远低于甲的水平, 那么恢复食物供应后, 乙就有较大可能模仿甲的食物存储行为以提升自己未来的幸福感预期, 即感性行为向理性行为转变。 由模拟实验可以看出, 无论在哪种情况下, 理性行为者的基本生存概率大于感性行为者,而感性行为者的总是大于或等于理性者, 而可以设想的最理想的情况将是有充足食物储备并具备自我精神调节能力, 即上述两种情况甲乙的

22、终态。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理性与感性的地位等同, 依然是基本生存, 理性保证着基本生存, 感性则必然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 所以,理性是感性长期稳定存在的保障。 . . 宗教与科学及与公式的联系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 宗教与科学是不可忽略的两个重要因素, 同样的根据幸福感趋增原理, 宗教与科学有着不同的方式提升幸福感, 且与感性与理性有惊人的一致性。 科学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满足人物质生存需要, 然而, 由于科学的发展总伴随着认知水平的同步提升, 所以对幸福感指数的提升作用在短期内较高, 长期看来则较弱。 宗教改变人的精神需要并培养人满足其精神需要的能力, 对于其他因素影响较为次要,由于精神层面的改变受到比物质层面小得多的限制, 故在期望指数的提升方面, 有着比科学大得多的优势。 在需要达到一个固定值的时候, 有宗教的人比没有宗教的人消耗更少的物质财富, 缺少的那一部分物质方面的满足可由精神方面补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宗教降低了人对于资源的需求,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宗教对稳定社会无疑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 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能仅仅考虑当前的, 同时也要关注降低的风险, 必须预防本末倒置, 即宗教高于科学, 科学真正构成了幸福感的基础部分, 生存的物质基本需要, 是牢固不易改变的, 宗教以另一种方式提高人的幸福感固然有其可取之处, 但决不能让其动摇维持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