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容器大全_第1页
古代容器大全_第2页
古代容器大全_第3页
古代容器大全_第4页
古代容器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已经不用的古代容器大全1、觥:汉语拼音:g o ng基本解释: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杂,形容宴饮尽欢)。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装饰纹样盖,错圈全同牺尊、鸟兽形卤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然觥与兽形尊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约定俗成之名。出现于殷商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基本式样有:角形圈足式,

2、当为觥的早期式样。椭圆体龙首盖圈足式,盖前端为龙首形,顶上有虺龙一条,拱起成环梁。椭圆体象首盖圈足式,器形稍高,截面椭圆形略短,圈足亦高,盖前端为象首卷鼻,后部为兽面,器腹饰咸组的兽面纹,和盖的造型纹饰不相连属。 虎凫合体式,器体为凫形,凫颈即为凿,两翼居中,后尾延及前流,盖前端为虎头,后端为竖耳的鹫鸟头,造型特异。长方体龙头盖圈足式,体及圈足皆为长方形,流前伸较长,盖前端为大龙头,后端为一大兽面,圈足内收,塞厚大,作鸟形。长方体垂角兽头盖圈足式,器体长方,盖前端为大垂角兽,似为羊头,后端为大兽面纹,圈足周边较其他样式有所放大。椭圆体龙头盖鼓腹内隔式,器体椭圆而长,腹鼓出,龙头盖有钮,附一小斗

3、,体内有一隔层,分为二室。2、鬲汉语拼音:l i基本解释: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于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的便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辄棱。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击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一一宋沈括梦溪笔谈3、缶汉语拼音:f o u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 午"字,即 杵"。下面是 缶”的本体。杵”

4、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敲击成曲。本义:瓦器,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乐器: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一首气势恢弘的 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 和期盼,奏响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那么, 种什么样的古代乐器?先说 缶”这个字、缶”亦作岳瓦”,按说文解字解释:演员们击奏的乐器一一缶,是一(2)盛酒浆的瓦器。大腹小口 ,有盖。也有铜制的缶,瓦器所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如李斯谏逐客令有 击瓮叩缶,弹筝 博髀”句。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

5、,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 拍子而歌。所以,失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为说明秦人音乐古朴,没有中原音乐先进。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就有振奋人心的击缶表演。著名的 击缶”典故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 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怪,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从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缶”字还是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代表陶质器皿。汉字的罄”,也是一种打击乐器。

6、再说缶这种乐器。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见图) 。是古 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器身铭文 称为 缶”的,有春秋时期的 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这种酒器能够 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 吟唱,颇像现代的卡拉 OK,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另一种就是垠。我国古 人很早就开始给乐器分类,读过三字经的人都应该知道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说的是制作乐器的材质。按照这个划分,缶、垠是土类乐器。最原始的陶 缶”由于易碎,

7、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如,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一件鎏金铜缶,就是个大肚罐子。4、H gu 1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 。周礼 地官 舍人:凡祭祀,共H古籍中多写作签,而铜器自铭则常为。青铜签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签跟陶签一样无耳, 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签。据礼 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签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签与五鼎相配,六签与七鼎相配。5、麻瓦yan麻瓦读yan(第三声),是蒸食器,分上下两部分甑和鬲,有的是连体, 有的是分开的。如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 商代晚期的妇好 分体薮,通

8、高35.5厘米。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 穿孔的算,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 加热。商代薮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 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薮。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薮在商 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薮高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渐高式。商代的薮一般薮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薮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薮。春秋以后,薮的甑部多为大口

9、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薮,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薮,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薮还是礼器,与鼎、签、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大多数的薮为联体铸造。最独特的是 妇好墓出土的三联薮,甑鬲分体,鬲体长方案形, 六只方足,腹底平,中空可以盛水,其下可以焚火。案面上有三个灶孔,分置三甑,可以 同时炊煮几种食物。6、辄 gu为圆常有器身细一*时饮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造型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抓身下腹部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靡棱作为装饰。 商早中期,辄的 较为粗矮,圈足部有一 千”字孔。商晚期

10、至西周早期,辄身长,中腰更细,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圈足上无十”字孔。这期的辄胎体厚重,器身常饰有蚕纹、饕餐、蕉叶等纹饰。西周后期,肌逐渐消失。饮酒器,作用与爵、角相同。初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辄之与傩,古籍记载颇有混淆处,如考工记: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二升,辄三升。而韩诗云 二升日辄",因此古籍对于辄的容量解释也不相同。现今考古界所通称之辄,是沿用宋人所制订的旧名,是 否即为古籍中的辄,无法证明。因为商周之辄铭中皆无自名,但据形体定为饮酒器,还是 可信的。有一商代早期辄,其口部半封顶,并有一流可饮,是为饮器的直接证明。辄与爵是一组配合使用的青铜饮器,常相伴出土,也有辄与肆成组合

11、的。郑州白家庄三号墓、安阳小屯338号墓中均出土过二辄、二爵、二茸辄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辄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这一时期辄的基本形体有以下数种:半封顶流口式,中腰收缩,上口喇叭形封顶似商早期的盏状,出有一流槽可倾倒酒水,圈足上有大十字孔。此器仅一件,今馆藏于河南开封。宽体式,上口似喇叭而倾度不大,胴体较粗,器底约在通高的三分之二处,圈足约高三分之一左右,其上有大十字孔。宽体侈口式,器形如上而宽,口侈大,圈足上有大十字孔。束腰式,器形中等,胴体收缩,最小径

12、在体形中段,圈足上有大十字孔。西周时期,辄趋向衰落,很可能用漆木辄替代了青铜辄。但西周青铜辄也有较为特殊的,如中腰甚细的辄,体形比例皆细长,自圈足以上皆作细体管状喇叭形, 外观无腹;还有腰细如笔管状的腰极细式辄,皆为西周早期辄的独特形状。7、尊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 。商代有原 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如汝窑三足 出戟尊。清景德镇窑产品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 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尊等等。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 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 。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朝之

13、后开始专指一类器物。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带干”字孔,主要是圆体尊。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 方形尊和辄形尊。方形尊仍带肩,肩上多饰有数个圆雕兽头;辄形尊又称大口筒形尊,形似抓而体较粗,商晚期圈足上有 十”字孔或象征性的 十”字,西周早期 十”字消失。这两种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靡棱,雕铸着繁绳厚重的蕉叶、云雷和兽面纹,显得雄浑而神秘。西周时,又出现了垂腹的圆尊,形状为大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整件器物线条柔 和,花纹也比较简单,已失去了有肩的圆、方形尊和抓形尊的气势。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 大口尊、辄形 尊等几类。有肩大口尊的器形,初始当与陶质或原

14、 始青瓷的大口尊有关,基本式样如下:大口宽折肩式,上口侈大,口径与肩宽接近,颈较高,下部收缩,呈大喇叭状,肩甚 宽而微鼓,上饰三牺首,自肩下折为腹,呈弧形收敛作园底状;大口圆肩式,上口侈大, 口径超过肩的直径,肩广,凸起丰圆,上饰三牺首,下承圈足较低;高体大口折肩式,形 体近于大口圆肩式,而圈足和颈部特别高;甚高体大口式,整体造型甚高,颈高,口径收 小近于肩径;低体大口折肩式,仍保持大喇叭口,但颈、腹及圈足都较低;低体大口宽肩 方体式,颈与圈足皆不高,与器腹三段接近均衡状。除上述各式尊外,商周至战国期间还有牺尊。将尊铸成牛、羊、虎、象、豕、马、鸟、 雁、凤等动物形象,统称为牺尊。牺尊上装饰有各

15、种华丽的纹饰,兽背或头做成尊盖,既 是实用器皿,又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四羊尊 商周 58.3X52 4厘米湖南宁乡月出铺出土 。方形,大侈口,长颈,鼓腹,高圈足。全器最独特之处是在腹 部四角上都铸有一大卷角羊,每羊胸与尊腹合为一体,羊足铸在圈足上,而羊首、羊角则 凸出器表。尊的4个肩部浮雕出极为生动的 4条龙。据考证,羊角与羊头均系采用了先分 铸,而后再与全体铸接在一起。颈部饰有蕉叶纹。此尊器浑厚,造型雄奇,设计精巧,技艺复杂,采用了分铸、平雕、高浮雕等方法,并使全器浑然一体。其风格特点不但在同类器中独树一帜,也是商周古铜器中的奇诊。囊,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量略小于彝,

16、诗经 周南 卷耳有:我姑酌彼金囊,维以不永怀。”古文中与熊连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理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生式样有: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9、甑 bu瓿, 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

17、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10、SI he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基本造型为圆腹,带盖,前有流,下设三足或四足。商周时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档式袋足或柱形足,商代足则多做成空心。春秋战国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足做成动物形象。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11、甑 z <ng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 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尘釜鱼12、瓯 y 1古代盥洗时

18、舀水用的器具 ,形状像瓢,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装。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瓯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13、釜f寸 古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盛行于汉代。有铁制的,也 有铜或陶制的)-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一一曹植七步诗 14、钵 bo僧人所用的食器,有瓦钵、铁钵、木钵等。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许携 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向人乞食之用。现今泰国等南传佛教僧人,仍于每日凌晨沿门托钵。僧侣以乞食为生,钵是装食物的器具,有瓦钵、铁钵、 等,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 用。僧侣只

19、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乞食所用。今日东南亚 tai国等南传小乘佛教僧 侣仍按佛制,在清晨赴街巷信徒家托钵乞食。15、瓮 weng陶制盛器,小口大腹.16、奁 li n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陪嫁的衣物等。如:奁田(陪嫁的田产);奁匣(陪嫁的镜匣);奁币(陪嫁的财物);奁具(嫁妆);奁箱(嫁妆) 17、执壶通体又称 注子“、注壶”,隋代出现的酒具。唐前期器呈盘口,短 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壶体较矮,鼓腹,假圈足。 晚期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鸡首壶、凤首壶等。这时期执壶式样 多,有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数种;五代至北宋器身渐高, 多压4-6条瓜棱,流渐趋细长微曲,曲柄高于壶口,平底

20、变为圈足并多有注碗相配;元器 多为玉壶春瓶式,弯流与壶颈之间以 S形饰件相连;明、清之后,造型增多,多用作茶具。唐宋时,越窑、长沙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繁昌窑、磁灶窑等均大量烧造。元明清时期, 以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器为多,龙泉窑也生产部分青釉制品。执壶,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铜器而来,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当中,已经完成了这种执壶的造型。其后在唐宋两代是金银器中的一种酒具,这从唐宋绘画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现在,还有宋代青白瓷的执壶流传下 来。明代青花执壶,采用了金银器执壶造型的优点,安定、秀美而灵活。因为瓷的质料和青花绘画的关系,青花执壶显得高妙隽雅, 正如明代同形状的雕漆器 仙盏瓶一样,能够唤起一种梦幻

21、感觉。18、水注1 .原名砚滴,文房用具,滴水于砚的器具,故名。的叫 水注”,无嘴的叫 米丞”。宋、元时较为盛行,以龙泉窑和景德镇青白釉制品为丰富,器形有方、圆、立 卧瓜、双桃、莲房、蒂叶、茄壶、牧童、卧牛飞蟾诸式,器身附流和小孔。明代以景德镇窑制品为佳,器形有桃注飞石榴注、双瓜注飞双鸳注等。2.明永乐、宣德年间受外来影响烧造的一种青花瓷器,阿拉伯人常以此净手或浇花用 长颈、鼓肩、圈足,口一侧附弯形流,另一侧自口至肩附曲柄水注,也称 水滴"、砚滴”。是古代文人磨墨时用来装水、滴水的文具,注水于砚面供研墨之用,有嘴的叫 水注”,无嘴的叫 朱丞”。西京杂记载: 晋灵公冢惟玉蟾蛛一枚,大如

22、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宋、元时期水注较为盛行,以浙江龙泉窑和景德镇青白釉制品为丰富,器形有方、圆、立瓜、卧瓜、双桃、莲房、蒂叶、茄壶、牧童、罗汉骑兽、双鸳卧牛飞蟾诸式,也常做辟邪、蟾蛛、天鸡等动物形状。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除笔墨纸砚外,还有不少其他辅助性用具。如纸怕风吹移动,就产生了镇纸”;洗笔要有水盂,就产生了笔洗”;磨墨要有水,就产生了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的水注”;放印的有印盒,搁砚的有砚盒,搁墨有墨床,搁笔有笔架,还有笔格、笔筒、笔床、笔船、笔屏、墨盒、印章等等。这些用具,所用材料有竹、木、玉、石、陶、瓷、 金、银、象牙、玳瑁、法琅等多种,造型各异,雕琢精妙,可用可

23、赏,故又称作文玩。它 们的共同特点是轻巧、雅致,置放在案头不但实用,还可以供文人墨客欣赏把玩,因此都 被后世的收藏家们收藏。19、傩 zh i古时饮酒用的器皿。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盛行于中. 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从字形特征不难看出,这类酒具大多源于上古兽角制作的水器。礼记礼器尊者举傩。”郑玄注称:凡饮酒时,”三升曰 铲。青铜器中习称的傩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止匕两类 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傩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傩, 形状像辄,自身铭文称为

24、踹”(如王义楚端)而不叫傩。古时饮酒用的器皿。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 。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从字形特征不难看出,这类酒具大 多源于上古兽角制作的水器。礼记 礼器尊者举傩。”郑玄注称:凡饮酒时,"三升日傩"' 青铜器中习称的傩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 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这 种形状的傩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傩,形状像辄,自身铭文称为 端”(如王义楚端)而不叫傩。20、肆 jia肆,盛酒器和礼器,由 新石器时代陶肆发展

25、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肆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 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 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 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一般来说,商早期肆多为 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商中期至西周早期,肆多为圆底或肥圆的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厚重,花纹繁缉,常用蕉叶纹、饕餐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以云雷纹做地,其上饰有多层花纹。肆作为礼器,常与辄、爵等组合成

26、套使用 21、卤 ybH卤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容器,也有说卤专门盛放祭祀时用的一种酒。卤主要流行于 商代和西周早期。卤的基本形制为扁园、短颈、盖、鼓腹、圈足,有提梁。还有少数为直筒形、方形和圆形,还有物形状的鸟兽卤。商代铜卤多为扁圆体,盖较高,上有钮,提梁多横跨两面,腹最大颈在中部或略下,圈足较高。器饰饕餐纹、云雷纹和联珠纹。筒形卤主要 出现在晚商、早周,数量不多。方卤也在晚商时期出现,器形呈圆口方腹、长束颈、方圈 足、大提梁,器上花纹为浮雕式。器物端庄浑厚,在商器中属精品。晚商还出现动物形卤, 形象主要有鸭、豕、虎、鸟等。22、籥f寸籥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

27、"凡祭祀共H«o "籥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 分则为两个器皿。11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23、俎 zti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古时宴飨,每人前面有俎案,上面摆满菜肴,食有食相,也就符合礼仪了24、兜觥 si g o ng古代盛洒或饮酒器。诗经屡见其名,如诗经卷耳:我姑酌彼兜觥。”椭圆形腹 式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装,有盖,盖作成带角的兽头形。有的觥内附有酌酒用的 斗。青铜兜觥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展覆25、覆拼音:x u覆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 具。由圈足签

28、发而来,用途相同。说文解字皿部:缠,杠短,负载器也。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覆一般成偶数组合, 如扶风县出土的仲彤瀛、?瀛各两件,伯多父瀛和长安县出土的叔专父覆各四件,虢仲瀛铭记载一次铸造瀛十二件。26、盂拼音:y u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27、觞 sh & ng古代盛酒器.觞勺(指觞与勺。都是盛酒器);觞令(即酒令。今俗谓猜拳、划拳);觞豆(酒器与卷豆。皆为饮食的用具。借喻饮食);觞爵(酒器);觞觥(泛指7S器);觞酌(饮酒器)28、爵 ju 6爵可以说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酒杯。流行 夏、商、周。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

29、,后有尖 状尾,中为杯,一侧有翼,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 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夏代晚期爵的形制,有的尚带有陶爵的 征,有的则较为精巧。一般器壁较薄,表面粗糙,无铭文,腹 偶有简略的连珠纹。流和尾的倾斜度都不大。流多作狭槽形,且较长,个别也有较短的。流和杯口之际多数不设柱,也有设不发达的钉状柱。夏代晚期的爵都是扁体爵,体截面呈 橄榄形。底皆平,翼与一足成直线,两足在另一侧。目前发现的夏代晚期青铜爵数量不多, 造型一般原始拙朴,也有新颖而精巧的。这说明,这种饮酒器已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过程。29、鼎拼音d mg部首“鼎”鼎:古代的烹饪之器,和现在家里的锅 差不多,用来煮或盛放鱼、羊、豕肉。大

30、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 方鼎,比如有名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所谓国灭则鼎迁,后世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描述:青铜制,三、四足两耳,盛行于商、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30、敦拼音dui部首“攵”敦 (dui ,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由鼎演变而来,形状酷似西瓜,又称西瓜敦或西瓜鼎。其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体合成球体

31、或卵圆体,两环耳、三短足,盖也可反过来使用。本义:古代食器。描述: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流行于战国时期。有虞氏之两敦。礼记明堂位31、豆拼音d山部首“豆”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描述: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豆,古食肉器也。有有说文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礼考工记32、角拼音ju 6部首“角”本义:古代酒器。描述: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一角一散。一一仪礼特牲馈食礼宗庙之祭,尊者举傩,卑者举角礼记礼器33、表拼音h 口部首“士”壶:长颈容酒或水的器皿。诗大雅韩奕有云:“清酒百壶”,孟子梁惠王下有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壶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方形、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