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在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作用及采取的措施_第1页
经典诵读在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作用及采取的措施_第2页
经典诵读在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作用及采取的措施_第3页
经典诵读在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作用及采取的措施_第4页
经典诵读在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作用及采取的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不经一番寒彻骨 争得梅花扑鼻香经典诵读在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作用和采取的措施泰州市白马中学 课题组【关键词】:经典诵读 语文素养 作用措施【摘要】: 语文素养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可分为六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农村初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生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差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笔者以课题主持人的身份,结合课题组平时的实践,阐述经典诵读在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三个方面作用即经典诵读能丰富积淀,增强文化底蕴;经典诵读能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经典诵读能训练学生语

2、文能力等,同时阐述落实经典诵读采取的措施,从而使经典诵读成为农村初中学校工作的常态,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以此推动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普遍提高。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一个引人注目核心概念。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

3、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可分为六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农村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生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差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选择了经典诵读。 因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

4、要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诵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实践证明,经典诵读在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诵读经典能丰富积淀,增强文化底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苏东坡云:“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圣先贤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孔老夫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编书的绳子,断过三次,可见夫子用功之深

5、。古代的教育家也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我们现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举凡文史哲经、数理化生、工农财贸、体育卫生、科技教育、地理天文之类相邻相关知识都有所积累,婚丧喜庆、迎宾送客、礼仪习俗、人情世故之类社会文化常识也有所知晓。接受和积累这些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充实头脑,受到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因为社会文化熏陶的有无和大小,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下。另外还能陶冶情意人格,诵读经典过程

6、中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未来一代优秀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估量重要作用。经典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农村学生初中阶段诵读经典,也就意味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意味着从小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他们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逐渐培养其

7、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开启其创新思维,为其一生成长奠定基础。诵读经典能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审美能力经典诵读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因此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第一,诵读是通过节奏的跌宕起伏,声音的抑扬顿挫,情绪的分层有序变化,甚至简单而有效的体态语言,在绘声绘色中,把听众带入作品的情感世界。诵读的表情达意,揉合了多

8、样艺术元素,让人在诗文的感知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旋律,再现作品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通过反复吟诵,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作品描绘的境界中:阳春三月,柳絮飘飞,碧空下飘荡在江上的小船越驶越远,最后在渺远的天际消失,只有东逝之水滚滚远去还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反复吟咏中品味离愁别绪下的洒脱、飘逸;品味流动的画面美;感受并领略诗歌意境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第二,诵读就是深层阅读,在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天长日久的诵读中,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内化的将是精神气质。培养美的情操,是对美的升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到只有在“多读书”的基础上,审美才

9、能达到极好的程度。经典诵读,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片神奇的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甜美的甘泉。 第三,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地领略作品的迷人色彩,沐浴作品的阳光雨露,享受作品的馥郁芳香,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驰骋, 在想象中不断体味诗文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配上有关乐曲,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展开想象。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乐曲的烘托下诵读并体会诗文的诗情画意。在诗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作品本身的特点,凭借

10、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诵读经典能训练学生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能力好比素养的窗口。透过能力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素养。语文能力的强弱可以显示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能说会道,谈吐不凡,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往往被人看作是颇具语文素养的标志。在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训练好阅读、写作、聆听和述说等各种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智力。实践表明:诵读经典提高了学生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在班级的各项工作中,班干部无疑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由于机会有限,只有少数同学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而诵读活动无疑是

11、培养文艺骨干的好时机,无论是表达能力还是组织能力,都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一次次的合作与展示中得以锻炼和培养。如全校组织的“中秋美文诵读会”,从组织、氛围的营造到配乐伴奏,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听到台下阵阵的掌声,看到孩子们自豪的神情,我们深深地感到诵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经典诵读循序渐进、切实有效所采取的措施从本期开始,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推荐经典诵读材料、加强经典诵读方法指导、经典赏析指导、网上查阅资料等来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增加孩子诵读体验,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诵读材料的选择必须体现以下三个要求:一是必须体现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以此培养民

12、族精神、民族气质,传承民族文化,建立道德信仰。二是必须是最经典的汉语文字,以此培养纯正、良好的语感,培养语言艺术的鉴别力和创造力。三是总量适中,能在有限的课内和课外时间,让学生打下根基,获得相应的素质,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以下是我们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营造校园班级诵读环境为了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班级教室环境体现班级特色,重在展示学生诵读经典的活动成果,内容有诗画、名言佳句、诗文、书法、读后感、手抄报等,深厚的诵读氛围,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还用诗文、诗画的名言佳句装点教室墙壁等。教室里设置了“图书

13、角”,图书角里有童话故事、寓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著等各类书籍,可以让学生在这浩瀚的书海里徜徉遨游,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放飞个性,享受读书的快乐。经过师生们的精心布置,营造出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了“书香班级”飘书香。同时采取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定期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经典学习游戏活动,学校做好对班级的考核。在家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家长的作用,使其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和参与者。通过家长会活动,要求家长将每周周日利用一

14、小时的时间定为“读书时间”,和孩子共同诵读,共同提高,营造家庭诵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通过诵、背、书、唱、演、画等多种形式把活动做细做实,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诵读的乐趣和魅力。(1)提高认识,重视并扎实地开展诵读活动。要求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学期本班对诵读要求有计划,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可以举行“班级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答”、“诗词配画”、“诗词配文”、“师生对诗”等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积累、诵读的积极性。(2)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

15、生开始课前三分钟的诵读。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开展课前诵读活动,学校做好对各班的的考核工作。(3)每周周末回家诵读,家长积极评价。(4)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5)每月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6)指导学生撰写诵经读典的体会和感受,评选优秀诵读日记,并开展经典诵读主题活动。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

16、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探索出有效的诵读教学模式。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加强入境入情的诵读指导诵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7、诵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充满“情感”的诵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一) 入境在熟悉、体会材料的基础上诵读。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诵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诵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诵读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外出听课鸟的

18、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教师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叶老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激发学生诵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

19、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诵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另外,教师的引读、范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通过引读,学生的节奏和感受潜滋暗长,情感也上升到一个高度。学生已有了读的情绪,在此基础上,不断续读,不断深入,达到了师与生,师生与作者,读者与主人公的情感交流和共鸣。(二)入情强化诵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之入情。所谓“入情”是指表情诵读,要求诵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理情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技巧指导的重点训练应是诵读技巧的综合应用。(1)停顿。诵读中的停顿分语法和语意停顿两种。语法停顿要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语意停顿即强调停顿,要使学生知道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说话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的停顿。(2)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诵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重音之所在。(3)语调。语调是贯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