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语文高考复习 写作之审题指导 新人教版_第1页
2011届语文高考复习 写作之审题指导 新人教版_第2页
2011届语文高考复习 写作之审题指导 新人教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届高考复习:写作之审题指导写高考作文就是在解答一道高考题目,按题写作是其基本要求。而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符合题意”是评分等级中的最高等级。也就是说,一旦偏题、离题,不管文章构思多么巧妙,语言多么优美,都不可能得到较高的分数。对此,各省市的高考作文评分细则都有明确的规定:偏离题意的,如果能判断是完全离题的作文,在20分以下给分;如果作文前后有适当点题的文字,在30分上下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36分。由此可见,审题是作文的第一要旨,动笔之前一定要审好题意,半点马虎不得。S审什么 一个完整的作文题目,一般由题干、材料、提示语(对材料含义的点拨)、题目(或话题)、要求(或注意事项)等几部分组

2、成。这几部分都有不同的功能,提供不同的写作信息,如同数学题中提供的已知条件。这些信息都很重要,漏掉一条都可能使自己在构思、行文过程中出现很多漏洞,从而“输”掉高考作文。因此,正确的审题方法是考生要对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仔细审读,对试题多方面的规定、要求作出全面的审视、正确的判断和明智的选择,即考生应从题干、材料、提示语、题目或话题、要求或注意事项等方面入手,全面掌握题目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面对陌生的高考作文题目,考生应牢牢记住全面审读,不放过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在题目要求范围内立意行文,否则,挂一漏万,可能满盘皆输。Z怎么审(一)话题作文、命题作文 对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抓住话题或

3、题目进行审读。 首先要吃透话题或题目的含意,将其本义、比喻义、引申义一一弄清楚。这样,有助于考生选择最佳角度写作。如重庆卷的“难题”,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本义不容易解答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难以处理的事情;引申义学科、社会、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难题;比喻义困境、困难、抉择、考验、挫折。考生从“难题”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入手作文,都是符合题意的。 有时,作文题目命题者对话题或题目的含意作了提示。一种是直接提供话题或题目的字典义和常见义,如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谈意气”,题目中对“意气”作了三种解释。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考生必须在所给义项中选择一个来写作,而不能跳开这个范围随意而为。另一种是通过材

4、料或提示语来暗示话题或题目的含义,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绿色生活”,其中“绿色”是关键词,对此,命题者在题目中对“绿色”作了如下提示:“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联系。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这个提示语的解读,考生很容易进入写作情境,而每一条提示语都可能是考生切入的点,从而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总之,题目不管是提供义项还是提供材料或提示语,考生都只能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立意作文。 其次,抓住话题或题目中的关键词,弄清楚题目的写作对象、写作范围与重点。只要能抓住这个关键点,就能以此为突破口,打开思路,确定写作的角度和内容。如2010年高考

5、广东卷作文题“与你为邻”,关键点就在这个“你”的选择上,而根据题目提示,“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选择有形的“你”,就可以选邻座、邻居、邻校、邻国,或珠江、白云山、陈家祠、妈祖庙,或音乐、歌曲、书籍等;如选择无形的“你”,则可以选择理想、志向、困难、挫折,或外星人、孙悟空等。将这个“你”选好了,作文的立意、选材也就清晰起来了。再如201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角色转换之间”,这个题目的关键词不在“角色”,也不在“转换”,而在“之间”,如何理解和把握“之间”,便是审题优劣高低之关键,“之间”强调角色转换过程及其感悟,限制了文章写作的范围与重点,如果文章落脚点在“角色”或“转换”上,显然

6、就偏离了题意。 再次,面对话题或题目,考生还可以采用由实化虚、由虚化实、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审读题意。如2010年高考江西卷题“找回童年”,“童年”在这里既可实指“人生的一个阶段”,更可虚指真诚、纯真、无忌、坦率或好奇、自由、勇敢、快乐等。另一方面,审题时也要善于化虚为实。如2006年高考安徽卷作文话题“读”,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很“虚”,审题立意时就要尽量将“读”具体化,落到实处,比如“读高考状元”“读黄山松”等;2010年高考重庆卷的“难题”也要落实到具体的难题上才好构思行文。 最后,还要注意话题或题目中的关系。有些话题或题目是关系型的,此时审题就要辨明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2007年高考四

7、川卷作文题“一步与一生”,这个题目中的两个概念用“与”连接,表面上看是并列关系,可互换位置,但实际上这二者之间是条件关系,“一步”是条件,“一生”是结果,即有什么样的“一步”就有什么样的“一生”,或者相反。据此,可以有多种立意。再如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题目中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可以构成转折关系,“仰望星空”但不能不“脚踏实地”,“脚踏实地”但也不能不“仰望星空”;可以构成并列关系,强调二者不可偏废,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二)漫画作文、材料作文 漫画作文、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在命题形式上的主要区别就是没有提供话题或题目,只提供材料(

8、图画、文字),需要考生自己选择写作的话题。因此,这类作文的审题关键在对材料的理解上。 怎样理解材料呢?首先要有全局意识,从大局出发,全面把握材料的内容。这就要求考生能抓住材料中叙述的主要对象,以及这个对象相关的情形和产生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追根问底,从而找到立意的角度。如: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

9、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 这是200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中的材料。这则材料,主要叙述对象是“别涅迪克博士”,叙述他如何发明裂而不碎的汽车玻璃的故事。围绕这个结局,考生可追问:别涅迪克博士发现裂而不碎的汽车玻璃这一故事的本质是什么?别涅迪克博士怎样发现裂而不碎的汽车玻璃?通过这样的追问,材料的本质就可以得出:创造离不开机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创造需要执著,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甚至献身,才能获得“意外的发现”;机遇与执著,是辩证的关系,是机遇造就了成功还是执著造就了成功,要辩证地看 当然,在分析材

10、料时,也不能全然放弃局部的信息。管中窥豹,以小见大,说的就是不能放弃对事物局部信息的关注。如上面材料,如果从以下局部的句子或细微处,也可以看出材料的意义: “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看来,创造与好奇有关,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平时的积累、思考为助力。“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看来,创造需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事物,不同领域之间可以“跨界”思考,彼此促进。“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看来,创造表面上有时候呈现一种意外,而在“妙手偶得”的背后是长时间的思考与准备,别涅迪克除了这个烧瓶之外,还有一大堆贴着各种标签的“宝贝”,

11、它们的价值怎可估量?值得注意的是,这则材料中的新闻报道是次要信息,如果据此分析得出这则材料讲新闻报道对创新的作用,或者车祸促进创新发明,那离材料的原意就远了。怎样落实审题的目的是考生面对作文题目找到自己作文的立意。考生经过一番努力,明确了立意大方向,此时,考生还要将这番立意变成自己的,这样才能写得顺畅,才能做到不偏题不离题不跑题。一个比较保险的方法是考生将自己的立意“外化”,写在草稿纸上,写作过程中不时看看这句话,看看这个立意,判断一下自己的作文离开这个立意没有。必要时还可以使用点题的方法,使自己的立意显豁起来。有一位阅卷老师这样说:“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

12、出来,在作文中要不断提到文题,点明你的行文和命题的关系,引领阅卷老师随你的思维而去。”时时点题,这样既可以使文章避免偏题或跑题,还可以不断引起阅卷者的注意,避免阅读评判的偏差,从而获得高分。延伸练习 1.请以“我与英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已经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很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告诉妈妈是她的幼儿园老师薇拉小姐教的。母亲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