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解析及讨论_第1页
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解析及讨论_第2页
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解析及讨论_第3页
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解析及讨论_第4页
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解析及讨论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NaCI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2016年高考理综3卷27题中有一个采用NaCIO 2溶液为吸收剂,对烟气中的S02与 NOx进行吸收,即“脱硫”与“脱硝”的实验。该实验内容并不复杂。在鼓泡反应器中通入含有SO2与NO的烟气。反应温度为323K, NaCO 2溶液的起始浓度为5x10 3 mol I?。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到的实验结果,也就是所测得溶液中一些离子浓度数值如下:与这些 数据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写出uNaCIO2溶液脱硝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离子SO4SO32-NO3-NO2-crc/( mol L -1)8.35 x V406.87 x 160i.5x r4oi.2x r

2、5o3.4 X 130这实际上只是一个,仅告诉学生CIO 2一离子被还原的产物是Cl NO被氧化的产物为NO 3-离子。进而要求他们写出该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这样的问题。看似是一个没有什么难度的方程式。由于命题者的“疏忽”,还是给中学化学教学造成了相 当程度的混乱。一、比较“合理”的一些答案在网上可以看到,为描述这个反应,竟然会有多个彼此不同的 方程式。1 .“标准答案”。当然,这是命题者所给出的,是教师在讲解时“首选”、也是最为“权威” 的答】NaCI0 2溶液的pH约为7.09。完全可以把该溶液,看做就是一个中性的体系。而按照式(2pan > )来计算,由“反应后生成的CI :

3、 H+=3:4=3.4 1x0 3 : x”可知。反 应后该溶液中的x=H =4.5 Xi。-? (moll)。也就是,该溶液的pH约为2.34。看来式(2),比式(1)要更能符合实验的结果。其实,看出反应(1)的反应物端不 可能有那么多OH离子后。只要在式(1)的两端同时再加上4个H+离子,让反应物端的 4个OH -离子与H+离子都结合成H2O分子。那样,也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式(2) o 3.考虑反应过程中弱酸的存在由于,CIO 2一离子作为弱酸的酸根,它有较强的结合质子的能力。导致一些人认为,这个 离子反应的过程应该明显地分为两步来进行。第一步,CIO 2-离子成酸的过程,4NO+7CIO

4、2 +2H 20 =4NO 3 +3CI ' +4HCI0 2(3)第二步,HCIO 2 分子作为氧化剂,4NO+3HCIO 2+2H2O =4NO 3 +3CI-+7H+(4)由于“反应(3) x3+ (4) x4”后可得式(5),式(5)的两端再同除以 7后,就是式(2)可见,即便是考虑了弱酸HCI02分子的生成过程,增加了一个中间的步骤它也只是式(2)的一个可有可无的“细化”。4.对该反应机理的研究。许多学者对于这个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比较有说服力的看法 是1:在碱性环境中,NaCIO2脱除NO的反应分为3步。2N0+CI0 2 ->2NO2+CI -(6)2NO 2+2

5、OH - NO2 + NO3 + H2O '(7)2NO 2'+ CIO2一一NO34 C厂(8)最终得到的也是总反应,在酸性环境中的反应则比较复杂。变为黄绿色的液体,并生成了实际8H+8CIO 2 6CIO 2+ CI2+4这样,将“反应(6)+ (7) x2+ (8) ”进行组合, 3CIO 2 +4NO+4OH =4NO 3 +3CI +2H 2O(1) 该作者认为,在酸性条件下CIO 2离子则会发生歧化, 上起氧化剂作用的CIO 2O其具体生成CI02的反应有,H2O (9)2H>4CIO2 ->2CIO2+ CIO 3 + Cl' +H2O 

6、9;(10) 2H+CIO 2CIO 31 2CI0 2 +H 2O '(11 )而CIO 2再去氧化NO的反应,则可表述为,5NO+2CIO 2 +H 2O -> 5N0 2+2CI +2H +(12) 5N0 2+CIO 2+3H 20 - 5N0 3 +CI +6H +(13) 5NO+3CIO 2 +4H2O - 5NO3 +3C+8H+(14)这6个方程式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人们也不容易从 中抓到核心的观点。教师应该能对其进行“解释”或“解读为此应该先看(9)至(11),这前一组的3个反应。其中的反应(9)解释了酸性介质 条件下,该溶液有黄绿色的原因;反应(10)则说明了

7、为什么会出现“反应后吸收液中CIO 3-离子浓度升高”,这样的现象。其实,其中真正生成CI02 的反应,应该用其中的(10) + (11),来构造。把这两个反应相加,得到的就是,在 酸性条件下,CIO 2 pan >离子歧化,而生成CIO 2的如下反应(15)。 W+5CI0 2 - 4CIO 2+ CP +2H 20-(15)而接下来的,CIO 2氧化NO的这后一组 方程式(式(12)至(14)中,前两个是彼此相衔接的反应步骤。即,NO通过反应 (12)先被CIO 2氧化成NO 2,然后NO 2再通过反应(13)而被CIO2氧化成NO3-。反应(14)则是总反应,是“(12) + (1

8、3) ”之和。分析完这两组反应后可知道,式 (15)是前一组反应的代表,式(14)则反映了后一组反应的本质。那么,总反应就应该用式(15)与式(14)来构成。具体的方法是:最终得到的,仍旧是前面就给出了的式(2)。可见,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讨论这个反应过 程。碱性介质中NaCIO 2溶液脱硝的变化,只能用反应(【)来描述。而高考试卷中“没有强碱存在”下的NaCIO 2溶液脱硝 过程,只能写为反应(2)。二、已知物质价态变化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基本方法其实,当已知氧化还原反应中 物质价态变化情况后,如果按照正确的方法,来书写这类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无 论如何也不会得出式(1),这样的结果。

9、 有必要就这个例子,把这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再向大家介绍如下。第一步,据参与 氧化还原过程物种中有价态变化的元素,通过原子的电子得失数、参与氧化反应的原子个 数,进而确定出这些物种的系数(即其在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对于“NaCQ2溶液的脱硝过程”中“ NO- NO 3 ”及“CIO2- CI 得失电子数分别为3与 4,这样的两个变化。考虑到得失电子数应该相等,可确定出参与反应的N与CI的原子数 比为“43 ”再将原子数变换成物种的化学计量数。用双箭桥法,可以把这个思考过程解析 为如下的图一。这样,参与电子得失的原子数、及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就都已经被确 定,也就是都配平,

10、不应该再变动了。第二步,配平反应前后的。原子数。这要用到如下图二所示的,一个重要的物种间的关这是一个用化学式表示的,从左到右,H原子数始终不变(始终是2),而。原子数依次 递增的序列。中间有一条虚线,把整个平面分割成两个区域。左侧的酸性介质区(简称酸区)及右侧的 碱性介质区(简称碱区)。这表示,该序列是由两个可逆变化过程,来组成的。即,酸区 的“2H+ H20”及碱区的uH20 20H Ho其使用方法是,当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物端多了 n 个。原子(较产物端)时,就要考虑使用这个序列变化的正过程(向右变化)去结合掉 0原子。是酸性反应介质的,则在原反应中加上n个左侧的“2田H20”过程。如果是碱

11、性介质中,则在原反应中加上n个右侧的“H2O2OH-”过程。当氧化还原反应产物端 多了 n个。原子(较反应物端)时,就要考虑这个序列变化的逆过程(向左变化)。是碱 性介质的,则在原反应中加上n个“2OHH2O”过程。如果是在酸性介质中,则在原反应中 加上n个uH20 2H 过程。如,检查上图一所示的变化过程“4N0+3a02->4110 3瓦>-+3。一”中的0原子数。反 应物端有10个0原子,而产物端有12个。原子(比反应物端多了 2个)。那就要用图 二的逆过程来解决问题(向左的箭号)。由于原反应物中没有“碱二不能认为这个体系是 碱性介质。图中向左箭号的前一部分不能用。所以只能用

12、剩余的,也就是再加上两个 uH2O 2H过程。这样就得到了 MNO+ 3CQ2 +2H20T4NO 333CI +4H程 也就是前面的式 (2) o在熟悉并理解了图二的基础上,当然还可以从一个另外的角度,来看待和讨论这类问题。 也就是换一个说法,从所加过程的“适用条件”来考虑。可以说:过程“2印H2O“永远被用 在酸性介质中。且“HT被加在。原子数多的一端(H2O自然是加在另一端)。过程引20 2OH ”永远被用在碱性介质中。且“ OH ”被加在O原子数少的一端(H2O自然 是加在另一端)。由此还可以引申出一个“特例”。那就是,当反应物端没有酸或碱类的物质时,如果两端的 。原子数还不等。那么,

13、就要先添加上“叱0”为反应物。当反应物端的0原子数少时,在 产物端加“H+” ;当反应物端的0原子数多时,在产物端加“0H ”。用这个方法来书写该 考题中的这个方程式,那就更为简便了。因为,在“4N0+3cle)2一一41103一+3CI 一”的反应物 端既没有“酸”、也没有“碱”这两类“化学物质”,那反应物端就只能先加上“叱0”。还由于 原反应物端的。原子数少,所以在产物端要加“H。这样,很容易就得出了式(2)。三、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酸性条件”及“碱性条件”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强 调这两个概念,是由于它们与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大小比较有关,与化学反应标准电动势 值的判断或计算有关

14、。因为在酸碱性不同的体系中,同一个电极反应的甲。,可能会出现 截然不同的数值。如,在酸性介质中,HCIO2+3H+4e =CI +2H 20.(p° =1.56, V而在碱性介质中, CIO 2 +2H 2O+4e- = Cr+4OH -, (p° =0.76Vo区分不出这两个概念,就会直接影响到 中。数值的正确查找。因为在许多化学手册中,这类数据是分为“在酸性溶液中”(简称 酸表)及“在碱性溶液中”这样的两类,并用两张表来给出的。有的数据只能在“酸表” 中找到,而有的数据只出现在“酸表”中。制表的原则是,电极反应中有H+离子的,归入酸表;而电极反应中有0H-离子的,则归入

15、碱表。既没有印离子,也没有0H离子-的电极反应,也归入酸表。这样“C2l+2e=2CI-、 (p°"36V, "就只会出现在酸表中。由于,某元素的同一价态变化,在“酸表”与“碱表中的数值不同。这不仅会造成反应完全 程度的不同,甚至于会影响到反应进行的方向。所以,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 时,多要一再地嘱咐学生。查找某电极反应的中。时,一定要注意数据的“出处”,也就是 它来源于什么“表至于在实验操作或化学方程式书写中,要如何考虑“介质的酸、碱性” 问题则几乎没有被哪本化学教材涉及过。这也可能就是该命题者认为,作为强碱弱酸盐的NaCIO 2,其溶液呈碱性。那么,就

16、要按“在碱性溶液中”来书写该方程式,的“充要”理由吧。其实,这是对该概念的 一种错误理解。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溶液酸碱性”只是一个反应的外部条件。也就是它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反应产 物,只是一个特定、且基本能保持不变的pH值。HT离子或0H 一离子,也不会出现在化 学方程式中。考虑它,只是为了防止副反应的发生而已。如,用CI2水来氧化以2+离子的实验,要保持在较强的酸性条件下来进行。那是为了防 止,因产物Fe*离子水解而造成的,“溶液中出现浑浊或沉淀”的现象。在其方程式 “C2l+2Fe2+=2CI2Fe ""中,也不会有H

17、,离子的位置。另一方面则是,IT离子或0H 一离 子参与到了该氧化还原反应之中。有如酸性条件下的“2MnO4+5S0 32>6H+=2Mn 2+5SO 42 +3H 20”,及碱性条件下的 u2MnO4+SO 3,20H =2MnO 42 +SO +H2O”,这样的 反应。由于有大量的印离子及0H离子、作为反应物要被消耗掉,同时还要考虑产物的存在条 件。其酸与碱的起始浓度都应该相当大,也就是要显著的过量。在无机化学教材中对这两个反应的要求是,在两支各盛有1ml 0.1 mol LNa 2SO 3溶液的 试管中,分别注入lmol-L”H2s。4及浓NaOH (约为14.4 mol L)溶液各1 ml。再各 滴入0.1mol-L,KMnO4溶液2滴。观察有何现象?在前一反应的溶液中,反应物印离 子与MnO 4离子的物质的量比,竟然达到了 “100。”而实际的需要仅是“3口。”而在后一 反应中,反应物OHT离子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