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地理区位_第1页
信阳地理区位_第2页
信阳地理区位_第3页
信阳地理区位_第4页
信阳地理区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地理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信阳1、信阳市的地理区位-省际边缘城市信阳市为鄂豫皖省际边缘区三省交界处,鄂豫皖省际边缘区主要处在大别山区,属于传统农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可以说是中部地区的经济塌陷之地。本地城镇化率总体不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地城镇化,是三省人口流出主要地区。如2011年信阳人口净流出240万人,名列河南省第一位,在周边地区仅低于阜阳市。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空间格局中,各省普遍以省会城市为依托,提出了相应的城市群或都市圈发展战略,鄂豫皖省际边缘区也是“游离”于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北武汉城市圈和安徽皖江城市带的边缘,属于典型的省际边缘欠发达地区。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东毗安

2、徽、南邻湖北,处于鄂豫皖三省的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一直都是鄂豫皖省际边缘区的要塞和重要物资集散地承东启西、南北交汇的中心。西周至秦汉,古信阳曾为千乘之国,作为中原地区南大门,是重要的经济商业中心;南北朝直至清代,由于临靠淮河,扼守大别山脉,地分南北,其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存在;民国时期,随着京汉铁路和公路的开通,信阳成为南北交通通道上的重要节点。 信阳市作为典型的省际边缘区城市,同河南省东部和西部边缘区相比还具有自身明显的“自然文化”地理的独特性。历史上淮河曾三度为南、北方不同政权的分界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信阳作为南北文化、东西文化的交汇地,既有中原文化的熏陶,又有楚文化的渗透,既受吴越文化的辐

3、射,又受川陕文化的影响。使信阳形成了兼具南北之长,东西之优的淮河上源文化之地。信阳市的“边缘性”特征另一层内涵是由该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的。信阳位于“秦岭淮河”气候分界线,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号称“北国江南、江南北国”。 2012年,信阳市再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实现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四次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称号。 信阳市面临的“被边缘化”危险,作为典型的省际边缘区城市,信阳处于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皖江经济带的中间,距离都在300公里左右,属于辐射层的边缘和末梢。在国家新一轮的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政策下,信阳的发展面临着由过去“入则承接本

4、省动力,出则吸收外省能量”的边缘正效应到“向外遭排外,向内找不到归属”而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信阳市面临同属于鄂豫皖边缘区城市的“区域中心城市”竞争。除信阳市提出要建设鄂豫皖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周边紧邻的驻马店、南阳、阜阳等城市也都明确提出要建设不同区域的中心城。2、信阳城市发展策略 通过前文对于边缘效用动力机制以及核心-边缘转换的总结,在一定的边缘正效应积累下,边缘也可以变为核心。目前武汉、郑州、合肥自身仍处于内聚发展为主的阶段,信阳如何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科学定位,如何与周边同等城市取得比较优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如何防止被“边缘化”和“中间塌陷”则是信阳新一轮发展应该关注的重点

5、。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与周边区域经济因素的相互吸引,信阳市现代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已趋成熟,这使它从经济边缘区的地位向中心区的地位转移。随着国家新一轮扩内需导向下发展的重点向中西部转移,信阳市作为西北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等东南沿海城镇群联系通道的重要中转枢纽,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辐射八方的边缘耦合力将成为信阳新一轮城镇化有序推进的重要动力。信阳市应致力于将“边缘性”弱势特征向区域网络节点、交通节点和门户节点等强势特征转化。信阳的经济区位优势,在于扩大它竞争腹地的范围,在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中扩大腹地范围,强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战略合作,变“边缘”为“前沿”,着力构

6、建自己的“经济场”,成为区域经济中心。通过对信阳发往全国主要城市铁路客运量统计分析,排在前两位分别是郑州和武汉,两地合计占信阳铁路全年发送量480万的三分之一,信阳与郑州、武汉城际联系凸显。据统计,信阳市的商品进货渠道则主要来自武汉、合肥,已经形成了一些武汉、合肥商品的二级批发市场;武汉的商业、酒店和房地产等行业纷纷进驻信阳,而到信阳旅游的人,很多都是从湖北来的,信阳鸡公山更是被视为“武汉的后花园”;与此同时,信阳的农特产品,也充斥着武汉的市场。信阳市在新一轮发展中应明确自身在区域中的地位,准确而适时的对接区域,承担区域功能、提升区域地位,也是引领城市未来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保持与以郑州为核心

7、的中原经济圈经济联系的同时,应立足自身特色自然山水和休闲养生资源优势,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同时,还应致力于引进和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利用交通枢纽及区位优势,作为长三角经济圈与中西部地区联系的桥梁,起到南北与东西经济往来的枢纽作用。组团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信阳市中心城区为核心,整合组团城市群特色优势资源,以构建鄂豫皖省际边缘的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通过组团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来支撑明确信阳市协作周边、融入区域发展的主要职能和定位。组团城市群构建“一心三极,两带三区”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心”为通过联动中心城区及周边紧密联系的特色乡镇节点,共同打造信阳市区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三

8、极”为信阳中心城区40公里范围内的罗山县城、明港镇和鸡公山管理区。培育三个功能各异,支撑组团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三个主要增长极。 “两带”分别是依托东西向宁西复合交通走廊的宁西协调发展带和南北向京广复合交通走廊的京广协调发展带,是组团城市群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集聚发展带。 北向主动开放,加强与郑州(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经贸往来;南向积极融入武汉经济圈,依托高铁(城际)、高速,加强与武汉交通联系,充分发挥信阳山水休闲旅游资源优势,吸引外部投资,扩展高端商务休闲、创意文化服务职能,促进信阳市区域性健康度假、休闲文化职能的实现;东向主要为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联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同时加强对市域东部地区的

9、辐射和带动;西向则主要是加强与省内南阳市的产业协作,积极拓展区域腹地,竞合发展。 “三区”是通过对组团城市群现状土地利用、城镇空间和自然山水格局以及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分析,划定的不同城镇化发展分区,并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分别是: 城镇重点发展区:依托宁西和京广主要交通走廊和枢纽,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区生产和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空间; 城镇协调发展区:依托城镇重点发展地区,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城市职能配套的产业。合理保护耕地,发展特色明显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集约发展建设用地,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山水生态旅游区:南湾湖水库、出山店水库等城市水源保护地,鸡公山、灵山、天目山等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山体和天然林的保护,重点发展特色农林产业和适度发展服务中心城区、面向区域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参考文献: 1邢忠.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规划J.城市规划,2001(6):44-49 2邢忠.边缘区域边缘效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