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应景岁朝图乾隆帝是这样过春节的_第1页
新年应景岁朝图乾隆帝是这样过春节的_第2页
新年应景岁朝图乾隆帝是这样过春节的_第3页
新年应景岁朝图乾隆帝是这样过春节的_第4页
新年应景岁朝图乾隆帝是这样过春节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年应景岁朝图:乾隆帝是这样过春节的(图)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李亚玮 “岁朝”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在后汉书·周磐传中有“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的记载。国人过春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其称谓在各时期也不尽相同,例如先秦称为“上日”、“改岁”;两汉称为“正日”、“岁旦”;魏晋南北朝称作“元日”、“元旦”,而唐代以后也多以此为名。事实上,最初的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且夏、商、周与秦朝所定岁首之日也不同,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才以农历正月为岁首,在辛亥革命以后便采用公历计年,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作为应景之作,古代绘画中的岁朝图最初是在宋代宫廷中兴起的,流传至今年代较

2、早的作品是北宋画家赵昌与董祥创作的岁朝图。此类创作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描绘辞旧迎新的庆贺祝拜场景;二是以蔬果、文房等入画,赋予其吉祥寓意与文化内涵,多以“岁朝清供图”命名。通过前者可以一窥古人的迎春习俗,后者则反映出文人墨客的古雅情调。岁朝图中的春节习俗:门神、爆竹、宴饮与拜年古时的春节习俗在先秦已出现萌芽,虽然当时是与立春节气有关,但也是为了欢度新年而在新旧交替之际进行的。此时期的礼俗包括傩祭、立桃人、扫尘、宴会、祭祀祖先等。汉魏时期是春节习俗的定型期,相关庆贺活动有除夕驱傩、正旦朝会、立神荼郁垒、放爆竹以及聚宴饮酒等。到唐宋时期,春节习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傩祭活动的民俗性与娱乐性增强,另

3、外还要守岁、立门神、挂年画、帖春联。而拜年的习俗在此时也趋于完善,不仅有尊卑长幼之分,还要互送节物。在宫廷中皇帝要在早朝时接受百官的祝祷,官员之间社交性的拜年出现了以“名刺”代贺的情况,很多官宦之家并不亲自登门拜年。此后,明清之际的春节习俗也基本沿袭了唐宋时期的旧俗。从春节习俗的演变过程来看,其宗教功能逐渐弱化而娱乐性逐渐增强,人们在力图营造欢庆氛围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扫尘明李士达(款) 岁朝图 1615年按照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便有了“陈陈布新”的含义。据诗经·豳风·七月记载:“穹窒薰鼠,塞向墐户,磋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可见

4、在迎新之际,人们要清扫垃圾、驱赶老鼠,并封闭窗户躲避寒风。在明代李士达(款)作于1615年的岁朝图中就描绘了扫尘的场面,画中一文士倚桌案坐于阁中,屋外一童子正拿着扫帚清扫院落,为庆贺年节做准备。立门神立门神的习俗萌芽于祀门,在周代已将其定为祀典之一,礼记·丧服大纪中即有“君释菜,礼门神”之说。先秦时期的立桃人就是立门神的前身,以此驱邪御鬼。从汉代起,门神有了具体的形象与名称,例如著名的神荼与郁垒,人们将二者之形或是名字绘于门户与桃符上,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的记录。到了唐末五代之后,民间多以钟馗作为门神,这源于钟馗为唐玄宗捉鬼的典

5、故,也有学者认为钟馗的形象是由商代主持祭祀的“仲居薛”等演变而来。宋代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称宋人在岁旦之日有“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的习俗。到了宋末,以秦琼、尉迟敬德作为门神的现象也很多见。明宪宗朱见深岁朝佳兆图 1481年在流传至今的古代岁朝图中,明宪宗朱见深创作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岁朝佳兆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即是以钟馗为描绘对象,而此画也可看作是祈福的宫廷年画,在作品右上方有“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的御题。画中的钟馗一手持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上,他犀利地盯着飞来的蝙蝠(意为福来),而小鬼则双手捧着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盘,意为“百事如意”。可见,此时的钟馗也开始

6、具有吉祥的寓意。此外,在宋代还出现了以文官充当门神的新样式,代表着富贵、权势等寓意,例如在传为李嵩的岁朝图中,“不但宅门上绘有武将门神,而且在堂屋隔扇门上还出现了文官打扮的门神,这种形象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成为标准的门神样式”。放爆竹与敲锣鼓从汉代开始就有了在正日燃放爆竹的习俗,其目的在于通过爆竹的巨大声响来驱除恶鬼。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升,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山臊是民间传说中的恶鬼,长丈余,人脸猴身,遇之可令人得寒热病,但此鬼最怕爆竹,因此古人在春节时燃放爆竹是为了吓跑山臊,驱逐瘟邪,求得平安。此外,正月敲锣打鼓的风俗历史虽然不可考,但

7、在古人所绘岁朝图中却很多见,这一场景多与燃放爆竹的活动并置在一起描绘。明袁尚统岁朝图明李士达岁朝村庆图岁朝村庆图中放爆竹与敲锣鼓的场景明代画家袁尚统的岁朝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创作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春日,画中的众多孩童在院中敲锣、打鼓、放鞭炮,屋内有三位长者同桌对饮观看儿童嬉戏。明代画家李士达的岁朝村庆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亦出现同类场景,此画作于戊午腊月的石湖,上有乾隆皇帝的题诗与多方内府鉴藏印。作品描绘了村庄中的儿童燃放鞭炮、敲锣打鼓的景象,充满了喜庆欢乐的气息。画中人物姿态各异,情态传神,极具动感,例如在近景庭院中有一孩童正弯腰前倾持香点燃爆竹,其身后的另一孩童则双手捂耳观

8、看,画家通过对人物动作的细腻刻画,再现了孩童放爆竹时的情景与心理状态。此外,在清代上睿、周恺、张俨等人创作的岁朝图中皆有燃放爆竹或敲锣鼓的场景。清周恺岁朝图清张俨岁朝图宴饮与拜年春节之际宴饮酒祝的风俗在先秦时期出现萌芽,到汉魏时发展为“留宿岁饭”的习俗。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当时的留岁饭不能全部吃完,而是要留下一部分撒到大街上,寓意除旧纳新。在正旦之日,晚辈还要向长辈进椒柏酒祝贺新春,此时也讲究礼仪顺序,如敬酒从小辈向长辈开始,饮酒时则反之。此外,春节时拜年的风俗在汉代已经出现,一般向同族尊长

9、拜年是在岁朝当日,而拜访友人等可以在岁朝之后进行。清杨晋岁朝图 1725年清于津岁朝图 1836年清代画家杨晋创作于1724年、1725年的两幅岁朝图中皆有拜年访友的情景。后者是杨晋临摹明代画家沈周的岁朝图,画中左上角题诗云:“今朝元日试题诗,又簇辛盘举酒巵。杨柳弄黄梅吐白,一年欢赏动头时”,原为文徵明所作。在作品近处的小桥上有一长者持杖前行,其后有一童仆手持卷轴跟随,远处的屋中有四人临桌而坐,桌上置有酒食,屋内的柱旁有两位侍童等候。此外,清代画家于津在1836年作于苕溪碧梧山馆的岁朝图中亦有拜年的场景。画中的桥上有两位文士,其中一人手指前方院落,回头与后者对话,院外则有两位长者相互作揖问候。

10、“岁朝行乐”:皇帝过春节讲究大场面作为传统节日中的重中之重,宫廷对于春节的庆贺自然隆重,除了与民间相似的习俗外,还会举行大型的朝会仪式。从汉代到明清之际,在正旦之日朝廷百官都会向皇帝行庆贺仪式,例如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中就记录了东汉朝会时过程,包括觐见、献礼、宴饮等活动,且要遵循森严的等级制度。唐代的朝会尤其盛大,参加的人员除了朝臣之外,还有少数民族与附属国的使节。唐太宗在正旦临朝中就有“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赫窦俨冠盖,纷纶盛服章”之语,可见当日的盛况。到了清代,皇帝更为重视此类仪式,且在迎新之时还会举行开笔仪式,而对岁朝图的绘制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程度,例如仅乾隆皇帝就创作过数十幅的岁朝

11、图。此外,清宫中的外籍画家郎世宁、蒋廷锡等人也参与过岁朝图的创作,他们在传统中国画中融入了西画的元素。清郎世宁、丁观鹏、沈源、周鲲等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的乾隆皇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帝岁朝行乐图即是描绘乾隆皇帝庆祝岁朝之日的作品。此画由丁观鹏、郎世宁、沈源、周鲲等中西画家合作绘制,上有“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等鉴藏印。其中,郎世宁画乾隆帝像,沈源、周鲲、丁观鹏等人画小童、房舍与树木,作品呈现出皇家岁朝的热烈气氛,同时展示出皇帝与诸皇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乾隆帝岁朝行乐图由前后两个庭院构成,以中部的围墙分隔,前景庭院中盘坐并手持如意的是乾隆皇帝

12、,目光慈祥充满爱意,他的脚下有一童子在烧炭火,两边站立着多位皇族子弟,院中有孩童做点炮竹状,后景中的童子或堆雪狮、或在长廊中观看,形态各异。与其他描绘民间过春节场景的岁朝图不同的是,在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可以看到宫廷的长廊中挂满了彩色灯笼,柱子上也贴着春联,这在平常的岁朝图中是不多见的。除此作品以外,在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还记录了多件岁朝图的绘制,例如在十一月十五日皇帝曾传旨:“着唐岱、郎世宁、陈枚商酌画岁朝图一副,钦此,于十二月二十五日画完”,可知其中的一些作品是由皇帝下旨绘制的,而宫廷画家也可主动要求创作节令画,经批准后方可画就。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的放爆竹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的堆雪狮乾

13、隆帝岁朝行乐图中廊上挂灯笼,柱上帖春联除了描绘节日场面的岁朝图外,皇帝与宫廷画家也多以寓意吉祥的花卉与器物入画,这即是下文将提到的以“岁朝清供”为题材的作品。“岁朝清供”:文人过春节也要有情调“清供”又称清玩,包括金石、书画、古董、盆景等玩赏之物,“岁朝清供”即是在新春之际将这些雅物摆放在案头,古代画家将这些富有寓意的物品作为描绘对象,谓之岁朝清供图,不过有些以岁朝图命名的作品也以清供之物入画,这类创作大多出自文人之手,体现了他们特有的美学精神。北宋赵昌岁朝图 图片来自网络以岁朝清供为题材的作品兴起于宋代,流传至今的此类作品当属北宋赵昌的岁朝图年代较早。此画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中间绘一块奇石,

14、周围以水仙、梅花、牡丹、茶花等穿插点缀,用色明艳,富丽堂皇,极具装饰效果。至清末民初,这种创作达到鼎盛期,例如清代扬州画派中的李鱓、罗聘、高凤翰等人皆有岁朝清供类的作品传世,他们的作品或全用墨笔、或施以淡彩,其中蕴含了文人画的趣味。清李鱓岁朝图清高凤翰岁朝图那在历代岁朝清供题材的作品中,有哪些雅物曾经高频率的出现呢?其一,花卉类的梅花、牡丹、百合、水仙,分别寓意了报春与“五福”(梅花有五片花瓣)、富贵、百年好合、吉祥,此外常见的菊花、松柏、灵芝等皆有长寿之意;其二,果蔬类的柿子、桔子、荔枝、石榴、仙桃、白菜,分别寓意了如意、吉祥、顺利、多子、长寿、清白;其三,动物类的蝙蝠、喜鹊、鹌鹑、公鸡、羊,分别寓意了福来、报喜、丰足、吉祥升官与“五德”(文、武、勇、仁、信)、吉祥;其四,器物类的瓶子、如意、寿石、戟、酒具、灯笼,分别寓意平安、全年如意、长寿、升级、驱瘟祛病、添丁。另外,爆竹、砚台、古铜器等在岁朝清供图中也多次出现。而以上的雅物相互组合的出现在作品中,又有了叠加的寓意,例如柏枝、柿子和如意构成了“百事如意”,花瓶中插三支戟象征着“平升三级”,爆竹、瓶子与鹌鹑则表示“竹报平安”,等等。而将这些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