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城规划技术管理规定_第1页
毕节城规划技术管理规定_第2页
毕节城规划技术管理规定_第3页
毕节城规划技术管理规定_第4页
毕节城规划技术管理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毕节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工作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法制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 章、规范,结合毕节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 动,应当符合本规定,本市范围内非城市规划区的区域参照本规定执行。第三条 编制和审批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及建筑设计,应符合本规定。各项规划应当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第四条 旧城、新区范围划分:从花牌坊起,沿环东路连麻

2、园路、过五龙桥、郭家湾、地委 党校、接环南路、通草海大道、翠屏路、环北路回花牌坊合围区域内为旧城,其余范围为新区。第二章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五条 本市建设用地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GBJ137-90)进行分类。第六条 建设用地的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定确定。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应当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 报有关机构批准后执行。第七条 建设用地的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分区规划、控制 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尚未覆盖的用地,用地性质按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执行,各类建 设

3、用地适建范围按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规定第八条 在城市规划范围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工程项目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根 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按附表(二)的规定,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核定。2第九条 附表(二)中未明确控制指标的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机构、工业 厂房、仓库、军事设施以及为居住小区、小区以下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建筑密度和容 积率指标,按有关法规、规范执行。第十条建设用地面积小于 2 2 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 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第十一条

4、 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 2 2 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 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确定。第十二条 多层民用建筑建设用地旧城小于 700700 平方米,新区小于 10001000 平方米;高层住宅 建设用地旧城小于 13001300 平方米,新区小于 20002000 平方米;高层公共建筑建设用地旧城小于 20002000 平方米,新区小于 30003000 平方米的,原则上不得单独建设。第十三条市中心区临商业十道的建设项目,能为社会提供使用的地面广场、下沉式广场、 公共停车场、屋顶平台、通道、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

5、的,在满足规划要求及有关规定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提高容积率,增加的建筑面积按附表(三)控制。批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 总建筑面积(建设用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 10%10%。所提供的公共开放空间,不得改作 他用。第十四条 建设用地内有不同性质建筑的,应分类划定建筑用地范围,分别计算建筑密度及 容积率。届商办或商住综合楼的,建筑密度按附表(二)中公共建筑的指标执行,建筑容积率 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换算合成。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该建筑总面积10%,10%,或只有底层为商业或办公的综合住宅,按住宅面积计算,建筑容积率按附表(二)中住宅的指标执行。第十五条 计算容积率时,地下室、高

6、出地面标高 1.51.5 米以下的半地下室、层高在 2.22.2 米以 下一面临空的半地下室、层高不大于 2.22.2 米的夹层及设备层、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控制室、 屋顶装饰性建筑物以及底层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架空层,其建筑面积可以不计。第四章建筑问距第十六条 建筑问距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绿化、安全、工程管线、建筑设计规范 和文物古迹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住宅间距必须进行日照分析,各类建筑与住宅间距除应满足日照间距要求外,还应满足本意其他相关规定。第十七条 住宅间距,应当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 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3中高层以下住宅间距规定如下:

7、(一)住宅日照间距南北向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高度与建筑正面间距之比为1:1: 1.1;1.1;(二)住宅正面间距折减,应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问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 附表三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表换算。(三)山墙与山墙的间距不得小丁 7 7 米;相互垂直布置的住宅,山墙面对纵墙面,进深宜 控制在 1212 米以下,最小间距不得小丁 1010 米;山墙面不得开窗(透气高窗除外)、不得挑阳台, 临山墙开问不得双侧设置阳台; 进深大丁 1212 米的山墙或山墙开窗的,应按照开窗面日照间距退 让,阳台设置不得大丁建筑面宽的三分之二。(四)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住宅1 1、 当两幢住宅纵墙开窗面对

8、纵墙开窗面的火角小丁或者等1515时,按开窗面对开窗面的 间距要求确定,最窄处间距不得小丁 1:1: 1.01.0。2 2、 当两幢住宅纵墙开窗面对纵墙开窗面的火角大丁1515小丁 4545时,最窄处间距不得小 丁1515 米。3 3、当两幢住宅纵墙开窗面对纵墙开窗面的火角等丁或者大丁 4545小丁 6060时,最窄处间距不 得小丁 1313 米。4 4、当两幢住宅纵墙开窗面对纵墙开窗面的火角等丁或者大丁 6060小丁 9090时,按山墙面对纵 墙开窗面间距控制,最窄处间距不得小丁 1010 米。(五)当住宅布置利用南向、东向或南偏东、南偏西 30300 0以内的坡地高差时,视利用地形 高差的

9、具体尺寸,对间距折减,折减后的间距不得小丁 1313 米;3030以内的北向坡,视地形高差 的具体尺寸,相应加大间距。第十八条 中高层以下住宅,山墙面允许设置透气高窗,窗洞尺寸不得大丁0.60.6 米 X X 0.60.6米,且高窗下沿距该层楼地面应大丁或等丁 1.81.8 米。第十九条中高层以下点式住宅之间间距之比为 1:1.01:1.0 ; ;中高层以下点式住宅与相邻住宅 的间距,按照本规定第十七条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条 2424 米以下公共建筑之间与中高层以下住宅的间距,按照本规定第十六条、第十 七条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一条 高层建筑与高层以下住宅的间距必须符合下列规定:(一)南北向

10、布置, 高层建筑与北侧住宅的间距最小不得小丁3030 米;4(二) 南北向布置, 面宽小丁或等丁 4040 米的高层建筑与南侧住宅的间距最小不得小丁 2020 米; 面宽大丁 4040 米的高层建筑与南侧住宅的间距最小不得小丁 2424 米;(三)建筑朝向为东西向的,高层建筑与东西两侧住宅的间距最小不得小丁2424 米;(四) 高层建筑的山墙面小丁或等丁 1515 米时与中高层以下住宅间距最小不得小丁 1313 米;大丁1515 米或开窗(透气高窗除外)时按本条第(一)、(二)、(三)款执行;高层建筑山墙面不得 开窗(透气高窗除外)、挑阳台。第二十二条 非住宅高层建筑之间的开窗面间距,南北向平

11、行布置,间距不得小丁2424 米;东西向平行布置,间距不得小丁 2020 米。第二十三条挡墙、护坡与建筑的最小问距要求。(一)在无地质灾害影响下,应满足住宅日照、通风、防护、消防的需要。(二)高度大丁 2 2 米小丁 6 6 米的挡墙和护坡的上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丁 5 5 米,下缘与 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丁 3 3 米。(三)高度大丁 6 6 米的挡墙应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得小丁 1.51.5 米。第二十四条 高层住宅建筑的采光槽,宽深比不小丁 1:1: 2.52.5,开槽宽度最小不得小丁 2.72.7 米;中高层以下住宅采光槽,宽深比不小丁 1:1: 2,2,开槽宽度最小不得小丁 2.4

12、2.4 米;中高层以下 住宅内天井平面轴线尺寸不得小丁 3.33.3 米 X X 3.33.3 米。第二十五条 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室及生活用房其遮挡建筑的距离必须达到冬至日满窗日 照不小丁三小时的日照标准,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活动场地必须满足有二分之一的活动面积在标 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以外的要求; 中、小学教学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丁两小时的日照标准。第二十六条 100100 米以上高层建筑及其他非住宅建筑的间距,特殊地形、地段的建筑间距 在符合交通、消防、采光、通风、城市景观的规定条件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 定确定。第五章建筑退让距离第二十七条建筑物沿铁路、城市道路、公路、河道、排水

13、干线、人防设施、文物古迹、电 力保护区及用地边界建设时,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的规定。第二十八条建筑物沿用地边界修建,应按本规定第四章建筑间距规定的一半或按相邻建 筑的间距要求退让.不开窗的山墙沿用地边界布置时,应按4 4 米和满足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要 求退让。第二十九条 沿城市道路新建、改建建筑物,建筑退让距离按附表 (五)执行。5第三十条 规划宽度 2020 米以上的城市道路交义口的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在该路段规定 退让基础上再退 4 4 米以上。第三十一条沿红线宽度小于 2020 米规划道路两侧建筑按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GB50180-93)的规定退让.第

14、三十二条 新建大型影剧院、大型商场、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等公共建筑,主出入口 方向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 1515 米,并满足停车、回车、人流集散等方面的需要。第三十三条地下建筑应按用地边界退让 3 3 米以上修建。地下建筑临城市道路应按地面建 筑临城市道路要求退让。第三十四条 工业厂房及未涉及退让距离的建筑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规定确 定。第三十五条除需要与城市管线接口的管道以外,建筑物、构筑物的围墙、基础、地下建筑、踏步、阳台、雨棚、水表井、化粪池及附届设施不得突入规划道路红线.第三十六条 在城市规划范围内临公路或高等级公路两侧的建筑,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和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在

15、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的城镇、村镇临公路或高等级公路两侧的建 筑,退让距离应符合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并符合规划隔离保护带要求。第三十七条沿河道、排水十线两侧修筑建筑物、构筑物,应在河岸蓝线、排水十线保护范 围以外退让 2 2 米。河道、排水十线保护范围规定如下:(一) 倒天河两侧保护范围按下列要求控制:1 1、新桥至五龙桥段按规划的河岸蓝线两侧 1212 米控制;2 2、新桥以上五龙桥以下按批准的倒天河治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执行;(二) 灵溪河按规划的河岸蓝线两侧 8 8 米控制。第三十八条靠通信、微波等有关设施建设,其水平避让距离按有关的技术规范执行。第三十九条在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和文物保护建设控

16、制地带进行建设,应当符合有关规定。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第四十条 旧城的高层建筑,点缀布局;新区的高层建筑,规范布局。高层建筑布局由城市规划 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第四十一条 建筑物的高度必须符合日照、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规定。第四十二条 建筑高度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应服从城市景观规划、城市结点规划需 要控制的高度。没有高度控制的地带,按下列计算公式控制建筑高度:6H H 4504500300附表(七):1 5停车泊位指标表序号建筑类别指标单位机动车指标自行车指标备注1旅馆车位/客房0.52饮食店车位/100平方米营业面积23.603办公楼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0.52.00建议值4商业场所

17、车位100平方米营业面积0.57.50建议值5体育馆车位/百座1.0020.00建议值6影剧院车位/百座0.8015.007展览馆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0.51.508医院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509游览场所车位/100平方米游览面积0.20.20郊区10火车站车位/高峰日每千旅客24.0011住宅车位/户商品住宅房1,廉租房0.3,经济适用房0.51.00附表(八)树木与其他设施最小水平距离控制表设施名称至乔木中心距离(m)至灌木中心距离(m)彳N 2米的围墙1.0-挡土墙1.0-路灯栏杆2.0-1 6电力、电信杆柱1.5-消防栓1.52.0测量水准点2.02.0附录(一)名词

18、解释1 1、建筑红线指规划建筑的外框线及尺寸,以及规划建筑外框线与相临城市道路、相临建筑问距的控制 标注。2 2、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指建筑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3 3、道路红线指规划道路横断面的二条控制线。4 4、河道蓝线指规划河道横断面的二条控制线。5 5、用地性质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可根据用地分类标准小类进行标注。6 6、用地面积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7 7、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规划地块面积的比率。8 8、建筑控制高度即由室外明沟面或善水坡面量至建筑物主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9 9、建筑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1010、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

19、物的基底总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用白分比表示)。1111、低层住宅层数为 1-31-3 层的住宅。1212、多层住宅层数为4-64-6 层的住宅。1 71313、中高层住宅层数为 7-97-9 层的住宅。1414、高层住宅层数等于或大于 1010 层的住宅。1515、高层建筑公共建筑总高度超过 2424 米低于 100100 米的建筑。1616、超高层建筑总高度超过 100100 米的建筑。附录(二)计算规则1 1、 建设用地面积计算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用地范围扣除城市道路规划红线用地及河道、排水十线规 划蓝线用地后为建设用地。道路的规划红线用地及河道、排水十线规划蓝线用地后为建设

20、用地。 道路的规划红线用地及河道、排水十线规划蓝线用地均不计入建设用地参与建筑容量指标计算。2 2、 建筑面积计算以建筑各层的正投影面积加上外挑阳台的1/2 2 面积,为建筑面积。地下室、高于地面 1.1. 5 5 米的半地下室,一面临空层高在 2.2. 2 2 米以下半地下室,屋面水箱、电梯控制室、出屋面的楼梯 问、无柱雨逢、层高 2.2. 2 2 米以下吊脚架空层、高度低于 2.2. 2 2 米的夹层及设备层,其建筑面积 可以不计。3 3、 建筑容积率及建筑密度计算(1)(1)商办及商住综合楼的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所占比例,根据附表(一) )规定的指标换算合成。其建筑密度按附表(一)的规定指标执行。(2)(2)商住或办公住宅楼,如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建筑总面积的10%10% , ,可全按住宅面积计算容积率,其建筑密度仍按商业或办公计算。(3)(3)只有底层为商业或办公的条式或点式住宅综合楼,其容积率、建筑密度按住宅计算。4 4、 开放空间条件和计算(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