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税收理论与制度_第1页
第六讲 税收理论与制度_第2页
第六讲 税收理论与制度_第3页
第六讲 税收理论与制度_第4页
第六讲 税收理论与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税收理论与税收制度税收理论与税收制度第六讲第六讲 (一)定义(一)定义 列宁列宁 “所谓赋税,就是不付任何报所谓赋税,就是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 西方学者西方学者 “ 税收是国家为着实现税收是国家为着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的,某些社会经济目的, 不考虑不考虑 ( 纳税人纳税人 )特殊利益,特殊利益, 按照预定的标准所进行的非按照预定的标准所进行的非惩罚性的,惩罚性的, 但又具有强制性的,但又具有强制性的, 从私有从私有部门到公有部门的资源转移部门到公有部门的资源转移” 我国学者我国学者n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先规定

2、的标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向经济单位和个人强制无偿征准,向经济单位和个人强制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手段一种分配手段n税收是政府为达到向社会成员提供税收是政府为达到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凭借政府行政权公共物品的目的,凭借政府行政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按照预定标准,力,运用法律手段,按照预定标准,向社会成员进行的强制征收向社会成员进行的强制征收 (二)税收的根据(二)税收的根据 1、税收是公共福利的需要、税收是公共福利的需要 2、税收是国家向人民所提供劳务的报酬、税收是国家向人民所提供劳务的报酬, 是人民享受这种劳务所付的交换代

3、价是人民享受这种劳务所付的交换代价 3、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社会扣除的、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社会扣除的 需要需要 4、税收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价值补偿、税收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价值补偿 5、多种经济成分是税收存在的原因、多种经济成分是税收存在的原因 (三)税收的形式特征(三)税收的形式特征 1、无偿性、无偿性 2、强制性、强制性 3、固定性、固定性(四)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四)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 1、税收与国家债务收入、税收与国家债务收入 国家债务国家债务收入收入是国家运用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的一种形是国家运用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的一种形式,到期必须偿还;式,到期必须偿还;税收

4、收入税收收入则是无偿取得则是无偿取得 2、税收与罚没收入税收与罚没收入 罚没收入罚没收入是国是国家有关部门对违法违规者给以惩罚而取得的家有关部门对违法违规者给以惩罚而取得的收入,也具有无偿性和强制性,但它是对被收入,也具有无偿性和强制性,但它是对被处罚人的一次性处分,不具有固定连续取得处罚人的一次性处分,不具有固定连续取得收入的特征,罚款的比例也要视受罚者的情收入的特征,罚款的比例也要视受罚者的情况而定,并不固定;况而定,并不固定;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则有征收时间则有征收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征收比例上的固定性上的连续性和征收比例上的固定性 3、税收与国有资产收入税收与国有资产收入 国有资产收入国有资产

5、收入是政府凭借其生产是政府凭借其生产资料所有权取得的,不具有强制性;资料所有权取得的,不具有强制性;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则是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力取则是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力取得的,具有强制性得的,具有强制性 4、税与费税与费 (一)纳税人(一)纳税人(TaxpayerTaxpayer) 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n负税人负税人n纳税单元纳税单元 n代扣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n代收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义务人 (二二)课税对象课税对象 (Objects(Objects of Taxation)of Tax

6、ation) 又称征税客体,即税法规定征税的目的又称征税客体,即税法规定征税的目的物物 n税源税源 税收课征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税收课征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n税目税目 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具体划分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具体划分n计税依据计税依据 计算应纳税额的根据计算应纳税额的根据n税本税本 生产税源的要素生产税源的要素 (三)税率(三)税率 (Tax RateTax Rate) 税额与课税对象或计税依据之间的比例税额与课税对象或计税依据之间的比例 1、比例税率比例税率(Proportional(Proportional TaxTax Rate)Rate) 即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即对同一

7、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都按一个比例计征小,都按一个比例计征n优点优点:鼓励生产、易于征管、计算简便鼓励生产、易于征管、计算简便n缺点缺点:不能充分体现公平、合理,有悖量能不能充分体现公平、合理,有悖量能 征税的原则征税的原则 2、累进税率累进税率 (Progressive Tax Rate)(Progressive Tax Rate) 指按课税对象数量指按课税对象数量(额额)的大小,规的大小,规 定不同级次的税率定不同级次的税率,税率依级次递增,税率依级次递增, 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n优点优点: 适应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便于调节适应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便于调节

8、纳税人收入水平纳税人收入水平 缺点缺点: 计征较复杂;计征较复杂;“鞭打快牛鞭打快牛” 额累与率累额累与率累额累额累 按课税对象数量的绝对额按课税对象数量的绝对额分级累进分级累进率累率累 按与课税对象有关的某一按与课税对象有关的某一比例分级累进比例分级累进 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 课税对象数额达课税对象数额达到一定等级时,全部数额都按与之到一定等级时,全部数额都按与之相对应等级的税率计征相对应等级的税率计征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征税对象数额超征税对象数额超过前一级的部分过前一级的部分按更高一级的税率按更高一级的税率计征计征 所得税税率

9、表所得税税率表级级次次所得额级距所得额级距 税率税率% % 速算扣除速算扣除数(元)数(元) 1234567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400元以下元以下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4011000元元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10012000元元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20015000元元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500110000元元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1000120000元元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20001元以上元以上 5101520253040 0 20 70 170 420 9202920 级级次次所得额级距所得额级距 税率税率% % 速算扣除速算扣除数(元)数(元) 1234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400元以下元以下全年

10、所得额全年所得额4011000元元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10012000元元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20015000元元 5101520 0 20 70 170假定:甲全年收入假定:甲全年收入2200元元全累全累 应纳税额应纳税额 220020% =440(元)(元) 超累超累 应纳税额应纳税额 400 5% = 20 60010% = 60100015%=150 20020% = 40270(元)(元)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 应纳税额按超额累应纳税额按超额累 进税率计算应纳税额进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应纳税额应税收入额应税收入额相对应级相对应级 次税率相对应级次

11、速次税率相对应级次速 算扣除数算扣除数 级级次次所得额级距所得额级距 税率税率% % 速算扣除速算扣除数(元)数(元) 1234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400元以下元以下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4011000元元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10012000元元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20015000元元 5101520 0 20 70 170甲全年收入甲全年收入2200元元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 440270=170(元)(元) 应纳税额应纳税额 2200 20%170 = 270(元)(元)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税率税率累进

12、累进程度程度负担负担 计算计算在所得额级距在所得额级距临界点处临界点处 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 高高重重简便简便税额的增长超税额的增长超过所得额的增过所得额的增长,不合理长,不合理 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低低轻轻复杂复杂无此问题无此问题 级级次次所得额级距所得额级距 税率税率% % 速算扣除速算扣除数(元)数(元) 123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400元以下元以下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4011000元元全年所得额全年所得额10012000元元 51015 0 20 70假定:乙全年收入假定:乙全年收入1000元,丙全年收入元,丙全年收入1001元元 全累全累 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乙:乙: 1000

13、10% =100(元)(元)丙:丙:100115% =150.15(元)(元) 超累超累 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乙:乙: 100010% 20=80(元)(元)丙:丙:100115% 70=80.15(元)(元) 3、定额税率定额税率 (Fixed-sum Tax RateFixed-sum Tax Rate) 也也称固定税额称固定税额,即按征税对象的计量即按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应纳税额单位直接规定应纳税额n优点优点:税额不受价格变动影响,计算简便税额不受价格变动影响,计算简便 缺点缺点:负担不尽合理,只适用于少量税种负担不尽合理,只适用于少量税种 (四)纳税环节(四)纳税环节 商品从生产到消

14、费的各个流转环节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流转环节中,税法规定应该交纳税款的环节中,税法规定应该交纳税款的环节n符合不同经济部门和产品的经营特符合不同经济部门和产品的经营特点,有利于经济发展点,有利于经济发展n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n便于征收、管理和监督便于征收、管理和监督 (五)纳税期限(五)纳税期限 纳税人缴纳税款的法定期限。一般纳税人缴纳税款的法定期限。一般据各征税对象的特点、应纳税额的大据各征税对象的特点、应纳税额的大小纳税行为发生的情况小纳税行为发生的情况和税收征管的和税收征管的要求要求而规定而规定n按期纳税按期纳税n按次纳税按次纳税n按年计征,分期预缴按年计征,分

15、期预缴 (六)纳税地点(六)纳税地点 税法规定纳税人税法规定纳税人(包括扣缴义务(包括扣缴义务人)人)缴纳税款的具体地点缴纳税款的具体地点 1、就地纳税、就地纳税 2、口岸纳税、口岸纳税 3、营业行为所在地纳税、营业行为所在地纳税 4、汇总缴库、汇总缴库 (七)减免税(七)减免税 税法中对某些纳税人少征或不征税法中对某些纳税人少征或不征税,给予鼓励或照顾的特殊规定税,给予鼓励或照顾的特殊规定 1、规定减税和免税项目、规定减税和免税项目 2、起征点、起征点 税法规定对课税税法规定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起点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起点 3、免征额、免征额 税法规定对课税税法规定对课税对象免于征税的数额

16、对象免于征税的数额 起征点与免征额的比较起征点与免征额的比较不同点不同点 相同点相同点 起征点起征点 课税对象数额大于起课税对象数额大于起征点时,就课税对象征点时,就课税对象全额计征全额计征 对低收入对低收入者的照顾者的照顾 课税对课税对 象数额象数额未达起未达起征点或征点或免征额免征额时,都时,都不征税不征税 免征额免征额 课税对象数额大于免课税对象数额大于免征额时,就课税对象征额时,就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计征超过免征额部分计征 对所有纳对所有纳 税人的照税人的照 顾顾 (八)附加、加成与加倍(八)附加、加成与加倍 都是在应纳税额的基础上都是在应纳税额的基础上一定比例税额一定比例税额 1

17、1、附加、附加 按基本税率计算应按基本税率计算应纳正税额的一定比例附加征收纳正税额的一定比例附加征收 2 2、加成、加成 按规定税率计算出按规定税率计算出的应纳税额加征一定的成数的应纳税额加征一定的成数 3 3、加倍、加倍 在按规定税率计算在按规定税率计算出税额后再加征一定倍数的税额出税额后再加征一定倍数的税额 (九)罚则(违章处理)(九)罚则(违章处理) 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措施所采取的惩罚措施 1 1、偷税、偷税 2 2、抗税、抗税 3 3、骗税、骗税 4 4、违反税收征收管理规定、违反税收征收管理规定 税收原则是税收原则是一个国家制定税收一个国家制定税

18、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时应遵循的政策、设计税收制度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基本准则,是设计税收制度的核,是设计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其发展演变反映了经济心问题。其发展演变反映了经济理论和财政思想的变化以及各个理论和财政思想的变化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要求历史阶段的时代要求(一)古代税收原则(一)古代税收原则(1919世纪以前)世纪以前) n公平公平n简便简便n节省节省1 1、威廉、威廉配第的税收三标准配第的税收三标准 2 2、尤斯迪的税收六原则、尤斯迪的税收六原则 n采用使国民自动自发纳税的方法采用使国民自动自发纳税的方法n无害于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无害于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n平等课税平等课税 n有

19、明确的依据,且实行确实的征收有明确的依据,且实行确实的征收n对征收费用较少的物品征收对征收费用较少的物品征收 n纳税容易便利纳税容易便利 3 3、亚当、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斯密的税收四原则 n平等平等n确实确实n便利便利n节约节约 (二)近代税收原则(二)近代税收原则(1919世纪世纪) 1 1、西斯蒙第的补充四原则西斯蒙第的补充四原则 n税收不可侵及资本税收不可侵及资本n税收不可以总产品为课税对象税收不可以总产品为课税对象 n税收不可侵及纳税人的最低生活费用税收不可侵及纳税人的最低生活费用n税收不可驱使财富流向国外税收不可驱使财富流向国外 2 2、瓦格纳的四端九项原则瓦格纳的四端九项原则 n

20、财政收入原则财政收入原则 充分原则(充分原则(满足需要满足需要) 弹性原则(弹性原则(适应变化适应变化) n国民经济原则国民经济原则 税源选择原则(税源选择原则(不伤税本不伤税本) 税种选择原则(税种选择原则(不易转嫁不易转嫁)课税能充足而灵活地保证国家需要征税不能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n社会正义原则社会正义原则 普遍原则普遍原则( (人人纳税人人纳税) 平平等原则等原则( (区别对待区别对待) n税务行政原则税务行政原则 确实原则确实原则 便利原则便利原则 征收费用节约原则征收费用节约原则 税负应普遍和平等地分配给所有纳税人税法制定与实施应便利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三)现代税收原则(三)现代税收原

21、则(2020世纪以来)世纪以来) 1 1、效率原则、效率原则 税收制度的设计应讲求效率,以促税收制度的设计应讲求效率,以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进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保持税收的中性,避免干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降低征税成本 经济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原则 政府征税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政府征税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运行的“中性中性”影响,即征税应避免对市影响,即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不能使税收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不给纳税人和社会带来 额外损失或负担(超额负担)征税引起的社会福利损失大于税收征收额

22、效率原则的意义:尽量减少税收干扰,保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行政效率原则行政效率原则 税收征收成本最小化和征税确实简便税收征收成本最小化和征税确实简便保证收入的前提下将征纳双方费用降至最低相关规定明确、清晰税收规章制度简便易行2 2、公平原则、公平原则n横向公平横向公平n纵向公平纵向公平 纳税能力相同的人缴纳相同的税款 纳税能力不同的人缴纳不同的税款 3 3、稳定原则、稳定原则 运用税收经济杠杆作用,运用税收经济杠杆作用,“熨平熨平”经济波动,引导经济趋于稳定经济波动,引导经济趋于稳定n内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n相机抉择相机抉择 税收随经济的涨落而自动增减,起到减缓经济周期波动、自行

23、稳定经济的作用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状况,采取相应的税收措施,减缓经济波动,稳定经济发展 税收负担是纳税人因纳税而税收负担是纳税人因纳税而承担的货币损失或经济福利损失承担的货币损失或经济福利损失 税收负担水平通常以税收负担率税收负担水平通常以税收负担率来衡量和表示来衡量和表示(一)实际税收负担率和名义税收(一)实际税收负担率和名义税收 负担率负担率 1 1、实际税收负担率、实际税收负担率 实际缴纳的实际缴纳的税款与其所得或收益的比率税款与其所得或收益的比率 2 2、名义税收负担率、名义税收负担率 纳税人按照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应该缴纳的税款额与其所得税法规定应该缴纳的税款额与其所得或收益的比率或收益的

24、比率 (二)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二)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 1 1、宏观税负、宏观税负 国民生产总值税负率国民生产总值税负率 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 国民收入税负率国民收入税负率 2 2、微观税负、微观税负 企业税收负担率企业税收负担率 个人税收负担率个人税收负担率 农民户税收负担率农民户税收负担率 n重税负国家重税负国家 宏观税负率一般宏观税负率一般在在35%以上以上n中等税负国家中等税负国家 宏观税负率一般宏观税负率一般在在20%30%之间之间n轻税负国家轻税负国家 宏观税负率一般宏观税负率一般在在15%以下以下 各国情况不同,不存在一个统一宏观税负率各国情况不同,不存在一个统一

25、宏观税负率宏观税负水平的两个界限宏观税负水平的两个界限最低数最低数量界限量界限最高数最高数量界限量界限 最佳税率最佳税率(拉弗曲线)税率税率税收税收OABC 拉弗曲线说明了税率拉弗曲线说明了税率、税收和税收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 1、 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税收收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税收收入,高税收也不一定是高税率入,高税收也不一定是高税率 2 2、 适度的低税率从长远看可能会适度的低税率从长远看可能会促进生产,利于增加税收收入促进生产,利于增加税收收入 3 3、 税率、税收和经济增长间的最税率、税收和经济增长间的最佳组合虽然实践中很难界定佳组合虽然实践中很难界定, 但从但从

26、理论上应是设置税制的目标理论上应是设置税制的目标 (四)微观税负的影响因素(四)微观税负的影响因素 1 1、企业税负、企业税负 经济体制;税制经济体制;税制结构;企业税收制度结构;企业税收制度 2 2、个人税负、个人税负 个人收入分配制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税制结构;个人税收制度度;税制结构;个人税收制度 纳税人处于均衡纳税状态:纳税人处于均衡纳税状态:实纳税额低于其剩余产品或纯收入实纳税额低于其剩余产品或纯收入企业企业个人个人 (一)含义(一)含义 1 1、税负转嫁税负转嫁 纳税人将其交纳的税款,通过各纳税人将其交纳的税款,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全部或部分地转种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全部或部分地转由

27、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或经济现象由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或经济现象 2 2、税负归宿、税负归宿 税负运动的终点,是税负的最终税负运动的终点,是税负的最终归着点和税负转嫁的结果归着点和税负转嫁的结果 (二)税负转嫁的方式(二)税负转嫁的方式 1 1、前转、前转(顺转)(顺转) 税款顺着商品流转方向,从生产税款顺着商品流转方向,从生产到零售再到消费,由卖方通过提高商到零售再到消费,由卖方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办法转嫁给买方品价格的办法转嫁给买方税负最终主要转嫁给消费者负担税负最终主要转嫁给消费者负担 2 2、后转、后转(逆转)(逆转) 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逆商品流转的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逆商品流转的方向,以压低购

28、进商品价格的办法,向方向,以压低购进商品价格的办法,向后转移给商品的提供者后转移给商品的提供者 3 3、混转、混转(散转)(散转) 是前转与后转的结合是前转与后转的结合 4 4、消转、消转 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办法使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消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消 5 5、税收资本化、税收资本化(赋税折入资本赋税折入资本) 纳税人以压低资本品购买价格的方纳税人以压低资本品购买价格的方法将所购资本品可预见的未来应纳税款法将所购资本品可预见的未来应纳税款从所购资本品的价格中作一次性扣除,从所购资本品的价格中作一次性扣除,从而将未来应纳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从而将未来

29、应纳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资本品出卖者资本品出卖者税收可折入资本,冲抵一部分资本价格名义上是买方在按期缴纳税款,但实际是卖方负担。同样属于买方向卖方的转嫁 甲向乙购买一幢价值50万元房屋使用期限预计为10年税法规定每年应纳房产税1万元 甲购买时将今后应纳房产税10万元从该房屋购价中一次扣除,实际支付买价40万元甲每年支付税额1万元,余下的9万元就成为其创业资本 实现条件:交易对象必须具耐久性质,可长时间 使用,税款常年征收,每年均有相同税负,可预 计今后纳税总额;交易的财产必须具有资本价值, 并有年利和租金,如房屋、土地;冲抵资本的价 值可能获取的利益应与所转移的税负相同或相近 (三)税负转嫁通

30、则(三)税负转嫁通则 1 1、前提条件、前提条件 商品能够自由定价商品能够自由定价 2 2、商品供求弹性对税负转嫁影响较大、商品供求弹性对税负转嫁影响较大 3 3、税种影响税负转嫁、税种影响税负转嫁 4 4、课税范围影响税负转嫁、课税范围影响税负转嫁 5 5、市场结构、市场结构(竞争程度)(竞争程度)影响税负转嫁影响税负转嫁 6 6、原则、原则 谋求最大利润谋求最大利润 (一)(一)税收制度税收制度 简称简称“税制税制”,是国家征收税款的,是国家征收税款的各种法令和办法的总称各种法令和办法的总称 1 1、广义广义 国家设置的所有税种组成的税收体国家设置的所有税种组成的税收体系及各项征收管理制度

31、:基本法规;管系及各项征收管理制度:基本法规;管理体制;征收管理制度;机构和人员制理体制;征收管理制度;机构和人员制度;计划、会计、统计制度等度;计划、会计、统计制度等 2 2、狭义、狭义 国家设置某一具体税种的课征制度:国家设置某一具体税种的课征制度: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基本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基本要素所构成要素所构成 (二)(二)税制模式税制模式 指一国根据政治经济状况选择的税指一国根据政治经济状况选择的税系、税种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形式,其系、税种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形式,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及其与辅助

32、税种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及其与辅助税种间的配置关系间的配置关系 从当今世界各国的税制情况看从当今世界各国的税制情况看以流转税以流转税为主体的为主体的税制模式税制模式以所得税以所得税为主体的为主体的税制模式税制模式以流转税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为双主体的税制模式的税制模式1、世界税制模式的发展、世界税制模式的发展双主体双主体 2 2、我国现行税制结构、我国现行税制结构税制模式的选择主要受一定税制模式的选择主要受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等的制约等的制约中国现行中国现行税制模式税制模式 (三)(三)税种分类税种分类1 1、按税收的形态、按税收的形态n货币税货币税n实物税实物税n力役税力役税2 2、按税收的计税依据、按税收的计税依据 n从价税从价税n从量税从量税 3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 n价内税价内税n价外税价外税 4 4、按税收课征的存续时间、按税收课征的存续时间 n经常税经常税n临时税临时税5 5、按征税的目的、按征税的目的 n一般税一般税n特定税特定税 6 6、按税收的征收方法、按税收的征收方法 n定率税定率税n配赋税配赋税7 7、按税收负担是否转嫁、按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