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阑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讨论_第1页
单纯性阑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讨论_第2页
单纯性阑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讨论_第3页
单纯性阑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讨论_第4页
单纯性阑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讨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纯性阑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讨论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性西医、中医治疗组疗效的比较。方法:将60例8-60岁的阑尾炎的病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应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配合针灸加青霉素静滴;单纯性西医组应用青霉素静滴和单纯性中医组应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配合针灸对照其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一周内的治愈率为100%,单纯性西医治疗组一周内治愈率为90%,单纯性中医治疗组一周内治愈率为70%。结论:临床观察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一周内治愈率明显优于单纯性西医和单纯性中医。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大黄牡丹汤加减 ;青霉素;针灸 单纯性阑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讨论阑尾是由中肠发育而成

2、。人胚第五周时,盲肠和阑尾的始基开始出现,它是中肠尾支的盲肠突发育而来。盲肠突于第六周时近端迅速膨大,而远端发育较缓慢。到十二周时随着升结肠的出现,盲肠也不断发育,且其远段作为盲肠的延伸部分,生长减慢,外形显著小于盲肠近段,成为细窄的蚯蚓状盲管,即是阑尾。胚胎十六周时,阑尾随着升结肠自右上腹逐渐下降,于出生时阑尾降至髂嵴下,位于右髂窝内。 大量解剖及临床资料观察到,阑尾为一细长的盲管,近端恰在三条结肠带的会合处开口于盲肠的内后壁,手术中可沿结肠带迅速而准确的找到阑尾。阑尾口位于回盲口的下方,两者的直线间距在23厘米之间。阑尾远端为一盲端,比较游离,受系膜等的影响,阑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阑尾

3、的形态、长度及管径差异较大,国内资料统计:阑尾的长度以57厘米者较多,最长可达20厘米,最短者不足1厘米;阑尾外径多在0.51.0厘米之间,最大直径或达1.5厘米,阑尾管腔的内径窄小,静止时仅有2毫米。一般情况下,成年女性之阑尾大于男性,而小儿则男性大于女性。阑尾的位置实际上包括阑尾根部在腹腔内所处的部位和阑尾与盲肠、回肠末段位置的关系两个方面,临床上更重视后者。阑尾的位置,根据手术中的观察大致可分为八种,分别冠以回肠前位、盲肠后位、盲肠内位、回肠后位、盲肠外位、盲肠前位、盲肠下位及回肠下位等名称,其中的前三种位置较为多见。另外,还可见到一些少见的位置。如腹膜后位等。阑尾的血液循环:阑尾动脉来

4、自回结肠动脉,它为一终末血管,一般无交通支。当阑尾动脉因故受压或痉挛时,容易引起阑尾壁的循环障碍,促进了阑尾炎症的发生。阑尾静脉经右结肠静脉回流入门静脉系,当阑尾发生急性炎症时,细菌或脓性栓子可随静脉血进入门静脉内,导致门静脉炎、甚至肝脓肿的发生,这些都是阑尾炎的严重合并症。阑尾的淋巴组织和神经:阑尾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壁内有较多的淋巴滤泡和淋巴管网,淋巴滤泡主要分布在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这些淋巴滤泡是机体抵抗传染的装置,有人称它为腹腔扁桃体。淋巴管注入回结肠淋巴结,随后汇入肠系膜上淋巴结。阑尾的神经来自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通过腹腔神经丛和肠系膜上神经丛到达阑尾。 阑尾炎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5、,也是很常见的急腹症,相当于中医的“肠痈”。我国在很早就有这个疾病的记载。在内经一书中就有肠痈的论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描述了肠痈的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其大黄牡丹皮汤至今仍为临床治疗肠痈的有效方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有了对肠痈的病因病机有了论述。中医的病因病机是由于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暴急奔走、跌扑损伤;或暴怒忧思;或寒温不适;或胎前产后;或肠道寄生蛔虫等种种因素,均能导致气滞血瘀,胃肠功能受损,传化不利,运化失职,糟粕积滞,生湿生热,败血浊气壅结而形成肠痈。其总的病机不外乎气滞、血瘀、湿阻、热雍。西医学认为、阑尾炎是由于全身调节机制障碍和抗病能力低下,阑尾功能紊乱,血运障碍和阑尾腔梗阻

6、、致使腔内粪便之细菌繁殖,对抗病能力低下的阑尾粘膜发生损害而引起感染发炎,继则化脓、坏疽、甚至穿孔。 1 资料与方法 1.1 疾病特点 急性阑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是逐渐发生的上腹部或脐周围隐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发病初期除低热、乏力外,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急性阑尾炎若不早期治疗,可以发展为阑尾坏疽及穿孔,并发限局或弥漫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有1%以下的死亡率,发生弥漫性腹膜炎后的死亡率为510%。急性阑尾炎经非手术治疗或治愈后,可以遗留阑尾壁纤维组织增生和增厚,管腔狭窄及周围粘连,这称为慢性阑尾炎,易导致再次急性发作。发作次数越多,慢性炎症的损害也越严重,可以

7、反复急性发作,在未发作时没有症状或偶有轻度右下腹疼痛,所以也称为慢性复发性阑尾炎。若病人从无急性阑尾炎病史,而主诉慢性右下腹痛,不宜轻易诊断为慢性阑尾炎而切除阑尾,应注意排除其他回盲部疾病,如肿瘤、结核、非特异性盲肠炎、克罗恩氏病及移动性盲肠症等,也应排除精神神经因素,否则切除阑尾会遇到困难,即或无其他病变也不一定能消除症状。 阑尾炎是腹部的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阑尾炎病人能及时就医,获得良好治疗。但是,有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处理不当,则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到目前为止,急性阑尾炎仍有0.1%-0.5%的死亡率。阑尾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20-30岁为发病高峰。 1.2临床

8、表现 1.2.1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不适为其最显著的症状。现有很多病人一开始就是右下腹疼痛不适。压痛点为右下腹麦氏点压痛,部分病人根据炎症发展可有反跳痛及肌紧张。 1.2.2胃肠道症状:常有轻度恶心呕吐,多出现在发病之初,并伴有纳呆、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1.2.3 全身症状:初期可有头晕、头痛、倦怠无力等前驱症状。炎症发展可出现发热、尿血、口干等病象。 1.2.4 脉象:脉弦或弦紧,化热后脉象转数,弦数、洪数或滑数。 1.2.5 舌苔:最多见的是薄白或白腻苔,舌质淡红,化热后,舌质转黄,热甚者可出现黑焦燥苔。 1.2.6 血象:多数病人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到(10

9、20)*109/L,可发生核左移。部分病人白细胞可无明显升高,多见于单纯性阑尾炎或老年病人。 1.3 症状分型 1.3.1 西医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1.3.2 中医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淤滞型、湿热型、热毒型。 1.3 临床资料 60例均为我院2007年2008年住院的患者,均符合阑尾炎的诊断标准。本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860岁,平均36.2岁,发病时间6小时3天,表现均有右下腹痛,其中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8例,起病就是右下腹疼痛的32例。全部病人都有麦氏点固定性压痛,其中有12例有反跳痛。均无肌紧张,部分患者有恶心、发热、血象升高等表现,临床诊断为

10、阑尾炎。 1.4 诊断标准 麦氏点的压痛及反跳痛是临床上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1。 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 /3交点为标志。 有时也以左、右骼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点(Lanz点)表示。McBurney点及Lanz点 1.5 治疗方法 1.5.1非手术治疗 仅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及急性阑尾炎的早期阶段,病人不接受手术治疗或客观条件不允许,或伴存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有手术禁忌证者。主要措施包括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和补液治疗。也可经肛门直肠内给予抗生素栓剂。 1.5.1.1 口服中药 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大黄18g 芒硝9g 桃仁12g 牡丹皮9g 冬瓜仁30g

11、方中大黄、芒硝苦寒泻下,荡泻肠中湿热瘀结,桃仁、丹皮破瘀行滞,促其消瘀;冬瓜仁散结排脓,为治内痈之要药。诸药合用,以奏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之效。运用时,如热毒甚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红藤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腹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或乳香、没药以行气活血止痛;腹胀者,加木香、枳壳、厚朴、槟榔以消胀;内有包块者,加鳖甲、龟板以软坚散结。 1.5.1.2 针灸治疗 主穴:阑尾穴 上巨虚 足三里 配穴:热高痛甚加曲池、内庭;恶心加内关、中脘;剧痛加天枢。 手法:强刺激,每日24次,每次留针30分钟,或强刺激23分钟,不留针。 1.5.1.3青霉素点滴或者头孢曲松钠 青霉素800万u每日,小

12、儿根据体重计算,20万u/公斤。头孢曲松钠4g每日,小儿根据体重计算,30mg/公斤加甲硝唑200ml每日,小儿不用,根据情况对症处理。 1.5.2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应早期施行阑尾切除术。早期手术系指阑尾炎症还处于管腔阻塞或仅有充血水肿时就手术切除,此时手术操作较简易,术后并发症少。如化脓坏疽或穿孔后再手术,不但操作困难且术后并发症会明显增加。术前即应用抗生素,有助于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 1.5.2.1不同临床类型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方法选择亦不相同。 1.5.2.1.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切口一期缝合。有条件的单位,也可采用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1.5.2.1.2急

13、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腹腔如有脓液,应仔细清除,用湿纱布蘸净脓液后关腹。注意保护切口,一期缝合。 1.5.2.1.3穿孔性阑尾炎:宜采用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利于术中探查和确诊,切除阑尾,清除腹腔脓液或冲洗腹腔,根据情况放置腹腔引流。术中注意保护切口,冲洗切口,一期缝合。术后注意观察切口,有感染时及时引流。 1.5.2.1.4阑尾周围脓肿:阑尾脓肿尚未破溃穿孔时应按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处理。如阑尾穿孔已被包裹形成阑尾周围脓肿,病情较稳定,宜应用抗生素治疗或同时联合中药治疗促进脓肿吸收消退,也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如脓肿扩大,无局限趋势,宜先行B超检查,确定切口部位后行手术

14、切开引流。切开引流以引流为主。如阑尾显露方便,也应切除阑尾,阑尾根部完整者施单纯结扎。如阑尾根部坏疽穿孔,可行U字缝合关闭。 1.6 观察指标 将60例病例,按年龄、体质等综合条件分为三个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A组,单纯性西医治疗组为B组,单纯性中医治疗组为C组,经过3天的治疗,A组有50%的病人症状有明显的缓解,B组有40%的病人有明显的缓解,C组有30%的病人有明显的缓解。治疗5天,A组有80%的病人腹痛明显减轻,其中有20%的人无腹痛;B组有65%的病人腹痛明显减轻,其中仅10%的病人无明显腹痛,有1例病人因腹痛加重,体温升高,改作手术治疗,术后仍采用纯西医治疗;C组仅40%的病人腹痛明

15、显减轻,其中有1例病人无腹痛,有2例病人因腹痛加重,体温有所升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7天,A组100%的病人腹痛明显减轻,其中有90%的病人临床治愈,余下的2例病例,继续治疗两天后临床治愈。B组,85%的病人腹痛明显减轻,其中80%的病人临床治愈,余下的病例继续采用西医治疗,分别于5日内全部临床治愈出院;C组70%的病人腹痛明显减轻,其中60%的病人临床治愈(其中包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2例),余下的病例改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分别于5日内全部临床治愈出院。2 疗效判定标准 2.1 临床治愈 无腹痛;血象正常;体温正常。 2.2 明显缓解 腹痛明显减轻,腹部麦氏点轻压痛;血象可正常,可轻度

16、升高;体温可正常。 2.3 缓解 腹痛比入院前有所减轻,麦氏点压痛明显;血象高于正常;体温略升高。 2.4 无效 腹痛无缓解,较前加重,麦氏点压痛明显,可有肌紧张,反跳痛;血象较入院前升高;体温升高。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 结果 3.1 临床治愈A组一周内的临床治愈率为90%;B组一周内的临床治愈率为80%;C组一周率的临床治愈率为60%。很明显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其他两个组。 3.2 有效率 A组病例有效率为100%;B组病例有效率为95%,C组病例有效率为90%。 3.3 无效率 A组没有病例无效;B组无效率为5%;C组无效率为10%。4 讨论 4.1

17、 阑尾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肠痈是肠中热毒壅结,瘀血不散而成。早期与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郁久则化热,久热则血腐化为脓,故气滞血瘀,以通为顺,脓未成当下之,脓成血燥脉数,则应清热行气排脓,便结者也应佐以轻泻药。吸取祖国医学对肠痈辩证施治的理论和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有很好疗效。 4.2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大黄、牡丹皮等清热解毒药物,均有抑菌或杀菌作用;桃仁可改善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有助于炎症消散吸收;芒硝除泻下作用外,更有对阑尾及脾脏的网状内皮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使其增生现象与吞噬能力有所增强,从而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 4.3 急性阑尾炎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必

18、须有个正确的态度,掌握好手术和非手术的适应症,基本上90以上的阑尾炎可以用非手术疗法治疗 4.4 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期间,必须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树立于疾病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帮助病人安排好饮食起居,不然会影响疗效。 4.5 急性阑尾炎治疗后,如要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要阑尾炎治疗症状消失后,需继续服中药7天。患病后,因脾运失调,一般用六君汤加穿心莲片,效果较好。5 注意事项 5.1 腹痛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不可随便用止痛药。因为止痛后掩盖了病情,容易延误诊断而造成严重后果2。 5.2 患急性阑尾炎后,如果家庭治疗无效应及时送医院。 5.3 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及技术条件,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即使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