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教案_第1页
《插秧歌》教案_第2页
《插秧歌》教案_第3页
《插秧歌》教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插秧歌教案素养目标:1 . 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作品。2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3 .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教学方法: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们怀抱着对荷塘之上美景的憧憬,从童真走来。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杨万里描绘 的另一幅生活图景,一起来学习插秧歌0二、知人论世1 .了解诗人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 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 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

2、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 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 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2 .文学成就 诗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 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 情趣

3、,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词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散文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 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3.了解时代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 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预习检查:1 .明确字音兜(ddu) 孳(m6u)(sud)胛(jid) 渠 (qO)朝 (zhao)霎(shd)荷(shl )匝(zd)2 .解释词语,明确诗意。兜婺:古代战士

4、戳的头盔。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渠:他,代词。朝餐:早饭:吃早饭。半霎:极短的时间。除移植。匝:遍;满。照管:照料,照看。【译文】: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二)初读课文1 .划分节奏,标划重音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婺/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旖/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补充:七言律诗的朗诵节奏七言古

5、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三四式的很少见。2 .自由朗读,感悟情感四、文本研究【思考1】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明确 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 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 谐。通俗晓畅,行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 朴实畅达。巧用动词,富于跳跃。

6、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 “接” “拔” “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而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 流畅轻快。【思考2】感受“画面美”(-)了解种植水稻的步骤育苗:在苗画、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 的生存空间。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 排水或者补水。收获:水稻穗变黄后,

7、要及时采收并晾晒。(二)分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明确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三)诗人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请尝试赏析。 明确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而: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 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吊i,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 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8、;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 手法)。【思考3】感受“手法美”比喻。以“兜婺”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襄”,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 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白描。“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 和农事的紧张。细行描写。农妇呼唤丈夫休息片刻,且去用餐,而丈夫头也没抬,手里只顾继续插秧,口里 却答非所问,说:“刚刚插好的秧苗根还没有长牢,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提防它们 来田里踏坏了秧苗。”稍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不得不惊叹诗人对农村生活观察的细致、体 会的深刻。【思考4】感受“情感美”(-

9、)分析本诗情感。明确 这首诗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 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 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思考5】有人说诗歌的第二联,有自嘲之意,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枳极乐观的表现,你如 何理解?明确观点一:自嘲。斗笠和蓑衣连雨水都抵挡不了,怎么能够和盔甲相比?杨万里将农民 的雨衣比作盔甲,以一种貌似轻松俏皮的语调,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苦涩。观点二:积极乐观。以“兜婺”和“甲”分别比喻“笠”和“暖”,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 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此时的农人正是像

10、战士一样,驰骋沙场,斗志昂扬, 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了抗争与进取的精神。【思考6】对比阅读任务: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基,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 对此加以分析。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咒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注释怪生:怪不得。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明确 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 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洵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 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 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曲蹦、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 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 诗人的童心不泯。五、分析诗歌特色明确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 富有生活趣味。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 的章法,近于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