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_以_背影_及其英译为例_第1页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_以_背影_及其英译为例_第2页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_以_背影_及其英译为例_第3页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_以_背影_及其英译为例_第4页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_以_背影_及其英译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语言应用研究odern chinese2011.05一、引言语篇(text或discourse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语篇并非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联系的句子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通过各种衔接手段(Cohesivedevices而实现的有机结合。根据Halliday & Hasan(1976的观点,衔接手段分为照应(reference、省略(e l l i p s i s、替代(s u b s t i t u t i o n、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等五大类。

2、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衔接是语篇的基本特征,普遍存在于汉英语言中。但是,在具体使用特定衔接方式的倾向性和频率上,两种语言表现出了较大差异。英汉语语篇的不同,及其使用不同的衔接手段已为国内学者所关注。左岩(1995认为汉语更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王玉英、张莲(2006认为,英语语篇的衔接倾向于依赖语言形式来实现,而汉语语篇的衔接则多通过语义关系。我们认为,研究汉译英中衔接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对英汉语特点的认识和衔接手段的理解,从而在翻译中得以提高译文质量。本文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手段分类法,以朱自清的散文背

3、影及其英译文为语料,对衔接手段及其处理进行分析。二、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主要差异(一语法衔接方面的差异在语法衔接方面,汉英语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汉语的衔接趋于隐性,而英语的衔接则具有显性的特征。汉语在语篇构建时,更加关注的是隐性衔接,以意统形,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手段,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词,明显地标明词语之间或小句之间的语法关系。汉英语的这一不同特性通过译文对比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例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没战必殆。该小段中,只有一个“而”字可说是形式词,但并不是必要的,前面的“知彼”“知己”和后面的“不知彼”“不知己”中就没有用。这一句中也可去掉“而

4、”,但必须按照汉语的节奏规律改成“知己不知彼”(先双后单规律。如果把这句话中省略、隐含、模糊的东西都补上,应该写成:(若知彼(而又知己,(则百战不殆;(若不知彼而知己,(则(将一胜(及一负;(若不知彼(而又不知己,(则没战(将必殆。我们看英文的译文: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You willwin one battle and lose one battle if you knowyourself but leave yourself in th

5、e dark about theenemy.You will lose every battle if you leave boththe enemy and yourself in the dark.(例子采自刘宓庆,1991:159对比英汉语的语法衔接首段,不难看出英语语法衔接手段使用率高于汉语。赵宏(2003等对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功能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现象。(二词汇衔接方面的差异词汇衔接分为两大类:复现关系(reiteration和同现关系(collocation。汉语和英语在词汇衔接方面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能够对应照译,但也存在诸多差异。在词汇的重复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汉语倾向于多用

6、重复手段,原词重复是汉语的一个明显特点。与汉语相反,英语语篇除非是为了某种特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以背影及其英译为例罗利丽 杨廷君摘 要:本文以韩礼德(M.A.K.Halliday和哈桑(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据,以背影及其英译为例,对语篇层面汉英衔接手段进行了对比,发现汉英翻译中,对衔接手段的处理有保留、变换、增添等三种方式,为了确保译文的信、达、雅,译者应根据语境灵活处理。关键词:语篇 衔接手段 对比 处理方式语 言应用研究odern chinese M 101XIANDAI YUWEN2011.05殊的目的,往往避免同一词汇的重复,尽量使用替代、省略、同义词、近义词等其他衔接手

7、段来达到语篇的连贯。例如:By birth he was an Englishman;by profession, sailor;by instinct and training,a rebel.就出生说,他是英国人;就职业说,他是海员;就本性和教育说,他是叛逆者。(例子采自潘文国,1997:343在这类平行结构或并列句中,英语把重复的主语和动词be一起省略,而汉语则不能省,得重复使用。三、汉译英中衔接手段的处理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为一定的交际目的,按一定格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李运兴,2001。汉英两种语言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在使用中各

8、有所重,“翻译者既需要把握原文脉络,正确理解原文,又要熟悉衔接手段,以再现出符合原文语言特征、语篇连贯、清晰而准确的译文”(赵春华,2007。“在汉译英实践中,应分析原文的衔接手段,然后再从语篇衔接的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五种手段加以考虑,将其用适合译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加以表达”(刘明东,2001。衔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关系到译文是否被译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视为翻译。最大限度的意义和形式对等是语篇翻译的终极目标。然而,翻译又不是简单的复制,而需要译者根据目的语要求重构(梅忠波,2007。这就要求在语篇翻译中,译者应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9、充分考虑目的语的衔接特点来构建译文,以达到语篇中语义逻辑的一致。构建译文语篇衔接模式通常采取保留、变换和增添等三种形式。(一保留原文衔接手段凯普兰(Robert Kaplan,1966运用对比修辞方法研究不同文化、思维模式对篇章的组织方式的影响时指出,英语的篇章组织发展为直线型;东方语言的篇章组织模式多为螺旋型。然而,张明林(1999:44通过分析发现,汉语的谋篇布局模式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既有所谓的螺旋型,又有由里到表的直线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一定的衔接手段保留到目的语中,使得英汉语篇达到一致的衔接效果。例如:【原文】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4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4同行。【译文

10、】After the funeral was over,fa t her was to go to Nanjing to look for a job and I was to re t urn to Beijing to study,so we started out together.源语中使用“也”和“便”这两个表达连接的衔接词,分别表示“补充”和“顺承”,在译语中用and和so加以保留,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也很好地传达了源语要表达的意思。【原文】可是44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4边月台,就不容易了。【译文】But it was a lot more difficult for him to

11、 climb up that platform after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原文中,“可是”表转折,“那边月台”中的“那”字描绘了从作者的观察视角,父亲的行动趋向是由近及远的,“那边月台”是承接上文的“穿过铁道”,“那”字暗示了作者、父亲、铁道和月台的相对位置,贯通了上下语篇。在译文中用“but”和“that”再现了逻辑连接关系,从形式上实现了与原文的对等。(二变换原文衔接手段在汉语的段落内部,往往由重复的词语来进行句子间的衔接,以达到相互间的呼应,构成段落内部的语义连贯。而在英语的段落内部,句与句之间的呼应常常是由指称衔接手段,多使用代词回指完成的。所以

12、,译者在翻译中需注重对这一衔接手段的转换。例如:【原文】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44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4亲4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44,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44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译文】In that winter,my grandma died and my father lost his job.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him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my grandmas funeral.When I m

13、et him in Xuzhou,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our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my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He said,“Now that things have come to such a mass, it's no use crying.Fortunately,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原文中“父亲”出现了四次,属于汉语衔接中的典型的词汇重复。译者充分考虑了英语衔接特征

14、,将其转换成照应,仅在第一句使用了名词“my father”,接下来的几句都用代词“he”和“him”,这种替代避开了重复,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三增添原文衔接手段语篇中,使用连词可以在上下文之间建立某种语义关系。由于汉语重意合,而不重形式,它的篇章中较少使用连接词,其语义关系主要是隐性的;英语则更重视形式上的环环相扣,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多由连接词表达出来。因此,在翻译中,应将汉语的隐性关系转换成英语的显性用 语言应用研究odern chinese2011.05语。例如:【原文】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译文】We entered the railway station

15、 aftercrossing the Riv e r.While I was at the booking officebuying a ticket,fa t her saw to my luggage.【原文】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译文】He told me to be watchful on the way andbe careful not to catch cold at night.由于汉语注重意合,句子的发展犹如竹竿一样,不断地叠加。第1例汉语是按照时间先后展开的,尽管没有连词,结构依然连贯,脉络明朗。翻译成英语后,增加了连词“while”,突出“我买票”和“他

16、忙着照看行李”是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第2例中,英语译文增加了并列连词“and”,突出父亲叮嘱了我的两件事情“路上小心”和“夜里警惕些”处于同一语法层面。四、结语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正确理解原文的关键,是传达原文信息与构建译文语篇的重要手段。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要认真把握两种语言读者提供衔接合理、语义连贯的译文,确保译文的质量。参考文献:1Robert B.Kaplan.Cultural Thought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2胡

17、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3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4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5刘明东.语篇层面汉译英的衔接性标准J.中国翻译,2001,(5.6梅忠波.语篇翻译与文化语境规约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8王玉英,张莲.汉英语篇指称衔接对比一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9张明林.语篇分析与汉英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10赵春华.语法衔接在英汉互译中的差异与处理J.外语

18、与外语教学,2007,(7.11赵宏,邵志洪.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12左岩.汉英部分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罗利丽 杨廷君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一、引言通感作为修辞手法在英汉民族中都其有很长的历史,以往对通感的研究都是把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自从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创建后,人们对通感的研究有了新的视角认知视角。这是通感研究的一大发展。钱钟书先生把“Synaesthesia”翻译成为“通感”,并在七缀集中谈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而、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部分界限。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