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_第1页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_第2页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_第3页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_第4页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一、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民系或曰客家族群,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先人原居我国北方。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从秦汉开始,他们的先人从中原不断迁徙,定居和繁衍于南方各个省(区)。进入近代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客家人凭着勇于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漂洋过海谋生者也不少。从客家人居住的地域来看,客家人的分布很广,可以分成中国和海外两部。在国内,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赣闽粤边区的三角地带。赣闽粤边区被誉为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在客家民系时空形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均有分布。港澳台地区也有大量客家人。在国外,有82个国家均有客家人。客家人究竟有多

2、少,没有准确的估计。据世界客家总会的估计有一亿之多。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的庞大。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汉族支系,如何来界定它,或者说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说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因为当我们认识客家时,首先是从文化客家方言、客家意识、客家民俗以及其它诸种文化事象入手的,所以离开了文化,就无从谈客家民系的存在。因此认识了客家文化的内核,弄清了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也就说明了客家民系形成的时空历史过程。“客家民系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及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

3、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其载体客家民系的形成。当然,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孕育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一)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 1、孕育期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地区。从秦汉开始,就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原战乱,不断有中原汉民迁入赣南。然而就整体而言,这种迁入是零散的、人数不多的。唐中期至五代的变乱,带来了客家先民的大批南迁,他们在赣南驻足乃至生息繁衍。闽西毗

4、邻赣南,交通便利,加上唐末仙霞岭山道的开通为客家先民迁徙、避难于此提供了条件。于是,广袤的赣闽边区,成为唐末五代客家先民的主要集结地。北方汉民的大量入迁,促进了赣闽边区的进一步开发。于是,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两地不仅设治增加,而且户口大盛。赣南,唐元和中(816820年)有26260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从虔州析出南安军,两州军共领13县。至元丰年间(10181085),在籍户口(主、客),南安军35799户,虔州98130户,两州军共计133929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5倍多。闽西,唐元和中有2618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五年(99

5、4年),增设上杭、武平两县,共领四县。至元丰年间,共有主客户81454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30多倍。赣南闽西两地元丰年间户数共计215383户。北宋末年,赣南人口继续增长。据崇宁元年(1102年)的统计,虔州有272432户,南安军有37721户,两州军共有310153户(此时不见汀州的户口统计)。如果按每户5口计算 ,则此时赣南人口已经达到155万。如果加上接壤地汀州的人口,其数字当突破200万。这么多的户口,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处于这么一片山区地域,四周又早已形成为不同的汗方言区,因此而独立成为一系也就是自然的了。此时入迁汉族已与当地土著古越族及其后裔山都木客发生了初步融合,以

6、至宋代以后,山都木客就在客家地区逐渐消失了。此时,一些重要的客家文化事象也初步形成。如崇文重教的传统。这一客家人的风尚,早在北宋时期赣南闽西就已经遍地开花结果。并且,随着客家民系向纵深发展,这种风气很快波及梅州地区。于是,耕读并举的经济生活模式成为宋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客家人的基本生活模式。这种崇文重教的文化事象,表现在当时赣南闽西两地学校的兴盛、科举名额的增多和著名人物的涌现等各个方面。首先,学校十分兴盛。史载,宋代的赣南“虽荒服郡县,必有学。” 赣南的9所县学,其中8所创建于北宋前期的太宗至仁宗时期,1所建于北宋后期的哲宗时期。 除县学外,建于北宋的书院赣南有3处,它们分别是石城的琴江书院、大

7、余的道源书院和赣州的濂溪书院。 其次,由于崇文重教,使赣南、闽西两地科举名额大量增加。近以进士为例,宋代以前赣南中进士者仅3人,汀州仅1人。而两宋时赣南中进士234人(其中北宋92人,南宋142人) ;汀州共有进士168人, 两地共计402人,比此前的4人增加了近100倍。再次,北宋时期客家地区还涌现出一大批影响全国的著名人物,其中尤以赣南为多。如政治人物有石城的陈恕、陈执父子。学者有北宋赣县名门“四曾”的开创人物赣县人曾准(著名爱国诗人曾几之父)。文学家有为苏东坡推崇,两人成为至交好友的上犹人阳孝本。风水术和风水观念是客家人的一个重要文化事象。风水术是唐末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迁入赣南的。从客

8、家地区风水术士门世代相传的口头资料中,我们知道,将风水术带入客家的是杨筠松。他继承和发展了风水中的行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自从杨筠松在赣南授业传徒之后,风水术士成为客家地区世代相传的职业。杨筠松也因此成为风水术士共同尊奉的祖师。两宋时期,赣南风水术大盛,名流辈出,如廖 、谢世南、赖文俊等。这些风水术士不仅在本地看风水,而且声名远播,甚至奉诏为朝廷看风水。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形势派风水向福建传播,并衍生出一个新的流派理法派。随后,风水术进一步向粤东粤北等地传播。至明清时期,风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闽粤广大客家地区,并随着客家人飘洋过海而根植于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风水已作为一种民间信仰

9、深深积淀于客家人心灵之中。客家山歌也是随着客家先民迁入赣闽粤山区而产生的。它萌芽于唐末五代,至宋代,因深受唐宋诗词的影响而趋于成熟,广为流传。随着客家民系向赣西南、闽西南及粤东粤北的发展,客家山歌也流传到更为广大的地区。也成为客家人的一种文化现象。综上所述,历史上(特别是唐中期至五代)入迁赣闽边区的客家先民,经过北宋一百余年的和平发展,繁衍数代,人口壮大,且与当地土著发生初步融合,并生长出若干客家文化事象。这表明一支新的独特民系客家民系正在酝酿和发育成长起来。2、形成期正当宋代客家民系在赣闽边区酝酿形成之际,北方由于受辽、西夏、金政权的侵扰,仍是不得安宁,于是又有不少姓氏迁入赣闽边区。如赣南宁

10、都,北宋入迁的姓氏有肖、杨、郭、邓、陈、姜、池、周、毛、艾、袁、11姓;南宋入迁的姓氏有包、康、符、鄢、叶、万、张、赵8姓 。从人口史的资料中,也可看出这一时期赣闽边区入迁人口之众。吴松弟先生在中国移民史卷四一书中做过一项统计,其结果指出:“高宗绍兴年间赣州户口近12.1万,孝宗淳熙年间为29.3万,年平均增长率达25.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几十倍;汀州在孝宗隆兴二年(1644年)户数为174517户,较元丰年间增长9.3万户,年平均增长率达9.1。这些地区的人口增加,一定程度上要归于外来人口的迁入。” 如此多人口的新迁入,自然要对还在孕育阶段的客家民系发生重大影响,并加速客家民系的成长进程。

11、影响客家民系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与畲族的融合。北宋末至南宋时期,畲族已广泛分布于赣闽粤三角地区,与汉族形成杂居错处的局面。汉畲人民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互相认同,并共同参加反封建统治和压迫斗争,从而大大加速了两族人民的融合。特别是南宋末文天祥率领汗畲人民联合进行抗元斗争,以及广东畲民首领陈吊眼和畲妇许夫人率领的“畲军”配合张世杰参加抗元斗争,更是汉畲交融史上的佳话。汉畲融合的过程一直到明清时期才最后完成,汉畲两族在长期接触和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适应,最终融为一体,成为客家民系的一份子。随着赣闽粤三角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人口的壮大,以及汉畲瑶等族融合的家深,至南宋后期,客家民系已在赣闽粤地区成

12、长起来,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客家方言的形成。民系是民族的分支,所以判定民系形成可以借用我国学界通行的判断民族是否形成的四要素作为标志。这四个要素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理素质。其中尤以共同语言即某一地域的方言是否形成作为重要的标志。目前,多数语言学者持客家方言形成于南宋的观点。诚如谢重光先生在从客家方言的形成看客家民系的形成一文中所言:“语言学者中关于客家方言形成于南宋的观点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客家方言之独立,即标志着客家民系已形成(引张卫东语)。”因此,南宋是客家民系的形成期,赣南、闽西和粤东在客家民系的形成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3、发展壮大期南

13、宋末年,蒙古人南侵,迫使客家人更大规模地往粤东和粤东北迁徙,由此引起客家文化中心的南移。至明代,梅州已成为客家人的第二块根据地,此地人文渊 ,超过赣南闽西。明末清初,闽粤客家人由于内部人口膨胀以及满人南下的影响,需要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于是又以梅州和闽西南为策源地,四出向外播迁。此时的广东和福建的大部分地区均为广府系和闽南系汉人,他们无法插足,只好避居沿海地区甚至渡海至台湾、南洋,还有一部分被挤向西南地区。正当闽粤客家在四面受阻、陷入困境时,赣南,这块曾经是客家人的第一故乡的地方,由于多方原因,此时正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于是,大量客家人又扶老携幼,大批回迁入赣。无论从居民结构、人口数量及其地域分

14、布,还是从语言特点各方面看,闽粤客家倒迁入赣对赣南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它给赣南客家注入了强劲的新鲜血液,使这里唐宋以来世居的“老客家”与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入赣的“新客家”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赣南客家人”。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也最终形成。当然这次闽粤客家倒迁入赣,不仅仅局限于赣南,他们中的一部分再北上进至赣中之吉安、赣西之安福、宜春、萍乡、万载及湖南之醴陵、浏阳、平江,再北至赣之铜鼓、修水等县,大大扩展了客家人的分布区域。二、客家民俗举要(一)婚嫁礼俗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有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变异的一面。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

15、百姓,一般都要经过四个既郑重又隆重的仪式。 1、传庚相亲 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女方若有意联姻,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先生”将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进入新时代后,这个“合八字”的仪式已经极少见。现代意识较强的男女双方,一开始就在亲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圩镇的酒楼里互相见面(看妹子),若双方有意联姻,便在餐桌上当面交换信物,这就算相亲之后允婚了。 2、 过聘订婚 相亲允婚之后,男女双方有一段“思考期”,若双方都不“反悔”,女方则选定一个日子,携着一大群亲属到男方住处“看屋场”(采家风),是时,男方百般殷勤,用美酒佳肴将女方

16、带来的亲属灌醉之后,便在宴席上与他们讨价还价,议定恩恤金、礼金、鱼肉、米酒的数量与嫁妆的项目,并敲定行嫁娶亲的日子。如若不能近期嫁娶,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男方必须携带礼品到女方家“捎节”慰敬女方的长辈。 3、 行嫁与接亲 行嫁与接亲是赣南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要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第一天下午开始为暖轿夜(以前接亲用花轿),新郎要进行化妆(修饰礼仪),叩拜祖宗,然后在一派庄重的气氛下,由舅舅唱赞叹词并为新郎披红、戴花(插在礼帽上)。第二天是正酒日子,新郎随同唢呐手、彩旗手(彩旗用红布绕着两根小桂竹)、先生(礼生)、媒人等到新娘家迎亲,其间,男方必须完成以下礼仪,分别给女方家的先生(礼生)、

17、沐浴(为新娘穿衣服的人)、开厨(厨师)、走堂(端菜的人)、整容(为新娘化妆的人)、扶鸾(伴娘)等三十多人(为喜事帮忙的人)分发红包,以示谢意。在赣南的客家地区流行以柏枝(谐音生百子)装点嫁妆;新嫁娘的五谷嫁妆,表明多子,生命不息。有些地方如南康平田乡新嫁娘脖子上挂“四子项链”即由枣子、花生、挂子、荔枝四种果子串成的珠还,按每种果子名称取义为“早、生、贵、子”。新娘除化妆外,要叩拜祖宗,还有一个特别的程序“哭嫁”,哭嫁没有固定的哭词,是触景生情,即兴而作,诉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娘家的依恋之情等。哭叫时顺序很有讲究,须先哭祖宗,后哭在世。在客家地区哭艺如何常作为衡量女子才智贤德的标准。通常哭声愈凄

18、厉愈好,而不哭则被视为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则被视为不体面,不哭为人笑之忘本。新娘出嫁时更为有趣的是抢手箱(箱内装的是新娘哭嫁钱),抢手箱是由新娘的哥哥和叔叔到新娘房间把手箱抢出来。凤冠霞披、红衣绣鞋的新娘出屋时,在喜炮声中由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簸箕的新娘走出闺房,过一门槛给一个红包,然后在大厅的上厅叩拜祖宗,再由哥哥或弟弟背到大门前送进香车(或花轿、单车、汽车),由新郎带路,在送嫁姐妹和弟弟(一般是小男孩,寓意早生贵子)的随同下起程,在吹吹打打的男方接亲队伍的簇拥下,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而出嫁时脚不沾地,把出嫁女背出大门的现象,有的被认为新娘沐浴更衣后不能沾尘受秽,有的认为是不能带走娘家财

19、气。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恭候在门口用鞭炮迎接,并请送嫁的亲戚进屋喝茶,但新娘仍要站在门前的摸篮(米筛)中“站性子”(表示到婆家后不能任性,必须蹈规守矩,懂得方圆),待鞭炮燃放后,由手持点燃火把的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火把一般由竹片、丝茅、桃树枝、红绳组成,寓意驱邪迎新),并分撒花生、石榴、桔子、枣子、瓜子等果品于床上,并唱撒帐歌以祝颂早生、多生贵子。然后开始就餐。其入席是很有讲究的,正酒那天的首席是由舅舅坐。在酒席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4、拜堂与闹房 拜堂的仪式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最后

20、是夫妻相拜送入洞房。进入洞房的新郎新娘,喝两碗交杯酒,然后勾肩搭膀吃两个鸡公腿。礼毕,婚礼正宴开始,新郎新娘在礼生的引导下,敬请嘉宾对号入席。 (二)丧葬礼俗1、丧葬礼俗中的禁忌。(1)送终。凡年逾花甲的老人,不论男女,一旦病重,为子孙者必须在塌前,日夜看守。男性病人即将断气时,要赶快把他抬到厅堂,绝不能让他在房间断气。俗规是“冷尸不能入厅下”。传统男人是要在祖堂里断气,俗谓“寿终正寝”。女人则要在她睡房里断气,俗谓“寿纳内寝”。“冷尸入屋败到底”。客家人认为人死了要到祖宗那里去,因此,祠堂与丧事紧密相关。在祠堂里断气的老人,其灵魂可以与祖宗在一起;反之,则会变成孤魂野鬼。但是有规定“凶死的、

21、夭折的、被族内除名的”死后不能进祠堂。(2)、客家丧葬习俗中,给死者穿的衣服,口袋要撕掉。因为“袋”与“代”谐音,意思是不要让后代入棺。(3)老人去世出殡前,孝子孝孙忌外出串门,报丧下跪,受报者扶起。(4)父母逝世后49天内不能理发,三年内不得做上席,否则视为不孝。2、二次葬习俗二次葬是在三四年后再将骨骸挖出择日重葬。在梅州民间叫“做风水”。拾骸者将所捡的每根骨头用茶水擦洗,后用草纸抹干,再用山茶油拭净,按先脚后头的顺序,装入一种长形宽口的瓮式陶罐(金罂)里去。二次葬与风水观念有关系。(三)生育礼俗1、麒麟送子灯。赣南客家人在新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新娘娘家向新婚夫妇送一盏麒麟送子灯。因为麒麟灯是

22、一个双层莲花灯座,里面有一个骑麒麟的男童。麒麟是传说中的一个神化动物,专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而“灯”与“丁”谐音,意喻“添丁”。2、送鲩鱼。在粤东客家地区,新婚妇女如果怀孕以后其娘家要送一条鲩鱼,以表示祈愿其女儿生育平安顺利之意。3、做三朝,也有人称为“洗三朝”、洗三澡,即产后第三天产家办酒宴招待亲友接受亲友祝贺。去报喜一般都要送些红鸡蛋,有的地方红鸡蛋的数量有讲究,通常三个。三与“生”谐音。此外三也表多数,“送三”即添子添福。三朝礼仪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叫“洗三”。旧时的“洗三”是用树枝熬成的热水,水中放些狗毛、猫毛给婴儿洗澡。放狗毛、猫毛意为小孩日后不怕猫、狗抓咬。有趣的时在洗三时人们边洗边

23、祈福,如“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辈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四)惜字习俗在台湾敬字亭作为一个存有物,或是自成一独立的景观,或是纳于其它建筑物如学校(书院)、城门、庙宇等,而型塑出一个公众场域。作为一个公众场域,敬字亭所展现的是一个神圣空间,也是一个世俗空间。作为神圣空间,敬字亭反映的惜字风俗,往往彰显出特有的文化意涵与价值观的型塑;而世俗空间下的社交生活与社会组织及活动,也呈现一地域的社会互动生活。因此藉由敬字亭的探讨可以了解社会公众领域的建构及意涵。有学者指出台湾敬字亭在客家地区较多,因为客家农民,昔日有晴耕雨读的美风良俗,因而爱惜字纸的心态也非常强烈,另外目前所存敬字亭多

24、设于(一)衙署(二)书院(三)村庄边缘(四)城门口(五)寺庙(六)私地;根据初步的观察,福佬地方上的敬字亭设置,大都附属于公共书院或大庙层级的社会系络中;而客家社群的敬字亭信仰,则以辖于庄社单位为其发展特色,其中村庄的例子如桃园龙潭、高雄美浓、屏东六堆、茄冬萧宅等,这些全是客家聚落,似乎显示客家社会与敬字亭有某种密切关系,其透露意义为何,值得进一步研究。而在族群关系方面,依据目前文献所见台湾现存敬字亭多分布在南投县、苗栗县、桃园县、台北县、屏东县、高雄县、彰化县、云林县等地,除客家地区外多为漳州籍分布地区。(五)信仰民俗客家人是多神崇拜者,有“举头三尺有神明”之说。在客家地区广泛分布着大大小小

25、的庙宇,这些庙宇是客家信仰民俗的见证和反映。1、 客家地区的共神信仰(1) 社公信仰(2) 灶王信仰(3) 风水信仰2、 客家地区信仰民俗的地域分野(1) 赣南的许真君信仰(2) 闽西、台湾的定光古佛信仰(3) 粤东、台湾的三山国王信仰(六)春节民俗1、人日吃“七样菜”客家地区正月初七有吃“七样菜”的习俗。正月初七日,古称“人日”,亦称“人胜节”,始于汉末。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以七样菜为羹”。客家地区对“七样菜”的叫法不一。粤东地区称“七样菜”,福建宁化、江西石城等县称“七样羹”,江西宁都县则叫“七宝羹”。而且菜的品种不一,有的是指蒜、芹、葱、韭、鱼、肉、米粿;有的指蒜、芹、葱、韭、肉丸、芥、芫。2、禁忌习俗正月初一忌扫地,意为会扫掉自家的财气;年初一不洗碗,因为洗碗时碗筷会互相碰撞发出响声,预示家庭一年内不和睦、有冲突。正月送礼物忌“八”、“十一”两个数,所谓“七胜八败五打六”。三、客家民俗的象征意义分析民俗作为一种总的符号系统,有形式(民俗事象)和内容(民俗意义)两个层面,而且它的生成、发展、演变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民俗学的研究要特别注重对它的种种意义内涵尤其是象征性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