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数理化公式大全_第1页
小学初中高中数理化公式大全_第2页
小学初中高中数理化公式大全_第3页
小学初中高中数理化公式大全_第4页
小学初中高中数理化公式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小学初高中数学公式概念汇总目录1、初中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11.1一次方程(组)与一次不等式(组) 11.2一元二次方程 21.3多项式的四那么运算41.4因式分解51.5分式与二次根式71.6二元二次方程91.7函数与图像91.8二次函数112、初中数学几何公式、定理汇编132.1直线13132.2三角形132.3四边形142.4相似152.5圆163、初中物理公式概念汇总183.1声学183.1光学183.2电学203.3热学223.4力学223.5单位254、初中化学公式概念方程式汇总294.1根本概念304.2根本知识、理论314.3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334.4

2、常见物质的状态344.5物质的溶解性354.6化学之最354.7化学实验气体物质总结364.8酸碱和对应的氧化物的关系374.9根本化学反响38高中数理化公式大全小学公式汇总一.初中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一次方程(组)与一次不等式(组)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1、未知数和方程 用字母x、y等,表示所要求的数量,这些字母称为“未知数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书的字母联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在一个方程中,所含未知数,又成为元; 被“、“号隔开的每一局部称为一项在一项中,数字或表示数的字母因数叫做未知数的系数 某一项所含有的未知数的指数和,成为这一项的次数 不含未知数的项,成为

3、常数项当常数不为零时,它的次数是0,因此常数项也称为零次项2、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根据 未知数应取的值是指:把所列方程中的未知数换成这个值以后,就使方程变成一个恒等式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叫做根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的根据是“运算通性及“等式性质 可以“由表及里地去掉括号,并将“含有相同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次数也相同的各项结合起来,合并在一起这叫做合并同类项 把方程一边的任一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另一边,叫做移项简单说就是“移项变号 把方程两边各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或同乘以系数的倒数),就得到未知数应取的值 综上所述,得到解方程的方法、步骤:a、去

4、括号b、移项变号c、合并同类项,使方程化为最简形式ax=b(a0)、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出 x=(a0)一元一次方程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ax+b=0(a0,a、b是常数)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a、去分母(或化为整系数); b、去括号; c、移项变号; d、合并同类项,化为ax=b(a0)的形式; e、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出方程的解x=(a0)一元二次方程平方与平方根1、面积与平方a、任意两个正数的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加上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b、任意两个正数的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

5、的平方和,再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即: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2、平方根a、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b、零只有一个平方根,它就是零本身;c、负数没有平方根3、实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平方根的运算1、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性质1 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这个数本身性质2 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2、算术平方根的乘、除运算 a、算术平方根的乘法·=(a0,b0) b、算术平方根的除法=(a0,b0) 注意最终结果分母不含根号。通过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式子把

6、分母中的根号化去或把根号中的分母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a、被开方数的每个因数的指数都小于2;b、被开方数不含有字母我们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平方根叫做最简平方根3、算术平方根的加、减运算如果几个平方根化成最简平方根以后,被开方数相同,那么这几个平方根就叫做同类平方根把几个同类二次根式合并为一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a、化二次项系数为1

7、用二次项系数去除方程两边,将方程化为x2+k=0(k0)的形式 b、移项 把常数项移至方程右边,将方程化为x2 =k的形式 c、开方 方程两边同时开方,得到原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x1,2=±公式法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a、分别用a、b、c表示原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b、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即a、b、c)分别带入求根公式x1,2=,就能得到原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配方法配方法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a、化二次项系数为1 用二次项系数去除方程两边,将方程化为x2+px+q=0的形式 b、移项 把常数项移至方程右边,将方程化为x2+

8、px=q的形式 c、 配方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是方程左边成为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一个常数d、由平方根的定义,可知 当q>0时,原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数根; 当q=0时,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二重根); 当q>0时,原方程无实根e、开方 两边同时开方,得到原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x1,2=±因式分解法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a、将原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因式分解,将方程化为a(xp)(xq)=0的形式b、因为a0,所以xp=0或xq=0c、得到原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x1=p,x2=q3、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一元二次方程ax2+bx+c

9、=0(a0)的求根公式:当b24ac0时,x1,2=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方程ax2+bx+c=0(a0)根的判别式是=b24ac当=b24ac>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0时,没有实数根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假设方程ax2+bx+c=0的两根是x1,x2,那么原方程可以化为ax2(x1+x2)x+x1·x2=0即x1+x2=,x1·x2=多项式的四那么运算单项式与多项式1、单项式仅含有一些数和字母的乘法(包括乘方)运算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中

10、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或字母因数)的数字系数,简称系数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如果在几个单项式中,不管它们的系数是不是相同,只要他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这几个单项式就叫做同类单项式,简称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2、多项式由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多项式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单项式可以看作是多项式的特例把同类单项式的系数相加或相减,而单项式中的字母的乘方指数不变在多项式中,所含的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做这个多项式的元数。经过合并同类项后

11、,多项式所含单项式的个数,称为这个多项式的项数。所含单项式中最高次项的次数,就称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3、多项式的值任何一个多项式,就是一个用加、减、乘、乘方运算把数和未知数连接起来的式子4、多项式的恒等对于两个一元多项式f(x)、g(x)来说,当未知数x同取任一个数值a时,如果它们所得的值都是相等的,即f(a)=g(a),那么,这两个多项式就称为是恒等的,记为f(x)g(x),或简记为f(x)=g(x)性质1 如果f(x)g(x),那么,对于任一个数值a,都有f(a)=g(a)性质2 如果f(x)g(x),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的每个同类项系数就一定对应相等5、一元多项式的根一般地,能够使多项式f(

12、x)的值等于0的未知数x的值,叫做多项式f(x)的根多项式的加、减法,乘法1、多项式的加、减法一般的,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2、单项式的乘法单项式相乘,用它们系数的积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因式,那么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3、多项式的乘法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4、常用乘法公式公式1 平方差公式(a+b)(ab)=a2b2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公式2 完全平方公式(a+b) 2=a2+2ab+b2 (ab) 2=a22ab+b2 (a±b) 2=a2

13、77;2ab+b2 两数(或两式)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积的2倍5、式的除法两个单项式相除,就是它们的系数、同底数的幂分别相除,而对于那些只在被除式里出现的字母,连同它们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除式里出现的字母,连同它们的指数的相反数一起作为商的因式一个多项式处以一个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因式分解因式分解1、因式如果一个次数不低于一次的多项式因式,除这个多项式本身和非零常数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因式,那么这个因式(即该多项式)就叫做质因式2、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质因式乘积形式的变形过程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a

14、、提取公因式法 b、运用公式法 c、分组分解法 d、十字相乘法 e、配方法 f、求根公式法3、用待定系数法分解因式将多项式分解因式,可以设某些因式的系数为未知数,利用恒等的条件,求出这些未知数。余式定理余式定理 f(x)除以(xa)的商为q(x),余式是常数f(a),那么f(x)=(xa)q(x)+ f(a)。分式与二次根式分式与分式方程1、分式和分式的根本性质形如,A、B是整式,B中含有未知数且B不等于0的整式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分式的根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分数的值不变2、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的约分是将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

15、使分式化简如果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公因式,且各系数没有大于1的公约数,那么此分式成为既约分式也就是最简分式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叫做通分。对于分母不相同的几个分式,将每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乘以适当的非零多项式,使各分式的分母相同,而各分式的值保持不变,这种运算叫做通分3、分式的运算 分式的乘除法法那么: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那么: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那么: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

16、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那么进行计算。4、分式方程分式方程的意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分式方程的解法: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求出未知数的值;验根(求出未知数的值后必须验根,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二次根式1、根式在实数范围内,如果n个x相乘等于a,n是大于1的整数,那么称x为a的n次方根含有数字与变元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并一定含有变元开方运算的算式成为无理式2、一般地,形如(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当a0时,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3、最

17、简二次根式与同类根式具备以下条件的二次根式称为最简二次根式:a、被开方式的每一个因式的指数都小于开方次数b、根号内不含有分母如果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根式以后,被开方式相同,那么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根式4、二次根式的运算二次根式的乘除法:a、算术平方根的乘法·=(a0,b0) b、算术平方根的除法=(a0,b0) 注意最终结果分母不含根号。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a、如果几个平方根化成最简平方根以后,被开方数相同,那么这几个平方根就叫做同类平方根b、把几个同类二次根式合并为一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合并同类二次根式c、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

18、d、非同类二次根式不能合并5、无理方程根号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与二元二次方程组1、二元二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称为二元二次方程关于x,y的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y+cy2+dx+ey+f=0其中ax2,bxy,cy2叫做方程的二次项,dx,ey叫做一次项,f叫做常数项2、二元二次方程组 二元二次方程组即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次的方程组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1、第一种类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当二元二次方程组的二元二次方程可分解成两个一次方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分解得到的各方程与原方程组的另一个方程组组

19、成两个新的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降次法2、第二种类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当二元二次方程组的二元二次方程可因加减将式子变形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另一个未知数代入另一个方程成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原方程组转化为一个新的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根,再代入原方程中的另一个二元二次方程来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消元法函数与图像数轴1、有向直线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为了区别一条直线的两个不同方向,可以规定其中一方向为正向,另一方向为负向规定了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有向直线,读作有向直线l2、数轴规定了唯一的原点,唯一的正方向和唯一的单位长度的直线叫

20、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也可以用数轴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我们把数轴上任意一点所对应的实数称为点的坐标对于每一个坐标(实数),在数轴上可以找到唯一的点与之对应这就是直线的坐标化数轴上任意一条有向线段的数量等于它的终点坐标与起点坐标的差。任意一条有向线段的长度等于它两个端点坐标差的绝对值平面直角坐标系1、平面的直角坐标化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为作为原点(基准点),过o引两条互相垂直的,以o为公共原点的数轴,一般地,两个数轴选取相同的单位长度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x轴叫横轴,y轴叫纵轴,它们都叫直角坐标系的坐标轴;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我们把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

21、面叫直角坐标平面简称坐标平面。两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局部,它们叫做四个象限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变形:直线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AB=|xAxB|3、中点公式:x=,y=函数1、常量,变量和函数在某一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统一数值的量或数,叫做常量或常数一般地,设在变化过程中有两个互相关联的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a、函数的定义域b、对应法那么 解析法 就是用等式来表示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函数关系式) 列表法图像法c、函数的值域

22、一般的,当函数f(x)的自变量x取定义域D中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x=a时的函数值,简称函数值,记作:f(a)2、函数的图像假设把自变量x的一个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可以在直角坐标平面上描出一个点(x,f(x)的集合构成一个图形F,而集合F成为函数y=f(x)的图像知道函数的解析式,要画函数的图像,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正比例函数1、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函数y=kx(k0)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常数k叫做变量y与x之间的比例函数。确定了比例函数k,就可以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y=kx(k0)有以下性质:a、当k>0时

23、,它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它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b、随着比例函数的绝对值的增加,函数图像渐渐离开x轴而接近于y轴,因此,比例系数k和直线y=kx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角有关。据此,k叫做直线y=kx的斜率2、反比例函数一般地,函数y=(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y=(k0)有以下性质:a、当k>0时,它的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内,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它的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内,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b、它的图像的两个分支都无限接近但永远不能到达x轴和y轴一

24、次函数及其图像1、一次函数及其图像如果k=0时,函数变形为y=b,无论x在其定义域内取何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b与之对应,这样的函数我们称它为常函数直线y=kx+b与y轴交与点(0,b),b叫做直线y=kx+b在y轴上的截距,简称纵截距2、一次函数的性质函数y=f(x),在a<x<b上,如果函数值随着自变量x的值增加而增加,那么我们说函数f(x)在a<x<b上是增函数如果分别画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所对应的一次函数图像,交点的坐标就是这个方程组的解,这种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叫图像法二次函数二次函数及其图像1、二次函数我们把函数y=ax2 +bx+c (a,b,c为常数,且

25、a0)叫做二次函数2、函数y=ax2(a0)的图像和性质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进行描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把它们顺次联结起来,就得到函数y=ax2(a0)的图象。这个图象叫做抛物线函数y=ax2(a0)的图像,以后简称为抛物线。y=ax2(a0)这条抛物线是关于y轴成对称的,我们把y轴叫做抛物线y=ax2(a0)的对称轴。对称轴和抛物线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3、函数y=ax2 +bx+c(a0)的图像和性质抛物线y=ax2 +bx+c(a0)的顶点坐标是(,),对称轴方程是 x=,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并且向上无限延伸;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并且向下无限延伸

26、; 当a>0时,二次函数y=ax2 +bx+c在x<时是递减的,在x>时是递增的,在x=处取得y最小=当a<0时,二次函数y=ax2 +bx+c在x<时是递增的,在x>时是递减的,在x=处取得 y最大=根据条件求二次函数1、根据条件确定二次函数 三点式 任意三点求二次函数方法:a、设y=ax2 +bx+c(a0)为该二次函数b、将三点横纵坐标分别带入这个方程,得到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c、解这个方程组,求出a、b、c值,代入函数式,即可求出 两根式 与x轴交点与第三点求二次函数方法: a、设与x轴交点横坐标分别为x1、x2,设y=a(xx1)(xx2)(a0)为

27、该二次函数 b、将第三点横纵坐标分别带入这个方程,求出a值 c、将a值代入函数式,即可求出顶点式 顶点与第二点求二次函数方法: a、设顶点坐标为(h、k),设y=a(xh)2+k为该二次函数 b、将第二点横纵坐标分别带入这个方程,求出a值 c、将a值代入函数式,即可求出2、二次函数的最值二次函数的最值就是抛物线的顶点纵坐标,即在x=时取得最值 y最=3、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解法 假设求ax2 +bx+c=d(a0)的根法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y=ax2 +bx+c(a0)和y=d的图像,交点横坐标即为原方程两根。法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y=ax2 +bx+cd(a0)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

28、横坐标即为原方程两根。二.初中数学几何公式、定理汇编直线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直线垂直5、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6、平行公理1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公理2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7、平行线判定定理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定理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定理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8、平行线性质定理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定理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定理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角形9、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

29、和大于第三边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11、全等三角形性质定理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12、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 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公理(ASA)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推论 角角边定理(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斜直边公理(H L)

30、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13、角平分线定理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14、角平分线的概念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15、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推论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16、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推论1 三个角都相

31、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19、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20、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21、轴对称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

32、交点在对称轴上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22、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四边形23、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四边形外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24、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推论 夹在两条平

33、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25、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6、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27、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8、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29、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30、菱形面积定

34、理 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S=31、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定理2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2、中心对称性质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33、等腰梯形性质定理1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定理2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34、等腰梯形判定定理1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定理2 对角线

35、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相似35、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36、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L=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L= S=Lh37、比例的根本性质定理 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合比性质定理 如果=,那么=等比性质定理 如果=(b+d+n0),那么=38、平行线分线

36、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39、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40、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定理2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推论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定理3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定理4

37、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定理5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41、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42、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 sin=cos(90°),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cos=sin(9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 tan=cot(90°),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cot=tan(90

38、°)圆43、圆的概念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44、圆的性质定理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45、平行线的概念 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46、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47、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推论1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2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3 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

39、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推论4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48、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49、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50、定理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0、51、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52、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性质定理1 直线L和O相交<=>d<r 定理2 直线L和O相切<=>d=r 定理3 直线L和O相离<=>d>r53、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54、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55、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56、圆外接四边形对边和

41、定理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57、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58、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59、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60、定理 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6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性质定理1 两圆外离<=>d>R+r定理2 两圆外切&l

42、t;=>d=R+r 定理3 两圆相交<=> Rr<d<R+r(R>r)定理4 两圆内切<=>d=Rr(R>r) 定理5 两圆内含<=>d<Rr(R>r)62、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63、定理 把圆分成n(n3):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64、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65、定理 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66、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

43、三角形67、定理 正n边形的面积Sn=,pn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rn表示正n边形的内切圆半径68、正三角形面积,a表示边长69、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 =360°化为(n2)(k2)=470、弧长计算公式:L=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 d(R+r)初中物理公式概念汇总一.概念声学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5、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6、音调是指声音的上下,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人耳听觉范围

44、2020000Hz。20Hz以下称为次声波,20000Hz以上称为超声波。7、响度是指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强弱)(俗称音量),由振幅和人离声源的距离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和声源的距离越小,响度越大。8、音色是一种声音的特性,由发声物体本身材料、结构决定,不同的物体音色不同。音色又称音品。9、乐音是指有规那么的让人愉悦的声音。10、噪音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由发声体作无规那么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但凡干扰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11、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光学12、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1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14、光的传

45、播不需要介质,但不能有阻挡物。15、光的反射是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16、光的反射定律 a、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b、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c、反射角等于入射角。17、光路是可逆的。18、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外表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19、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外表上,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20、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反射,是人眼接收到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一起而形成的。21、光的折射是指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同一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22、光的

46、折射定律 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在同一平面内);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法线居中);c、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d、当光线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e、光线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但光的传播的速度改变。23、光的色散是指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24、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做单色光。25、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组成的。26、自然界红绿蓝三种颜色无法用其它颜色混合而成,而其他颜色可以通过红、绿、蓝光的适当混合而得到的,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

47、原色。27、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频率最低;紫光的波长最短,频率最高。28、光谱中红光以外的光叫做红外线,紫光以外的光叫做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都不能由人眼直接看到。29、透镜是常见的光的折射的利用。30、透镜是折射镜,其折射面是两个球面(球面一局部),或一个球面(球面一局部)一个平面的透明体。它所成的像有实像也有虚像。31、透镜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凸透镜和凹透镜。中央局部比边缘局部厚的叫凸透镜,有双凸、平凸、凹凸三种;中央局部比边缘局部薄的叫凹透镜,有双凹、平凹、凸凹三种。32、当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相交于一点,这个点称“焦点。3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像距(v)正倒大小

48、虚实应用u>2ff<v<2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u=2fv=2f倒立等大实像特点:大小分界点f<u<2fv>2f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幻灯机u=fv=不成像/特点:虚实分界点u<fu>v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34、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由物镜和目镜构成。成像示意图35、望远镜是一种利用凹透镜和凸透镜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由物镜和目镜构成。成像示意图(开普勒望远镜)电学36、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37、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即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38

49、、电荷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电子那么带有负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9、 串联连接是电路中的元件或部件排列得使电流全部通过每一部件或元件而不分流的一种电路连接方式。将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等)逐个顺次首尾相连接。将各用电器串联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40、并联连接是电路中的各用电器并列地接到电路的两点间的电路连接方式。将各用电器并联起来组成的电路叫并联电路。41、电压是推动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42、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把其他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43、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

50、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44、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阻值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45、伏安法(又称伏特计、安培计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测量电阻的方法,通过利用欧姆定律来测出电阻值。因为是用电压除以电流,所以叫伏安法。46、电能是表示电流做多少功的物理量。47、电能指电以各种形式做功的能力(所以有时也叫电功)。分为直流电能、交流电能,这两种电能均可相互转换。48、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电功率,是用来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的物理量。49、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这就是焦耳定律。50

51、、不靠近高压带电体(室外高压线、变压器旁),不接触低压带电体。51、磁体能够吸引钢铁一类的物质。磁铁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52、磁铁两端磁性强的区域称为磁极,一端为北极,一端为南极。53、同性磁极相互排斥,异性磁极相互吸引。54、磁场是一种看不见,而又摸不着的特殊物质。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场作为媒介的。电流、运动电荷、磁体或变化电场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由于磁体的磁性来源于电流,电流是电荷的运动,因而概括地说,磁场是由运动电荷或电场的变化而产生的。55、地磁场是从地心至磁层顶的空间范围内的磁场。56、电生磁 如果一条直的金属导线通过电流,那么在导

52、线周围的空间将产生圆形磁场。57、奥斯特实验是显示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的实验。如果在直导线附近,放置一枚小磁针,那么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磁针将发生偏转。这一现象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于1820年通过试验首先发现。58、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和永磁体周围一样都存在磁场。奥斯特实验揭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本质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流是电荷定向运动产生的,所以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实质上是运动电荷产生的。59、安培定那么是表示电流和电流激发磁场的磁感线方向间关系的定那么,也叫右手螺旋定那么。通电直导线中的安培定那么(安培定那么一):用右手握住通电直导线,让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四指的指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那么(安培定那么二):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使四指弯曲与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60、内部带有铁芯的、利用通有电流的线圈使其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的装置叫做电磁铁。铁芯要用容易磁化,又容易消失磁性的软铁或硅钢来制做。这样的电磁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电后就随之消失。61、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较低的电压去控制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