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1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村庄及问卷农户为例-黄贤金*杜文星*.tw/_mysite.resources/EventData/e950915a_doc1/08.doc摘要:中国大陆农地流转经历了行政型调整土地、过渡阶段之后,业已进入了市场流转的阶段,农户对于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不断增强,为此,在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南京、泰州等地典型村庄进行农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分析模型并进行运行发现:耕地资源禀赋、农地经营收益、家庭非农收入比例、恩格尔系数等农户家庭资源配置及生活水平情况,以及其土地污染情况、居住地距离等级公路距离等,都是影响农
2、地流转的重要因素。而在不同的区域空间,如上海、南京及泰州,因为农户生产、生活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性,也导致了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因素的差异性,即便是同样的因素,其作用程度也不尽一致。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农地流转率越高,越有更多的耕地转化为非耕地,乃至非农业生产用地,从而造成了耕地乃至基本农田的减少,而且同样的农地流转率所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率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从典型村庄调研分析结果来看,上海高于南京,南京高于泰州,这与上海市农地流转后用途非种植业用途、非耕地用途乃至非农业用途的机率高存在密切关系。最后从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农业用地补偿机制、促进农地规模经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
3、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土地利用;分析模型;长江三角洲地区1. 研究背景独立的家庭农场或佃农生产模式,尽管小且分散,但几千年以来,一直是中国农村的传统耕作模式。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大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更加剧了农村土地的细碎化经营,当时农村土地资源通常按家庭大小、土地肥力、居地远近分配给农户。由于人地比率较高,这种土地分配方式往往导致地块分散。1984年的数据显示,71%的土地是根据家庭大小而定的, 8%的土地按家庭中劳动力数来定,每个家庭分有同等土地的相同部分。平均每户有0.56 公顷土地,并被分割为9.7块,每块平均0.06公顷2。20世纪80年代
4、初*黄贤金: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主任、教授,EMAIL:hxj369*杜文星: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博士研究生,EMAIL:dwx101121家自然科学基金(70303029资助2Qu .F.,N.Heerink & W.Wang.1995.Land Administration Reform: Its Impact on Land Allo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and Use Policy.Vol.12,No.3,pp.193-203.期,在大陆最富有的城镇无锡市,农户平均分得土地0.21公顷,并分成 9.6片3。农户通常会耕作
5、几片转租的土地,例如,在江苏金坛市,一个种田大户耕作9.87公顷的土地,共有140-150片,另一个种田农户耕作大约 100片、5.45公顷的土地,这是在1997年从 8-9个村组中流转得到的3。根据金陵大学卜凯教授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土地细碎化现象十分严重,将0.34公顷的土地平均分为 5.6片4,这意味着中国农业在20世纪30年代最重要的特征-土地细碎化,在经历了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后农村土地细碎化经营现象依然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地流转与集中制度建设推进迅速,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是:一是行政性调整土地为主的阶段,主要发生在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时期至20世纪80年
6、代中后期。大陆农村土地调整的现象比较普遍,据农业部调查,从1978年到1995年,95%的农村承包田至少被调整过1次,所有地块平均被调整过3.1次5。有些地方可能调整得更多些,例如,根据有关学者在江苏省、山东省、江西省、河南省等四省的调查分析,自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以来,89.6%的村对土地进行过次数不一、程度不同的调整,调整次数平均为 3.9次,大调整的次数平均为1.9次,调整次数最多的高达23次,为1年1次6。而尤其是在大陆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期,农民取得的土地是没有流转权的。因此,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之所以会造成农村集体土地被频繁调整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当前
7、的农村土地分配方式所导致的,当村庄人口、劳动力、土地面积等发生变化时,农村集体土地就要相应地被调整,当然有些土地调整行为是有利于土地生产力提高的,如地块的合并、发展土地规模化程度高的农场等;二是过渡阶段,即两田制或三田制模式,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一项在山东省的村庄调查表明7,被调查村庄中59.1%的村实行过两田制,79.4%的村庄实行过机动田制度,其中1986年以前实行过两田制的占42.3%,实行过机动田制度的占59.0%,1986-1997年实行过两田制的占41.5%,实行过机动田制度的占25.4%,1998年以来实行过两田制的村占2.3%,实行过机动田制度的占1
8、0.4%;三是市场流转为主的阶段,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虽然在第一轮土地承包制度实施期间,土地流转是被禁止的,但是,在大陆沿海地区,203谭立军:苏南地区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及其相应种植制度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1996:6。3黄贤金:论农地产权安全与农业持续发展,不动产纵横,1998(3。4Buck,J.L.1937.Land Utilisation in Chin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181.5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的调查与分析,农村经济文稿,1997(4。6杨学成等:关于农村土地承包
9、30年不变政策过程的评估,中国农村经济,2001(1。7盖国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5:114-1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农村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应运而生,后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各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例如,有关调查数据表明8,到2000年底,浙江省绍兴县、上虞市和余姚市已经流转出的耕地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0.7%、24.8%和32.9%。在广东省,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9%,涉及到全省9.22%的农户,其中经济发达地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达到18.74%,中山市已经有56.1%的土地经营权发生了流转。从当前来看,随着大陆工
10、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由此也带来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发展,从而以市场为主导的农地流转与集中发展迅速。截止2002年上半年,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土地面积达466.67×104hm2,占农户承包地面积的6.7%左右,比2001年上半年的统计调查数增加1.33%9。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农地流转发展更为迅速,例如,2001年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4,其中发包给大户或农场搞种植的2.18万公顷(36.7%,发包搞水产养殖的2.19万公顷(44%10;另据农业部的调研报告,截止到2001年4月,浙江
11、省耕地流转量占耕地总量的12.44%,在湖州市、绍兴市、嘉兴市农地流转率(流转土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1.9%、21.7%和6.2%。从涉及流转的村数占总村数的比例来看,湖州和绍兴的比例分别是85.8%和80.2%12;上海市农地流转率也达到了10%左右13。上海市城郊的青浦区夏阳街道统计办公室对辖区内2005年上半年农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全街道856.80hm2农业用地(剔除自留地中,发生流转的土地面积为734.27hm2,土地流转率达到85.7%14。由于农户行为日益成为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因此,分析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尤其是不同时期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差异性,对于揭示
12、农户土地流转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农地流转这一市场机制,必然会影响农业土地利用,但快速发展的农地流转究竟会对对于土地利用会产生何种影响,也需要作进一步探讨。2. 究区域及数据取得本项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为研究区域,并在2004年6月进行村庄及农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模型进行分析。具体调查区8前土地流转新动向:政府主导作用由幕后到台前,江苏内参,2002(2:31。9王宗非主编.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101。10薛臻.创新机制规范管理苏州市土地流转情况调查.乡镇经济.2002,12:25-26.12农村土地流转:新情况、新思
13、考,14上海市青浦区统计局.农业用地结构调整,土地流转超过八成2005年上半年夏阳街道农业用地情况分析报告.15上海市、江苏省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及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与舟山共15个市。域见图1。村庄及农户调查样本及地域分布情况及其土地利用基本情况见表一, 3.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分析:模型建立及 运行结果比较为了分析农户土地流转行为,运用Delphi 法选择了如下变量,即:Md :农地产权安全,政府主导型流转为1,市场引导型流转为0;Di :农户家庭距离等级公路的距离;Pl :企业排污,企业排污对农地生产能力有影响为1,无0;Pn :非农就业率=非农就
14、业时间/就业总时间;Rn :非农收入比=非农人口收入/家庭总收入;En :恩格尔系数=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家庭总支出;Ap :人均耕地面积=家庭承包耕地面积/家庭人口;Ai :单位面积农业纯收益=总产出-(土地租金或土地价格+生产数据价格+农业劳动力价格+农业税费;Ex,Ec,Eg :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小学(1/0,初中(1/0,高中及以上(1/0; Rs :户口归属地,本地为1,其它为0运用spss 软件对农地利用率的影响因子进行数量经济分析,可以得到南京农地流转驱动力模型:0.9400.0310.4360.4860.145ln 0.096ln 0.136Rt Di Rs Rn Ai En
15、Ex =-+-+ 模型中:R=0.857(adjusted R 2=0.693,F=17.592,sig=0.000, Dubin-Watson=1.844,各项残差值均非常小,通过了检验。同理,可以得到上海市农地流转率模型:0.2030.0290.0890.1630.1040.2650.3830.4810.4390.4380.040Rt Di Rs Md Pl Ap En Ex Ec Eg Rn=+-+-+- 泰州市农地流转率模型:0.7110.1220.185ln 0.133ln 0.238ln 0.113Rt Rs Ap Ai En Ex =-+-+总样本流转率模型:0.3120.008
16、0.1450.1650.099ln 0.075ln 0.3450.3650.2990.154ln Rt Di Rs Pl Ap Ai Ex Ec Eg Rn =-+-+以“+”表示因子对农地流转正向影响,“-”表示影响因子对农地流转负向影响,在模型中因子所表现出来的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方向见表二。表二因子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方向区域比较模型Di Rs Rn Ai En Ex Ec, Eg Md Pl Ap上海+ - - + + + + + + - 南京- + + + - +泰州+ + + - + +总- + + + + + + + - 从上述模型运行结果可以看出:上海市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主要受到农地产权
17、安全、农户家庭距离等级公路的距离、企业排淤、非农就业率、非农收入比、恩格尔系数、人均耕地面积、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户口归属地等因素影响,其中非农收入比、人均耕地面积、户口归属地等三个自变量对农地流转率起负向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所调查区域的农地流转具有强制性特征,主要是政府通过返租到包或征地方式取得土地,土地增值也快,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或工业小区建设,因而,对于当地居民即便非农收入高、人均耕地面积多也不愿意让农地流出,更希望通过与政府谈判或待价而沽方式取得更多收益。南京市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户家庭距离等级公路的距离、非农收入比、单位面积农业纯收益、恩格尔系数、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户口
18、归属地等因素影响,其中农户家庭距离等级公路的距离以及恩格尔系数呈负相关系,这是由于在南京市问卷的村庄属于远郊,农户对于农地的依赖性大,因此导致相对偏远的村庄及家庭困难农户更愿意保有耕地,以维持生计。泰州市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户家庭距离等级公路的距离、非农收入比、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农业纯收益、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户口归属地等因素影响,其中恩格尔系数是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泰州市问卷调查区域是偏远农村,农户农地流转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户对于农地的依赖性大,因为越是家庭困难农户,越是不愿意农地流出。就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调查村庄总体来看,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主要是:农
19、户家庭距离等级公路的距离;企业排淤;非农收入比;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农业纯收益;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户口归属地。其中,农户家庭距离等级公路的距离以及人均耕地面积为负相关关系,说明了远郊及偏远农村农户及人均耕地多的农户,由于对农地的依赖性强,其农地流转率也低。4. 区域农地流转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从理论上来看,农地流转不仅带来了农地要素与资金、技术、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变化,也将因此带来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方式等发生响应的变化。这里着重分析区域农地流转对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从表三可以看出,土地流转后(无论是流入还是流出,农户都会根据土地要素与资金、技术、劳动力
20、、管理等要素的配比关系,进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具体表现是: 农地流转有效地促进了土地利用向效益高的方式转变,具体是:农地流转后种植粮食、棉花、油料以及其它农作物面积减少了,同时空闲农地面积也因此而减少了,农用地得到了更为充分地利用;而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特种经济作物、非种植业农用地(如鱼塘以及非农用地增加了,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由此可见,农地流转行为对于土地利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一状况与2000年在苏州常熟市、南京市及扬州宝应县开展的农户问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这些调查区域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有大田粮食作物转化为种植经济作物或水产养殖等地类16。这与粮食以及农业生产比较效益
21、低,加之流转用地更主要地不是为了满足口粮需求存在密切关系,但需要指出的是两者所处的大环境是不一样的,2000年是政府鼓励农户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而2004年则是政府强调要加强农业生产,并通过减免农业税鼓励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种植的时期,这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当前的农业生产补贴政策还不足以达到促使农户从经济效益上重视农业生产的程度。16黄贤金、周建春、方鹏等:农村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69为了更为准确地描述不同区域农地流转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这里用Y 表示农地利用变化率,它的数值是取规模或者结构调整的面积比例,对农地流转率(Rt 与农地利用变化率的
22、关系进行模型分析有以下结果:表四 区域农地利用变化率与农地流转率关系模型运行结果研究区域 曲线估计 R2F Sig. 曲线模型 上海 CUB 0.747 42.21 0.000 (1 南京 CUB 0.971 452.59 0.000 (2 泰州 S 0.710 107.90 0.000 (3 总样本POW0.761424.060.000(4230.0030 2.5532 2.9871 1.4321Y Rt Rt Rt =-+-+ .(1 230.1787 2.4734 2.7077 1.4172Y Rt Rt Rt =-+-+ .(2 ln 0.09120.3304/Y Rt =- (3ln
23、 ln 0.98510.7895ln 0.015010.7895ln Y Rt Rt =+=-+ (4 图2 调查区域农地流转率与土地利用变化率关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区域农地流转率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呈非线性,虽然上海市、南京市及泰州市乃至总样本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曲线增长的趋势不尽一致,但随着农地流转率的增大,土地利用也呈现非线性增长状态(见图2;第二,同样的农地流转率,总体来看,上海市典型村庄的土地利用变化率高于南京市的,南京市高于泰州市的,这与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背景存在很大关系,总体来看,由于上海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区域的辐射力大,因此,其调整土地利用方式的机率更高,南京市则次之,
24、泰州最低;第三,当前研究区域的农地流转率主要处于20%-60%之间,正处于土地利用变化加快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农地流转,将会加速耕地资源乃至农业用地的减少。如从表三可以看出,仅仅农户自愿流转过程中,非农业用地就增加了0.4%,而非种植业农用地(如鱼塘等则增加了6.9%。5. 结论与建议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调查区域,耕地资源禀赋、农地经营收益、家庭非农收入比例、恩格尔系数等农户家庭资源配置及生活水平情况,以及其土地污染情况、居住地距离等级公路距离等,都是影响农地流转的重要因素。而在不同的区域空间,如上海、南京及泰州,因为农户生产、生活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性,也导致了影响农
25、户土地流转行为因素的差异性,即便是同样的因素,其作用程度也不尽一致。由于农地流转所带来的不仅是农地资源在农户之间的重新配置,也是农地资源与资金、技术、劳动力、管理等重新配置的过程,因此,在收益最大化的导向下,农地流转带来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尤其是大量农地可能因此转变为非种植业用地、非耕地乃至非农业生产用地。而现阶段农地流转对于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的影响,正处于显著时期,有可能造成农地流失,因此,从实现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看,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据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分析不同类型农地流转对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从而更为针对性地提出农业用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相关研究通过对上海市的村庄及农户调查发现11,政府引导下的农业土地流转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并且从全部样本的情况看,政府引导的农业土地流转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远远大于集体推动型和农户主导型农业土地流转的影响,这与政府引导农业土地流转的目的完全一致:政府主要是为了公共事业的需要对农业用地进行征购,用途多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耕地的非农化,尤其是当前一些地方采取以租代征方式,将大量农用地转变为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办公自动化与医疗信息安全的关系研究
- 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意产业与区块链版权结合之道
- 区块链技术革新医疗数据共享的密钥
- 办公空间中的医疗品牌建设与信任文化建设
- 医疗行业中的商业模式创新与机遇探索
-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 医疗教育中的伦理议题溶栓治疗案例教学
- AI赋能智慧办公推动健康监测智能化发展
- 区块链技术在实体产业的应用与前景分析
- 腹主动脉腔静脉瘘的临床护理
- 【语文】第23课《“蛟龙”探海》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大部分分校:地域文化形考任务一-国开(CQ)-国开期末复习资料
- 走进泰国-课件
- 秋季学期国家通用盲文考核试题及答案
- 沙场合作协议书完美参考
- 屋面防水维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信用证修改练习习题
- 提高深基坑钢支撑施工质量QC成果
- 塞思卡拉曼《安全边际》
- 避难硐室密闭门安全技术措施
- 超星尔雅学习通《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章节测试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