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学前教育史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_第1页
版学前教育史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_第2页
版学前教育史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 一、 慈幼观念的演变 西周大司徒负责执行保息六政,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管仲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 I I”的首要两条,也是“老老”和“慈幼” 春秋末年,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都把“慈幼之政”看作是推行“仁政”的一个标志。 韩非则从母爱和家庭佳偶的角度讨论慈幼问题,认为母爱是造就儿童优良品质的根本原因,还讨论了慈爱与溺爱的界限。 二、 慈幼与学校的起源 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为庠, 既是原是氏族部落储藏剩余猎物和生活物品的场所, 又是集体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和没有劳动力 的儿童的场所。对于年幼者来说,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庠的岀现具

2、备的三个条件:( 1 1)、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 (2)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 (3) 、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 三、 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 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也是鼎盛 时期,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予惠仓。 慈幼局 的主要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举 子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慈幼机构的大规模恢复,始于清朝。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始建 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 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 这

3、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 的慈幼机构。 四、 慈幼礼俗 “试儿”也是古代较为通行的慈幼礼仪,或称“试晬”,俗称 抓周”。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 男则用弓矢纸笔, 女则用刀尺针缕, 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 试儿” 还有一种慈幼礼叫“ 洗儿会|”。在小儿岀生三日或足月时举行,一般都是富贵人家才有财力举办。仪亲宾盛集,煎香 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钱意味着使儿童富裕,葱意味着使儿童聪明,用数丈彩绕之,名曰 :围盆”,取儿童生活在 多彩幸福之中之意。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 添盆”,意为在众人的帮衬下多才多福。“洗

4、儿会”也是父母借以表达自己对 子女期望的郑重仪式。 儿童的命名仪式,也是重要的慈幼礼俗。通过命名仪式以“ |吐情自纪|”。 所谓吐情,是要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 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所谓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 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时变:就是婴儿的各种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人认为,婴儿岀生三个月后,开始具备了 初步的感知能力。 第二节 古代的胎教 胎教是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各种外界条 件通过对母亲

5、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影响母亲大脑思维和情绪,对胎儿发生间接的作用,使胎儿良好发育。 一、 抬教的作用|:( 1 1)、胎教被看作是能培养岀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 (2) 、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 南宋教育家朱熹, 在他的教育专着 小学一书中,以“胎 孕之教为首论。 (3) 、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所着医学巨着千金方中专门列出 一门“养胎”,首次从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外界环境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上,详细分析和阐述了胎教的原理。 二、 抬教的内容 一、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 “心”的修养,主要是指“心”的“虚”与“静”。 二、 注意饮食卫生的

6、影响 可包括三方面: “饥饱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 孙思邈在千金方 养胎中陈述胎教之道时,除了“调心神,和性情”,还明确提出“节嗜欲”的主张。 三、 注意环境的影响 (1) 、居处简静 (2 2)、行坐端严 (3 3)、避寒暑 (4 4)、劳逸以节 中国古代的胎教学说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这种思想和古代教育思想中“禁于未发之谓豫” “古者教 导贵豫”的观点相一致,二者结合就构成了古代胎教思想的理论根据。 第三节 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 一、 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岀发,古人把在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看作是“国之

7、根本。儿童早期教育的目地就是 正本慎始”。有人把教育子女比作垦田。在封建社会,垦田称为务本,说明教育子女和 垦田耕作都被视作一切事业的根本。 家庭教育的功能:(1 1)、培养幼儿成才 (2 2) 、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质 (3 3) 、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 二、 家庭学前教育的规划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一般是与学校教育并行的。在幼儿正式进入学校之前,接受的基本都是家庭教育,大体上也相 当于现在的学前教育。这有一个年龄的界限,就是所谓的“八岁出就外傅”,八岁之前属于家庭教育,八岁之后属于学校教 育。有的记载是从十岁开始出外就傅。 礼记. .内则|根据幼儿入学不同年龄阶段发育的特点,提

8、岀了对幼儿进行分年教育的系统规则。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及婴儿能自己吃东西的时候,交给他使用右手进食。 “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意思是在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教孩子学会如何应答大人的招呼,这是古代礼 仪的基本要求。男孩子应声“唯”,发声较直;女孩应声“俞”,声音委婉。男孩学会佩戴革制衣袋,女孩子学习佩戴丝质 衣袋。这表示男女内外服饰有别,也有体现男刚女柔的意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即六岁的时候,教他学习简单的数字和辨别南北方方位的名称,这属于简单的知识教育, 当然也是古代礼仪教育的一些基本的内容。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岀入门户即席饮食,必后长着,始教之让。”

9、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三、 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 (一)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放在了家庭教育的首位。 其一,伦理纲常教育。以孝为本,以礼仪为核心。 其二,立志教育。“立志这个概念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孟子 ? ?万章下中说:“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 有立志。”大致的意思是说,受到伯夷的影响,顽劣的人变得廉明了,懦弱的人立下了远大的志向。立志不仅是有理想,有 志向,更要有为高尚的理想和只想奋斗到底的意志和决心。 其三,俭朴、正直、廉洁教育。 其四,爱国主义教学。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名爱国诗人 陆

10、游临终还在示儿中体现了爱国主义。 (二) 、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 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礼仪,即所谓“幼仪”。要求儿童对他人谦让有礼,也要求儿童自己行止有方,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培养良好的 生活习惯。 四、 家庭教育的原则 家庭教育的原则:指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原则:其一是以身示教的原则 其二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其三是重视环境陶冶的原则 陶冶教育包括“陶情”和“冶性”两个过程。我国古代教育家对于熏陶的功能曾总结 为两个字“化”与“渐” 其四是爱与教相结合的原则 其五是重视趣味性的原则 其六是“知子”与“均爱”的原则 其七是鼓舞的原则

11、蒙养教育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 是连接小学与学龄前教育的一种启蒙教育的形式。 它特指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经 过一定的组织过程,利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所进行的文化、道德启蒙教育。因此,蒙养教育是介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之 间的一种特殊的幼儿教育组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织形式。 一、 蒙养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蒙养教育的目的 是“蒙以养正”,即端正其品德。 蒙养教育的任务:一是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质;二是 I I 保养性真。I I 主要是以孟子的性善论为依据提出的教育目的论,是 相信儿童生来就有向善的本能,有不学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厂良能匸蒙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保全这种生来就有的 善性,使其不被

12、外部的物欲所污染;三是打好文字基础,掌握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学、道德、生活礼仪的基本知识和 生产生存的基本技能。 清代学者在蒙养教育的方法问题上,更侧重于具体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探讨。王筠在文字蒙求和崔学古在幼训 中提出的见解,最具有代表性。 王筠|自着书 5050 多种,尤其擅长说文解字的研究,着作有文字蒙求、教童子法、说文句读、说文释 例等书。其中,教童子法探讨了蒙学教育的一般性问题, 提出了尊重儿童、 将趣味性的因素引入蒙学教育的主张。 文 字蒙求一书则结合汉字的结构原理和儿童的思维特点,提岀了蒙养识字教学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 ? ?王筠识字教学的三原则: ?1?1、形象对比,将文字与

13、实物结合起来,辨识汉字的主要方法 ?2?2、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 3? 3、言入于耳 崔学古在蒙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着作是幼训。关于蒙养教育的若干原则和方法,涉及道德教育、健康教育、师生 关系及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崔学古根据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总结出的具体方法: 其一是好言劝谕; 其二是适当责罚; 其三是使儿童“自成”;其四是为人师表; 其五是批评责罚要讲究分寸; 其六是“分 任”和“鼓舞”。分任:指家庭 学校如何更好地分工配合,履行好教育儿童的责任。 二、 蒙养教育的内容与教材 蒙养教育的内容 其一,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方面的启蒙教育 其二,初步的识字教育,如三字经、千字

14、文、百家姓文字蒙求 其三,鼓励儿童读书进取、培养意志的启蒙教育 其四,启发儿童智慧的故事传说 其五,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博物等的浅近知识 其六,结合歌舞进行陶冶性情的启蒙教育 其七,有关理性大义之类的启蒙教育 专门针对儿童启蒙教育的需要编篡的蒙学教材,最早岀现在西晋,是西晋史学家束皙所撰的发蒙记。 三百千分别指: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经典蒙学读物。 三字经由南宋学者王应麟编写,是三言韵语,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典故、名言、人物等知识,上述王朝兴废,下至 宋代历史故事,后由明清学者续补辽金元以下的历史内容。 千字文在南北朝时期,由梁朝周兴嗣撰的,是四言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百家姓是宋代的作品,作者不详,内容虽无文理,但字音押韵,便于诵读,且篇幅简短,切于实用,因而深受民间 乡塾与家庭的欢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