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上)(1)_第1页
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上)(1)_第2页
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上)(1)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上)(1)    【摘要】全文共分上下两篇,本文为上篇。上下两篇文章力求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不同特征入手,通过语言-表现法-思维三个层次的分析,从而揭示汉英两种语言鲜明的异质性特征。其中上篇主要是对汉英两种语言各自语言系统本身的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下篇则是重点放在对两种语言文化思维形态方面的对比分析上。无论是上篇或是下篇,都基于汉英两种语言意合与形合的分别不同特征,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一系列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汉英两种语言各自不同的语言现象及其差异。 【关键词】形合;意合;异质性;语言系统

2、【Abstract】 The paper is classified into two parts sharing the same title, and this i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As for Chinese and English, in many aspects, there exist several different and distinguishabl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se two languages. In short, Chinese is considered as a parataxi

3、s language while English a hypotaxis language. Our contrastiv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intends to reveal, through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surface of the language or the language system itself, ways of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and language culture or mode of thinking, the heterology of Chinese an

4、d English. 【Key words】hypotaxis; parataxis; heterology; languagesystem 语言虽然都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在这个基本功能上,所有的语言是一致的,但具体到某一种语言而言,它与另一种语言之间却必然存在着某种异质性(heterology),如果没有这种“异质性”,那么人类的语言就不会存在各自不同的差别。语言的异质性,存在于三个层次中:语言表层,表现为语音系统、文字系统和句法系统的结构形式和分布形式;语言中层,表现为特定语言的表现法;语言深层,表现为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我们应该在这三个层次中进行深入的探索,试图把对比研究分成语言

5、-表现法-思维三个层次,意在摆脱从形式到形式的对比分析,走出类比方法论的老路,究其底蕴,才能在对比语言学中贯彻辨证的、科学的方法论,为翻译提供双语转换的科学依据。 1 关于意合性语言和形合性语言 意合(parataxis),是指词语和句子是靠本身的语义的贯通,语境的存在来表达其逻辑关系的。而与之对立的是形合(hypotaxis),是指词语和句子是通过语言形态变化和语言形式手段连接来表示结构关系,表达思想的。 意合法指语言的语法关系不是靠形态来表现,而是采取提取意义支点的方法,依赖语义的配搭,语用的因素来反映词语的组合关系,了解句子的意思。意合法是汉语最常采用的语言表现法。它跟西方语言重形合,句

6、子各种意群成分的结合都用适当的连接词和介词来表现相互关系不同。    参见孙凤城:“浅谈新编欧洲文学史”,文学史重构与名著重读,李明滨陈东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16。  高玉认为:“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外国文学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由原语外国文学和译语外国文学两种性质不同的外国文学组成。现实中,相应地表现为外语学科的外国文学和中文学科的外国文学。它们在性质上具有本质的差别,但又紧密联系,难以决然分开,可以说异质而同构。从一种研究视角来说,它们并存而互补,对于现实各有其作用和贡献。”参见“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北京

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61-172。  参见汪介之:“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外国文学研究6(2004)123-129。陈众议:“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开幕词”,外国文学动态6(2007):39-40。第九届年会主题是“走近经典”,与会者主要从“经典重读”、“文学经典的时代性”、“文学经典与民族性”、“文学经典的传播与教学”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参见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一、二、三、四、五、六部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1-57。前文见文艺报2008年11月1日,后文见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2期。  参见童庆炳:中国古

8、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38-339。  参见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外国文学史教材大纲讨论会召开”,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    参见孙凤城:“浅谈新编欧洲文学史”,文学史重构与名著重读,李明滨陈东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16。  高玉认为:“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外国文学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由原语外国文学和译语外国文学两种性质不同的外国文学组成。现实中,相应地表现为外语学科的外国文学和中文学科的外国文学。它们在性质上具有本质的差别,但又紧密联系,难以决然

9、分开,可以说异质而同构。从一种研究视角来说,它们并存而互补,对于现实各有其作用和贡献。”参见“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61-172。  参见汪介之:“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外国文学研究6(2004)123-129。陈众议:“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开幕词”,外国文学动态6(2007):39-40。第九届年会主题是“走近经典”,与会者主要从“经典重读”、“文学经典的时代性”、“文学经典与民族性”、“文学经典的传播与教学”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参见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一、二、三、四、五、六部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0、2008年)1-57。前文见文艺报2008年11月1日,后文见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2期。  参见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38-339。  参见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外国文学史教材大纲讨论会召开”,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    参见孙凤城:“浅谈新编欧洲文学史”,文学史重构与名著重读,李明滨陈东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16。  高玉认为:“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外国文学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由原语外国文学和译语外国文学两种性质不同的

11、外国文学组成。现实中,相应地表现为外语学科的外国文学和中文学科的外国文学。它们在性质上具有本质的差别,但又紧密联系,难以决然分开,可以说异质而同构。从一种研究视角来说,它们并存而互补,对于现实各有其作用和贡献。”参见“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61-172。  参见汪介之:“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外国文学研究6(2004)123-129。陈众议:“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开幕词”,外国文学动态6(2007):39-40。第九届年会主题是“走近经典”,与会者主要从“经典重读”、“文学经典的时代性”、“文学经典与民族性”、“文学经典

12、的传播与教学”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参见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一、二、三、四、五、六部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1-57。前文见文艺报2008年11月1日,后文见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2期。  参见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38-339。  参见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外国文学史教材大纲讨论会召开”,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    参见孙凤城:“浅谈新编欧洲文学史”,文学史重构与名著重读,李明滨陈东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16

13、。  高玉认为:“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外国文学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由原语外国文学和译语外国文学两种性质不同的外国文学组成。现实中,相应地表现为外语学科的外国文学和中文学科的外国文学。它们在性质上具有本质的差别,但又紧密联系,难以决然分开,可以说异质而同构。从一种研究视角来说,它们并存而互补,对于现实各有其作用和贡献。”参见“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61-172。  参见汪介之:“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外国文学研究6(2004)123-129。陈众议:“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开幕词”,外国文学动态6(2007)

14、:39-40。第九届年会主题是“走近经典”,与会者主要从“经典重读”、“文学经典的时代性”、“文学经典与民族性”、“文学经典的传播与教学”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参见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一、二、三、四、五、六部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1-57。前文见文艺报2008年11月1日,后文见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2期。  参见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38-339。  参见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外国文学史教材大纲讨论会召开”,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   

15、60;参见孙凤城:“浅谈新编欧洲文学史”,文学史重构与名著重读,李明滨陈东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16。  高玉认为:“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外国文学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由原语外国文学和译语外国文学两种性质不同的外国文学组成。现实中,相应地表现为外语学科的外国文学和中文学科的外国文学。它们在性质上具有本质的差别,但又紧密联系,难以决然分开,可以说异质而同构。从一种研究视角来说,它们并存而互补,对于现实各有其作用和贡献。”参见“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61-172。  参见汪介之:“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外国文学研究6(2004)123-129。陈众议:“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开幕词”,外国文学动态6(2007):39-40。第九届年会主题是“走近经典”,与会者主要从“经典重读”、“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