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4_第1页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4_第2页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4_第3页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4_第4页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病理形态学 骨髓病理活检可较全面地了解骨髓造血的情况,可弥补骨髓穿刺局限性的不足,尤其是对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增生减低,骨髓脂肪化、纤维化或合并骨髓坏死等情况下更适合做病理检查。骨髓活检病理检查已作为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三.急性白血病的分型 19751976年,法国、美国、英国的7位血液学者在伦敦、巴黎先后观察了大量的血及骨髓标本,讨论并制订了急性白血病分型方案,称为FAB分型。他们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淋巴细胞型和非淋巴细胞型(髓细胞白血病),前者可分为L1、L2、L3,后者可分为M1M6。后又经多次修改及补充,1985年又将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划为M7,1991年又提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

2、分化型(M0)。FAB分型方法已被国外广泛采用。 我国在1978年南宁的全国血液学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白血病分型的建议”,同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华内科学会会议上又进行了修改。1986年9月在天津会议上又对ANLL的分型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补充,以使国内的诊断标准尽可能地与国外的FAB分型相吻合。 目前,急性白血病的FAB分型还在不断补充、修改、完善。分型新的发展会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预后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有更大的推动。 按白血病细胞系可分为淋巴细胞型及非淋巴细胞型(髓细胞型)。 急性白血病的亚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分L1、L2、L3 3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分为8个亚型: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

3、分化型(M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a、M2b)、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a、M3b)、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a、M4b、M4c、M4E0)、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M5b)、急性红白血病(M6)、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特殊类型的白血病 低增生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浆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急性白血病未分化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各亚型的具体标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各亚型的特点:见表81-5。表81-5 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各

4、亚型细胞特征项 目L1L2L3细胞大小小细胞为主大细胞为主,可大小不一大细胞为主,大小一致核染色质核 形核 仁较粗,结构一致较疏松,结构不一致细点状,均匀一致规则偶有凹陷或折叠不规则,凹陷和折叠常见较规则不见或小而不清楚1多个,大而清楚1多个,大而清楚 ,呈小泡状胞浆量胞浆嗜碱性胞浆空泡少不定,常较多较多轻或中度不定,有的可深染常深染不定不定常明显,呈锋窝状 ALL各亚型目前均以细胞直径12m来划分,L1细胞直径<12m,L2细胞直径>12m,L3细胞似Burkitt淋巴瘤细胞。但是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细胞可高达20%左右,因而一般可规定大原始淋巴细胞25%时为L1型,大原始、幼稚淋巴

5、细胞>25%时为L2。ALL细胞、尤以L2细胞与M1的原粒细胞不易区别,过氧化物酶染色、苏丹黑染色有鉴别价值,ALL的阳性细胞一般均<3%。急性髓细胞细胞白血病各亚型特点:M0: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NEC,即除红系统外的细胞比例),原始细胞在形态学上易与ALL-L2和ANLL-M7混淆,需借助细胞化学和免疫表型分型及电镜等来鉴别。M1: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NEC,即除红系统外的细胞比例),早幼粒细胞及其以下各阶段细胞<10%。M2:分为以下二种亚型:M2a:骨髓中原始粒细胞>30<90%(NEC),单核细胞<20%,早幼粒及其以下各阶段细胞>1

6、0%。 M2b:原称为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此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比例增多,且以异常形态的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此类细胞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核的发育落后于胞浆,胞浆中易见空泡,分化差者核的凹陷处有少许中性颗粒,分化良好者胞浆中充满中性颗粒,此类细胞>30%。M3:骨髓中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NEC),多数>50%,且细胞形态较一致,原始粒细胞及中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细胞较少。细胞核形态多不规则,有时有内外浆,外浆中无颗粒,内浆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 M3a(粗颗粒型):胞浆中充满粗大颗粒,且密集融合分布,颗粒也可以覆盖在核上

7、。 M3b(细颗粒型):胞浆中嗜苯胺蓝颗粒细小而密集分布。 M4:按粒系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可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M4a:骨髓中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原始、幼稚、成熟的单核细胞20%(NEC)。 M4b:骨髓中以原始单核细胞及幼稚单核细胞为主,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20%(NEC)。M4c:骨髓中原始细胞既具有粒细胞系统的特点,也具有单核细胞系统的特点,此类细胞比例>30%(NEC)。 M4E0:除具有上述M4各型的特点外,嗜酸粒细胞比例增多,>530%。形态学上除胞浆中有典型的嗜酸颗粒外,可夹杂少许嗜碱颗粒。M5:可分为以下二种亚型M5a(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未分

8、化型):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80%(NEC)。 M5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骨髓中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NEC),但原始单核细胞应<80%。 M6:骨髓中红细胞系统>50%,且伴有形态学的异常,表现为核染色质呈巨幼趋势,核分裂、双核或多核,核碎裂、巨形核等,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NEC),若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5%,则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20%(NEC)。M7:外周血中有原始巨核细胞(小巨核细胞),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30%,且此类巨核细胞能被单克隆抗体或电镜所证实。骨髓

9、中细胞可减少或干抽。病理活检有原始巨核细胞等巨核细胞增生,且有网状纤维的增生。特殊类型的白血病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临床上肝、脾、淋巴结一般不肿大。外周血常呈全血细胞减少,可以见到或不能见到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两次以上不同部位骨髓检查均增生减低,有核细胞少,但原始细胞在30以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证实为本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可呈粒变、淋变、红白变、粒-单核变、单核变、巨核变等。如果具有下列之一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诊断为急性变:原始粒细胞(、型)或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在外周血及骨髓中同时均20%;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30%;骨髓中原始粒

10、细胞早幼粒细胞50%;有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浆细胞白血病:临床上呈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或多发性骨髓瘤的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浆细胞>20%或绝对值2×109/L。骨髓中浆细胞明显增生,原始、幼稚及成熟浆细胞比例均明显增多,且伴有形态的异常。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上均发生于成年人,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而无纵隔或胸腺肿瘤。外周血白细胞数常增高,多形核淋巴细胞(花瓣细胞)占10以上,有成熟T细胞表面标志。血清抗HTLV-1抗体阳性。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具有白血病的各种临床表现,外周血中及骨髓中嗜酸粒细胞比例增多。外周血中除见到成熟嗜酸粒细胞外,还可见到幼稚嗜酸粒细胞。骨髓中有各阶段

11、幼稚嗜酸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可见粗大的嗜酸颗粒,原粒细胞>5%。嗜酸粒细胞形态异常,嗜酸颗粒可异常粗大且分布不均匀,胞浆中还经常夹杂大小不一的嗜碱性颗粒,胞浆中还可有空泡。能除外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其他原因所致嗜酸粒细胞增多。嗜碱粒细胞白血病:临床上具有白血病的各种临床表现。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明显增多,且可见幼稚嗜碱粒细胞。骨髓中可见到大量嗜碱粒细胞,原始粒细胞>5%,嗜碱中幼、晚幼粒细胞亦增多,有核左移现象,胞浆中有粗大嗜碱颗粒。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嗜碱粒细胞增多,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毒(铅、汞、铋、锌等)、恶性肿瘤、系统性肥

12、大细胞增多症、色素性寻麻疹、淋巴瘤等。肥大细胞白血病:临床上具有白血病的各种临床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及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和其它物质引起的局部和全身变化(皮肤潮红、瘙痒、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心悸、低血压、晕厥、休克等)。外周血中有肥大细胞(组织嗜碱细胞),骨髓中肥大细胞明显增多,占有核细胞50%以上,尿内组胺增高,骨髓干抽或有皮肤浸润时需作活体组织检查确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上发复感染,脾脏轻度肿大,无皮肤损害。外周血白细胞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数>5×109/L,其中大颗粒淋巴细胞占5090,持续3个月以上。骨髓可见红系统增生低下,髓系细胞成熟障

13、碍,大颗粒淋巴细胞呈间质性浸润,散在成团。大颗粒淋巴细胞的形态学特点是胞浆丰富,浅蓝色,含有数个或粗或细的嗜天青颗粒。核圆或椭圆,染色质呈块状,核仁不易见到。酸性磷酸酶(ACP)染色呈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ANAE)染色弱阳性或阴性。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AUL):这是一组形态学不易分辨的急性白血病,既不象淋巴细胞系,也不象髓细胞系,甚至用单克隆抗体也难以分型。其形态学特点为胞浆较丰富,浆呈灰蓝色或蓝色,无颗粒。胞核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有较明显的核仁,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免疫学检查均阴性,髓系过氧化物酶阴性,髓过氧化物酶基因阴性。此型白血病为异质性的,由分子生物学(基因重排)检测,可能为属于早期B

14、淋巴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时也可能同时存在髓细胞系的某些细胞标志。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又称杂合性白血病。其特征是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有髓系细胞和淋系细胞同时表现,根据细胞表面标记表达情况,可分为3种类型:双表型:白血病细胞比较均一,白血病细胞表面同时表达淋巴细胞系及髓细胞系的抗原标记;双系列型:与双克隆型类似,但这二部分白血病细胞系来自同一多能干细胞;双克隆型:白血病细胞不均一,一部分表达髓细胞系特征,另一部分表达淋巴细胞系特征,这二部分细胞来源于各自的多能干细胞,并限定只有当两种细胞特征并存,或在6个月内白血病细胞由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原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经治疗完全缓解后复发

15、转变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以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不能仅凭形态学诊断,还应结合细胞化学、单抗、染色体核型、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重排)等综合分析判断。1986年Gale和Ben-Bassat提出了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是使用细胞化学、形态学(Auer小体)、免疫学以及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和T 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等。1992年Catovsky又作了补充和修改,提出积分法,见表81-21。积分各2.5分才能诊断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表81-21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断积分系统(Catovsky,1992)积分B淋巴细胞系T淋巴细胞系髓细胞系

16、2Cy CD22CyCy CD3MPO(包括抗MPO)*1CD10CD19CD24CD2CD5TCR重排(或)CD13CD33CD140.5TdTIgH重排TdTCD7CD11*CD14*CD15*疑为髓系细胞但MPO(包括抗MPO)阴性者,需进一步用电子显微镜分析,*ANAE呈弥漫或强阳性,氟化钠敏感及(或)SB 1994年白血病免疫学特征欧洲协作组(European group of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eukemia,EGIL)制定了一个新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断积分系统 ,1997年与1999年又有所补充。其积分系统见表81-22。 表

17、81-22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断积分系统(EGIL,1994)积分B淋巴细胞系T淋巴细胞系髓细胞系2CyCD79a,CyIgMCyCD22CyCD3,抗TcR/抗TcR/抗MPO1CD19,CD10,CD20CD2,CD5,CD8,CD10CD117CD13,CD33,CDw650.5TdTCD24TdTCD7CD14,CD15,CD64,CD11b/c 近年来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有些单抗可以有交叉反应,如ANLL可以有T淋巴细胞抗原CD7+或B淋巴细胞抗原CD19+,不能认为是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因而Catovsky的标准尚有不足之处,应将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标准定得更严格一些。现在多数学者

18、倾向于归类为ALL伴髓细胞系抗原(ALL/My+)或AML伴淋巴细胞系抗原(AML/Ly+)。My+ALL中CD13+CD33+ALL预后差,CD7+ANLL比CD7-ANLL缓解期短,长生存率低。TdT+AML与预后关系尚有争议。免疫学分型ALL的免疫学分型 从19801990的10年间,ALL的免疫学分型可分成两大步:1986年以前的五分法和1986年以后的两大类七分法。1994年国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提出4型21类法。五分法:依据HLA-DR、CD9、CD10、SmIg、Cy、CD2、CD5、CD3等的表达与否,将ALL分成5个亚型,见表81-6。各亚型的发生率及预后情况见表81-7。表8

19、1-6 ALL免疫学五分法HLA-DRCD9CD10SmIgCyCD2CD5CD3Common型未分化型T细胞型前B细胞型B细胞型+/-+/-+/-+/-+/-/+-+-+-+-+-/+- 表81-7 ALL免疫亚型及预后Common型未分化型T细胞型前B细胞型B细胞型国外发生率(%)血研所200例(%)预后:儿童 成人607048.5最好次之3028.0次之再次152521.5再次最好230.5最次最次231.5最次最次 两大类七分法: 非T-ALL的分型见表81-8,T-ALL的分型见表81-9。 表81-8 非T-ALL的亚型亚型抗原Ig基因重 排发生率(%)HLA-DRCD19CD10

20、CD20CySmIg+-+-+-+-+-+-+Ig5153050<5 表81-9 T-ALL分型亚型CD7CD5CD2CD3CD4CD8CD1a+-+-+/-*-+/-*-+- 注:*二者之一阳性 非T-ALL中前早B-ALL在儿童多见,成人较少,具有较好预后;前B-ALL多见于成人,缓解期短,易复发。T-ALL多发于青年人,易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纵隔肿块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预后差。近年用强烈联合化疗方案完全缓解率可达85%,长期无病生存者可达45%以上。ALL伴CD34+者预后差。4型21类法: 这是1994年法国国际白血病欧洲协作组在过去白血病分型的基础上,对ALL免疫学分型提

21、出的新方法。首先,根据每个CD抗原特异性强弱,确定其相应的积分(其积分要求见表81-10),并在此基础上将ALL分为4型。裸型:此型中每个系列(T淋巴细胞系、B淋巴细胞系、髓细胞系)积分均2。纯型:此型要求T、B、髓细胞某一系列积分2,而其它细胞系列积分为0。变异型:此型要求某一系列积分2,其它系列积分2。多表型:此型要求2个或2个以上系列积分2。 表81-10 T、B、髓细胞系单克隆抗体积分标准T细胞系B细胞系髓细胞系0.5分1.0分0.5分cCD3 SCD3TCRCD8CD1 CD5CD6 CD7CD2 CD4CCD22 SCD22CIg SigCD19CD20 CD24CD34MPO组化

22、抗MPO单抗CD13 CD14CD33 CD65CD38 CD71确定上述分型后,再根据已知系列的分化程度和不同抗原表达,再进一步分为21亚型(表81-11)。 表81-11 4型21类法亚类B细胞系T细胞系髓细胞系积分积分单 抗积分单 抗裸型 未分化型 干细胞纯型 前B1 前B2 前B3 前B4 B T1 T2 T3变异型 前B1-4/My+ 前B1-4/CD15+ 前B1-4/B+ T1-4/My+ T1-4/CD15+ T1-4/B+多表型 前B1-4+My+ T1-4+My+ 前B+T 前B+T+My+<2<2>2>2>2>2>2000>

23、2>2>2<2<20.5-1.5<2>2>2>2CD10-+同上同上同上同上CD20-+C-+SIg-+<2<200000>2>2>2<2<2<2>2>20.5-1.5<2>2>2>2SCD3-同上同上同上同上CD1-+-CD4-+-CD8-+-<2<2000000000.5-1.5CD15+00.5-1.5CD15+0>2>2<2>2ANLL的免疫学分型 由于对髓系细胞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表面分化抗原认识不够,缺乏特异性髓系细胞

24、分化抗原的单抗,也就是缺乏特异性的ANLL亚型免疫标志,所以免疫学标志应用在ANLL的分型尚在探索之中。现将FAB分型与膜标志列表81-12说明,对ALL与ANLL的分辨可借助于表81-13。 表81-12 ANLL各亚型的免疫标志FAB分型免疫表型M0HLA-DR+,CD13+,CD33+,CD34+,CD7-/+,TdT-/+,cMPO+, M0至少表达一个髓系抗原,但MPO比CD13与CD33更敏感M1同MO,但CD34表达少于M0,可表达部分CD15M2HLA-DR+,CD13+,CD33+,CD15+,CD34+,CD15较M1更显著,CD34弱于M1,CD13有时表达强于CD33,

25、可有CD19表达M3HLA-DR-,CD13+,CD15+,CD33+,CD34-/+,一般CD13弱表达,也可有CD2,CD9表达M4,M5HLA-DR+,CD15+,CD14+/-,CD33>CD13,CD34-/+,CD4dimM6HLA-DR+,CD13-/+,CD33+/-,CD34+,CD45dimM7HLA-DR-/+,CD33+/-,CD34+,CD41+,CD61+ 表81-13 ALL和ANLL的免疫学鉴别类别TdTHLA-DRcMPO或cCD13cCD3cCD79或cCD22CD19CD7B-ALLT-ALLANLL+*+-*+-*+/-+-+-+-+-/+-+-/

26、+ *1020%病例为+,* TdT对大多数成熟B-ALL(SmIg)为-,*10%T-ALL病例HLA-DR可有表达细胞遗传学分型 ALL的细胞遗传学分型 见表81-3 ANLL的细胞遗传学分型 见表81-14。 表81-14 ANLL的细胞遗传学分型FAB分型染色体改变M1M2M3M4M5M6M7-5(del5q),7q-/-7,t(9,22)(q34,q11),del3p,t(3),+21,+8t(8,21)(q22,q22),5q-/-5,t(6,9)(p22,q34),inv(16)(p13,q232),t(9,22)(q34,q11),del(3p),inv(3),+8t(15,1

27、7)(q22,q11),i(17q)5q-/-5,7q-/-7,inv(16)或16q-或t(16),t(8,21)(q22,q22),t(9,11)(p22,q23),del(11)(q22-23),t(6,9)(p23,q34),t(9,22)t(9,11)(p22,q23),del(11)(q22-23),inv(16)5q-/-5,7q-/-7,-3,dup(1),+8inv(3)或del(3),+8,+21 MIC分型 近几年来,原来的FAB协作组的大部分成员与免疫学专家、细胞遗传学专家共同组成了MIC研究协作组(Morphologic Immunologic Cytogenetic

28、 Cooperrative Study Group),1985年4月和1986年9月于比利时召开了协作组会议,分别对ALL和ANLL进行MIC分型,并提出了具体的MIC分型标准。ALL的MIC分型 ALL分为B-细胞系及T-细胞系,它们的MIC分型见表81-15、表81-16。表81-15 B-细胞系ALL的MIC分型亚型与核型细胞标志FAB分型CD19TdTCD10CyIgHLA-DRSmIg早期前-B-ALL* 早期前-B-ALL t(4,11) 早期前-B-ALL* t(9,22)普通型-ALL C-ALL 6q- C-ALL近单倍体C-ALL t/del(12p)C-ALL t(9,2

29、2)前-B-ALL 前-B-ALL t(9,22) 前-B-ALL t(1,19)B-ALL B-ALL t(8,14) B-ALL t(2,8) B-ALL t(8,22) B-ALL 6q-+-+*+/-+-/+-+L1,L2L1,L2L1L3*过去称裸细胞-ALL,*t(9,22)在T-ALL也少见,*很少数病例CD10抗原可阴性 表81-16 T细胞系ALL*的MIC分型亚型与核型细胞标志FAB分型CD7CD2(E-受体)*TdT早期前-T-ALL 早期前-T-ALL t/del(9p)T-ALL* T-ALL t(11,14) T-ALL 6q-+-+L1、L2L1、L2少部分病例(

30、610%)可有HLA-DR或CD10表达,*可用单抗或E-玫瑰花结,*有些病例CD1或T6也有阳性ANLL的MIC分型 见表81-17。 表81-17 ANLL的MIC分型核型FAB形态MIC建议名称t(8,21)(q22,q22)t(15,17)(q22,q12)t/del(11)(q23)inv/del(16)(q22)t(9,22)(q34,q11)t(6,9)(p21-22,q34)inv(3)(q21,q26)t(8,16)(p11,p13)t/del(12)(p11-13)+4M2M3、M3VM5a(M5b、M4)M4EOM1(M2)M2或M4伴嗜碱粒细胞增多M1(M2、M4、M7

31、)伴血小板增多M5b伴吞噬细胞增多M2伴嗜碱粒细胞增多M4(M2)M2/t(8,21)M3/t(15,17)M5a/t(11q)M4EO/inv(16)M1/t(9,22)M2/t(6,9)M1/inv(3)M5b/t(8,16)M2Baso/t(12q)M4/+4基因分型 急性白血病的基因分型见表81-18。表81-18 急性白血病的基因分型免疫表型染色体异常基因异常B-系ALL早期-B-ALL前-B-ALLB-ALLT-ALLAML-M3AML-M2AML-M1/M2/M4AML-M4EOAML-M1/M2t(9,22)(q34,q11)11q23t(1,19)(q23,p13)t(8,1

32、4)(q24,q32)t(8,22)(q24,q11)t(2,8)(p11,q24)t(11,14)(p13,q11)t(11,14)(p15,q11)t(1,14)(p32,q11)t(1,14)(p34,q11)t(14,14)(q11,q32)t(10,14)(q24,q11)t(8,14)(q24,q11)t(1,7)(p32,p35)t(1,7)(p34,q34)t(7,9)(q35,q34)t(7,9)(q35,q32)t(15,17)(q21,q21)t(8,21)(q22,q22)t(6,9)(p23,q34)inv(16)(p13,q22)t(9,22)(q34,q11)a-bcr,ablHRX(ALL-1)PBX1,E2Ac-myc/IgHc-myc/Igc-myc/IgRBTN-2/TCRARBTN-1/TCRATAL-1/TCRDLCK/TCRDTCRA/IgHHOX11/TCRAc-myc/TCRASCL/TCRBLCK/TCRBTCRB/TAN-1TCRB/TAL-2PML/RARAML1/ETODEK/CANCBFB/MY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