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2, 20921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1.00209209情绪识别中的群内优势效应张秋颖 陈建文 于全磊 辛 鹏(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 武汉 430074摘 要 情绪的跨文化识别的研究已经超越普遍性和差异性之争 , 一致认为跨文化普遍性与差异性并存。新 近研究表明 , 关于情绪识别中存在一种群内优势效应 , 即人们在判断与自己有相同文化背景人物的面部情绪 时 , 其准确性要高于判断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人物的面部情绪的准确性。情绪的方言理
2、论可以解释群内优势 效应。 群内优势效应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争议 , 未来的研究应加强研究方法的完善 , 进一步考察群内优势效 应在个体人格特征或情绪维度上的差异以及多种识别线索的群内优势效应。 关键词 情绪识别 ; 文化差异 ; 群内优势效应 ; 方言理论 ; 面部表情 分类号 B849:C911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 不同文化间的 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如何能有效的识别来自其他 文化的个体所表现的情绪从而顺利开展交流与合 作是心理学家们一直的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 , 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对情绪识别具有普遍性还是 文化特异性方面却存在很大争论。关于情绪识别 的普遍性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达
3、尔文在 1872年 所写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 , 他认为人的 情绪和表情是天生的、普遍的 , 人们能够识别来 自 不 同 文 化 、 种 族 的 人 的 情 绪 和 表 情 (Darwin, 1872 。从上世纪 60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 究都得出了情绪识别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Ekman, 1972; Izard, 1971; Matsumoto, 1992; Matsumoto & Assar, 1992; Romney, Moore, & Rusch, 1997。 Ekman (1972和 Izard (1971提出人类共具有 6种 基本表情 (basic emoti
4、on:高兴、愤怒、恐惧、悲 伤、厌恶和惊奇。然而 , 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则认 为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是后天习得的 , 具有文化差 异 性 (Brooks, 1994; Russell, 1994; Biehl, Matsumoto, Ekman, Hearn, Heider, Kudoh, & Ton, 1997; Masuda, Ellsworth, Mesquita, Leu, Tanida, & Veerdonk, 2008,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面部表情 收稿日期 :2010-09-30通讯作者 :陈建文 , E-mail: chenjianwen的强度和对情绪体验的推断等方面
5、都有所体现 (Biehl et al., 1997; Matsumoto, Consolacion, Yamada, Suzuki, Franklin, Paul, Ray, & Uchida, 2002, 他们认为早期的研究在样本的选择、呈现 的情绪刺激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缺陷 (Elfenbein & Ambady, 2002b; Carroll & Russell, 1997; Russell, 1994 。近几年来心理学家们越来越倾向于情绪识 别 的 整 合 观 点 即 跨 文 化 普 遍 性 与 差 异 性 并 存 (Scherer & Walbott,
6、 1994; Elfenbein & Ambady, 2002a, 2002b; Mesquita & Frijda, 1992; Mesquita, Frijda, & Scherer, 1997, 其 中 群 内 优 势 效 应 (in-group advantage的提出引起了心理学家们广 泛的关注 (Elfenbein & Ambady, 2002a; Matsumoto, 2002, 这一观点更好地阐释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 们在识别面部情绪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似性和差异 性。情绪的方言理论 (dialect theory对群内优势效 应提供了解释 , 这一理
7、论整合了以往经典研究和 新近情绪理论 , 为提高情绪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 借鉴。本文旨在对群内优势效应及其理论进行介 绍和分析 , 并进一步探讨群内优势效应未来研究 方向。2 群内优势效应的含义及相关研究2.1 群内优势效应的含义在群内优势效应提出之前 , 该效应就在早期 研究数据中就已存在 , 只是那时的心理学家们都210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19卷将研究焦点放在探寻情绪识别普遍性存在的证据 上 , 而 对 情 绪 识 别 的 文 化 差 异 性 并 没 有 深 入研 究。在 Izard (1971早期的经典研究中 , 美国人和 欧洲人对所呈现的面部表情图片识别的正确率为 75%83%
8、, 而日本人和非洲人识别的正确率分别 为 65%和 50%, 虽然表面看起来各组被试的情绪 识别的正确率都大于随机水平 , 但 Izard(1971却 忽视了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被试识别正确率的差 异性。 Elfenbein 和 Ambady (2002a; 2002b; 2003a的研究则弥补了此项空白。 Elfenbein 和 Ambady (2002b从认知与情绪 、 动机与情绪 、 跨文 化心理学 等共 7种期刊中选取了 87篇与情绪的 跨文化识别有关的文献 (1999年以前 , 这 87篇文 章包括两万多个被试共 183个样本 , 他们来自不 同的国家和种族。 Elfenbein 和
9、Ambady (2002b采 用元分析法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 , 结果发现存在 一种群内优势效应 , 即人们在判断与自己有相同 文化背景人物的面部情绪时 , 其准确性要高于判 断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人物的面部情绪的准确性 , 也就是说情绪表达者与情绪识别者来自相同文化 时 , 他们的情绪理解与交流更为准确。 Elfenbein 和 Ambady (2002a, 2002b考察了几种调节因素对 群内优势效应的影响 , 结果发现:情绪表达者与 情绪识别者的文化暴露越大 , 群内优势效应越小 ; 小群体成员识别大群体成员情绪的准确性要高于 大群体成员识别小群体成员情绪的准确性 ; 群体 之间地理位置越近
10、、联系越密切 , 群内优势效应 越小。群内优势效应也与文化熟悉性有关 , 被试 对呈现面部表情的人的文化背景越熟悉、联系越 密切 , 群内优势效应越小 , 而群内优势效应与种 族关联却很小 (Elfenbein & Ambady, 2003b。 而且 , 如果个体习得了怎样理解其他文化的人的情绪 , 群 内 优 势 效 应 也 会 减 小 (Elfenbein & Ambady, 2003a 。 Elfenbein 等人 (2004首次考察了人们在识 别左脸和右脸的面部情绪是否存在群内优势效应 , 结果发现 ,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识别左脸的面部 情绪的准确率显著低于右脸的准确率
11、 , 个体对左 脸的面部情绪的识别表现出更大的群内优势效应。 2.2群内优势效应的相关研究群内优势效应的提出引起了心理学家们很 大的兴趣 , 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验证了群内优势 效应的存在。 Beaupré和 Hess (2006选取非裔、 华裔和法裔加拿大人各 20人 , 要求他们对这 3个 民族的加拿大人的所表现的 6种基本面部情绪 (高 兴、愤怒、恐惧、悲伤、厌恶和惊奇 的照片进行 识别 , 结果发现 , 如果照片上的人与被试来自同 种文化背景时 , 被试在判断其情绪时会显出更强 的自信。人们在判断面部情绪时所表现出来的不 同程度的自信支持了群内优势效应。 Wickline 等
12、人 (2009选取 72名非裔美国学生、 102名欧洲裔 美国学生、 30名非洲留学生和 30名欧洲留学生 , 被试要求通过面部表情和声音来判断非裔美国人 和欧裔美国人的面部情绪。结果发现 , 非洲留学 生的识别正确率普遍低于其他 3组 , 欧洲裔美国 人识别美国人面部情绪和声音的准确性高于其他 3组 , Wickline等人 (2009认为情绪的面部表情和 声音线索识别都存在群内优势效应。 Scherer 等人 (2001要求德国被试通过声音线索来判断德国演 员和其他 8种文化的成员的情绪 , 结果发现 , 被 试判断德国演员情绪的准确性最高 , 判断语言与 德语相近的成员情绪的准确性高于其
13、他语言成员 的情绪的准确性 , 这说明了人们在判断不同文化 个体的声音时也存在群内优势效应。 Gray 等人 (2008研究发现个体在识别焦虑这一情绪时也存 在群内优势效应。他们用录像记录了一组白人被 试和一组黑人被试在与同种族和不同种族的人交 往时的表现 , 然后要求白人观察者和黑人观察者 观看录像并报告对录像中被试的焦虑情绪的印象 , 结果发现 , 只有同种族的观察者能够发现被试的 焦虑情绪 , 而且只有同种族的观察者能准确地描 述被试的焦虑情绪变化的过程。许多心理学家考察了群内优势效应的神经 生理机制。研究发现 , 群内优势效应与大脑的杏 仁核和梭状回有关:当被试识别与自己相同种族 人的
14、面部表情时 , 大脑的杏仁核和梭状回等部位 被激活 , 而被试识别其他种族人的面部表情时 , 大脑的额叶、枕叶和顶叶被激活 , 这说明人们在 识别本族和其他种族人的面部情绪时会产生不同 脑区的活动 (Kim, Yoon, Kim, Jeun, Jung, & Choe, 2006; Lee et al., 2008; Van Bavel, Packer, & Cunningham, 2008。 Lidaka 等人 (2008进一步研 究了人们在识别不同种族人的快乐和中性面部情 绪时的大脑活动特点 , 他们选取一组日本被试 , 要求被试对来自日本、非日本的亚洲人和白人的第 2期
15、张秋颖等 : 情绪识别中的群内优势效应 211快乐和中性的面部情绪的照片进行判断并评估情 绪的强度。结果发现 , 与判断其他种族人的快乐 情绪相比 , 被试在判断日本人的快乐情绪时后扣 带皮层 (PCC会产生更大的激活 , 后扣带皮层的 部分区域和颞上回 (STG与对本族相似的面部情 绪判断有关 , 而且在判断不同种族的情绪时 , 左 侧杏仁核的活动也不同。群内优势效应不仅表现 为人们判断与自己相同的种族人的面部情绪时有 较高的准确率 , 有学者研究发现 , 情绪识别者的 主观体验、行为和生理反应等方面也存在群内优 势效应 (Roberts & Levenson, 2006。 Robe
16、rts 和 Levenson (2006选取 40名非裔美国人、 40名华裔 美国人、 48名欧洲裔美国人和 40名墨西哥裔美 国人共 4组被试 , 让他们观看 3种类型的电影片 段 (逗乐、 悲伤和厌恶 , 每种类型影片结束放映后 , 要求被试报告情绪体验并测量他们的面部情绪表 现和生理反应 , 结果发现 , 当影片中的演员与被 试来自相同的种族时 , 被试会表现出更强的情绪 体验、 更明显的面部情绪行为和更大的生理激活。3群内优势效应的解释:方言理论关于群内优势效应的解释有很多:Mesquita 和 Frijda (1992认为被试对实验程序不熟悉和翻 译困难会使被试在情绪识别任务中有不同
17、表现 , 但是有研究发现 , 即使是在同种语言但有文化差 异的群体里也存在群内优势效应。 Markham 和 Wang (1996认为群内优势效应是种族偏见 (ethic bias 造成的 , 被试会更努力地识别与自己相同种 族人的面部情绪 , 但也有研究表明 , 在不知道情 绪刺激是否来自与自己相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 人们在判断面部情绪时也会出现群内优势效应。 神经文化理论 (Neurocultural theory (Ekman, 1972认为人类具有一个先天的 “ 面部情绪系统 ”(facial affect program, 它能够引发个体的面部表情 , 这 使得人们所体验到的情绪与
18、所表现的情绪具有一 致性 , 在非社交情境下面部情绪系统对不同文化 的人们来说是相同的。在社交情境下来自不同文 化人的面部情绪存在差异 ,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 表现规则 ”(display rules和 “ 解码规则 ”(decoding rules 造成的:在各种文化中 , 人们在表现和判断 情绪时都会有意或无意地遵从某种社会准则 , 以 防止在表现情绪或解码情绪时破坏社会互动过 程。但是 , 有研究发现在非社交场景 (如实验室 中也存在群内优势效应。由此可见以上述观点都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 , 都不能充分解释群内优 势效应。 Elfenbein 和 Ambady (2003b认为对群
19、内 优势效应的解释一定要考虑情绪表达者和情绪识 别者的文化背景的匹配与互动过程 , 于是她们将 语言学中的方言现象与早期的神经文化理论融合 在一起提出了情绪的方言理论。Elfenbein 和 Ambady (2003b, 2007认 同 Ekman (1972关于人类具有先天的情绪系统的观 点 , 她 们 将 其 称 之 为 普 遍 情 感 系 统 (universal affect program, 但 Elfenbein 和 Ambady (2003b认为人们在识别和表达情绪时也存在一个独特情 感系统 (specific affect program, 普遍情感系统和 独特情感系统都会影响
20、个体对不同文化人的情绪 的识别过程 (见图 1 。 Elfenbein 和 Ambady (2003b认为普遍情感系统存在于所有的文化群体中 , 来 自不同文化的人都能普遍的表达与识别各种情绪 , 而独特情感系统存在于每种特定的文化群体中 , 它受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 这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人在表达情绪时会产生细微的系统性差异 , 这 些细微的系统性差异是无意识的 , 人们在表达情 绪时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面部情绪与别人不同 , 一般不带有具体的目的和特定的含义。语言学中 的方言是一种基本语言系统的变体 , 由于受到地 理位置、国家、文化和社会边界 (如阶级和地位 等因素的影响 , 所以 ,
21、方言在发音、 语法、 句法和 词汇等方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Francis, 1992; Romaine, 1994, 例如 , 英语作为一种普遍性的语 言 包 括 英 式 英 语 和 美 式 英 语 等 。 Elfenbein 和 Ambady (2003b, 2007的情绪识别的方言理论就 是以方言现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见图 2 。 他们认 为不同文化下的面部情绪差异同语言中的方言现 象类似 , 普遍情感系统像一种语言系统 , 在这个 系统中不同文化群体可以相互识别 , 具有普遍性 ; 而每种独特情感系统就是一种方言 , 它独立地执 行相应的功能 , 受到历史传统、文化和教育等后 天
22、环境因素的影响 , 不同文化的人以其独特的方 式来表达情绪。与神经文化理论不同 , 方言理论 认为情绪表达的文化差异有两个来源:独特情感 系统和表现规则 , 同样 , 情绪识别的文化差异的 来源有独特情感系统和解码规则 ; 而神经文化理212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19卷 论认为情绪表达和识别的差异仅是由于表现规则 和解码规则引起的 , 而忽略了不同文化的个体对 情绪的理解的具有差异性 , 所以方言理论更具解 释力。此外 , 方言理论认为情绪表达的文化差异 和情绪识别的文化差异存在直接联系 , 这种关联 就是通过独特情感系统实现的 , 独特情感系可以 独立于普遍情绪系统而控制情绪表达与情
23、绪识别 这两种互补的过程 , 而神经文化理论认为表现规 则和解码规则是相互独立的 , 他们分别对情绪的 表现和情绪识别过程进行影响 , 从而情绪的表达 和情绪的识别也是互相独立的、没有关联的。然 而 , 现实生活中情绪的沟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 程 , 对群内优势效应的解释必须要考虑到情绪表 达者与情绪识别者的文化背景的匹配性 , 而不是 将两者看作是分开的、独立的群体 , 所以方言理论更具全面性。图 1 两种文化下普遍情感系统和独特情感系统的关系图 (Elfenbein & Ambady, 2003b图 2 情绪的方言理论的示意图 (Elfenbein & Ambady, 20
24、03b; Ekman, 1972; Matsumoto, 1989Elfenbein 和 Ambady (2007通过实验对方言 理论进行了检验:他们选取来自加拿大魁北克和 非洲加蓬的共 160 名被试 , 要求被试表现出相同 的面部表情并拍成照片 , 然后将每个面部表情分 解成很多个 “ 面部动作单位 ”(AUs进行量化分析。 根据方言理论的观点来自不同文化被试同种情绪 的面部表情应该有差异 , 结果表明 , 两组被试的 生气、悲伤、惊讶和快乐等情绪在面部肌肉特点 上 存 在显 著 差 异 , 进 而 为 方 言 理 论 提 供 了 实 证支持。4 关于群内优势效应的争论群内优势效应的提出引
25、起了不小的争论。 Matsumoto (2002认 为 Elfenbein 和 Ambady (2002b在提出群内优势效应时所使用的元分析方 法在方法上存在缺陷:首先 , Matsumoto (2002认 为 Elfenbein 和 Ambady (2002b的研究应该使用平 衡设计 (balanced design而不是非平衡设计。在平第 2期 张秋颖等 : 情绪识别中的群内优势效应 213衡设计中 , 来自某些文化的个体识别的刺激应该 是由这些文化成员所呈现出的刺激 , 也就是说来 自 A 文化和 B 文化的个体所识别的各种情绪是由 A 和 B 这两种文化成员表现出来的 ; 而在非平衡
26、设计中 , 来自 A 和 B 文化的个体只识别来自 A 文 化个体所表现的表情或只有 A 文化的个体识别来 自 A 和 B 文化的个体所表现的情绪。 Matsumoto (2002认为 Elfenbein 和 Ambady (2002b使用的非 平衡设计不能提供可以做充分比较的面部情绪信 息 , 所以通过非平衡设计得出的数据无法用来检 验群内优势效应 , 如果改用平衡设计则能很好弥 补 这 一 缺 点 。 其 次 是 有 关 刺 激 等 价 (stimulus equivalence 的 问 题 。 Matsumoto (2002认 为 Elfenbein 和 Ambady (2002b的研究
27、中所使用的来 自不同文化的情绪刺激特点应该是相同的 , 这表 现在情绪表达者的面部肌肉活动是相同的 , 没有 多 余 的 肌 肉 动 作 , 而 且 面 部 表 情 的 强 度 也 应相 同。 Matsumoto (2002认为使用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 (Ekman & Friesen, 1978来测量面部表情 , 实现刺激等价。 Elfenbein 和 Ambady (2002b的研究没有考虑到刺 激的等价性特点则会产生被试与不同文化情绪刺 激的交互作用 , 从而影响研究效度。最后一点质 疑 是 元 分 析 中 应 该
28、 包 括 对 刺 激 清 晰 度 的 测 量 (stimulus clarity。 Matsumoto (2002认为如果群内 优势效应存在 , 会有多种因素调节影响情绪的识 别过程 , 刺激清晰度就是最为重要的调节因素之 一 , 无论情绪识别者与情绪表达者是否来自同种 文化 , 情绪刺激越清晰 , 被试情绪识别的准确率 越高。不考虑刺激清晰度这一调节因素 , 则无法 证明群内优势效应的存在。随后 , Matsumoto和 Consolacion (2002使用的平衡设计对 Elfenbein 和 Ambady (2002b进行元分析的文献进行了重新分 析 , 并 未 发 现 支 持 群 内
29、优 势 效 应 的 强 有 力 的 证 据。 Matsumoto 等人 (2009也检验了以自发的面部 表情为情绪刺激条件下的群内优势效应。他们选 取了在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和日本 运动员在获得奖牌后的面部表情的照片 , 这些照 片表现出运动员的 3种情绪:快乐、悲伤和惊讶 , 要求美国被试和日本被试对这些照片进行判断 , 并猜测运动员是否获得奖牌 , 结果发现 , 在现实 生活情境下不存在群内优势效应。一些其他学者也对群内优势效应提出了质 疑。 Lee 等人 (2005考察了在亚洲文化背景下的群 内优势效应。 他们选取 73名中国香港人作为被试 , 要求被试对一组美国人的面部表
30、情和一组日本人 的面部表情做出判断 , 一共呈现 7种表情:厌恶、 害怕、快乐、伤心、惊奇、生气和蔑视。结果发 现 , 被试识别快乐的准确率高于非快乐情绪 , 快 乐的群内优势效应并不显著 ; 被试识别美国人的 非快乐情绪的准确率高于识别日本人的非快乐情 绪的准确率 , 这个结果与群内优势效应相反 , Lee等人 (2005认为这是由亚洲文化背景下独特的表 现规则和解码规则造成的。 Beaupré和 Hess (2005考察了在刺激等价条件下的群内优势效应。他们 选取了非裔、 华裔和法裔加拿大人共 3组被试 , 呈 现的情绪刺激是由非裔、华裔和法裔加拿大人男 女各 4人所表现出的 6
31、种面部表情 , 包括:快乐、 生气、悲伤、恐惧、厌恶和羞耻 , 要求被试对所 呈现的面部表情做出判断并评估每种情绪的强 度。结果发现 , 在 18组数据中只有一组能为群内 优势效应提供证据:非裔被试能更好的识别其非 洲人表现出的恐惧表情 , 所以该研究并不支持群 内优势效应。5小结与展望群内优势效应的提出对于消除不同文化之 间的情绪交流障碍和提高跨文化情绪交流效果提 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也为制定促进跨文化情绪 交流的干预方法提供了借鉴 , 但群内优势效应的 研 究 仍 处 于 初 级 阶 段 , 还 存 在 一 些 争 议 (Matsumoto, 2002; Elfenbein &
32、 Ambady, 2002a, 为了加强与完善群内优势效应的研究 , 未来的研 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 群内优势效应的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 完善。 正如 Matsumoto (2002所指出的一样 , 为了 提高情绪跨文化识别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以后的 研究应该创造和使用方法上合理的情绪刺激 , 例 如使用平衡设计和等价的情绪刺激 ; 群内优势效 应中对 “ 群内 ” 的界定主要建立在情绪识别者与情 绪表达者在文化或种族相互匹配的基础上 , 而实 际上 “ 群内 ” 有更广泛的含义 , 它也包含个体的社 会心理特点 (Tajfel, 1982, 例如 , 群内成员享有共 同的熟悉性、亲
33、密感或信任。然而以往的研究并214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6, 355370. 第 19 卷 没有考虑到群内成员的社会心理特点, 所以, 未 来对于群内优势效应的研究要能够有效操作情绪 表达者与情绪识别者的社会心理变量, 而不仅仅 限于表达者与识别者具有相同的种族或文化特 征。此外, 以往的研究使用的情绪刺激主要是个 体对某种特定的面部表情进行的刻意模仿, 例如, 摆出特定的身体姿势或面部肌肉动作来表达某种 情绪, 而实际生活中人们表达情绪时大多是无意 识地、自发地, 使用刻意模仿的情绪刺激会限制 群内优势效应适用性。所以, 个体在识别
34、特定情 境下自发的情绪刺激时是否也存在群内优势效应 需要进一步研究。 其次, 已有研究表明, 情绪识别的准确性与 人格特质(如外倾性和责任心 (Matsumoto et al., 2000、社交性人格类型(social-personality styles (Mill, 1984 和 社 会 调 节 能 力 (Leppaenen & Hietanen, 2001有关, 这些因素是否也会作为调 节因素对群内优势效应造成影响呢?Matsumoto 等人(2000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解码快乐这一情绪 时与个体差异无关, 而在解码其他情绪时则存在 明显差异, 那么群内优势效应在识别每种情绪时 是否
35、都存在还是在识别某些特定的情绪时存在 呢?所以, 群内优势效应是否在个体人格特征或 情绪维度上是否存在差异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最后, 情绪的方言理论较先前对群内优势效 应解释的观点更具解释力和合理性, 为深入理解 情绪沟通的模式和机制提供了线索, 但有关方言 理论的实验研究还很少, 因此, 方言理论仍需要 更多的实验研究检验。在跨文化背景中, 情绪沟 通的差异除了面部表情像方言存在群内优势效应 外, 其他识别线索如特定的面部肌肉动作、音调 特点、身体姿势等是否也具有方言的特点存在群 内优势效应?因此, 群内优势效应的其他识别线 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Biehl, M., Matsumoto
36、, D., Ekman, P., Hearn, V., Heider, K., Kudoh, T., & Ton, V. (1997. Matsumoto and Ekman's Japanese and Caucasian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JACFEE: reliability data and cross-national differences.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21, 321. Brooks, C. (1994. The sounds of silence. English Jo
37、urnal, 83, 8486. Carroll, J., & Russell, J. (1997. Facial expressions in Hollywoods portrayal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 164176. Darwin, C. (1872.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in man and animals. London: Murray. Ekman, P. (1972. Universal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38、 in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In J. Cole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Vol. 19, pp. 207282.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Ekman, P., & Friesen, W. V. (1978.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investigator's guide. Palo Alto, Calif.: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Elfenbein
39、, H. A., & Ambady, N. (2002a. Is there an in-group advantage in emotion recogni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 243249. Elfenbein, H. A., & Ambady, N. (2002b. On the universality and cultural specificity of emotion recognition: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 203235. Elfenbei
40、n, H. A., & Ambady, N. (2003a. When familiarity breeds accuracy: cultural exposure and facial recogn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 276290. Elfenbein, H. A., & Ambady, N. (2003b. Universal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ecognizing emotions. In J B. Rascher & E Y H
41、ammer (Ed.: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pp.159164. New York: Spearson Education. Elfenbein, H. A., & Ambady, N. (2007. Toward a dialect theory: 131146 Elfenbein, H. A., Mandal, M. K., Ambady, N., Harizuka, S., & Kumar, S. (2004. Hemifacial difference in the in-group advanta
42、ge in emotion recogni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18, 613629. Francis, W. N. (1992. Dialectology. In W. Bright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pp.349355.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ay, H. M., Mendes, W. B., & Brown, C. D. (2008. An in-group advantage in detectin
43、g intergroup anxie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1, 1233. Izard, C. E. (1971. The face of emotion. New York: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and recognition of posed facial expressions. Emotion, 7, 参考文献 Beaupré, M. G., & Hess, U. (2006. An in-group advantage for confidence in emotion rec
44、ognition judgment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familiarity with the expression of out group membe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 1626. Beaupré. M. G., & Hess, U. (2005. Cross-cultural emotion recognition among Canadian ethnic groups. Journal of 第2期 Appleton-Century-Crofts.
45、 张秋颖等: 情绪识别中的群内优势效应 215 Ekmans Japanese and Caucasian 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 (JACBART.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24, 179209. Matsumoto, D., Olide, A., & Willingham, B. (2009. Is there an in-group advantage in recognizing spontaneously expressed emotions?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46、, 33, 181191. Mesquita, B., & Frijda, N. H. (1992. Cultural variations in emotions: 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2, 179204. Mesquita, B., Frijda, N. H., & Scherer, K. R. (1997. Culture and emotion. In J. W. Berry, P. R. Dasen, & T. S. Saraswathi (Eds., Handbook of cross-cultural p
47、sychology: basic processes and human development (Vol. 2, 2nd ed., pp. 255297. Boston: Allyn & Bacon. Mill, J. (1984. High and low self-monitoring individuals: Their decoding skills and empathic ex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2, 815822. Roberts, N. A., & Levenson, R. W. (2006. Subjecti
48、ve,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vity to ethnically matched and ethnically mismatched film clips. Emotion, 6, 635646 Romaine, S. (1994. Dialect and dialectology. In R. E. Asher & J. M. Y. Simpson (Eds., 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pp.900907.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Pre
49、ss. Romney, A. K., Moore, C. C., & Rusch, C. D. (1997. Cultural universals: Measuring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emotion terms in English and Japanese. Proceedings from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4, 54895494. Russell, J. A. (1994. Is there universal recognition of emotion from facial expr
50、essions? A review of the cross-cultural stud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5, 102141. Scherer, K. R., Banse, R., & Wallbott, H. (2001. Emotion inferences languages from and vocal cultures. expression Journal correlate of across Cross-Cultural Kim, J. S., Yoon, H. W., Kim, B. S., Jeun, S. S., Jun
51、g, S. L., & Choe, B. Y. (2006. Racial distinction of the unknown facial identity recognition mechanism by event-related fMRI. Neuroscience Letters, 397, 279284. Lee, K. U., Khang, H. S., Kim, K. T., Kim, Y. J., Kweon, Y. S., Shin, Y. W., et al. (2008. Distinct processing of facial emotion of own
52、-race versus other-race. Neuro Report: For Rapid Communication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19, 10211025. Lee, S. L., Chiu, C. Y., & Chan, T. K. (2005. Som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expressor culture effect in emotion recognition: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Chinese perceivers, Asian Journal of Socia
53、l Psychology, 8, 224243. Leppaenen, J. M., & Hietanen, J. K. (2001. Emotion recognition and social adjustment in school-aged girls and boy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2, 429435. Lidaka, T., Nogawa, J., Kansaku, K., & Sadato, N. (2008. Neural correlates involved in processing happy
54、 affect on same-race face.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22, 9199 Markham, R., & Wang, L. (1996. Recognition of emotion by Chinese and Australian childre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7, 616643. Masuda, T., Ellsworth, P. C., Mesquita, B., Leu, J., Tanida, S.,& Veerdonk, E. V. (2008.
55、 Placing the Face in Contex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Facial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4, 365381. Matsumoto, D. (1989. Cultural influences on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 92105. Matsumoto, D. (1992. American-Japa
56、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recognition of universal facial expression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3, 7284. Matsumoto, D., & Assar, M. (1992. The effects of language on judgments of universal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16, 8599. Matsumoto, D.
57、(2002. Methodological requirements to test a possible in group advantage in judging emotions across cultures: Comments on Elfenbein and Ambady and evid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 236242. Matsumoto, D., Consolacion, T., Yamada, H., Suzuki, R., Franklin, B., Paul, S., Ray, R., & Uchida, H. (2002. American-Japa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judgments of emotional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Cognition & Emotion, 16, 721747. Matsumoto, D., LeRoux, J. A., Wilson-Cohn, C., Raroque, J., Kooken, 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肾内科医生外出进修汇报
- 消防基本常识与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含答案)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海南-海南水土保持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糖蜜行业供需态势及消费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医技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防疫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管道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林木种苗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防疫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西-江西环境监测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4年工会财务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6个英语字母描红练习(素材)-小学英语
- DL∕T 686-2018 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
- 糖尿病医疗广告宣传指南
- 2023年河南省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 中外民歌欣赏(高中音乐课件)
- Revit-基础教程课件
- 大学美育(第二版) 课件 第五单元:书法艺术
- 消防工程技术咨询合同
-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命运观
- 高中新外研版单词总表(必修123+选修123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