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数学必修二同步学习讲义: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章末复习课_第1页
【2019-2020】高中数学必修二同步学习讲义: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章末复习课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 23 【2019- 2020】人教 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同步学习讲义: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章末复习课 1. 四个公理 公理 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 面内. 公理 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 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 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3. 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判定 性质 定义 定理 图形 a - - a - 甲一 X / |Z7 条件 aAa= ? a? a, b? a

2、, a / b a / a a / a, a ? aCl 3= b 点鶯直线备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 / 23 结论 a/a b / a a n a= ? a / b (2) 面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判定 性质 定义 定理 图形 / B % / 条件 an 3= ? a ? 3, b? 3, an b= P, a/ a, b / a a / 3, an Y= a, 3n Y= b a / 3, a? 3 结论 a / 3 a/ 3 a / b a / a (3)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的内在联系 4. 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 的一条垂线,那么这

3、两个平面 互相垂直 图形 条件 结论 判定 d a 丄 b , b? ab 为a内的任意直线) a 丄a a 丄 m , a 丄 n , m、n? a, mn n = O a 丄a 才r I l a / b , a 丄 a b 丄a 性质 Z a 丄 a , b? a a 丄 b 厂t I f a 丄a , b 丄a a / b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判定定理 3 / 23 5. 空间角 (1)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定义:设 a, b 是两条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一点 0 作直线 a/ a, b/ b,把 a与 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 a,

4、 b所成的角(或夹角). 范围:设两异面直线所成角为 B ,则 0 B W 90 . (2)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的一条斜线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与 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当直线与平面垂直和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时,规定直线和平面 所成的角分别为 90。和 0. (3) 二面角的有关概念 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和由这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 形叫做二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 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 的平面角. 类型一 几何中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例 1 如图所示,空间四边形 ABCD 中,E,

5、F 分别为 AB, AD 的中 点,G, H 分别在 BC CD 上,且 BG: GC= DH: HC= 1 : 2. 求证:(1)E、F、G H 四点共面; (2) GE 与 HF 的交点在直线 AC 上. 4 / 23 证明 (1) v BG: GC= DH: HC GH/ BD 又 EF/ BD EF/ GH E、F、G H 四点共面. v G H 不是 BC CD 的中点,二 EFM GH. 又 EF/ GH 二 EG 与 FH 不平行, 则必相交,设交点为 M. HG?面 ACD? MW ABC 且 MW ACD HF?面 ACD ? M 在面 ABC 与面 ACD 的交线上, 又面

6、 AB面 ACD-AC? M AC. GE 与 HF 的交点在直线 AC 上. 反思与感悟 (1)证明共面问题 证明共面问题,一般有两种证法:一是由某些元素确定一个平面, 再证明其余元素在这个平面内;二是分别由不同元素确定若干个平 面,再证明这些平面重合. 证明三点共线问题 证明空间三点共线问题,通常证明这些点都在两个面的交线上,即 先确定出某两点在某两个平面的交线上,再证明第三个点是两个平 面的公共点,当然必在两个平面的交线上. (3) 证明三线共点问题 证明空间三线共点问题,先证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第三条直 线经过这点,把问题转化为证明点在直线上的问题. 跟踪训练 1 如图,0 是正方

7、体 ABCD- A1B1C1D1 上底面 ABCD 的中 心,M 是正方体对角线 AC1 和截面 A1BD 的交点.求证:O M A1 三 点共线 5 / 23 证明 T0 AC AC?平面 ACC1A1 0 平面 ACC1A1. v M AC1 AC?平面 ACC1A1 M 平面 ACC1A1. 又已知 A1平面 ACC1A1 即有 O M A1 三点都在平面 ACC1A 上,又 O M A1 三点都在平面 A1BD 上,所以 O M A1 三点都在平面 ACC1A1 与平面 A1BD 的交线 上, 所以 O、M、A1 三点共线 类型二 平行、垂直关系 例 2 如图,在直三棱柱 ABC- A

8、1B1C1 中,A1B1= A1C1, D, E 分别 是棱BC CC1 上的点(点 D 不同于点 C),且 ADLDE F 为 B1C1 的中 点 八、 求证:(1)平面 ADEL 平面 BCC1B1 直线 A1F/平面 ADE. 证明(1)因为 ABC- A1B1C1 是直三棱柱, 所以 CCL平面 ABC. 又 AD?平面 ABC 所以 CCLAD. 又因为 ADLDE, CC1,DE? 平面 BCC1B1 ccm DE=E, 所以 ADL 平面 BCC1B1 又 AD?平面 ADE 所以平面 ADEL 平面 BCC1B1. 因为 A1B1= A1C1, F 为 B1C1 的中点, 所以

9、 A1F 丄 B1C1. 因为CC1L平面 A1B1C1 且 A1F? 平面 A1B1C1, 6 / 23 所以 CC1LA1F. 又因为 CC1,B1C1? 平面 BCC1B,1 oom BIC仁 ci, 所以 A1F 丄平面 BCC1B1. 由(1)知 ADL 平面 BCC1B1 所以 A1F/AD. 又 AD?平面 ADE A1F?平面 ADE 所以 A1F/平面 ADE. 引申探究 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 ABC- A1B1C1 中,AC= 3 , BC= 4 , AB= 5, AA1= 4,点 D 是 AB 的中点. (1) 求证:ACL BC1 (2) 求证:AC1/平面 CDB1.

10、 证明 (1)在直三棱柱 ABC- A1B1C1 中,底面三边长 AC= 3 , BC= 4 , AB= 5 ,所以 ACL BC. 又因为 cicLAC CionCB= C, 所以 ACL 平面 BCC1B1. 因为 BC1? 平面 BCC1B1 所以 ACLBC1. 设 CB1 与 C1B 的交点为 E ,连接 DE 四边形 BCC1B 伪正方形. 因为 D 是 AB 的中点,E 是 BC1 的中点, 所以 DE/ AC1. 因为 DE? 平面 CDB1, AC?平面 CDB1 所以 AC”/平面 CDB1. 7 / 23 反思与感悟 (1) 判断线面平行的两种常用方法 面面平行判定的落脚

11、点是线面平行,因此掌握线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是必要的,判定线面平行的两种方法: 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即当两平面平行时,其中一平面内的任一 直线平行于另一平面 (2) 判断面面平行的常用方法 利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面面平行的传递性(a/B, BY ? aY ). 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I 丄a, I 丄B ? a / B ). (3) 判定线面垂直的方法 线面垂直定义 (一般不易验证任意性 )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 b , a c , b? a , c? a , bAc = M? a 丄 a ). 平行线垂直平面的传递性质(a / b, b 丄a ? a a ). 面面垂

12、直的性质(a丄B, aAp= I , a? B, aXl ? a 丄a ). 面面平行的性质(a 丄a , a / B ? a 丄B ). 面面垂直的性质(a A B = I , a丄Y, B丄丫 ? I 丄丫). 跟踪训练 2 如图,AB 是圆 0 的直径,PA 垂直圆 O 所在的平面,C 是圆 O上的点. (1) 求证:BCX平面 PAC 设 Q 为 PA 的中点,GAOC 勺重心,求证:QG/平面 PBC. 证明(1)由 AB 是圆 0 的直径,得 ACL BQ 由 P平面 ABC, BC? 平面 ABC得 PAL BC. 又 PAH AC= A, PA?平面 PAC AC?平面 PAC

13、 8 / 23 所以 BCL 平面 PAC. 连接 0G 并延长交 AC 于点 M 连接 QM Q0 由 GAOC 的重心,得 M 为 AC 的中点. 由 Q 为 PA 的中点,得 QM PC 又 O 为 AB 的中点,得 OM BC. 因为 QMn MO= M QM 平面 QMO MC?平面 QMO BCH PC= C, BC?平 面 PBC PC? 平面 PBC 所以平面 QMO 平面 PBC. 因为 Q(?平面 QMO 所以 QG/平面 PBC. 类型三 空间角的求解 例 3 如图所示,四棱锥 P- ABCD 勺底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BA= BD= , AD= 2, PA=PD=

14、 , E, F 分别是棱 AD PC 的中点. (1) 证明:EF/平面 PAB 若二面角 P- AD- B 为 60. 证明:平面 PBCL 平面 ABCD 求直线 EF 与平面 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1) 证明 如图所示,取 PB 的中点 M 连接 MF AM. 因为 F 为 PC 的中点,所以 MF/ BC 且 MF= BC. 由已知有 BC/ AD BC= AD, 又由于 E 为 AD 的中点, 因而 MF/ AE 且 MF= AE, 故四边形 AMFE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EF/ AM. 又 AMP 平面 PAB 而 EF?平面 PAB 所以 EF/平面 PAB. (2) 证明

15、 连接 PE,BE. 因为 PA= PD BA= BD 而 E 为 AD 的中点, 9 / 23 所以 PEI AD BE! AD 所以/ PEB 为二面角 P- AD- B 的平面角. 在厶 PAD 中 ,由 PA= PD= , AD= 2,可解得 PE= 2. 在厶 ABD 中,由 BA= BD=, AD= 2,可解得 BE= 1. 在厶 PEB 中,PE= 2, BE= 1,Z PEB= 60 ,故可得/ PBE= 90 ,即 BE! PB. 又 BC/ AD BE! AD 从而 BE! BC 又 B8 PB= B , 因此 BE!平面 PBC. 又 BEP 平面 ABCD 所以平面 P

16、BCL 平面 ABCD. 解 连接 BF,由知,BE!平面 PBC 所以/ EFB 为直线 EF 与平 面 PBC所成的角.由 PB=及已知,得/ ABP 为直角,而 MB= PB=, 可得 AM=,故EF=.又 BE= 1,故在 Rt EBF 中, sin / EFB=.所以直线 EF 与平面 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反思与感悟 (1)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用平移转化法 ( 转化为相交 直线的夹角 ). (2) 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常用射影转化法 ( 即作垂线、找射影 ) . (3)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常有三种:定义法;垂线法;垂面 法. 跟踪训练 3 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 1 , B

17、 CH BC = O,求: (1) AO 与A C 所成角的大小; (2) AO 与平面 ABCD 所成角的正切值; 平面 AOB 与平面 AOC 所成角的大小. 解(1) v A C/ AC 二 AO 与A C 所成的角就是/ OAC. v AB 丄平面 BC , OC?平面 BC , OCLAB 又 OCL BO ABA B8 B, 10 / 23 OCL 平面 ABO. 又 OA?平面 ABO 二 OCL OA. 在 Rt AOC 中, OC=, AC=, sin / OAC= = , / OAC= 30 即 AO 与 A C 所成角为 30. 如图,作 OEL BC 于 E,连接 AE

18、. v平面 BC 丄平面 ABCD OEL 平面 ABC, / OAE 为 OA 与平面 ABC所成的角. 在 Rt OAE 中,OE=, AE=f(1,2)2) =, tan Z OAE=. 即 AO 与平面 ABCD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3) v OCL OA, OCL OB, OAA OB= O, OCL 平面 AOB. 又v OC?平面 AOC 平面 AOBL 平面 AOC. 即平面 AOB 与平面 AOC 所成角为 90 1 .若 l1 ,l2 ,l3 是空间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 11 丄 12,12 丄 13 ? 11 / 13 B. 11 丄 12

19、,12 / 13 ? 11 丄 13 C. l1 / l2 / l3 ? l1 ,l2 ,l3 共面 D. 11 ,12,13 共点 ? 11 ,12 ,13 共面 答案 B 11 / 23 解析 当 11 丄 12 , 12 丄 13 时,11 也可能与 13 相交或异面,故 A 错;11 丄 12 , 12 / 13 ? 11 丄 13 , B 正确;当 11 / 12 / 13 时,11 , 12 ,13 未必共面,如三棱柱的三条侧棱,故 C 错; 11 ,12 ,13 共点 时, 11 ,12 ,13 未必共面,如正方体中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 故 D 错. 2. 设有不同的直线 m

20、 n 和不同的平面a、B ,下列四个命题中, 正确的是 ( ) A. 若 mil a , n / a ,贝卩 mn B. 若 a , n? a , m/ B , n / B ,贝卩 a / B C. 若a丄B, m? a,贝卩ml B D. 若 a 丄 B, ml B , m?a,贝 y ma 答案 D 解析 选项 A 中当 m/ a , n/ a 时, m 与 n 可以平行、相交、异 面;选项 B 中满足条件的 a 与 B 可以平行,也可以相交;选项 C 中,当a l B , m? a时,m 与B可以垂直,也可以平行等.故选 项 A、B、C 均不正确. 3. _ 在正方体 ABCD- A1B

21、1C1D 仲,E 为 DD1 的中点,贝卩 BD1 与平面 ACE 的关系是 . 答案 BD1/平面 ACE 解析 如图,连接 BD 交 AC 于点 Q 连接 EO. 在厶 BDD1 中,E0 綊 BD1, BD1?平面 AEC EO 平面 AEC BD1/平面 ACE. 4. 空间四边形 ABCD 中,平面 ABDL 平面 BCD / BAD= 90 ,/ BCD =90 ,且 AB= AD 则 AC 与平面 BCD 所成的角是 _ . 答案 45 解析 如图所示,取 BD 的中点 O,连接 AO CO. 因为 AB= AD 所以 ACL BD 又平面 ABDL 平面 BCD 所以 ACL平

22、面 BCD. 12 / 23 因此,/ ACC 即为 AC 与平面 BCD 所成的角. 由于/ BAD= 90 =/ BCD 所以 AC= OC= BD 又 ACLCC 所以/ ACC=45. 5. 如图,在棱锥 P ABC 中,D, E , F 分别为棱 PC, AC AB 的中 点.已知 PAL AC PA= 6 BC= 8 DF= 5. 求证:(1)直线 PA/平面 DEF 平面 BDEL 平面 ABC. 证明(1)因为 D, E 分别为棱 PC AC 的中点,所以 DE/ PA. 又因为 PA?平面 DEF DE?平面 DEF 所以直线 PA/平面 DEF. 因为 D, E , F 分

23、别为棱 PC AC AB 的中点,PA= 6 , BC= 8,所 以 DE/ PA DE= PA= 3 EF= BC= 4. 又因为 DF=5 故 DF2=DE2EF2 所以/ DEF= 90 即 DELEF. 又 PAL AC DE/ PA 所以 DEL AC. 因为 ACT EF= E, AC?平面 ABC EF?平面 ABC 所以 DE!平面 ABC. 又 DE?平面 BDE 所以平面 BDEL 平面 ABC. 一、 平行关系 1平行问题的转化关系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主要判定方法 (1) 定义法; (2) 判定定理; (3) 面与面平行的性质 3平面与平面平行的主要判定方法 (1) 定义

24、法; (2) 判定定理; (3) 推论; a 丄 a, a 丄 B ? a II B . 13 / 23 二、 垂直关系 1空间中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 2判定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1) 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 利用“两平行线中的一条与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与这个平面垂 直” (3) 利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与另一个也垂 直” (4) 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 3判定线线垂直的方法 (1) 平面几何中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 (2) 线面垂直的性质: a! a, b? a ? a! b. (3) 线面垂直的性质: a! a, bI a ? a! b. 4判断面面垂直的方法 (1) 利用

25、定义: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 判定定理: a? a , a! B ? a! B . 三、空间角的求法 1找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三种方法 (1) 利用图中已有的平行线平移 (2) 利用特殊点 ( 线段的端点或中点 ) 作平行线平移 (3) 补形平移 2线面角:求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到斜线在平面内的射 影,即确定过斜线上一点向平面所作垂线的垂足通常是解由斜线 段、垂线段、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经过空间内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14 / 23 B. 如果直线 I 上有一个点不在平面 a内,那么直线上所有

26、点都不 在平面a内 C. 四棱锥的四个侧面可能都是直角三角形 D. 用一个平面截棱锥,得到的几何体一定是一个棱锥和一个棱台 答案 C 解析 在 A 中,经过空间内的不共线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故 A 错误;在 B 中,如果直线 I 上有一个点不在平面 a内,那么直 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则直线上最多有一个点在平面 a内,故 B 错 误;在 C 中,如图的四棱锥,底面是矩形,一条侧棱垂直底面,那 么它的四个侧面都是直角三角形,故 C 正确;在 D 中,用一个平行 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得到两个几何体,一个是棱锥,一个是棱 台,故 D 错误.故选C. 2 .设a l p是二面角,直线 a 在平

27、面a内,直线 b 在平面B 内,且 a、b 与 l 均不垂直,则 ( ) A. a 与 b 可能垂直也可能平行 B. a 与 b 可能垂直,但不可能平行 C. a 与 b 不可能垂直,但可能平行 D. a 与 b 不可能垂直,也不可能平行 答案 A 解析 Ta I P是二面角, 直线 a 在平面a内, 直线 b 在平面 p 内, 且 a、b 与 l 均不垂直, 当 a/l,且 b/l时,由平行公理得 a/ b,即 a, b 可能平行,故 B与 D 不正确;当 a, b 垂直时,若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则 all与已 知矛盾,若二面角不是直二面角,则 a, b 可以垂直,且满足条件, 故 C 不正确

28、;a与 b 有可能垂直,也有可能平行,故选 A. 3.在空间中, a, b 是不重合的15 / 23 直线, a , p 是不重合的平面,则 下列条件中可推出 a/b的是( ) A. a? a, b? p ,a /p B. a/ a , b? p C. al a, bl a D. al a , b? a 答案 C 解析 对于 A,若 a? a , b? p , a/p,贝y a 与 b 没有公共点, 即 a 与 b 平行或异面;对于 B,若 a/a, b? a,则 a 与 b 没有公 共点,即 a 与 b 平行或异面;对于 C,若 a 丄a, bl a,由线面垂 直的性质定理,可得 a/ b;

29、对于 D,若 ala, b? a,则由线面垂 直的定义可得 alb,故选 C. 4 .已知直线 I ?平面a,直线 m?平面a,下面四个结论:若 I 丄a,贝y I丄m若 I /a,贝y I / m若 I 丄 m,贝y I 丄a;若 l / m 则 I /a,其中正确的是( ) A. B . C . D . 答案 D 解析 由直线 I ?平面a,直线 m?平面a,知 在中,若 I 丄a ,则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得 I 丄 m 故正确; 在中,若 I / a ,则 I 与 m 平行或异面,故错误;在中,若 I 丄 m 则 I 与a不一定垂直,故错误;在中,若 I / m 则由线 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0、得| / a ,故正确.故选 D. 5. 在正方体 ABCD- A1B1C1D 仲,E, F, G 分别是 A1B1, B1C1 BB1 的中点,给出下列四个推断: FG/平面 AA1D1DEF/平面 BC1D1FG/平面 BC1D1平面 EFG/平面 BC1D1. 其中推断正确的序号是 ( ) A. B. C. D. 16 / 23 答案 A 解析 在正方体 ABCD- A1B1C1D1 中,E, F, G 分别是 A1B1, B1C1 BB1 的中点,二 FG/ BC1 v BC1/ AD1 二 FG/ AD1 v FG?平面 AA1D1D AD1?平面 AA1D1D 二 FG/平面 AA

31、1D1D 故正 确; v EF/ A1C1 A1C1 与平面 BC1D1 相交,二 EF 与平面 BC1D1 相交,故 错误; v E, F , G 分别是 A1B1, B1C1, BB1 的中点, FG/ BC1 v FG?平面 BC1D1 BC1?平面 BC1D 1 二 FG/平面 BC1D1 故正确; V EF 与平面 BC1D1 相交,平面 EFG 与平面 BC1D1 相交,故错 误故选 A. 6. 如图,四边形 ABCD 是圆柱的轴截面,E 是底面圆周上异于 A B 的一点,则下面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 AE! CE B. BE! DE C. DEL 平面 CED D.平面 A

32、DEL 平面 BCE 答案 C 解析 由 AB 是底面圆的直径,则/ AEB= 90 即 AE! EB. V四边形 ABCD圆柱的轴截面, ADL 底面 AEB BCL底面 AEB. BE!AD ADH AE= A, 因此 BE!平面 ADE. 同理可得:AE!CE 平面 BCEL 平面 ADE. 可得 A, B,D 正确. 而 DEL 平面 CED 不正确. 17 / 23 故选 C. 7. 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底面 ABCD 为菱形,/ DAB= 60 侧面 PAD 为正三角形,且平面 PADL 平面 ABCD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A. 在棱 AD 上存在点 M 使

33、ADL 平面 PMB B. 异面直线 AD 与 PB 所成的角为 90 C. 二面角 P BC A 的大小为 45 D. BDL 平面 PAC 答案 D 解析 对于 A,取 AD 的中点 M 连 PM BM T侧面 PAD 为正三角 形, PMLAD 又底面 ABCD 是/ DAB= 60 的菱形, ABD 是等边三角形, ADL BM ADL 平面 PBM 故 A 正确. 对于 B,T ADL平面 PBM ADL PB即异面直线 AD与 PB所成的角 为 90 ,故 B 正确. 对于 C, 平面 PB平面 ABC 圧 BC BC/ AD BCL平面 PBM BCL PB BCL BM, /

34、PBM 是二面角 P- BC- A 的平面角, 设 AB= 1,贝卩 BM= , PM=, 在 Rt PBM 中 , tan / PBMk= 1, 即/ PBIM= 45,故二面角 P- BC- A 的大小为 45,故 C 正确.错 误的是 D,故选 D. 二、填空题 8. _ 个正四面体木块如图所示,点 P 是棱 VA 的中点,过点 P 将木 块锯开,使截面平行于棱 VB 和 AC 若木块的棱长为 a ,则截面面积 为18 / 23 _ . 答案乎 解析 在平面 VAC 内作直线 PD/ AC 交 VC 于 D,在平面 VBA 内作直 线 PF/ VB 交 AB 于 F,过点 D 作直线 D

35、E/ VB 交 BC 于 E,连接 EF. v PF/ DE P, D, E , F 四点共面,且面 PDEF 与 VB 和 AC 都平行,则四边形 PDEF为边长为 a 的正方形, 故其面积为 . 9. 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 ABbA1B1C1 中,底面是/ ABC 为直角的 等腰直角三角形,AC= 2a, BB1= 3a, D 是 A1C1 的中点,点 F 在线段 AA1 上,当 AF= _ 时,CF!平面 B1DF. 答案 a 或 2a 解析由已知得 B1DL 平面 AC1, 又 CF?平面 AC1,二 B1DL CF, 故若 CF!平面 B1DF 则必有 CF! DF. 设 AF= x

36、(0 v x v 3a),贝 S CF2= x2 + 4a2 , DF2= a2+ (3a - x)2 , 又 CD2= a2+ 9a2= 10a2, 10a2= x2 + 4a2 + a2 + (3a -x)2 , 解得 x = a 或 2a.故答案为 a 或 2a. 10. 如图,在正方体 ABC A1B1C1D 中,有下面结论: AC/平面 CB1D1 AC!平面 CB1D1 AC1 与底面 ABCD 所成角的正切值是; 19 / 23 AD1 与 BD 为异面直线.其中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 _ . 答案 解析 因为 A8 平面 CB1D 牡 C,所以 AC/平面 CB1D 唯昔误,所以

37、错误. 连接 BC1, A1C1, 则 AC1!B1D1, AC1!B1C, 因为 B1D 们B1C= B1,所以 AC!平面 CB1D1 所以正确.因为 AC1 在底面 ABCD的射影为 AG 所以/ C1AC 是 AC1 与底面 ABCD 所成的 角,所以 tan / C1AC= =,所以正确. 由异面直线的定义可知,AD1 与 BD 为异面直线,所以正确.故 答案为. 三、解答题 11一个空间几何的三视图及部分数据如图 (1) 所示,直观图如图 (2) 所示 图 (1) 图(2) (1) 求它的体积; (2) 证明:A1CL平面 AB1C1 若 D 是棱 CC1 的中点,在棱 AB 上取

38、中点 E,判断 DE 是否平行于 平面AB1C1 并证明你的结论. (1) 解 四边形 BCC1B1 是矩形,BB1= CC 仁,BC= 1,且 AA1C1C 是 边长为的正方形,垂直于底面 BB1C1C, 所以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V=x1xx=. (2) 证明 因为/ ACB= 90 ,所以 BCLAC 又因为三棱柱 ABC-A1B1C1 为直三棱柱,所以 BCLCC1 又因为ACT CC 仁 C,所以 BCL平面 ACC1A1 所以 BCL A1C; 又因为B1C1/ BQ 所以B1CLA1C 又因为四边形ACC1A伪正方形,所以 A1CLAC1 又 B1C 们 AC 仁 C1 ,所以 A1CL平面 AB1C1. (3) 解 当 E 为棱 AB 的中点时,DE/平面 AB1C1 证明:如图所示 20 / 23 取 BB1 的中点 F ,连接 EF、FD DE. 因为 D、 E、 F 分别是棱 CC1 AB和BB1的中点, 所以 EF/ AB1 又 AB1?平面 AB1C1 EF?平面 AB1C1 所以 EF/平面 AB1C1. 又 FD/ B1C1 所以 FD/ 平面 AB1C1 又 EFA FD= F,所以平面 DE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