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管式煤油冷却器设计项目计划书_第1页
列管式煤油冷却器设计项目计划书_第2页
列管式煤油冷却器设计项目计划书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列管式煤油冷却器设计计划书、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 煤油冷却器的设计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1、设计任务处理能力: 20 万吨/ 年设备型式: 列管式2、操作条件(1) 煤 油:入口温度 140C 出口温度 40C(2) 冷却介质:循环水 入口温度20C出口温度40C( 3)允许压降:不大于 0.1MPa( 4)煤油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c 825kg / m3c 7.05 10 4 Pa scpc 2.22kJ / kg oCc 0.14W / m oC( 5)每年按 330 天计算,每天 24 小时连续运行。、设计书1、概述换热器是化工、石油、食品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 生产中占有

2、重要地位。由于生产规模、物料的性质、传热的要求等各 不相同,故换热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按用途它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 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可分为三大类:混合式、蓄热 式、间壁式。随着换热器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的不同,换热器的类型也 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换热器也各有优缺点,性能各异。列管式换热 器是最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 它在工业上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而 且至今仍在换热器中占据主导地位。 列管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 管束、 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列管式换热器种类很多, 目前广泛使用的按其温差补偿结构来分, 主要有以下几种: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这

3、类换热器的结构比较简单、紧凑、造价便宜,但管外不能机械 清洗。此种换热器管束连接在管板上,管板分别焊在外壳两端,并在 其上连接有顶盖, 顶盖和壳体装有流体进出口接管。 通常在管外装置一系列垂直于管束的挡板。同时管子和管板与外壳的连接都是刚性的,而管内管外是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因此,当管壁与壳壁温差较 大时,由于两者的热膨胀不同,产生了很大的温差应力,以至管子扭 弯或使管子从管板上松脱, 甚至毁坏换热器。 为了克服温差应力必须 有温差补偿装置,一般在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50 C以上时,为安全起见,换热器应有温差补偿装置。但补偿装置(膨胀节)只能用在壳 壁与管壁温差低于60 70 C和壳程流体压强不

4、高的情况。一般壳程 压强超过 600kpa 时由于补偿圈过厚,难以伸缩,失去温差补偿的作 用,就应考虑其他结构。2. 浮头式换热器:换热器的一块管板用法兰与外壳相连接,另一块管板不与外壳连 接,以使管子受热或冷却时可以自由伸缩, 但在这块管板上连接一个 顶盖,称之为“浮头” ,所以这种换热器叫做浮头式换热器。其优点 是:管束可以拉出,以便清洗;管束的膨胀不变壳体约束,因而当两 种换热器介质的温差大时, 不会因管束与壳体的热膨胀量的不同而产生温差应力。其缺点为结构复杂,造价高3. U 型管式换热器U形管式换热器仅有一个管板,管子两端均固定于同一管板上。 且每根管子均弯成U形,流体进、出口分别安装

5、在同一端的两侧,封 头内用隔板分成两室,每根管子可自由伸缩,来解决热补偿问题。其 特点是管束可以自由伸缩, 热补偿性能好; 双管程,流程长,流速高, 传热性能好;承压能力强;管束可以从壳体中抽出,且结构简单,造 价低。但其管数少且易短流。故仅适用于管壳壁温差较大,或壳程介 质易结垢而管程介质不易结垢,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的情形。4. 填料函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管束一端可以自由膨胀, 结构比浮头式简单, 造价也比 浮头式低。但壳程内介质有外漏的可能,壳程中不应处理易挥发、易 燃、易爆和有毒的介质。2. 设计方案的选择2.1换热器类型的选择根据操作条件,热流体入口温度140C,出口温度40C ;冷却

6、介 质入口温度20C,出口温度40C,允许压降不大于O.IMPa。由于煤油是易燃物质,故不宜选用填料函式换热器;由于不存在 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的情形,故无需选用 U形管换热器;又根据两 流体温度变化情况,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有较大温差(50C以上),最大允许压降也不高,故可选用浮头式换热器或带补 偿圈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又由于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相对于浮头式换 热器结构简单、造价便宜,故为首选。2.2管子的排列方式的选择管子的排列方式有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两种。和正方形相比,等边三角形排列比较紧凑,管外流体湍动程度高,表面传热系数大。正 方形排列比较松散,传热效果较差,但管外清洁较方便,对

7、易结垢的 流体较适用,此处管内流体为水,故可不考虑结垢的问题,因此管子 排列可选用等边三角形排列的方式。2.3流体的选择操作条件中冷却介质为循环水,在运行过程中,随着挥发水量的 消耗,水中各种杂质的浓度也会相应增大,结垢的概率也会同时增加, 而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要求壳程介质清洁, 不易结垢,故应采用冷却水 走管程,煤油走壳程。2.4水和煤油的流向选择对于流向问题,比较逆流和并流时的平均温差并流时,有: 6=(40-40) C =0C , 1=(140-20) C =120CTm,并旦C,120In0逆流时,有: Ti=(40-20) C =20C,A T2二(140-40) C =100CTm,

8、逆InT2100 20C ,100In49.7CT120由计算结果得出,逆流时的平均温差较并流的大。故在换热器的 传热量Q及总传热系数K相同的条件下,采用逆流操作可以节省传热 面积,减少设备费;或可以减少换热介质的流量,降低运行费。因此 优先考虑逆流操作。另外为了强化传热,列管式换热器的管程或壳程常常为多程,流 体经过多次折流后流出换热器,使得换热器内流体流动形式偏离纯粹 的逆流和并流。3. 确定物理性质数据定性温度:一般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壳程流体煤油的定性温度为Ti 140 40 90C2管程流体循环水的定性温度为T2竺凹30C2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壳

9、程流体一一煤油在90 C的部分物性数据如下:密度 p c (kg/m )825比热容 Cpc (kJ/(kg °C)2.22粘度口 c(Pa s)0.000705导热系数入c (W/(m2 0C)0.14管程流体一一水在30C的部分物性数据如下:密度 p i (kg/m3)995.7粘度口 i (Pa s)0.0008007导热系数入i (W/(m2 0C)0.6176比热容 Cp (kJ/(kg °C)4.1744. 设计计算(逆流操作)4.1计算总传热系数20 107 /热流量:q1330 24 25252.53(kg/h)7.01(kg/s)传热量:6Q。二qg11=

10、25252.53 X 2.22 X (140 -40)=5.61 X 10 kJ/h=1557.24 kW平均传热温差:tmInt2(140 40) (40 20)140 40In40 2049.71( C)T1-T2t2 - t1140 4040 20七2 hT1 t140 20140 200.167由换热器设计手册图1-3-6查得校正系数为0.883,所以修正后的传热温度差为tm t t'm 0.883 49.7143.89oC冷却水用量:6qi Cp 钉丁爲。20) 67201 .72(kg/h)1867(kg/s)由常用化工单元设备设计表 1-6,查得水与煤油之间的传热系数在

11、290-698w/(m2. °C),初步设定 K=500w/(m. °C)。4.2计算传热面积估算的传热面积为70.96m2A 1557240K tm 50043 .895. 核算总传热系数及传热面积5.1壳程对流传热系数壳程流通截面积A,A0 hD 1 d00.15 0.6 100.01969m20.032式中h-折流板挡间距,取150mm壳程流体流速及其雷诺系数分别为uo7.01V08250.432m/sA00.01969Reode u。0.020 0.432 8250.00070510110.6普兰特准数p d 2.22 0.000705 10伯仃90.14粘度校正由

12、于是正三角形排列,当量直径 de,deyj3 224訂訂。4 丄3 0.03224 °.°252do0.0202m3.14 0.025因为R在2 103 1 106范围内,故可采用凯恩(Kern)法求算0.140.36R 0.55 P1/3eode0.14其中,取一 1w0 0.36器 10110 严 口计 1 898.45.2管程对流传热系数管程流通截面积Ai3.14 0.022 200440.0157m2UiAReidu0.02 1.2 995.70.000800729844.89管程流体流速以及其雷诺数分别为18.671.2m/s995.70.0157普朗特准数3Pr

13、CP4.174 0.0008007 10一5.410.6176水在管程中是被加热0.023严0 计4故管程对流换热系数O.。23常沖他叫/仟530375.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查阅化工原理(上)P354,附录20,得煤油侧的污垢热阻 RS) 1.7179 10 4 m2 °C/W 循环水侧的污垢热阻 Rs 3.44 10 4 m2 OC/W 钢的导热系数为入=455.4传热系数K丄 1 R 処 R虫卫K 0 so dm si diidi1898.40.0001720.0025 0.02545 0.02250.0003440.0250.020.0255303.7 0.02解得 K=496

14、.89 W/(m2.°C)传热面积 AK tm1557240496.89 43.8971.40m286.66m2实际传热面积 AP dIN 3.14 0.025 6 (200 16)5.5传热面积裕度该换热器的面积裕度为Ap A 100%100%17.6%86.66结果处于要求的15%20的范围内,该换热器符合实际生产要求6. 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计算6.1管径尺寸和管内流速的确定考虑到流体的流速,选用25X2.5的传热管(碳钢管),即管内 径 di =0.025-0.0025 X 2=0.02,取管内流速 Ui=1.2m/s。6.2传热面积、管程数、管数和壳程数的确定 根据传热内径和流

15、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18.67V ns4995.7空 0.0221.249.76 50根按单管程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Ad° ns70.963.14 0.025 5018.08m按单管程设计,传热管过长,现取传热管长1=6,则该换热器管程数为山=弩8 3.01 4(管程)l 6热管总根数N=50 X 4=200(根)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为 0.883大于0.8,且壳程流体流量较大,故采取单壳程较合适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为nc 1.1N 1.1, 20016(根)c采用多管程结构,取管板利用率n =0.7,壳体内径为D 1.05 t、N/ 1.05 32、200567.9mm故取D

16、 600mm6.3接管尺寸及折流板数的确定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煤油流速为u = 1.0 m/s ,则接管内径为d= |4V=0.1040m u * 3.14 1经调整采用114mm< 5mm热轧无缝钢管(GB8163-87),取标准管 径为114mm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循环水流速u = 1.5 m/s,则接管L b殴内径为 d= J4V =0.126mV u *3.14 1.5经调整采用140mm 7mm热轧无缝钢管(GB8163-87),取标准管径为140mm.采用弓形折流板,取弓形折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h 0.25 600 150mm取折流

17、板间距B °.4D0.4 600240mm,取板间距为 300mm传热管长折流板间距1 6000 i I?块3007. 设计结果汇总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见下表:换热器型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面积(m2) : 86.66工艺参数项目管程壳程物料名称循环水煤油操作温度(C)20/4040/140流量(kg/s)18.677.01流体密度(kg/ m3)995.7825流速(m1.20.432对流传热系数(w/川)k5303.7898.4污垢系数( k/w)程数41使用材料碳钢碳钢传热量(kw)1557.24总传热系数(w/川.k)496.89管子规格 25 2.5管数/根200管长

18、/mm6000壳体内径,mm600折流板数19官程流体进出口接管规格140 7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接管规格114 5三、附图结构简图见附图四、设计评述首先,这次课程设计是我们所接触的实践任务中最繁琐的、专业 性最强的,所要用到的知识很多,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工 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制冷原理和换热器原理与设计等方面 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需要全面的考虑和整体布局, 不止一次因为考虑不全而要重新来过。 最后,整体计算了三次才选定 初步的换热器型号。另外, 有时为了一个数据需要查找好几本书,还 是找不到结果的时候,是挺烦躁的,很容易让人想放弃。但功夫不负 有心人,努力终会结果,特别是在其他同学都还没找到而你找到时, 拿来跟同组其他同学共享,那更是一件乐事。在辛苦的同时,享受着 辛苦带来收获的喜悦。其次,这次课程设计还考验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及严谨的工 作态度、平和的心态。这次设计工作量大,用到的知识多,而且我们 又是第一次设计,所以单独靠自己是无法完满的完成本次课程设计。 我们同组同学之间经常要进行讨论,甚至争论,进而发现问题,改正 问题并产生较合理的结果和方法。同时争论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自 己,让我明白我要更加耐心的表达我的想法,把问题解析清楚,也要 耐心的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如果有实在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