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领悟自然神韵”升格示例_第1页
命题作文“领悟自然神韵”升格示例_第2页
命题作文“领悟自然神韵”升格示例_第3页
命题作文“领悟自然神韵”升格示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命题作文“领悟自然神韵”升格示例【真题回顾】大自然的美丽,让人心荡神驰,大自然的神奇,让人叹为观止。大自然赐给我们生命与灵感,它是美的源泉,它是生命的象征。让我们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韵,领悟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启示。请以“领悟自然神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主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与抄袭。【审题指要】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是一个动宾短语,写作的重点是要明确“自然神韵”指什么,这也是写作的对象,这个对象应该是一种美好境界。写作的难点是“领悟”,为什么要领悟?如何去领悟?这是写作的两个方向。提示语中说“领悟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启示”,这句话就是写作的一个重点要求,

2、也就是要求我们从自然启示中阐发对人生,对人类种种行为的理解。从自然到人生,这才是这个命题立意的本质性要求。从文体上看,写记叙文可以选择叙写某种自然现象或者行为给予自己的启示、启发,而这种启示、启发应该是对美的一种追求;写议论文可以论述某种自然现象,可以从正反两个不同方面来写作人类对于自然美好境界的行为,是欣赏、保护还是破坏、掠夺,都可以。【原文示例】 领悟自然神韵自然是春的轻盈,夏的灵动,秋的沉稳,冬的凝练。感悟自然,领略神韵,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充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陶潜对于自然的感悟。顺应自然的变化,归向生命的尽头,快乐地听从天命,还有什么犹疑呢?很显然陶潜明晓什么是自

3、然,并懂得顺应自然,他便是领略到了自然的神韵。自然拥有无穷的力量,正如李白所描述的那样: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从中不难看出李白明晓了自然的无穷和人生的短暂,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自然的神韵。陶潜与李白从自然中领略到了两种不同的神韵,并指引了他们的生活,他们都取得各自领域的成功,为后人所铭记。现代社会对自然的破坏使得自然一次次发出怒吼。人类突然发现大自然好像在惩罚着人类,无尽的掠夺最终导致了大自然的反抗。请看:一片片森林迅速地消失,一条条河流被污染,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地球的自净能力在减弱,这都是因为我们没能停下来领略一下什么是自然,而绝非是物质的享受。夕阳如画的九寨沟如今

4、已不堪重负,巍巍泰山之上到处是白色垃圾,昔日美丽的天池也一再遭到破坏污染领略自然不等于参观拍照。我们需要的是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丽,去领悟自然的神韵。我想,如果真的是要去亲近自然,哪怕房前屋后的池塘树木也能让用心的人感悟到自然吧!苏轼说“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们所做的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微尘,又有什么影响呢?那是他忘记了去领悟,他只是活在追逐之中,却不曾停下来看看外界的变化,当他静下心来时会发现“物与我皆无尽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代书圣王羲之写下的千古名帖正是由于他对人的感悟,对于人所生存的自然的感悟造就了他名垂千古的盛绩。人生需要感悟,

5、而这片神奇的土地更需要感悟。领悟大自然的真谛、神韵,并用之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教师评价】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从“领略自然神韵,让人生更加充实”角度行文,文章所举陶潜、李白、苏轼、王羲之等人的言论和事迹也是从此点出发的,论证的目的还是很明确的,首尾呼应,语言也很不错。但文章在谈“为什么”“怎么办”时却又是从“环境污染”角度来谈起,谈到 “领略自然神韵”的错误方式,以此来劝告、警醒人们如何正确“领略自然神韵”,就有点脱离文章的主体架构了,显得脱节和枝蔓。四个人物论据性质比较类同也显得重复,没有形成合力,在论证上层次也没有进行深入挖掘,比较肤浅、空泛,缺乏论证的深

6、度。语言上则显得目的性不强,比较随意,缺少严密的逻辑。详细评分:基础等级36分+能力等级6分=42分【升格方向】写好一篇议论文,需要在论点上进行提炼,使之能凝聚全文;在论据上进行挖掘,使之发挥最大效能;在论证上逻辑严密,使之能层次分明;在语言上进行打磨,使之能照应周密。重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 论点宜实不宜虚,重在落实。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应该准确、直白、显豁,不要因为追求主旨的深度而故作玄虚。中心论点应该凝练主旨,起到辐射全文的作用。为了使得中心论点在文章中得到有效、全面的呈现,议论文中应该设置多个分论点来分层次阐释,这样才能使中心论点落到实处,不至于空洞、浮泛,文章也更有层次感。二、

7、论据宜精不宜多,重在典型。“兵贵精不在多”,论据也是如此。议论文中的论据需要典型、有公信力,同类型的论据再多也不能形成较大的合力。选择议论文的论据可以从正反、古今、中外等不同角度和层面来选择,通过典型论据以点带面即可。三、 论证宜深不宜浅,重在挖掘。议论文的论证主要是论点阐释和论据分析,这两者都需要纵深挖掘,不可流于表面,否则议论文只能是一篇幼稚的、呆板的、毫无生气的说教文。论点的阐释和论据的分析可以通过假设法、追问法等技巧来进行纵深挖掘,探寻本质。四、 语言宜谨不宜泛,重在严密。议论文的语言对严谨性、逻辑性相比记叙文有更大的要求,议论文的语言太随意、浮泛会严重削弱论证力度,甚至起到反作用。要

8、想论证语言严谨需从语言的目的性、逻辑性上下工夫,尽量多使用关联词进行串联。在语言形式上,力求对称、对应,呼应密切、照应及时、承接自然。【升格展示】领悟自然神韵自然是春的轻盈,夏的灵动,秋的沉稳,冬的凝练。感悟自然,领略神韵,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睿智、更积极。(用“更睿智、更积极”可以很好地说明“领略自然神韵的意义,具体落实到下文的事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陶潜对于自然的感悟。顺应自然的变化,归向生命的尽头,快乐地听从天命,还有什么犹疑呢?很显然陶潜明晓什么是自然,并懂得顺应自然。于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欣然辞官归田。他明白在那样黑暗的社会,自己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陶潜从自然

9、中领略到了要顺应变化,不要逆天而行。于是,后世看到的是一个淡然的陶潜,是一个睿智的五柳先生。(通过详细的论据分析揭示了陶潜领略自然神韵的意义所在,也扣住了开头的“睿智”人生,联系紧密)“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引用内容提前,和第二小节形式上保持一致,营造文章的结构之美)从中不难看出,李白认识到自然的无穷和人生的短暂,于是他领悟到的人生真谛是应该奋发进取,要“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是,后世看到的是一个表面潇洒放狂,内心却火一般热的李白,是一个可以不顾年已六十毅然从军报国的李白。(通过补充的分析来说明李白领略自然神韵后的积极主动,扣住了开头的“积极”人生,

10、上下联系密切)陶潜与李白从自然中领略到了两种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神韵,他们的人生一出一入,却都为后世赞赏、膜拜。(从“出世”与“入世”两个方面来谈,更加具体细致,写出了论据的典型意义所在)那么我们又究竟该如何去领略呢?(用问句来引出“怎么办”)我们应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的未来。(添加分论点来说明“怎么办”,提纲挈领)现代社会对自然的破坏使得自然一次次发出怒吼。人类突然发现大自然好像是在惩罚着人类无尽的掠夺最终导致了大自然的反抗。人类不能再这样发展。(添加分论点来紧扣上文)看,一片片森林迅速地消失,一条条河流被污染,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地球的自净能力在减弱夕阳如画的九寨沟如今已不堪重负,巍巍泰山之上

11、到处是白色垃圾,昔日美丽的天池也一再遭到破坏污染(通过集中整齐的例举,写出画面感,写出震撼力)领略自然不应该只是参观拍照,不应该是以欣赏的借口去破坏自然,更不应该是以开发的名义去人工化自然。(用“不应该只是不应该是更不应该是”的句式结合一些现实使得论点的含义更加丰富,层次也更深)我们需要的是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丽,去领略自然的神韵。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是九寨沟、泰山和天池?(扣住上文的举例,联系紧密,反问有力)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些自然的遗迹上面平添人为制造的痕迹?我想,如果真的是要去亲近自然,哪怕房前屋后的池塘树木也能让用心的人感悟到自然吧?我想如果真的是要走近自然,那么远远地欣赏也是可以领悟到自然

12、的真正神韵吧?就像人生,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不必非要去尝试才会知道最后的恶果吧?(一系列反问、追问造成不可辩驳的气势,论证有力,很好地说明了不该怎么做)对自然的领悟,应该是我们人生的一种修行与克制,而不应该是没有任何敬畏之心、肆无忌惮地掠夺与占有!(从正面去说明“怎么做”,概括有力)用心去领略自然,应该用心灵去感受和欣赏,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理解、去发现。(进一步从“人生”的高度去深化文章的主旨,首尾呼应,提升题旨)【升格回顾】与原文相比,升格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论点更具体、深刻、清晰原文的中心论点是“感悟自然,领略神韵,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充实”,进而说我们需要“用心去感悟自然”。

13、这个论点有点大而无当,不够清晰,也有点流于表面。升格文则改为“感悟自然,领略神韵,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睿智、更积极”,然后举例说明领略自然神韵的意义,接着说明“我们应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的未来”“人类不能再这样发展”,进而阐发了“用心去领悟自然,应该用心灵去感受和欣赏,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理解、去发现”的观点,应该说这样的论点更加具体也更有深度了,层次上也更为清晰、显豁。二、论据分析更有目的性原文的论据分析有点马虎了事,显得仓促乏力。如文章一开始写了陶渊明和李白这两个论据,但在分析上却没有扣住题目,似是而非,草草带过,这样论据的指向性和论证力度都大打折扣了。而升格文抓住“自然”对陶渊明和李白二人的

14、人生启示来深刻分析,“陶潜从自然中领略到了要顺应变化,不要逆天而行。于是,后世看到的是一个淡然的陶潜,是一个睿智的五柳先生。”写李白:“于是他领悟到的人生真谛是应该奋发进取”,“后世看到的是一个表面潇洒放狂,内心却火一般热的李白,是一个可以不顾年已六十毅然从军报国的李白。” 这样就揭示了领悟自然神韵的重要意义,这样的论据分析才有着明确的目的和指向性,论证才会有力,而且也使得论据更加充实。文章最后举的苏轼、王羲之的例子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和必要意义,完全可以去掉。三、论证语言更严谨缜密原文的语言有些地方不够严谨,而议论性的文章语言一定要前后照应,严谨细密。如写“这都是因为我们没能停下来领略一下什么是自然,而绝非是物质的享受” “人生需要感悟,而这片神奇的土地更需要感悟”等,这样的语句都属于贴标签式的口号语言,在文章中没有可以承接、照应的地方,显得为作文而作文。其实,只要稍微申论一下,那么语言就会细腻入微,严谨缜密了。如“领略自然不应该只是参观拍照,不应该是以欣赏的借口去破坏自然,更不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